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得知自己是隐形自恋,我该如何自处?(看完《十三邀》许知远对谈李诞,你有何感触)

看完《十三邀》许知远对谈李诞,你有何感触

这一期节目看完,其实内心是比较悲凉的。至于悲凉为何,我也说不清楚。在这个多元价值的时代里,我们对普世价值的认识已经不存在了,比如不再相信人们一定追求崇高,真理,美好;反过来振振有词地说,我就喜欢自己浅薄,就以自己的审丑为荣,就想追求世俗的快乐,不想追求真理。哲学家穆勒的那句追问,在我们的时代中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你想做一头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当然是快乐的猪,因为快乐是唯一的价值观,是唯一的共识,而规避痛苦,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中人人想追求的目标。尤其那些成功的精英人士,那些说着我再也不想读书了,我只想快乐地生活着,也想传递这种快乐的人。

前几天读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随笔《另一种美》书中的一段话很打动我, 他说, 请想象一个人,他相信无形的事物,相信不朽的灵魂、人类的价值,认为人是一个更高的存在,注定要有崇高的作为、高贵和忠诚,而且他想在写作里表达这一切,他该有多么绝望。他生活在一个愤世嫉俗的时代,唯有低俗的一切能获得掌声,崇高的事物被当作纯粹修辞的建构,当作教师全然脱离现实的废话。它们只会受到蔑视和嘲笑,或者更经常地,被冷漠地对待。这样许多年后,这个人便得出结论,他是完全没有天赋的——天赋正是公认的更高的事物之一——于是他开始沉默。他沉默了,但并不永远沉默。经过一段孤绝的人生后,他开始——起初胆怯地,接着便开始大胆地、大声地赞美低俗的一切,嘲笑崇高的事物。(而且他这样做时,比其他人做得还好,因为他不像那些笨拙的对手,他对这些事物起码还有一些认识。)他努力获得成功,变得富有而有名。最后,在他弥留之际,他恳求原谅——不知道谁的原谅。而他获得一个低声回答:别担心,没什么事情就得如此。不得不如此;我们利用了你,别生气。

在我看来,这个段落形容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娱乐至死的社会是恰如其分的,很多个体放弃了追求崇高的权利并不可怕,他还为这种追求找出很好的理由,并且赋予一种意义,更可怕地是,还洋洋自得地通过各种媒体宣扬这种肤浅地价值观,获得一呼百应的掌声。在许知远与李诞的对谈中,最尴尬的部分不是谁说服谁,而是你眼睁睁地看着两条完全不同的平行线在毫无交集地诉说着各自的理由、原因和追求。许知远在扮演者痛苦的苏格拉底,而李诞就是那头快乐的猪——我不是骂人,借用那个哲学中的比喻而已——我们习惯上说对牛弹琴,现在也许可以说苏格拉底在对着一头猪讲述如何追求真理,如何把哲学变成一种生活的一种。而猪此刻只想着,我只想吃饱肚子,我只想吃饱了美美睡一觉,其他的问题,我不想思考。这是最大的悲哀了吧。

有人认为姜文再也拍不出像《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了,你怎么认为呢

这你可真小看姜文了。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个关于崔健的纪录片,作为好友和曾经的合作者(姜文电影《来了》的配乐是崔健做的),姜文也在被采访者之列。我记得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我跟崔健合作《来了》的经历告诉我,崔健的音乐是好听的——如果仅仅把「好听」当成一个标准让他去写,他能写得非常好听,这对他来说不是个难事。

同样的评价也可以放在姜文自己身上:如果仅仅把简单意义上的「好看」当作判断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他能把电影拍得非常好看,这对他来说不是个难事。

姜文曾经说过:《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可见他心中的高下。

《让子弹飞》,无论姜文在里面加了多少「私货」,也无论大家从中解读出了多少意义与思想,仅从叙事架构上看,它就是一个孤胆英雄(相对而言)深入敌后,智斗实力几倍于己的恶霸的故事——用姜文自己的话说:像西部片——它是一部符合商业电影叙事规律的电影。

可是,以姜文的野心与才华,「符合」规律恐怕并非他之所愿,「打破」规律才是。或许《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就是他在证明自己可以拍商业电影之后的「打破」规律之作,而非题主所谓的「江郎才尽」之作。

所以,也可以说,那些把《让子弹飞》奉为无上经典的观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姜文。

旅行是一个人去好还是一群人去更好

关于一个人旅行,还是一群人旅行更好?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从自己能否通过旅行,培养出各种境遇下的“自洽能力”来思考的问题。没有所谓更好,只有你会怎么处理的更好!
旅行是无法避开与人相处的,无论是一个旅行还是一群人旅行,我们都需要面对“自处”和“共处”的两方面。一个人也好、一群人也好,只要在旅行行程中,很好的规划出“自处”和“共处”的分配来,就都会感受到每次旅行的快乐。
旅行中面对独处时光要掌握的技能是
——学会手机蓝牙快门的,会让独处时光更快乐!
此部分可参考我的游记《自恋女人遇上摩洛哥》分享了大量经验。

被公司女老板看上,我该离职吗

爱情是相互的,职场选择也一样,遇到爱情不可怕,职场选择也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在职场中遇到爱情;如果足够悲催,甚至会在已婚的年纪,在职场中遇到爱情;但最可怕的是在已婚的年纪,在职场中遇到“爱情”,而给予爱情的人是你老板。

如果是女老板未婚,你也未婚,并且有些好感,那不妨尝试接触一下。虽然职场禁止办公室恋情,但大家都是单身,而且喜欢你的对象是老板,这些所谓的规则在“”面前都是摆设。毕竟爱情这个东西是跨越年轻、辈分、国界、地域,甚至是种族的。只要自己愿意,那就坦然接受即可,至于离不离职就看心情了。

如果自己有家室或女朋友,如果老板有家室或有其他情感纠葛,再说的腐一点儿,她只是想玩弄你。那么你就要注意了,每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是不同的,我们的追求也不同,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些事我不说你也懂。凡事只要自己愿意,在不违规违法的前提下一切遵循自己的三观去做就好。

古语云:“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有个妹纸在已婚的年纪遇到了一个喜欢的人,而这个人因为送了她一颗明珠,她甚是喜欢特别想留下来,但因为自己已嫁人,旧时社会的思想比较封建传统,于是她含着眼泪将自己喜欢的明珠(因为是喜欢的人送的)还给了对方,并言明自己已经是有夫之妇,无法与君共结连理,并且感叹相遇的晚了一些。

而你这种情况作为外人是无法帮你的,最终的决定还是要你自己做出。如果有家室的话,我建议你辞职;如果没有家室且女老板能给予你需要的,那就看你自己选择了;而我说的那个故事,是想告诉你,时刻记着自己的身份,哪怕做出的选择是大众不认可的,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好。

我是老王,祝你好运,喜欢我的文章就点个关注吧!!!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