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帮忙介绍一下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主要内容,)

帮忙介绍一下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主要内容,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名著;发表于1900年。在这本书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梦作为实例,对有关梦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他提出了下列看法。一、梦是—种精神活动;“其动机常常是一个寻求满足的愿望”。梦是因愿望而起,它的内容是“愿望的达成”。  梦不仅使思想有表现的机会,而且借幻觉经验的,以表示愿望的满足。关于梦是“愿望的达成”,作者举了许多实例。其中一个是他的5岁的小儿子的梦。有一次,他们全家到达赫山脚下去游玩。小儿子由于常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山上的西蒙尼小屋,因此他并不满足于在山下玩。  但父母并没有带他上山,他当时不很高兴。作者说:“第二天早上,他神采飞扬地跑过来告诉我;‘昨晚我梦见我们走庙到了西蒙尼小屋。’我现在才明白,当初我说要去达赫山时,他就满心地以为他一定可以由荷尔斯塔特翻山越岭走到他天天用望远镜所憧憬的西蒙尼小屋去,而一旦获知他只能以山脚下的瀑布为终点时,他是太失望了,太不满足了。  但梦却使他得到了补偿。”二、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潜意识被压在人的心灵的最深处,但它很活跃,于方百计要突破前意识的领域冒出来。当“自我”在既要休息又得不到完全体息,即自我”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而放松了戒备的时候,潜意识使开始活动,于是出现了梦。  由于做梦的人有不少愿望是违反道德的,于是潜意识使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冒出来。梦之所以奇特而不可理解是由于梦的化装造成的。梦既经过多次化装就必须通过精神分析法才能作出解释。三、弗洛伊德认为梦和精神病有相似之处,他认为“梦包含着简要的神经质病的心理学”。  因为他在闻释梦和神经病时都是以关于潜意识的理论为依据的。他总结梦和精神病都符合潜意识的活动规律,得出的结论是:“潜意识比较喜欢和前意识中那些不被注意、被漠视或刚被打入冷宫(受排挤)的概念攀上关系。”通过这种手法,狡猾的潜意识可以偷偷溜到意识领域中去。  弗洛伊德否定了过去人们所说的梦是来自超自然的鬼神的启示,强调梦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来自潜意识。梦既不是灵魂的显现也不是上帝的启示,而是人类早年实践活动的浓缩品和沉淀物。

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是怎样的

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实质“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其中掺杂了高度复杂的智慧活动。他指出,人的愿望在梦中得到实现,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也可以提高睡眠的质量。弗洛伊德曾经故意吃很咸的事物,少量饮水之后睡觉,结果他梦到自己在梦中痛饮甘泉。梦满足了他的愿望,因此他没有因为口渴而醒来。弗洛伊德说,梦不论简单还是复杂,在本质上都是愿望的达成。儿童的心理比成人的心理要单纯,所以梦也比较单纯,分析起来不需要什么步骤。而成人的梦则不同,复杂、混乱、难懂,需要一定的分析技术。如果把儿童的梦比喻成“低等动物”,那么成人的梦就是“高级动物”。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梦的预示作用

在这部独创性的著作中,弗洛伊德主要分析了梦的凝缩、梦的转移和梦的二重加工;讨论了梦的隐意内容;解析了愿望满足的原理;描述了俄狄浦斯情结
再问: 那么,有说梦的预示作用吗?我似乎没有看到耶。。。是我看漏了还是什么?

你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记得我在上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培训课时,几位老师都反复提过弗洛伊德的大名,他永远是心理学上的重要丰碑,不可绕道而行。

关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对于他的学说里的人格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观点,我想在这里阐述一二,相信不少人也听过这类观点。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把人格分别三,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指原始的生命本能,它是以遵循快乐为原则的,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它的表现形式,是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

自我,是从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代表人格中理智和意识的部分,它有“现实主义”的行为准则。就是根据现实条件和客观环境调整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不造成更大痛苦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要。

而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父母教育和社会规则的内化,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超我是用自我理想来确立行为目标,用良心监督行为过程,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按社会规范和要求来进行活动。

这三者经常会有相互矛盾和的地方,自我作为中介,不得不处在本我的驱使,超我的谴责,现实的限制的夹缝之中陷入矛盾的人格困境。

弗洛伊德曾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能够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的方向前进。

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可是如果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会成为快乐和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接满足。

所以,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门。简而言之,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举个例子可以说明,比如,一个小孩由于嘴馋而偷拿水果店里的水果时,他会受到父母的否定或惩罚,这个孩子会形成“不能偷别人东西”的道德观念。顺便插叙一句,可见从小给孩子灌输是非观多少重要!

当孩子看到喜欢的水果,他想去吃,这是本我在起作用。

为了得到水果,他可以偷吃,也可以请父母买,这是自我在起作用。

而孩子知道偷窃这种行为,并不符合道德标准,这就是超我在起作用。

我们也可以用成人的行为去解释三者间的关系,比如一个有性冲动的男性,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漂亮女生,他冲动之下有想和她的念头,可是根植于心中的道德观,会让他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他下一步则会中止和掩饰自己的冲动。

这里可以理解为,超我并不屈从于现实,反而对现实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并不会得到超我的奖励,反而会由于受到超我的惩罚,而停止这种行动。

同样的,我们下班后,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老人,会主动让座位。这时尽管本我告诉自己已经很累,自我告诉自己想去坐,但超我却驱使着自己把座位让给老人。可见,超我,会对本我和自我起控制、约束和指导作用。

所以,这三者可以归结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

有的人在生活里,为了成全自己的好人形象,会觉得很累,这也跟他的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形象有关。

阐述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怎样的自我呢?(完)

世界是一本书,人生是一份缘。关注兰阇读书吧~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