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焦虑是中医的什么病-痰热内扰型焦虑症的症状

焦虑是中医的什么病

中医上对焦虑症虽无完整的论述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郁证”、“不寐”、“惊悸”、“脏躁”等情志病范畴。乃由郁火、痰热上扰神明或心、肝、肾亏虚所致。主要是以调神解郁入手。

焦虑失眠多梦易醒该怎么办诊断结果:开了黛

问题描述: 焦虑失眠多梦易醒该怎么办诊断结果:开了黛力新没用

治失眠11种常见中成药

失眠,简单说就是想睡睡不着。随着大家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和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强,失眠似乎已经成为了现代都市人常见的病症

你好,大夫,焦虑症,按中医理论是什么病症

中医不是焦虑症的名字,而是把它归咎于抑郁症。它主要是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过度情绪,如脑精神障碍、气血失调等,所以其特点是:一是脑精神障碍,二是气血失调在临床过程中,也发现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类型的症状。较常见的症状类型有心胆亏虚、心脾亏虚、阴虚内热、痰热内阻、血瘀络阻。在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症状类型,采取不同的处方来帮助患者缓解这些症状。

焦虑症特别难受怎么办

人类进化中的压力反应机制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压力反应机制,能使我们可以迅速产生警觉,并且身体在短时间之内聚集大量能量来为了应对环境中的威胁。

当我们生活在丛林中的祖先在遇到环境威胁时,(如突然遇到一头大狮子),祖先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战斗或逃跑反应”(英文叫做Fight-or-flight respons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生理学家沃特卡侬在 1915 年提出的,说的是当我们遇到外界威胁时,身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会兴奋,肾脏也会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帮助我们将全身资源和能量紧急调动起来,令血液流向四肢肌肉,让我们能做好准备准备和黑熊打一架或者拔腿就跑。

在我们身体中,自经系统主要负责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它控制着五脏六腑的运行。自经系统又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前文提到的交感神经系统;另一个是与之相拮抗的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会引起腹腔内脏以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脏收缩能力增强、瞳孔散大和新陈代谢率上升等生理反应,这也就是我们遭遇威胁时,身体会作出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相反的,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让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和泪液分泌增多、男性的等。

在压力面前,但我们准备战斗或逃跑时,副交感神经就会受到抑制,于是我们的肠胃蠕动会变慢,变得口干舌燥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不会有人想要床上运动了。这种体验就类似于考试发卷前 10 分钟的感觉。而当我们处于慢性压力或者长期焦虑的状态下时,这一生理机制会令交感系统长时间保持兴奋,副交感系统受到相应的抑制,最终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便秘或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在我们的大脑中,控制压力应激反应的中心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在紧急事件中具备两个重要功能:对于自经系统的控制;对垂体腺调节内分泌的控制。

在觉察到威胁时,大脑负责负面情绪,尤其是负责恐惧情绪的杏仁核会被激活,进而激活下丘脑, 下丘脑又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垂体腺,最终引起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一系列其他激素的释放。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是引起如增加心肺活动、收缩内脏血管、放大肌肉血管、加快血流速度、抑制肠胃活动,抑制唾液分泌、放松膀胱(这就是“吓尿”的来源)等等的快速生理调节;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则会进行相对比较缓慢的调节,如升高血压、血糖,抑制免疫反应,为我们身体细胞中的能量都用来战斗或者逃跑做好准备。

这种本能的压力调节机制,对我们人类的祖先在能原始社会中活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去遇到真的老虎黑熊,猛虎野兽变成了考试、项目死线、社会地位、家庭成员关系、突然变故等等大大小小的生活压力事件。而这些现代环境的压力都几乎不能通过战斗或者逃跑来解决。比如我们不喜欢上司,不能当场和他打一架;不喜欢被老婆唠叨,不能打老婆(当然,反过来也不能打老公)。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夫妻吵架,不擅长说话的老公往往会赶紧开溜的原因了。这时“战斗或逃跑”反应里“逃”还能为数不多的派上用场。

急性发作焦虑症

“惊恐发作”是另一种比较常见到的急性发作焦虑症,大约有10%以上的成年人都会出现惊恐发作,而女性是男性的2~3倍。

绝大多数人不需要治疗就可以从惊恐发作中自然恢复。它起病急、持续时间短而会伴随着强烈的焦虑障碍,惊恐发作的人经常伴随有躯体症状。发病的人会突然感到强烈不适,可能有胸闷、透不气过来的感觉。同时还可能会存在心悸、出汗、胃不舒服、颤抖、手足发麻的现象,出现濒死感、发疯感或是失去控制的感觉。惊恐发作大约会持续 15 分钟左右,常常会在十分钟内达到高峰,然后在持续几分钟就逐渐消失。惊恐发作通常没有明显原因或没有特殊情境,有的人还会在某些特殊情境,如拥挤的人群、商店、地铁中发作。

慢性焦虑及其影响

我们在面对诸如此类的现在压力时无法再像祖先一样,通过血液流向四肢、抑制内脏反应来快速解决压力源,于是慢性压力就在我们的身心内存续下来,阴魂不散。

焦虑与“闲不住”

而如果这些压力源迟迟得不到解决,也就是说压力机制被激活得太久或太频繁,这最终就会令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各个部位受损。在长期焦虑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慢性释放一方面会抑制免疫系统,使人免疫失调、免疫低下,从而容易生病;另一方面,皮质激素有着令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即降低脑内抑制性递质 GABA 的含量,进而引起中枢兴奋。而中枢神经兴奋就会使人“闲不住”,产生总是认为自己得该做点什么,否则就会坐立不安的感觉。

焦虑与失眠

此外,皮质激素还会使负责调节睡眠节律的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收到影响,进而引起失眠。

长期处于在压力状态下,我们大脑对外界信息的解读也会发生改变。大脑生理机制为了能让个体最大可能避开危险,会大大增加压力状态下的人们对消极信息的敏感度。换句话说,在受到威胁时,人们会第一时间从周围环境中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尽管有时这些信息是中性的,也会被有着重大压力或焦虑的人看成是消极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大脑在焦虑的状态下,会对外界的感知变得消极。此外,焦虑的人对于社交信息的反应也会更具敌意。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是,别人可能随便说了句不痛不痒的话,焦虑的人就很可能把这句话解读成带有挑衅或者是鄙视意味的语言攻击。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即长期焦虑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睡眠,而缺乏睡眠则会让人变得悲观沮丧。

焦虑与消极倾向

在相应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相比有着一天 7 到 9 小时(平均 8 小时)正常睡眠的参与者,那些睡眠被剥夺的参与者在单词识别记忆中表现出 40% 的衰退。更是人吃惊的是,被剥夺睡眠后,受试者对积极性的单词和中性单词的记忆能力衰退了 50% 。而这些人对消极单词的记忆却只衰退了20%。这也就意味着,在缺乏睡眠情况下,人们会对自己生活会产生有偏差的记忆,而这个偏差就很有可能是沮丧的记忆。

于是由焦虑导致的敌意,以及由焦虑导致的睡眠缺失进而带来的悲观倾向,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人就会变得更加的悲观和忧虑。这也是为什么长期焦虑还会有可能会引起抑郁的原因了。

焦虑与学习

在放松状态下,人们记忆到的知识会更加稳固和长效。这是因为在放松学习时,我们动用到的是海马体来处理信息,这个策略更为简单且收获的效果也会更长久。而焦虑状态下(如试前临时抱佛脚)我在学习则转而用到纹状体来持续记忆任务,这种策略不但复杂且还处于潜意识层面。不过这种复杂策略能在短时间内直觉地把知识结合起来并行分析,有着比较高的效率,但却不能做到令记忆长久保持。

此外,以往科学家一直以为我们在出生之后,大脑中的神经元就只会减少不会再增长。但现在科学家知道,哺乳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嗅球终身都会继续产生新的神经元的。此外,在2014年,一个发表在《细胞》杂志发表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在成年后,人类的纹状体也会继续分化产生新的神经元。但长期焦虑会影响神经元的生长,使人们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下降。

焦虑与下一代

焦虑不仅会对焦虑的个体本身产生影响,焦虑还会影响到个体的下一代。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动物实验中,研究员就发现,怀孕的老鼠妈妈承受外界过大的压力,母体消化道和胎盘的细菌环境会发生改变,进而改变雌性老鼠宝宝的肠道微生物环境,而这种雌性老鼠宝宝的内在细菌环境改变则是终身性的。压力环境下生出来的雌性老鼠宝宝在认知任务中有着更焦虑的表现,它们的消化道炎性反应也更强。此外,它们体内一种有益的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也比较低。

所以准妈妈们在怀孕期间照顾好自己的心情,其实就已经开始在照顾好宝宝的一生了。

焦虑的性别

一般来说,比起男性,女性出现情绪问题的几率会更高。男朋友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女朋友感到很焦虑时,自己的言语安慰几乎毫无作用。这是因为大脑中的催产素负责调节女生的恐惧和焦虑情绪,拥抱或是抚摸则可以增加催产素的释放,让女孩觉得放松和安全。当然,拥抱和抚摸对男生也能产生类似的作用。

但两性在“战斗或逃跑反应”中表现似乎也是存在差异的。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倾向于“战斗”反应;女性则更倾向于“逃跑”反应,或寻求他人帮助来化解当前危险,“结盟”与表示友好是常见的两个策略。这点在身为母亲的女性身上就更为明显,在紧张情况前时,母亲会更加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子女并寻求他人帮助。

焦虑与身体健康

焦虑并不只是大脑的问题,焦虑也与身体问题息息相关。

焦虑与肠胃问题

研究就发现,肠易激综合症状或者消化不良这类问题往往是大脑心理症状和消化道生理症状的共同结果。焦虑和抑郁水平高的人,他们在一年内出现肠易激综合征或是消化不良的可能性相对高;反过来,患有肠易激综合征或者消化不良病人即使一开始没有焦虑和抑郁症状,但他们一年后出现高水平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也非常的大。研究计算发现,约1/3的人,他们心理问题比消化道问题出现得早;而约 2/3 的人,则是消化道问题早于心理问题出现。换句话说,消化道疾病和心理上的焦虑、抑郁更可能是相辅相成的。

许多人得了胃溃疡,医生给出的诊断通常会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但科学家在临床研究中就发现,一些出现了胃溃疡的症状的人,他们的胃中并没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这其中,心理因素在过去常被忽略。长期焦虑导致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会令血液调配到肌肉,从而使消化道的血管变窄,于是消化系统的血液供给就会相应减少。供应胃黏膜的血管狭窄,导致供给跟不上,从而胃黏膜不能分泌足够的粘液来抵挡胃液的腐蚀,长时间如此就会造成胃溃疡。

焦虑与肌肉损耗

人们常说“为伊消得人憔悴”,长期压力反应还会导致肌肉损耗。肌肉是由蛋白质所组成的大块组织,而焦虑引起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释放会引发蛋白质分解。所以对于焦虑的人来说,他们肌肉就很可能长期处于损耗状态,且肌肉得不到重建的机会,人就会因此变得消瘦。

焦虑与五脏六腑

2016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首次发现,大脑皮层有两个神经回路和肾上腺通过神经突触通路直接相连。这也就意味着,控制思维的大脑神经回路原来也能直接影响到我们身体的内分泌系统,进而调节五脏六腑对压力的反应。

在这个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和肾上腺相连的大脑神经网络,一个是前额叶和体感皮层的大脑皮层运动区域,而这个神经网络正负责所有的躯体运动控制;另外一个则是比较小的神经网络则包括内侧前额叶和前扣带回,负责更高级的认知和情感功能。这也意味着,大脑中负责运动、认知、情感的回路都直接和肾上腺相连,从而直接控制着身体内部交感系统的兴奋。这也就能解释运动或者练习瑜伽、冥想能显著改善焦虑症状了。

另外,脾脏和焦虑的持续关系密不可分。2016 年 11 月在圣地亚哥举办的年度神经科学大会上,有研究就发现,在小老鼠经历压力事件后一个月,它们的免疫细胞的改变还在持续影响身体和大脑。也就是说,压力事件使骨髓分泌干细胞到脾脏,干细胞在那里发育成血液白细胞运输到身体各处,进而对大脑产生持续的作用,因此导致慢性焦虑。在这种状况下,脾脏就好比是个一个蓄满白细胞的“压力记忆”容器。

人体中其实还有着第二个大脑——肠道。

人体肠道中的菌群数量是人体自身细胞总数的 10 倍多,而这些菌群编码的基因数也远远超过人体基因总数。

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约翰·克莱恩(John Cryan)研究团队在一个实验中测试了肠道微生物的威力。他们人为地把实验小鼠的肠道菌群换成了另外一个细菌组合,并成功令胆小害羞的小鼠转变成了无畏的“冒险家小老鼠。具体的过程如下,研究人员首先把生性胆大的 N 型小鼠的肠道细菌移植到天生胆小畏首畏尾的 B 型小鼠体。3周后,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B 型小鼠竟然变成了勇敢的“探险家”。更有趣的是,当 N 型小鼠移植了胆小的 B型小鼠细菌后,N 型小鼠居然反过来变成了胆小鬼,要花比平时 3 倍的时间才能小心翼翼地从实验台上走下来。

近几年还有许多相关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个体的行为、情绪有着神奇的关联。也有假说认为,新生儿的性格可能会受到母亲产道内菌落成分的影响。

如何应对焦虑

在人们主观地认为到自己正处在危害的情境中时,身体就会依照大脑中的主观危害情境而调控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心跳呼吸变快、收縮血管、血壓升高等生理反应随之出现。同时,大脑还会有情感上如沮丧、恐惧、紧张、忧郁的压力反应。

改变观点

要减轻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看待压力源的,即不把压力源看成是威胁。一旦我们将某些事物看成是危险,我们的身体就是产生与威胁肉搏或撒腿就跑的第一反应。而这些原始反应对于现代社会通过考试、完成工作任务、处理家庭矛盾都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所以,若是我们换个角度,把这些压力源看成是像采野果子、缝制皮裙这样按部就班就能完成的事,本能的焦虑也不会被不必要地激发。

写下计划

假如你手头上有很多项目要完成,你每天在脑子里反反复复想怎么应对,结果就是越想越焦虑。这时你的血液就都流向了四肢,导致你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更合适的就是,把目标分成切实可行的小步骤并写下来。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把遥远的大目标留在本子上,脑子里只装可以执行的小步骤。赢来的思维空间就能用来完成小步骤,点点滴滴推进中,大目标自然也就完成了。

冥想

进行冥想练习也在研究中证明可以有效地改善焦,精神疾病以及如慢性肠炎等慢性炎症。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研究发现,持续的冥想练习可以使大脑中负责记忆及情绪调控、自省、同情的大脑皮层灰质(神经细胞体)密度增加,同时使大脑中产生压力的扁桃体灰质密度减小。8周训练后,参加者的知觉能力提高了,压力也变小了。相关的研究还发现,密集的冥想练习可以通过迅速降低人体促炎性因子基因 RIPK2 和 COX2 的表达,从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导致的皮质醇分泌,帮助人们摆脱焦虑对身体的伤害。而冥想的并不想人们所想的那么复杂,相反很简单。开始冥想前只需找个舒服的姿势、地方坐下来,冥想中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缓慢的呼吸上,任由大脑里的各种念头来去而不做刻意的评判或抑制即可。每天进行大约1小时的冥想就能减缓焦虑。

运动

正如人们熟知的那样,运动也能非常有效地缓解焦虑。这是因为耐力运动如长跑促进大脑释放神经营养因子,提高认知能力,减低焦虑、抑郁、中风、老年痴呆症状。此外,运动时肌肉细胞释放的鸢(yuan)尾素不仅能促进脂肪分解,还可以进入大脑,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焦虑会使人长期处于战斗或者逃跑反应中,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会真正地举起拳头战斗或是抱头飞奔逃命。焦虑时,经常进行慢跑、游泳这样的有氧运动量,可以使身体执行类似于战斗或者逃跑的反应,从而释放了身体四肢肌肉积蓄已久的能量,这就相当于告诉大脑“已经战斗或者逃跑了,威胁不存在了”。大脑因此得以放松下来。

催眠

催眠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专业的催眠或许可以帮助减轻慢性疼痛和焦虑症状。斯坦福大学的团队第一次揭示出了人在被催眠时的大脑内部世界。首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催眠治疗的。统计数据显示,大约只有 10% 的人属于催眠易感人群,这类人容易接受暗示所以能顺着催眠师的引导进入催眠状态。核磁共振脑成像显示,这些人进入催眠状态后,他们大脑背侧前扣带回(负责觉醒机制)活动降低,背侧前额叶和脑岛的互相连接(大脑对身体的控制)增加、和默认网络的连接(对自身行为的意识)降低。

参考文献:

1. Study reveals role of spleen in prolonged anxiety after stress. 2016 annual meeting of SFN. November 13, 2016.

2. Stress-induced changes in maternal gut could negatively impact offspring for life, 2016 annual meeting of SFN. November 14, 2016

3. Richard P. Dum et al., Motor,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area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fluence the adrenal medulla. PNAS, July 2016

4.N. A. Koloski, M. Jones, N. J. Talley. Evidence that independent gut-to-brain and brain-to-gut pathways operate in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a 1-year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study.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6.

5. Aurélie Ernst, Kanar Alkass, Samuel Bernard, Mehran Salehpour, Shira Perl, John Tisdale, Göran Possnert, Henrik Druid, Jonas Frisén. Neurogenesis in the Striatum of the Adult Human Brain. Cell, 20 February 2014; DOI: 10.1016/j.cell.2014.01.044

6. Helen H. Shen, Microbes on the mind. PNAS. July 2015.

7.Heidi Jiang et al., Brain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Hypnosis. Cereb. Cortex (2016) doi: 10.1093/cercor/bhw220

8.Perla Kaliman et al., Rapid changes in histone deacetylases and 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in expert meditator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February 2014Volume 40

睡不着觉浑身乏力胡思乱想

心理分析:你好 中医把失眠分为:肝郁化火 、痰热上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类型。 先要确定失眠的类型 才能对症用药。心理指导:建议到中医院望闻问切 确定病因 针对性的用药。 一般来说 可以用点安神补脑液。

焦虑症有哪些中成药能治疗

焦虑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对于焦虑症可以使用的中药,第一种是心虚胆怯型,可以采用宁神定志丸,第二种是解郁安神冲剂;第二个类型是痰热扰神型,采用的中药是牛黄清心丸,安神温胆汤;第三种肝肾阴虚型,可以使用的中药有朱砂安神丸,健脑补肾丸

心悸是什么意思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或见脉象迟、数、叁伍不调的一种病证。心悸包括惊悸、怔忡两大类,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临床有的呈阵发性,有的呈持续性。一般每因情志因素、劳累过度而诱发或加重,且常伴有失眠、健忘、胸闷、胸痛、眩晕、耳鸣等症。

本篇讨论以心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源流】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有相关论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对心悸脉象的变化也有认识,并阐述了脉象在本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上的重要价值。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叁伍不调者病。”《灵枢·根结》指出:“持其脉口,数其至也……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汉代始有惊悸的病名。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心悸。”阐述了因惊而脉动,因弱而悸的病因病机。其对水饮为悸的探究尤详,《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说“水在心,心下坚筑……水在肾,心下悸”,指明水饮作悸的病机。张仲景还制定了心悸的辨证论治,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发热,心下悸,头眩,身[[!NFAB1]]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根据惊悸的发病原因设“金疮惊悸候”、“心病候”、“虚劳惊悸候”等。唐代孙思邈提出治疗心悸的方剂,如《备急千金要方·心脉论》提出:“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宋代严用和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病情演变、治疗方药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曰:“心虚胆怯之所致也。”“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惊悸不已,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皆心虚胆怯之候也。”治当“宁其心以壮胆气”。选温胆汤、定志丸作为治疗方剂。

金元时期,有关惊悸、怔忡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刘完素在《素问原病式》中强调:“悸为怔忪,皆热之内作。”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亦主张惊悸、怔忡“皆膈上血中伏火,蒸蒸而不安。”并创立了著名方剂朱砂安神丸。朱丹溪及其门人又提出了血虚致病的理论,认为惊悸怔忡皆由血虚引起,并突出了痰的致病作用。如《丹溪心法》中所说:“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张景岳《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劳损所致,“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原,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因此,“凡治怔忡惊恐者,虽有心脾肝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提出了病本在肾的理论。

清代医家对瘀血作悸进行了发挥。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因》云:“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百发百中。”唐容川《血证论·怔忡》称:“凡思虑过度及失血家去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否则多夹痰瘀,宜细辨之。”

以上历代医家对惊悸怔忡的论述,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病因病机】

心悸的发生多因感受外邪、七情所伤、饮食失节、体虚劳倦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如《素问·痹论》指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2.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济生方·惊悸论治》指出:“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阴血暗耗,不能养心而心悸;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此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撼心神亦可发为惊悸。

3.饮食失节

嗜食膏粱厚味,煎炸油腻,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而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如唐容川《血证论》指出:“痰入心中,阻其正气,是以心跳不安。”《医学正传》曰:“肥人因痰火而心惕然跳动惊起。”《丹溪心法》亦指出:“心悸时发时止者,痰因火动。”

4.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而致脏腑虚损,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藏,发为心悸。《伤寒明理论》曰:“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丹溪心法》指出:“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阳气亏虚,气化失利,水液运化失调,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亦可引发心悸。

二、病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宁,引起心神动摇从而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肝、肾、脾、肺四脏的功能失调亦密切相关。如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火邪伤阴,阴虚阳亢,致使心脉不畅,或心神受扰,引起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治节以“朝百脉”,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运化失常而致水饮内停,饮邪上犯亦可致悸。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虚,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临床上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者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兼气血瘀滞。

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为气滞、血瘀、痰火、水饮。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2.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3.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4.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二、病证鉴别

1.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自觉胸中躁动不安,由气自小腹上冲咽喉。《难经·五十六难》曰:“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指出:“奔豚气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其鉴别要点为:心悸属于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而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小腹,其状如豚。

2.卑惵

卑惵与怔忡相似,如《杂病源流犀烛》曰:“卑惵,心血不足病也,与怔忡病一类,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饮食,如痴如醉,心中常有所歉,爱居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怔忡亦胸中不适,心中常有所怯,与卑惵的鉴别在于卑惵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而怔忡缘于心悸,有时坐卧不安,并不避人。另外,卑惵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现。

三、相关检查

心悸病人应进行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便的手段,可区分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识别过早搏动及心动过速的性质,如房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判断I度、II度、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预激综合征等。必要时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结功能,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有重要意义。心室晚电位检测判断缺血性心脏病及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与猝死有一定价值。临床应当配合测量血压、X线全胸摄片、心脏超声检查等更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

一、辨证思路

心悸的辨证首先应分清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本病多表现为虚实相兼,应分清虚实之偏重。

二、类证鉴别

1.辨惊悸、怔忡之不同

惊悸、怔忡虽同属心悸,但两者在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轻重程度等方面均有区别。惊悸常由外因引起,如情绪激动、惊恐、恼怒或劳累均可发病,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来虽速,但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怔忡则每因内因而引起,并无外惊,终日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尤甚,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但两者亦有密切的联系,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而怔忡患者又易受外惊所扰,使动悸加重。

2.辨气血阴阳之亏虚

本病以虚为主,主要表现为气血阴阳的亏虚。除心悸的主症外,气虚者,兼见气短,乏力,自汗,每遇劳累则病情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弱;血虚者,兼见面色[[!NFBE2]]白,疲乏倦怠,头晕失眠,舌淡苔白,脉细;阴虚者,兼见口干口渴,五心烦热,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者,兼见畏寒肢冷,胸闷胸痛,舌淡苔薄白,脉迟。临床有的病人亦或表现为气血两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或气血阴阳俱虚,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病情亦较为严重。

三、证候

1.心虚胆怯证

症状: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恶闻声响,舌苔薄白,脉象动数或结代。

病机分析:本证乃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所为。心虚则神摇不安,胆怯则善惊易恐;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坐卧不安;心虚不能藏神,则心中惕惕,少寐多梦,恶闻声响;脉象动数或结代为心神不安,气血逆乱之象。

2.心血不足证

症状:心悸头晕,面色无华,倦怠无力,少寐多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或结代。

病机分析:本证因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而致。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亏虚,故面色无华;心血不足,不能养心,故心悸;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脑失所养而头晕;心血虚不能藏神,故少寐多梦;“血为气之母”,血亏气虚,故倦怠乏力;舌为心之苗,心血不足,故舌质淡红;心主血脉,心血亏虚,血脉不能充盈,故脉沉细或结代。

3.阴虚火旺证

症状: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口干口渴,盗汗,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肝肾阴亏,水不济火,以致心火内动,扰动心神,心神不安,故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虚火耗津而口干口渴;阴虚内热迫津外泄则盗汗;阴亏于下,故见腰膝酸软;阳亢于上,则见头晕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为肝肾阴虚之征。

4.心阳不振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或胸痛,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或结代。

病机分析:本证为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养,故心悸不安;胸中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侵犯阳位,或阳虚血滞,故见胸闷气短或胸痛;心阳虚衰,血运迟缓,故面色苍白;肢体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或结代,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阳虚内寒之象。

5.心气不足证

症状:心悸怔忡,因事烦扰即易触发,神疲无力,自汗懒言,面色无华,头昏头晕,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或迟缓。

病机分析:本证因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失所养而致。心气虚,心神无依,故心悸怔忡,因事烦扰即易触发;心气不足,气血失调,血不上荣,故神疲无力,自汗懒言,面色无华,头昏头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俱为心气不足,气血亏虚之象。

6.水饮凌心证

症状: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胖,苔白滑,脉弦滑或促。

病机分析:本证乃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而成。水为阴邪,赖阳气化之,今阳虚不能化水,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故见心悸;阳气亏虚,不能温养四肢肌肤,故形寒肢冷;水饮内阻,清阳不升,则见眩晕;水饮内停,气机不利,故胸脘痞满;水液内停,气化不利,故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饮邪上逆,则恶心吐涎;舌胖,苔白滑,脉弦滑或促,均为水饮内停,阳气亏虚之象。

7.痰火扰心证

症状:心悸烦躁,胸闷痰多,恶心腹胀,口苦不寐,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结代。

病机分析:痰浊内阻,郁而化火,火邪扰心,故心悸烦躁;痰浊阻滞,上焦之气机不得宣畅,故胸闷;中焦气机不畅则腹胀;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故恶心痰多;心火亢盛则口苦不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结代,为痰火扰心之候。

8.气滞血瘀证

症状:心悸怔忡,胸闷胁胀,心痛时作,急躁易怒,或脘腹胀满,嗳气,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病机分析:本证由于气滞血瘀,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而致。心主血脉,肝主疏泄,心血的正常运行需依赖肝的疏泄功能的维持,肝气郁滞,气滞则血瘀。心血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怔忡;肝气犯胃,故见脘腹胀满,嗳气;肝气不舒则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心血瘀阻,则心痛时作;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疗】

一、治疗思路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化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合宁心安神之法。

二、基本治法

1.益气养心,镇惊安神法

适应证:心虚胆怯证。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本方安神定志,益气养心,用于惊恐不安、睡卧不宁。

常用药:人参、炙甘草补益心气;朱砂、龙齿、龙骨、琥珀镇惊安神;茯神、石菖蒲、远志安神定志。

加减:若见气短乏力,头晕目眩,动则为甚,静则悸缓,则重用人参,加黄芪以加强益气之功;兼见心阳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以温通心阳;兼心血不足,加阿胶、首乌、龙眼肉以滋养心血;兼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以疏肝解郁;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益气化湿;气虚夹瘀,加丹参、川芎、红花、郁金活血化瘀。

2.补血益气,养心安神法

适应证:心血不足证。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而致之心悸。

常用药:当归、白芍、阿胶、龙眼肉补养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生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加减:兼阳虚而肢冷,加附子、桂枝温补心阳;兼阴虚,重用麦冬、地黄、阿胶,加沙参、玉竹、石斛滋养心阴;纳呆腹胀,加陈皮、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健脾助运;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者,以生脉散加减,有益气养阴补心之功。血虚有热者,加黄连、黄柏清热泻火。

3.滋阴清火,清心安神法

适应证:阴虚火旺证。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加减。两方均能滋心阴而安心神,但前方偏重于滋心阴,后方偏重于清心火。

常用药:天冬、麦冬、生地、玄参滋养心阴;当归、丹参补血养心;人参、茯苓、五味子补益心气;朱砂、远志、柏子仁宁心安神;黄连、栀子、莲子心清心泻火。

加减: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滋阴清热;阴虚兼有瘀热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阴虚兼有气虚,加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4.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法

适应证:心阳不振证。

代表方: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前方益气温阳,用于心悸气怯,汗出肢冷;后方温通心阳,镇心安神,用于心阳虚衰之心悸、怔忡。

常用药:桂枝、甘草、人参、黄芪、附子益心气,温心阳;生龙骨、生牡蛎安神定悸。

加减: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温阳散寒;大汗者重用人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服;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化水利饮;夹瘀血者,加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兼见阴伤者,加麦冬、枸杞子、玉竹、五味子;若心阳不振,以致心动过缓者,酌加炙麻黄、补骨脂,重用桂枝以温通心阳。若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急用参附龙牡汤,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5.养心益气,安神定悸法

适应证:心气不足证。

代表方:四君子汤加减。本方甘温益气,健脾扶中,用于心气不足之心悸、怔忡。

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黄芪健脾益气;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和胃;丹参、红花、川芎活血通脉。

加减:若合并心血不足者,加熟地、阿胶补血养心;兼心气郁结,见心悸烦闷,精神抑郁,胸胁时痛者,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疏肝解郁。

6.温化水饮,宁心定悸法

适应证:水饮凌心证。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本方健脾利湿,温化水饮,用于水饮凌心之胸胁胀满、眩晕心悸。

常用药:茯苓、猪苓、葶苈子、泽泻淡渗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祛湿。

加减:兼见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以和胃降逆;兼见肺气不宣,肺有水湿,咳喘,胸闷者,加杏仁、前胡、桔梗以宣肺,葶苈子、五加皮、防己以泻肺利水;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尿少肢肿,加车前子、冬瓜皮利水消肿。

7.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法

适应证:痰火扰心证。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本方清心降火,化痰安中,用于痰火内扰之心烦失眠、心悸眩晕。

常用药:黄连、黄芩苦寒泻火,清心除烦;半夏和胃降逆,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和胃,化湿祛痰;竹茹涤痰开郁,清热化痰;枳实下气行痰;甘草和中。

加减:痰热互结,秘结者,加生大黄清热通腑;心悸重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重镇安神;火郁伤阴,加麦冬、玉竹、天冬、生地养阴清热;兼见脾虚者加党参、白术、谷麦芽、砂仁益气醒脾;若胸闷痰多,加瓜蒌、贝母宽胸化痰。

8.理气活血,通脉定悸法

适应证:气滞血瘀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或血府逐瘀汤加减。两方均能理气活血,但前方偏于疏肝理气,后方偏于活血化瘀。

常用药:赤芍、桃仁、红花、丹参、川芎、三七活血化瘀;郁金、延胡索、降香、香附行气止痛;琥珀宁心安神。

加减:兼心烦口苦者,加栀子、黄连、莲子心清心除烦;腹胀嗳气,食欲不振者,加佛手、砂仁、生山楂、炒麦芽理气助运;胸痛甚者,加延胡索、三七粉、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心悸、失眠重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生龙骨、生牡蛎安神宁心。因虚致瘀者,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首乌、熟地、枸杞子;阴虚者加麦冬、玉竹、沙参;阳虚加附子、桂枝;夹痰浊者,加瓜蒌、薤白、半夏。

三、复法应用

化痰祛瘀,养心安神法

适应证:痰瘀交阻,心神失养证。症见心悸怔忡,胸闷痰多,心痛时作,恶心腹胀,急躁易怒,口苦不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涩或结代。

代表方: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前方长于化痰和中,后方长于活血化瘀。两方合用化痰祛瘀,养心安神,主要治疗痰瘀交阻,心神失养证之心悸。

常用药:法半夏、茯苓、陈皮健脾和胃;炙远志、石菖蒲、郁金、全瓜蒌、炒枳实、厚朴化痰;桃仁、红花、丹参、川芎、三七、赤芍活血祛瘀;柴胡、香附、薤白理气行滞开郁,条达气机;麦门冬、酸枣仁、柏子仁、人参、炙甘草养心安神。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紫石英10~15g,水煎服。镇惊定志,适用于心悸不宁。

(2)苦参10g,水煎服。清热宁心,适用于心悸而脉数或促者。

(3)定心汤:龙眼肉30g,酸枣仁15g,山萸肉15g,柏子仁12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生乳香3g,没药3g,水煎服。适用于气血亏虚,瘀血阻滞之心悸。

2.常用中成药

(1)柏子养心丸:功能与主治:补气养血,安神宁心。用于心气虚弱,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用量与用法: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2)天王补心丹:功能与主治: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干燥。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3)人参归脾丸: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用于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失眠头晕,食欲不振。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4)定志丸:功能与主治:补心气,安心神。用于惊悸恐怯,失眠多梦,神魂不安。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3.针灸治疗

(1)体针:早搏:主穴取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心气虚加关元、膻中、足三里;气阴两虚加三阴交、肾俞;血脉瘀阻加膻中、膈俞。手法平补平泻,留针10~20分钟。室上速、房颤:内关透外关、合谷、厥阴俞,强刺激不留着针。缓慢性心律失常:针刺双侧内关、太渊,捻针20分钟;或取人中、膻中、心俞穴,人中穴向鼻中隔斜刺0.5寸,雀啄手法,另两穴用捻转补泻法,每日施针1~2次。

(2)耳针:耳针心、神门、皮质下、胸区、交感,每次2~3穴,留针20分钟。

(3)穴位注射法:主穴取内关、心俞、厥阴俞、足三里。心动过速配间使,心动过缓配通里。每次选2~3穴,用当归注射液1ml注射,隔日1次。

五、临证勾要

1.病变部位重在心,重在调节

对于心悸的治疗,除按不同的证候处以相应的方药外,还应抓住病变主要在心及重在调节两个环节。因其病变主要在心,且表现为心神不宁,故常于方中酌用养心安神之品。凡活动后惊悸、怔忡加重者,多属虚证,在补虚的基础上应酌加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以助养心安神之功;凡活动后惊悸、怔忡减轻者,多属实证,一般为气滞血瘀,心脉不通,当加丹参、川芎、枳壳、红花之属,以增通脉之力。

2.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型心悸,辨证多为气阴两虚,心神不安,以益气养阴、重镇安神为法。器质性心律失常,临床以冠心病、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为多见。冠心病所致心悸,多为气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治以益气活血之法,兼有痰瘀者,配以豁痰化瘀之药;风心病引起的心悸,以心脉痹阻为主,故以“通”为主要治则;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多由邪毒外侵,内舍于心,常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治疗在益气养阴、活血通阳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之剂。

3.心律失常的急危重症及处理

临床上心律失常变化往往比较迅速。在猝死病人中有部分患者是由于恶性心律失常所致,如何防止心律失常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首先是提高认识水平,再者掌握应急本领,同时发挥中西医特长。一般来说,室性早搏较房性早搏病情严重,室性早搏中多源性室早、频发室早、两个室早联发以及早搏的R波落在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顶点上,均被认为是危险征象,必须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扑动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必须立即处理以防室颤。室颤是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最为严重的情况,心脏已经失去泵血作用,必须争分夺秒给予除颤。对重症心律失常患者,应采取综合疗法,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协同作用,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心悸之病,本虚标实,痰瘀同证,常是关键

周仲瑛教授认为,心悸总属本虚标实,心气、心阳、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为标。其中,痰瘀同证常是此病中重要的病理环节,尤在心悸加重、发作之时愈加明显。心气、心阳不足,不能输化津液,则聚而成痰,不能推动血行,则滞而成瘀。心阴亏虚,虚火灼津,炼液成痰,血液受热煎熬,结而成瘀;另一方面,痰瘀之间亦可互生互化,痰浊阻滞脉道,妨碍血液循行,则血滞成瘀;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影响津液正常输布,或离经之血瘀于脉外,气化失于宣通,以致津液停聚为痰。“痰亦可化为瘀”,“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易生;痰停体内,久必成瘀,瘀血内阻,久必生痰,终致痰瘀共证,心脉阻滞的病理变化。

2.临证辨识,四诊为纲,察舌切脉,甚为详要

周仲瑛教授指出,临证识辨心悸之痰瘀同证,当以四诊为纲。痰瘀同证的临床表现不仅是痰、瘀的各自证候,而且应是两者在病机上互为因果所致的综合征象。例如:望其面色,油光多脂,或晦暗、青紫、黧黑;望其唇龈,可见口唇青紫、唇部黑斑、唇肥厚、齿龈暗红发紫;望其爪甲,可见爪甲青或紫,甲床下多瘀点、瘀丝,指甲菲薄、翻甲。又如:问诊患者多在中年以上,老年人多见,女性多体胖且失调、不孕。患者性格内向,久坐少动,嗜烟好酒,喜食辛辣、酸、咸味。心悸病史较久,反复发作,可伴有胸膺部闷塞隐痛,咳喘,失眠,腹胀纳少,伴恶心,口不渴,或但漱水不欲咽等。四诊之中,周仲瑛教授认为以察舌切脉最为紧要,舌为心之苗,心之外象可从舌诊上表现。临证可见患者舌体胖大有齿印,或有裂纹,舌色暗红、青、紫,有瘀斑瘀点,舌苔厚腻、浊腻、水滑,舌体运转不灵;切脉为滑、涩、沉、弦、结代等,合参四诊,则痰瘀同证昭然。

3.攻邪治标,化痰祛瘀,症分主次,治有先后

周仲瑛教授认为,由于痰瘀相伴为患,在具体治疗时尚需分清两者先后及主次关系,确定化痰、祛瘀孰主孰次,孰先孰后,或是痰瘀并治。常选用化痰之药如陈皮、法半夏、云茯苓、炙远志、石菖蒲、郁金、全瓜蒌、炒枳实、川厚朴等;祛瘀之品常用紫丹参、川芎、川红花、单桃仁、景田三七、京莪术、赤芍、血竭、降香等。治痰治瘀虽然主次有别,但痰化则气机调畅,有利于治血;瘀去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清。此即所谓“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若痰瘀并重,则当兼顾合治,分消其势,使其不致互相为患。周仲瑛教授还告诫,用药不可孟浪过剂,宜“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气血阴阳,变生坏病,选药以平稳”为原则,慎用毒猛辛烈之品。

4.从本图治,养心通脉,调顺气机,助消痰瘀

心悸之病,以心之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为本;“君主之官”功能失调,津血不归,正化变异可生成痰瘀,痹阻心脉,此为标。周仲瑛教授认为,扶正补虚,养心通脉,治本之道十分重要,此即古人所谓“不治痰而痰化,不治瘀而瘀去”之一。临证在心悸发作加重期,一方面予以化痰祛瘀、攻邪治标的同时,仍不忘消补兼施、标本共治,常审证选用太子参、潞党参、南北沙参、炒玉竹、大麦冬、炙甘草、生黄芪、全当归、功劳叶、大生地等补益之品。当标邪渐祛及心悸发作间歇期时,更为重视养心治本,以翼气血冲和,心脉流畅,而无生痰停瘀之患。

另一方面,因为痰瘀是津血停聚而成,津血赖气化以宣通,所以调畅气机,则可助消痰瘀,周仲瑛教授常酌情配以适量理气药,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使“气行则痰行”、“气行则血行”,如配用醋柴胡、炙香附、薤白等,此即“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之而顺矣”、“凡治血者必调气”之意。

二、验案举例

案一

鲍某,男,50岁。因“心慌阵作3月余”而就诊。患者近3个月来心中惊惕阵作,住本市某医院近2个月,多次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频发房早”、“房室逸搏”、“部分导联S-T、T波改变”,拟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服心可舒片、心元胶囊,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等,病情一度稍见好转而出院。目前患者仍时作心慌,夜寐不酣,多梦早醒,动则易汗,心烦口干,饮水较多,胃纳尚可,苔黄薄腻有黏沫,舌质暗红,脉结而涩。考虑乃心经郁热,痰瘀内阻,心神失宁,予清热化痰、祛瘀活血为主治之。处方:川连4g,法半夏10g,石菖蒲12g,紫丹参15g,川芎10g,赤芍12g,苦参12g,功劳叶10g,苏噜子10g,煅龙牡各25g,熟枣仁15g。

二诊:7剂后患者症状稍减,仍自觉心跳快,心烦,寐差早醒,苔脉同前。予原方中加入广会皮6g,炒竹茹10g。

三诊:病家自诉症状显减,心慌有时发作,但程度较前大为减轻,夜寐改善,心中有虚悬、下沉感,动则易汗,口干饮水较多,食纳知味,苔黄薄腻,质暗红,脉细涩而数。此乃气阴两虚为本,痰热内扰,心营不畅未尽,遂改拟方药用太子参15g,大麦冬10g,炒玉竹10g,炙甘草5g,五味子4g,煅龙牡各25g,川连5g,莲子心3g,苦参10g,石菖蒲6g,苏噜子10g,熟枣仁20g,功劳叶10g,炙远志5g,紫丹参12g,法半夏10g。

四诊:病人诸症俱平,复查心电图未见心律失常,此后,常以生脉饮为主,增损调治。

按:本案诊断明确,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根据心烦口干,饮水较多,胃纳尚可,苔黄薄腻有黏沫,舌质暗红,脉结而涩,辨证为心经郁热,痰瘀内阻,心神失宁,故治以清热化痰,祛瘀活血,疗效明显。三诊时标邪减而未尽,本虚之象逐渐彰显,在原法基础上加强扶正固本,补益气阴,故收全效。

案二

顾某,男,26岁。1年半前因工作劳累后始感心慌不安,阵发而作,西医院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多项检查提示“室性早搏”。先后服用心律平、乙吗噻嗪等药,取效不著,早搏仍时作时止。因服西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故求治于中医。初诊时,患者时感心慌不适,心跳有停搏感,疲劳后易于发作,午后、傍晚时分发作较频,休息后可稍稳定。伴胸闷不适,口干乏力,夜寐一般,溏,小便自调,舌苔薄腻色淡黄,舌质偏暗。从阴阳失调、气阴两虚、心神失宁着眼,处方:炙桂枝10g,炙甘草5g,生龙骨(先煎)20g,生牡蛎(先煎)25g,潞党参12g,大麦冬10g,五味子(杵)5g,紫丹参15g,苦参10g,熟枣仁25g,合欢皮15g,朱灯心3g,石菖蒲9g。

二诊:服药7剂复诊,心慌早搏有所稳定,但情绪激动后有影响,稍有气短,舌象同前,脉来小弦。原方既效,无需易辙,前方中加入白檀香(后下)3g,阳春砂(后下)3g,炒玉竹10g,改炙甘草为6g。

三诊:患者告知早搏基本未发,叠进前方,以固疗效。此后患者因感冒一度病情复发,俟治愈感冒后,仍以原方为基础加减施治,患者室性早搏已极少发作。

按:此案心悸因劳累思虑所致,心悸阵作,疲劳易发,休息可缓,伴胸闷不适,口干,乏力,便溏,舌暗,苔淡黄薄腻。属阴阳失调,心阴不足之候,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调和阴阳,合生脉散益气生阴,再加紫丹参、合欢皮、石菖蒲、白檀香、熟枣仁等顺气和血,宁心安神。药证相合,取效迅捷。本案对当代中青年工作压力大,出现不明原因早搏,呈现阴阳不调,心神不宁之候者有借鉴意义。

【预后及转归】

心悸初期,若治疗及时,比较容易恢复,若失治或误治,病情亦可由轻转重,由实转虚。如年迈体虚,心病及肾,真气亏损者,治疗较难,恢复亦慢。

本病的证候特点是虚实夹杂,以正虚为主,故疾病的转化主要是虚实的变化。其变化的决定因素是正虚的程度,即阴阳气血和脏腑虚损的程度。本病发病初期,一般多表现为气血阴阳的单一亏虚,且亏虚程度较轻,脏腑亏损以心、胆为主,此时如能及时治以宁心安神、培补虚损,避免外界影响,其症状便可消失。倘若病情发展,气血阴阳亏损程度加重,或由气虚发展为阳虚,血虚发展为阴虚,或气血双亏,阴阳俱虚等。若见多个脏腑功能失调,则病情加重,非短时间所能治愈。若继而出现痰饮内停或血脉瘀阻等实邪相兼,则病情严重。若表现心阳暴脱或水气凌心、脉微欲绝之候,则病势险恶难愈,预后不良。

【预防与调护】

对于心悸的预防,要做到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惊悸怔忡往往每因情志因素和恐惧而诱发,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惊恐等因素,则可减少或防止心悸的发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平素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饱。生活要有规律,保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以安养心神。注意寒暑变化,避免风、寒、湿、热等外界的侵袭,以防止心悸的发生。

对于心悸的调护应注意避免劳累过度,特别是重症患者,平时即感心悸、胸闷、气短,甚者气喘浮肿,则应卧床休息。轻度患者,可做适当的体力活动,以不感觉劳累为限度,避免剧烈活动和强体力劳动。患者坚持药物治疗非常重要,病情减轻或症状缓解后,亦应遵医嘱继续服药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患者必要时应定期复查心电图,严密的心电图监测可减少严重的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者,应及早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以防发生晕厥、猝死。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