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孩子双相情感障碍但又不像(从小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孩子长大后变得自卑、敏感、玻璃心、内向、抑郁、自闭、不自信,该怎么挽救)

从小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孩子长大后变得自卑、敏感、玻璃心、内向、抑郁、自闭、不自信,该怎么挽救

你说到长大后,已经成年怎么去补救之前的错误,真正应该做的是尽量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的压力。这就好比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没办法去挽回的错误,就应该积极的应对一切去挽回和减少更大的损失。

童年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原生家庭,一般意义上指的是一个人从小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环境。但是原生家庭并不单单是心理方面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三大领域的重叠问题。

比如你说的从小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孩子,就是受到了明显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存在心理学上的一些矛盾,至于医学上,其实在我的专业领域精神医学中,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症等等常见的耳熟能详的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因素中,都有着类似问题的种子,我们叫做童年负件。

在我们的童年总有一些好的,或者不好的,或者非常严重的事件让我们长大成人后仍然记忆犹新,其实可以看成一种“创伤”,以至于很久之后这种影响仍然存在。长大后也许性格上会变得自卑、敏感、玻璃心、内向、抑郁、自闭、不自信,也许不会,但一旦遇到心的创伤或者遭遇打击和压力的时候,就会显露出比普通人高的多的发病率。

如何补救,或者说如何应对“不幸的童年”?

也许能够补救但真的很难,而且在遇到真正的创伤或精神压力去验证补救成果之前,我们没办法判断是否真正做出了补救。

我觉得,减少童年负件造成的深远影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给他或她幸福的成年生活,这样就会逐渐消弭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人生造成的不利影响。当然,幸福的成年并不完全是别人给的,自己也要做出适时的努力。比如你依靠一根绳子挂在悬崖上,你是等着人一步步拉你上去,还是自己也用力向上攀爬?起码应该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去面对工作,面对社交,面对生活。

学会释放负面情绪也很重要,就好像你题目中提到的“自卑、敏感、玻璃心、内向、抑郁、自闭、不自信”可以说都是负面的体验,当然也是会演化成负面的情绪的。所以学会释放负面情绪,避免负面情绪积压造成精神压力过大的现象。当然,解压的有很多,健身、跑步、旅游、美食、发泄屋等等,都是可以尝试的。

真正挽救你的人一定是你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思考,你也会像其他人一样,拥抱健康的人生。

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别称情绪不稳定人格障碍,字母简称BPD,是心理神经类疾病一种。

主要特征

  • 不稳定的“自我”认识和强烈的空虚感:工作和生活缺乏长远目标感;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不清楚自己的喜好;空虚感和迷失感

  • 不稳定人际关系:别人对自己好就产生极端的感激,别人对自己一点不满或者消极评价就产生极端的厌恶和反感;缺乏情感安全感

  • 情绪不稳定:对小事反应敏感;大喜大落

  • 担心害怕被别人抛弃:感情生活缺乏安全感;分离焦虑;不安全型依赖(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

  • 抑郁,不良饮食习惯: 高度的抑郁症和不良饮食症共病

  • 酗酒,烟,毒

  • 有自残倾向(甚至高达10%的患者)

流行病学研究(Epidimeology)

  • 占人口总数约1.6%

  • 女性是男性人数的三倍

  • 老龄人居少

病理

  • 没有很明确的答案(原因)。

  • 基因,社会和家庭生活环境是很强的影响因子。

目前的主要治疗干预

  • 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干预

  • 辩证行为疗法(DBP):有效的降低率

代表人物(没有官方认证)

安朱丽娜 朱莉 (Angelina Jolie)

艾米 万豪斯(Amy Winehouse)

参考: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NIMH

双向情感障碍在生活中是不是经常被歧视

在我看来,双相情感障碍相较于精神症等其它严重精神障碍,受到的歧视已经小很多了,原因可能有些狗血,因为真正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毕竟很少,知道双相情感障碍属于严重精神障碍的人也就更少了。

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

双相情感障碍包括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通常在某一段时间会表现为两者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也可能会表现为两者共存的十分矛盾的混合状态,以及在短时间内快速转换的双相情感障碍快速循环型。

在医学研究中,人们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时间往往更早于单相抑郁症,而且发病年龄越早的双相患者,往往可能预示着更不好的治疗效果和更不好的愈后。另外双相障碍的患者还存在比单相抑郁症更多的精神病性症状,更多的几率及自残行为,更多的治疗难度,更多的麻烦。

而且双相情感障碍在我们身边诊断率其实并不高,有很多人的双相情感障碍实际上并没有被诊断出来,这也不能怪医生,因为双相障碍本身就是精神科诊断最困难的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为什么会被歧视?

歧视说白了还是人们对双相障碍疾病缺乏认识,而且对于一些双相障碍患者可能带来的危险和麻烦是比较担心的,当然,歧视不单单存在于双相障碍患者身上,而是存在于所有精神障碍患者身上。精神病已经不是一个病名,更多的是一个带有歧视色彩的名称。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当然存在一些历史因素,因为我国多年未进行精神障碍的相关科普,人们对于精神障碍完全陌生,不理解,也有些紧张和恐惧,所以尽量敬而远之。

另外一些人将个别精神障碍患者伤人事件当做趣闻传播,也加重了社会对于整个精神障碍患者群体的恐慌。所以,社会就把少部分出现冲动伤人行为的精神患者当做了整个精神障碍群体的共性问题,所以疏远和敌意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双相障碍只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疾病,经过治疗当然也会好起来,而且因为双相障碍本身的发作性疾病特性,在不发作的时候,患者是完全正常的,完全可以过正常的生活。

无暴力倾向,无自残倾向,智商正常,被强迫送去精神病院怎么办

被强迫送到精神病院,这种事很难办,因为要接你走出精神病院要送你的人签字才可,如果家人愿意让你过正常生活就不会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

如何化解孩子的叛逆,小生有女十四岁,读初一成绩尚好叛逆之向已现,如何待之

面对十四岁的孩子叛逆、顶嘴、抽烟,和差生靠拢成绩下滑怎么办。专家教授一定出了有不少宏论,在这里,告诉你认识孩子的发展阶段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填平和大孩子沟通的鸿沟几方面提点建议,仅供参考。

首先,认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十四岁的女孩应该上初二了。此时的女孩有三个焦点聚集于一身。一是青春过渡期,荷尔蒙喷发,身体产生变化;二是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而是从头脑中想象和思维开始,渴望用自己的来解决问题,有了独立思考的尝试需求;三是要求独立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青春期女孩

第二,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进行沟通。一是适应生理需求进行教育。孩子身体发生的变化,她自身是恐惧的,作为过来人的家长要和她交朋友,可以谈自身的经历,让她放弃恐惧;二是适应心理变化进行教育。十四岁的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成人的思维能力差异仅仅是经验,所以,她不再听你唠叨了,教育方法也要改变。要由此及彼找到你要表达话题的切入点,切不可单刀直入。要想问学习成绩,要从关心孩子遇到什么困难带入。孩子和差生混在一起,成绩下滑还学会抽烟,这是孩子遇到困难时的自暴自弃。她遇到的现实是学校老师批评,家里数落她成绩不好,她已经没有“好友”交心的地方了,和同病相怜的差生混在一起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此时的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关心,最反感的是批评;三是给孩子独自放飞的权利。不要再用教育婴幼儿的办法教育有思维能力的十四岁孩子了。相反让她自己做主,或许她会主动找父母探讨成功与失败的缘由,此时的父母正是提建议的切入点。归纳这三点,就是生活上多关心,人格上给她尊严和自信。让她感受到的还是父母真心的关心,父母不仅仅是关心她的成绩,更关心她的身心健康。

关心比训斥管用

第三,因材施教,因阶段性施教。现在很多专家教授都在讲如何教育孩子,为什么不管用呢?主要原因就是把特殊性变成普遍性,把不同阶段的教育方法混为一谈。为人父母只有18年权利,要用好权很不容易。你的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是高智商还是一般,父母应该了如指掌,是严管为主还是鼓励为主这就是因材施教,这个任务学校无法完成,只有家长才能完成。阶段性施教是对孩子的成长过程而言的。总的来说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扶着走、牵着走、看着走、放开走的过程。婴幼儿期必须立规矩管好管严,要让孩子从动物到人的转变;学前到小学阶段必须让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该管的时候放纵,该放的时候不放是教育孩子的大忌。你的孩子现在已经十四岁了,有思维能力了,一不顺心就和差生混在一起,还学会抽烟,说明孩子基本的是非观还没有完全建立,你现在需要用十倍的精力重新补课,打骂不行了,只有和孩子交心交朋友,让她把心里话说出来,才是让她重新回到正规的渠道中来的唯一路径。

关心日常生活让孩子感觉父母的爱

第四,家长常犯的错误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小时候宠爱有加百依百顺,大了再管事倍功半,苦了家长,害了孩子。通常是用所谓现代的鼓励、表扬代替批评教育,甚至把学校罚站、批评视为体罚。家里舍不得管,学校不敢管,把所有的教育手段都放弃了,把老祖宗“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忘到九天云外了。现在有人把孩子出走、孩子轻生都说称是学习成绩惹的祸,丝毫不在孩子小时候的“挫折训练”“延迟训练”上找原因,不在孩子小时候“是非观”建立上找原因,这是目前教育的乱象。对于十四岁的孩子,应该让她知道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律和他律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融入社会的道理;要让她知道学习是辛苦的事而不是快乐的事,明白“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在学校不把文化科学知识学好,是不会成才的现实;要让孩子知道自尊自信都是通过自身努力加持的,不是别人赠与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