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平庸的中道,真的好吗?(有人说中庸是四书五经之首,你怎么看)

有人说中庸是四书五经之首,你怎么看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著作,他是孟子的老师。

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他出生时县宰送来了一条鲤鱼当做贺礼,所以孔子给他取名“孔鲤。”但他去世早,没有什么建树,

孔鲤的儿子孔汲却继承了爷爷孔子的思想,汲取了儒家之精华被称之为“述圣”,他的孟轲即孟子被称为“亚圣。”

二十年前我曾在孔林拜谒过“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墓,在孔子墓侧见到了子思的墓,并不高大很平常。

也许因为它不高大,他才在人们心中更高大。

中庸又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著作的总称。《中庸》选自《礼记》,五经四书为古代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著,论述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庸这两个字很有意思,“中”我们可以理解为道路的中间,也可以把指心放到中间。我想、蒋中正也许是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而取了“中”字吧!

庸就是平庸,平和。以前我总以为庸不是褒义,是庸人的意识。

可是看看很多名人都用了这个字,北京大学教授吴良庸,武侠小说大家金庸金庸等。“庸”表面指不才、愚笨,但有着一颗上进的心,不断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性格是比较诚实,脚踏实地干事。

湖南有个大庸曾是一个古国名,今张家界。

古人崇尚中庸,认为中庸是最完美的,是好的。

孔子第子颜回是中庸之道的最佳践行者。

子曰:“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称赞他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一点粗浅认识,滥竽充数,贻笑大方!

[呲牙] [祈祷][祈祷][祈祷]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求介绍一下中庸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今天一提到“中庸”很多人的理解都是“平庸、折中、调和”,这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
  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但如果单纯从“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中”在先秦古籍中常见的字义有三,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指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用作动词;三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如今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中庸”理解为折中主义或调和主义,就是仅仅把“中庸”的“中”字简单地理解为“中”的第一种含义,故而造成对“中庸”的屈解,其实,“中庸”的“中”与上述三种含义都有关系,只有把这三方面的意思贯通了理解,才能弄清“中庸”的完整含义.
  “中庸”里的“中”首先是“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动词含义.这个含义我们今天也在用,读作zhòng,如“你这话很中听”的中就是这个含义.在儒家典籍中,如:“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孟子尽心下》这里的“中”就是适宜、符合的意思,《礼记·中庸》说圣人“从容中道”,《大戴礼记·保傅》说:“化与心成,故中道者性”,所有这些“中道”都是中于道,合于道的意思,和折中调和、中间道路,没有直接联系.那么,儒家的“中道”究意是指“中”什么“道”呢?这个“道”就是“礼”,儒家所谓的“中庸”应该首先指的是适宜,符合“礼”的行为,“庸”在这里做用、讲,“中庸”的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为适宜、符合实用.也就是符合“礼”.在《礼记·仲尼燕居》中:“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道……子贡越庸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由此可见孔子所谓“中”是以“礼”的要求为标准的.
  随着“中礼”的深入,“中庸”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如《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在这里“中”就已常常用业指人的内心世界,如《礼记·乐记》所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左传》中所谓“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在《中庸》所以用“中”本指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是为了说明:礼是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发的内心的.
  由此一来,“中”就把内外贯通起来了,一方面“中”是内在的指人内心的某种状态,也即含而未发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又是外在的,也即表现于外部行为上的“中道”,合于礼,内心的“中”是行为“中道”的前提,而行为的“中道”则是内心之“中”的结果.
  《中庸》一文的主要内容正是通过反复强调这种内外的关系本阐明中庸之道的,《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忠”也就是要存养省察内心之“中”,“恕”则是要长而为解在道德行为的“中道”,《中庸》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从人所不见的“慎独”工夫做起,“内省不疚,无恶于志”,达到内心的“诚”即含而未发的“中”,由此出发,就能“微之显”,“暗然而彰”,渐渐外化为行动上的“中道”.内心的“中”与外部行为的“中道”统一,《中庸》称之为“合内外之道”,“致中和”不仅能使君臣父子各处其位,而且可以参天地之造化,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这就是“中”的大功用,所以叫做“中庸”.
  当然,“中庸”的“中”还有中间、中等的意思,如“执两用中”的“中”,儒家通常反对走极端,在对立的两极这间寻求比较适中的解决方案,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既不要太“进”也不要太“退”,既要“尊贤”又要“容众”,既要“致广大”又要“极精微”,可以“乐”但不能“淫”,可以“哀”但不能“伤”,可以“怨”但不能“怒”,这些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
  但,这样一种适中之所以被采用,不是因为它处于两极的中间,而是因为它合于内心之“中”和外在之“道”的标准,虽然处于两极之间的选择通常是比较正确的,但绝不能说凡是处于两极之间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正确与否不是由其中间性决定,而且由是否“中道”来决定的.
  总的来说,所谓“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人性、本心)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道”,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这也就是《中庸》所谓“致中和”、“合内外之道”.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因为中庸所要坚持的是合于内在尺度和外在要求的正确道路.因此,坚持“中庸”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要比不负责任地唱一点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极端的调子难得多.荀子曾说:“天下有中,敢直其身”《荀子·性恶》可见要做到“中”.并不象做个和事佬那样轻而易举,需要的倒是胆量和勇气.《中庸》所说的“中立不倚”,也决不是一种保持中立的骑墙派主张,而是儒家所标举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君子节操.这一点联系《中庸》上下文就可以明显看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可见“中立不倚”就是说“中”的道德信念和准则一旦确立,就永不偏离,无论治世乱世、有道无道,君子都要坚守信念,保持节操,“至死不变”.孔子提倡“死守善道”,说“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罕》曾子说:“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
  孟子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荀子说:“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荀子·性恶》)《礼记·儒行》说:“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不更其所.”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坚持“中立不倚”,不调和,不妥协,正是儒家一贯的优良传统.
  总之,“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学说,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方法,强调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准确契合,以达到“和”的大功用;而“中”的基本原则是适度,无过不及,恰到好处.追求中常之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不走极端,这样一种思维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稳健笃实的民族性格.对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与“和稀泥”有哪些差异

中庸同和稀泥有不同又有相同点。

中庸之道是指中正,历求不偏不倚而至正,不过及也。

但后人认为所为朱熹的解释中正,是指在有原则和遵统治者利益下的中庸,并非无限中庸之正。朱熹也是让后人参誉各半。

象名中正,他中正过吗?否!

可见没有真正的无限制中正。

而和稀泥往往是在日常小事中,为缓解矛盾而调解,或一些人不得罪两方而采取一种做人方法。但也让人感觉到过度和稀泥者是无大原则人。

但在说不清的家庭矛盾中,人们往往采用和稀泥方法来处理,效果也不错。(俗称象抹墙灰的泥板抹平即可)

中庸之道有着怎样的哲学思维

中庸之道道中庸,

恰到正着在其中,

前过后未左右偏,

万物死死又生生,

道德中庸同异名,

生杀适時不变更,

大气功能妙无穷。

说明白点,即成的事实就是中庸,没有人和物可更改的。有人说可更改,更改了又是新的中庸。是因为人或物的時间没有返程。与后来人讲的存在即是合理是一个意思,人为的不让存在了,又是另一个存在即是合理。都是即成的事实。即成的事实己远去成历史了。

你如何看待“中庸”二字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之道,即为人者,说话做事,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走极端,中道而行之,依规而行,方为正道。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