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宝宝闹人,我会有想逃的心理?(被孩子气的想跳河,面对孩子的叛逆,怎么才能调整好心态)

被孩子气的想跳河,面对孩子的叛逆,怎么才能调整好心态

一、想想小时候的自己,是否乖顺听话,是否也有气得父母想跳河的时候。有的话,你就应该心平气和了,孩子的叛逆很正常,理性面对吧!

二、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要包容孩子无关大局的缺点,不要总盯着孩子的缺点,要用赏识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一句表场胜过十句说教。

三、你要知道,别人孩子不都比自己孩子强!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离家出走

谢谢邀请。

题主的两个问题不妨更换一下说显得更为明白:一是现在的孩子和父母有了矛盾之后选择离家出走的为什么比过去多?二是父母什么样的教育逼迫这些孩子选择离家出走?

先聊第一个话题:现在的孩子和父母有了矛盾之后选择离家出走的为什么比过去多?

原因之一,现在的孩子承受委屈、抗挫折的能力降低了。过去的孩子生活的环境艰苦,生活条件艰难,人生之路崎岖坎坷,这些能磨砺人的忍耐力和意志力,会使人变得更坚强。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松下幸之助说:“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契诃夫又说:“困难和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这些足以证明——逆境对于人生就是财富的真理。在烈日下手执镰刀收割过小麦的人,一定比在装有空调机的楼房里消暑的人耐渴;在沙漠里生存的仙人掌,绝然比温室里的朵更抗旱。

而现在的孩子呢?从小衣食无忧,养尊处优。所以遇到一点儿不顺心,就委屈得承受不起,想逃往那更自由更自在的乐国去逍遥——所以离家的孩子多。

原因之二,父母溺爱使然。生活之苦,都由父母品尝;日常事务,都被父母包办;人生之难,均有父母排解。给孩子剩下的唯有甜蜜、安逸、享受,换句话说,在家里过惯了甜蜜、安逸、享受的日子,如今家不再是这样的“家”了,所以要离家出走。

原因之三,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在生理、心理变化的作怪下,情绪失控,行为不合逻辑。此时,如果父母太过强势,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强碰逆,孩子就容易走极端,选择离家出走。

原因之四,我想与如今的信息发达也脱不了干系,天南地北,海角山崖,哪家的孩子离家出走,也会被媒体大肆宣传,炸作报道,顷刻之间家喻户晓。而在过去,除了身边的事,其它可谓‘‘两眼一抹黑’’。

再聊第二个话题:父母什么样的教育逼迫这些孩子选择离家出走?

孩子离家出走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但也父母教育的原因。从父母教育来看,主要是父母的对孩子的控制欲太强,孩子没有丝毫的自由空间。时间变长,积久的情结最终爆发,选择离家出走,进行逃避式反抗。 具体说来,母亲的控制欲主要表现在以下:

  • 一切父母说了算,不征求或尊重孩子的意见,也容不得孩子申辩。否则就被视为“不听话”的坏孩子,或扣上“忤逆不孝”的帽子。
  • 包办孩子的一切。小至吃喝拉撒、学习玩耍,大到报考哪所大学、选择哪个专业、参加什么工作,可谓操碎了心。
  • 随意侵犯孩子的隐私,孩子在父母眼里是个纯粹的透明玻璃体。父母可能偷看孩子的日记、、,进出孩子的房间不敲门,随便处置孩子的物品用具。 不放心孩子。
  • 外出一般要由父母陪同;或跟踪孩子外出,摸清孩子和什么人来往,最后按自己的意愿这孩子划定社交圈子。偶然迟回家,会如同审讯犯人一样盘根究底,直到了解每个细节。
  • 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对孩子随意评判,求全责备。

以上种种行为,表面上看一切是为孩子着想,实际是怕孩子脱离自己的控制。爱是真的,但控制太紧。本质上是没有把孩子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来培养,而是看作“机器人”。如此高压政策之下,一旦遇到孩子的叛逆期,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就会无休无止,升级,最终导致孩子离家出走。

解决的办法。

双管齐下: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成长。尤其是父母,必须改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不溺爱,不控制,不放任,在深度陪伴中把握“度”字,才能还社会一支身心健康的花朵。

当孩子哭闹时,作为家长不能接受坏情绪的原因是什么

当孩子哭闹时,家长不能接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父母过度担心

有些父母见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他们就焦虑无比,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担心:哭坏了怎么办;吃饭时怎么能哭呢;晚上睡觉前可不能哭,孩子晚上哭,夜里容易做噩梦……所以,这些家长一旦见到孩子哭,就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停下来。

2、家长过度投入

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过度地投入了精力和时间。他们一心为孩子好,想方设法给孩子一切好的东西,见不得孩子受委屈,他们内心深处相信自己能为孩子准备好一切。因此,孩子受挫哭闹,首先受不了的是家长自己,因为孩子受挫意味着自己没有做好,没有把孩子照顾好。所以,表面看这样的家长是心疼孩子、为孩子好,实际上他们是在减少自己的愧疚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是以伤害孩子的行为和成长为代价的。

3、家长界限不清晰

孩子哭闹时,家长在开始也会耐心的安抚,想办法,但是当这种安慰没有结果时,家长就会失去耐心,同时会产生挫败感,把孩子的不愉快转化为自己的不愉快,把孩子的问题转化成了自己的问题,表面上是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哭闹,实际上是家长不知道如何应对问题,自身产生严重挫败感。

节选自《接纳,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面对孩子,你崩溃过吗

我崩溃过,在闺女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闺女2周的时候他爸爸就没有了,在我家里一直没人跟她谈论爸爸这个话题,她上学就第一天我接送的,因为那时候事情太多我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为了他们能够生活的更好,家里开诊所,还要种地干农活每天跟陀螺一样,没有时间接送她,到她上学第一周结束的时候闺女问我,我亲妈呢,我要找我亲妈我也要找我爸爸他们啥时候接我来,人家都是亲妈亲爸接送的就我没人接我要亲妈接我说完哇哇大哭,那时候的我是直接跟闺女一起哭的,现在想想都愧对闺女也是满脸的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