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27岁女生,一直被情绪问题困扰,求答疑解惑?(我每天都处在一种极度的内耗当中,焦虑抑郁时时折磨着我,我该如何走出内耗,获得重生)

我每天都处在一种极度的内耗当中,焦虑抑郁时时折磨着我,我该如何走出内耗,获得重生

我曾经也得过焦虑症,也有过被疾病折磨的彻夜不眠的经历。

那年我四十二岁,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压力过大,导致晚上睡眠很不好。

突然有一天上班时,我心慌手麻,心跳加速,情绪极度烦躁,一度无法控制。

我立即放下工作,由同事陪着到医院去看病。诊断结果是窦性心律不齐,其它并无异常。

从此,我便开始极度内耗,总感觉自己得了大病,已经到快要死了的感觉。

当时,我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吃饭不香,工作不想做,老人不想去照顾,孩子也不想去管,甚至一向睡眠很好的我,突然间整夜失眠。

由于严重失眠,几乎整晚上都不会合眼。而白天一整天,昏昏沉沉,但又睡不着。

失眠的结果,导致记忆力严重减退,几乎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

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我都在医院看病。家人陪我跑遍了市区的各大医院,几乎把能检查的项目都查完了。各大医院的检查结果也都一致,即各项检查指标都正常。

最后经过医生分析,得出结论,我是得了精神疾病~焦虑症。

既然身体硬件没有问题,我该怎么走出困境?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尽力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

规律的生活就是早上按时起床,晚上按时睡觉,一日三餐按时做、按时吃。

即使睡不着也要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养精神;即使吃不下饭,也要强迫自己少吃点,把饭当药吃;即使没有精力去工作,也要强打精神走向单位。

二、集中精力做好手头、当下的事情

因为内耗和焦虑,我做事情的效率大大降低,但这些不重要,也不要去过多考虑,只想着把手头和当下的事情做好就好。

比如在做饭时,就只想和做饭相关的事情,洗菜、切菜、炒菜有条不紊地进行;比如在洗衣服时,就只想着尽力把衣服洗干净;再比如正在看电视时,就完全投入剧情,让剧情内容牵着自己的思路、完全投入。

三、业余时间,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

当时我选择了瑜伽运动。

瑜伽运动可以让人心静。我选择的那套瑜伽动作每周做三次,是在家跟着碟片中的老师学做。

每次做瑜伽时,我跟着老师的语音,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一套动做的完成,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一个小时我什么也不去想,只用心体会每一个动作带来的肢体变化和愉悦感觉。一套动作结束后,我大汗淋漓、酣畅舒爽。

就这样,在没有服用安眠药的情况下,我的睡眠在慢慢好转。起初,一晚上可以睡一到两个小时,后来逐步可以睡到四五个小时。

不管晚上睡多久,第二天我都会按时起床,努力保持心情平静、情绪稳定,继续自己该做的事情。

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内耗在好转。我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再那么悲观,也开始逐步走出焦虑的困境,同时也能够在工作上有较好的表现。

就这样,自信一点一点建立起来了,一切都慢慢的好起来了。

如今,已经过去了11年。

我已经完全走出了疾病的阴影,像正常人一样地工作生活,并且还经常开导身边的同事和家人。

曾经的那段痛苦经历,只有自己能知道;现在的幸福感觉,也只有自己能体会。

最后,再次提醒你,只要你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就一定会有获得重生的机会。

加油!

女,28岁,马上就要29了。至今都没有谈过恋爱,跟男生接触多少都会有不自在,怎么办呢

谈恋爱是件美好事情,不小了看上的男青年,交谈恋爱正常的事情,互相看中后才能结婚,将来归根结底有孩子,夫妻关系知道找对了,白头到老度过人生‘家’。

性取向有问题,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首先,这个说法,是可以做一些调整的。性取向不是问题,这里应该说:“性取向不同,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

因为性取向其中一种就是异性恋:通常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恋爱,相互之间的性吸引,这属于异性恋。占多数,占全人类的95%以上吧。

第二种,就是恋,就是:男人跟男人之间(女人跟女人之间)的相互的性吸引,相互的彼此的恋爱,甚至通过性行为去满足自己性方面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这属于恋。

第三种是双性恋,:既可以通过异性来达到并满足性吸引,也可以对产生性吸引,这样的叫双性恋。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像无性恋,就是没有性,但是,他们一样的会在一起,有一种倾向性的行为来达到满足。

所以说,我们对今天“性取向有问题”这个问问题的要做调整。

性取向不同,而不是性取向有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经把恋不再列为疾病范畴。曾经全世界主流的一些法律把恋、双性恋,这些非异性恋的一些性取向列为是病态的,就是我们说的心理变态。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尊重人性,尊重人类自身的文化多元,生活的多元,所以像恋、双性恋这些非异性恋的取向已经不再列为是一种心理变态。

那么它既然不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范畴,其实就应该说不属于是一种心理疾病。

那为什么我们会问这样的问题呢?

原因在于我们有一些人,有一些当事人不了解。

比如有些孩子,是非异性恋者,他身边的亲人在现有的社会文化和道德的背景下,不能接受。他们就把这一类孩子看成是病态的,就会去试图改变他们,就会把他们列为是有心理疾病的范畴。

实际上性取向是非异性恋,并不是什么心理疾病,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有父母会跑过来找我说:“我的孩子是一个恋,你要去帮我把他给矫正过来”。我是不会做这样的一个事情的。

选择性取向是个人的权利,如果他的性取向真的是非异性恋,我们也要表示尊重。我们不能将他们成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人。

反而是他们身边的父母和在意这件事情的人,在心理上需要做一些调整。

这个看起来和我们现有的社会制度、文化还没有符合,但这是事实。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问题,有些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们也许并不是因为性取向是非异性恋的,而是因为在社会的活动中,特殊的情境下产生的一些临时性的、暂时性的,看起来是性取向不同的一些行为,那么这就要另当别论了。

比如:有些小孩在教养的过程当中,没有获得主流的、健康的亲密关系的教育,比如在爸爸伤害妈妈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女孩子(男孩子)她们有可能会不认同父亲的身份,因为她讨厌父亲,这就是她的心理创伤造成的,她这样的一个心理创伤造成了她在心理上不认同自己的父亲,她讨厌男性的角色,有可能她就会封闭自己,不跟男性来往,后来她只跟女孩子来往,那么说白了,就是说她在性心理教育,性别的教育,性心理、性发展上面,性别的发展上面是有障碍的,所以,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性取向是的人,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她的行为是这样的,她也以为是这样子的,这个时候,她可能会有痛苦。

如果是这一类,就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去进行一个帮助。

性取向是没有心理疾病这一说的,而是列为心理创伤(PTSD),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个范畴。

这种情况我们心理咨询师是可以去做咨询,是可以去做接待的。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男人和女人有性需要,但压抑在那个地方,他需要去释放和表达。可能身边没有异性,通过跟之间的性活动,说话、摩擦、甚至是一些相互之间的彼此约定的行为,也可能达到性兴奋、性愉悦,有可能他就会通过做到了。

这是一种特殊情境背景下产生的,也不属于恋,还是异性恋者。

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评估:你是真正的非异性恋的性取向者?还是你过去特殊的心理体验的创伤,尤其是创伤的这些经历所造成的一种假性的恋者?还是因为特殊的情景背景下的恋者?这个是要分清楚的。

分不清楚,心理咨询师可能就会越界,侵犯了别人的自由,帮助父母或者一些人,去伤害非异性恋者,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

另外一种情况,有很多时候分辩不清楚,我们也可能自己误以为自己是一个非异性恋,可能就耽误了自己。

心理上的创伤、不良的体验而导致特殊的表现,以为自己是一个恋者,以为自己是一个双性恋者。

这个部分,也是值得每一个有这方面困扰的人去思考的。

第三个方面,我想说,人类的一些问题,一些活动,尤其是性活动,性的认知,会不会列为心理疾病呢?

人类社会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尊重个体,生命和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多样性越来越被尊重了。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你觉得看不惯,你就可以把别人列为是不好的,这个事越来越不是这样子发展了。

因此说要从他——是不是影响到别人,是不是侵犯了别人,伤害到别人,违背了法律、道德,这个方面来考量。

第二个考量就是他自己痛不痛苦,比如他觉得自己不应该是一个恋者,非异性恋者,但是他又没有办法去改变,他很痛苦,这就是属于心理上的疾病。

他痛苦会引起什么呢?

焦虑,神经衰弱,失眠。这些可能就是抑郁,就是心理疾病。

性取向本身不是问题,性取向也不一定会导致心理疾病。

但有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我刚才说的,他自己表示怀疑,心理,外界给他的压力,他没有办法面对外部的文化、社会习俗、道德问题。这个时候就是心理疾病,就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去澄清,来去判断自己的性取向,性别的角色意识,性伦理、性心理,这方面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确定了以后,坚定的按照自己的取向去生活,选择自己的生活,那也就没有问题了。

注:本文属韦志中教授所有,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