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偷偷看了心理师社群,好像被发现了,该怎么办?(在你明确的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出了问题的时候,比如抑郁,焦虑,精神衰弱易崩溃,会选择与家长,家人沟通吗)

在你明确的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出了问题的时候,比如抑郁,焦虑,精神衰弱易崩溃,会选择与家长,家人沟通吗

会的,一定会。我就是一名焦虑症患者,记得确诊后,我就和家人讲了这个病的基本情况,发病原因,以及如何治疗等等,家人了解后,对于我所经受的痛苦,深感同情和理解,给我创造了良好的养病环境,使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基本痊愈。

当时,为什么要给家人讲自己的病?我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帮助,共同面对疾病。

现在社会上对抑郁症,焦虑症,精神衰弱等心理方面的疾病,并不是很了解,也存在一定的误解。有的人认为这些病就是精神病,也有的人认为这些病就不叫病。

如果你患上了以上疾病,不和家人沟通,交流。他们就会对你的行为不理解,觉得你是在小题大做,甚至对你就医产生排斥。所以,沟通交流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这次状病毒好像发生过一次的感觉

朋友你好,这个病毒前面发生也是在其他国家,在我国发生起初都是在武汉海鲜市场,前不久又在北京海鲜市场发现,这就证明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发现前,可能在世界其他国家发生过,也有可能跟进口海鲜传到了我国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只不过我国第一个发现了这个冠状病毒,还分离出了毒珠结全世界的科学家共享,这个病毒在我国发现之前,应该在世界其他国家就已经发生过了,谢谢你的提问,


为什么很多年轻女性喜欢看男同作品

性别男,爱好女;性别女,爱好男男。正以摧枯拉朽之式席卷大江南北,以致于综艺节目不卖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象级。最近刚回归的真人秀《极限挑战》,就靠着男男CP圈了无数粉,红兴、猪羊、渤迅、双黄……总有一款适合你。著名作家(大雾)南派三叔就曾说过“一个百万兵,得者得天下。”问题来了:为啥现在这么多?鉴于涉猎面太过广泛,本文仅以小说为例,说说为啥会喜欢YY两个大男人谈恋爱。

小说是们的最爱

- -

提到各类“腐朽”的亚文化,大多和霓虹国脱不了干系。

“”一词也源于日语,是“子(ふじょし)”的简称,指的是喜欢看/幻想两个男人谈恋爱的女性。表现类似题材的作品,被称为(たんび)作品。

对于国内资深/大龄来说,没看过尾崎南的《绝爱》,都不好意思称自己“腐”。两位男主角莫名其妙、死去活来的爱情催无数泪下,也被许多学者视为大陆的启蒙之作。

1994年《绝爱》出现在,自小群体开始慢慢蔓延,到1999年,出现了第一篇文——《世纪末最后的流星雨》,这篇文是根据《灌篮高手》改编的,是不是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动画片白看了?

到了世纪之交,已经有“十女一腐”的说法。自2006年后,文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在晋江和起点上,文的数量仅次于言情,位于第二位,替代了武侠小说的江湖地位。

直到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十女九腐”的传言,虽然没啥数据支持,但发展趋势确实是这样,只是腐的轻重程度不太一样罢了。

我们经常听到的CP,是coupling的简称,表示两个人是一对,这个概念多在圈使用。一对“男×男”CP,“×”前面的是主动的一方;后面的是被动的一方。

所谓“CP可拆不可逆”,“A×B”和“男×女”一样,是不可逆的,小说中肯定要交代清楚谁主动谁被动。仙流CP(仙道×流川枫)和猫鼠CP(展昭×白玉堂)都是经典不衰的国民CP。

任何素材都能成为脑补的对象。腐眼看人基,CP间连接触都没有,脑海里就能演二百集电视剧。

● 是胡不是霍,是霍躲不过

纯爱与字母章节

- -

虽然和这两个词都源自日本,可文学中早就有类似的作品。有记载的南风(即男风)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末,代表作有《弁而钗》、《宜春香质》、《品花宝鉴》等等,听名字你大概就能猜到里边有很多喜闻乐见的内容。

对比元末的文学和现代的小说,有三点特征几乎完全没变。

一是男性角色女性化。可能无论是小说的作者还是读者,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只要单拎出描写人物的文字,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女性化的倾向。

比如在元老级作者天籁纸鸾的代表作之一《花容天下》中,对主角容貌的描写:

“他慢慢睁了眼。周围的美景顿时黯然失色。长长的睫毛在乳白色的月色中漆黑柔亮。那颗晶董深遽的瞳孔散发着紫罗兰的光芒……他化是没说话,又将眼睛闭了上去。浓黑的睫毛在眼脸下透落了一片扇形的阴影。”

而明末《品花宝鉴》对小旦杜琴言的描写——“是天上神仙,人间绝色,以玉为骨,以月为魂,以花为情,以珠光宝气为精神”——说这段是描写一位绝代美女,完全行得通。

二是对真爱的赞颂。元末文人不但将对女性外貌的要求照搬到男性身上,对女性忠贞专一,为爱无怨无悔的要求也投射到男性角色身上。

现代的启蒙之作《绝爱》里面提倡的爱情观也非常纯粹,直到现在,也是绝大多数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

“如果是我,是我的话,不管他是男的或女的,是猫狗也好,植物也好,机器也好,我一定都会把他找出来,然后绝对会……爱上他。”

三是字母章节的泛滥。上面列举的明末清初的小说,里面有很多那啥啥的情节,作为的你一定都懂。“始于色而终于情”,是这些小说追求的效果。

而目前大陆的小说,由于内容过于接地气,以致于不少小说在和出版时,被打上了R18的标签。一项调查显示,47%的被文中的内容所吸引;如果标题里标了有“肉”,会更加关注的人占了82%,喜欢清水文的仅占4.8%。

女性缺席的女性文学

- -

小说反向书写男性、大胆描写场景被有些学者看成是具有女权意识的现代“新女性”对传统女性气质的反抗,是正视自身和大胆追求的尝试。

然而,这一说辞无法解释:为什么深受女性喜爱的文本中没有女性角色,即使有,也常常是炮灰,是成就男男之间美好爱情的绊脚石或助推器。在社群的日常交流中,只有对CP的YY,女性几乎不构成任何话题,很难想象,一位绝口不提女性的女性主义者如何能为女性权益抗争。

被不少人奉为偶像的王尔德说过,“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和性有关,而性本身只和权力有关。”能够用女性视角书写字母章节,确实反映了女性地位今非昔比,但这不是反抗,反而证明了承认男性与女性的地位仍是不对等的。

看看那些玛丽苏、杰克苏小说,就会发现:只要你敢想,小说里一切皆有可能。随着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渴望一段关系平等的爱情。

可即使在小说里,们也没能想象出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而是用男性(多是受)来替代这一理想形象。因为她们意识到,只有消除自己身体所承载的意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

聪明到脑袋不长毛的福柯同志老早就教育我们,要改变现状,除了需要改变经济和社会之外,还需要改变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所有的旧“认识”。

● 《使女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身体、性别与权力的关系

这种改变,在脑洞大过宇宙的们的幻想世界中,显得不切实际。于是乎,们最终推导出一个异常矛盾的结论——在爱情中获得对等地位的唯一是将女性排除在外。

文学和,并没有对传统男性气质构成威胁。群体创造出的文化与其说是在追求女性自我价值的提升,不如说是在意识到无力反抗现实之后做出的自我安慰。

不过,现象并非一点进步意义都没有。明末南风小说的作者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性,以为解放了自己的心性就解放了全世界,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女性,显然意识到问题不单单是解放自己那么简单。虽然明知不可能实现,却不妨碍们对平等的向往。们宁可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躲避,也不愿与现实妥协。

最后,让我们再拔拔高。对大众文化非常看不上眼的法兰克福学派曾提出,和大众主流文化不同,小众的亚文化是为对更好世界的渴望保存的一片理想空间。文学及现象,和其它亚文化一样,体现的是对今天的批判和对明天的承诺。

参考资料:

1.张博:父权的偷换——论小说的女性情结[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9):11-12.

2.赵婷婷:被想象的政治领域:网络小说迷与女性主义、恋政治[D]. 南京大学, 2014.

3.宁可:小说中的男性同社会关系与男性气质[D]. 南开大学, 2014.

4.张炜婷:耽之于美—文化与同人女群体的人类学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5.刘芊玥:作为实验性文化文本的小说及其女性阅读空间[D]. 复旦大学, 2012.

6.陈静梅:男越女界:论晚明两部恋小说集的性别意义[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119-123.

7.施晔:明清恋小说的男风特质及文化蕴涵[J]. 文学评论, 2008(2):126-132.

参考资料:

1.张博:父权的偷换——论小说的女性情结[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9):11-12.

2.赵婷婷:被想象的政治领域:网络小说迷与女性主义、恋政治[D]. 南京大学, 2014.

3.宁可:小说中的男性同社会关系与男性气质[D]. 南开大学, 2014.

4.张炜婷:耽之于美—文化与同人女群体的人类学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5.刘芊玥:作为实验性文化文本的小说及其女性阅读空间[D]. 复旦大学, 2012.

6.陈静梅:男越女界:论晚明两部恋小说集的性别意义[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119-123.

7.施晔:明清恋小说的男风特质及文化蕴涵[J]. 文学评论, 2008(2):126-132.

关注是最好的支持,拉到顶部关注视知TV
视知TV(公众号ID:shizhimedia),知识解释类短视频“一哥”,致力于打破信息高墙,将深奥、枯燥、晦涩的知识用专业、精准、有趣的形式“翻译”出来,形式不限于视频、漫画和图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车、财经、健康、电影、男装、宠物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领域。我们的口号是,知识看得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