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测出了轻度抑郁和焦虑(医生说是轻度抑郁加上轻度焦虑,医生给开了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喝了第一周感觉可好,现在第二周感觉连续好几天失眠了。怎么办,是要换药还是加点助眠药呢)

医生说是轻度抑郁加上轻度焦虑,医生给开了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喝了第一周感觉可好,现在第二周感觉连续好几天失眠了。怎么办,是要换药还是加点助眠药呢

三甲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咨询科

轻度抑郁症是疯了吗

疯了,通常是指患有精神上的疾病,患有神经错乱和精神上的失调。轻度抑郁症是属于抑郁症的一种,属于心境障碍,是指以情绪为主导的,持续的情绪高涨或者是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精神障碍。

有精神障碍就是疯了吗,并不是的,现代相当多的精神障碍,研究的还不全面,还不能找出精神障碍的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暂时称其为脑功能的障碍。已经放弃使用精神病一词,而是用精神病性来坐代替。

要强调说明的是,精神病性,是指具有一定症状的情况: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或者是活动过多。由于抑郁或者焦虑而引起的持久而严重的社会退缩,不可称之为精神病性。

我们通常用精神障碍来描述心理异常。世界万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人们的心理活动也是同样,个体存在心理正常,也会形成心理异常的状态。

这两者是动态的过程,心理活动的异常,在经过治疗和恢复之后,也会改善到心理正常的状态。同样的,心理异常的人,并不是展现所有的东西都是异常的,在其它方面例如感觉、知觉等,都是处在正常状态的。

怎么判断心理正常还是异常呢?

根据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提出了三条判断心理正常或者异常的依据:

1、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保持相统一

当一个人主观上产生了某个思想,但是客观现实上却并不如此,但是他坚定的这样认为,他的精神和行为与外界环境就失去了同一性。

例如一个人坚持认为自己听到了什么,但是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相应的刺激,我们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个体的心理与实际的发生的环境不相符了,并且长期的持续,无法自拔,我们可以判定他的精神活动出现异常。

自知力,是指自我认知和自我现实的同一性,通常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他是不具有自知力的,也就是说他常会认为自己是正常的,是没有疾病的,因为他无法客观的认识现实的自我。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

人们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各部分统一协调合作去完成的,知觉、情感、意志等等,统一的协作,使得人们对于外界产生合理的行为和反应。

但是当一个人的心理协调发生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可以判断他产生了异常的状态。例如在遇到一件令其高兴的事情的时候,却用痛苦低沉的情绪去讲述这件事情,这样的精神和行为就产生了不一致的现象。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们的人格在形成后,虽然会改变,但是都是处在相处稳定的状态下。若一个人的性格突然发生了特别大的转变,现实的生活中又找不到促使其改变的原因,我们可以考虑其精神活动偏离了正常的状态。

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作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东西都失去了兴趣,失去了愉悦感、思维变得迟缓,对于社交活动总是想要逃避,内心感觉到孤独。常有自罪、自责的感受。意志力减退,语言动作减少或者迟缓,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且会出现睡眠障碍等。符合以上几个症状,并伴随两周以上,影响基本的社会功能,就该多加注意了。

抑郁情绪的产生不可怕

情绪的产生是以个体的需求为基础的,当我们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而当我们的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抑郁就是一种个体正常产生的消极情绪,不能有一些不开心就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

生活中的小事、小烦恼,常会带来很多的心理压力,因此人们很容易处在消极的情绪当中。但是这样的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你本身认知上的改变,或者是遇到开心的事情,而发生改变的。

生活中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当你能用更加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事情的时候,你就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消极情绪的产生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焦虑、抑郁变得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想要更加健康快乐的去生活,我们就需要乐观满足的去生活,维持好亲密关系,从点滴中去体验幸福。

抑郁焦虑症治疗期间出现症状反复是正常的吗

三甲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咨询科

查出轻微抑郁,焦虑,但是心里不想承认怎么办

感谢邀请。查出轻微抑郁,焦虑,但是心里不想承认怎么办?

要知道,其实焦虑和抑郁情绪几乎存在大多数人群之中的,不论你承认与否,它都存在,只不过,未必会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

描述中题主还说了,除了焦虑和抑郁,还可能有妄想。宁可找“大仙”看病,也不愿意服用精神科药品。

我认为,目前首要的问题不是承认不承认的问题,而是找到疾病的根源在哪里,上文中我说了,焦虑、抑郁可能存在于大多数人群,但妄想并不常见。

妄想常见的病因:

一,某些严重精神障碍:精神科常见的如精神症、躁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都可能出现妄想;

二,焦虑、抑郁情绪可能继发妄想:受负性情绪影响,患者可能出现言语性换挺或多疑,但大多随情绪的起伏有所波动。情绪好事妄想减轻,情绪坏时妄想加重。

三,服用某种药物:某些药物、食物等也可能引起短暂性的妄想。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酒精、某些感冒药等。

四,身体虚弱状态:如高热、脱水或者老年人体弱状态时,或者脑内肿瘤等,也可能出现妄想或者一过性的幻觉。

“大仙”能不能治病?

“大仙”能治好的病,就算你不治,最终也能好。很多患者,尤其农村的患者朋友,生气、惊吓过后也可能出现精神失常,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认识家人,喊叫、吵闹,甚至会有鬼神附体的症状,由于对疾病认识不够,于是就找了所谓的“大仙”来看病,经过一套说辞,又做了些行动(包括烧纸、叩拜等等),最终病人好了。

其实,归根结底来说,这种治疗也属于心理治疗的一部分,被称作“暗示治疗”。只不过心理医生不会采取跳大神的来治疗,更多是通过语言或特殊的行为技巧来治疗。另一方面,很多急性起病的精神疾病,本身就预后较好,所以上文我才说,就算你不治,或许也能好,当然,“暗示”的作用就是加速了疾病的自愈过程。

综上所述,首先,题主描述的问题其实不是很清楚,焦虑、抑郁、妄想不能由你们自己总结发给医生,你们应该把老人家的症状说的清楚些,让医生来分析。另外,就是最要还是要到正规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就算我说过焦虑、抑郁普遍存在,但当影响到正常生活时要给予重视,因为还有很多躯体疾病本身也可能继发焦虑、抑郁,比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脑肿瘤等,都可能导致抑郁情绪。我们在尝试抗抑郁药物治疗之前应该确定病因,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事半功倍。

话说回来,如果不是由于躯体疾病所致,那么经过正规治疗也能缓解症状。抗焦虑抑郁药物副作用很大吗?至少比疾病本身带来的危害要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