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心理疏导拓展训练(公交驾驶员怎样进行自我心理疏导)

公交驾驶员怎样进行自我心理疏导

公交驾驶员心理压力大

应对时间争分夺秒的紧迫感,应对路上塞堵缓急、进站出站的紧张感,应对车上各色人等脸色接待的感,是公交车驾驶员每天都要面对的工作!

在公交车内,这块面积很小的公共区域上,什么类型的人都有,作为新驾驶员,你能做到让人人都满意吗?做不到,你就成了乘客的情绪发泄桶!但为了责任,为了纪律,也为了自己的生活,只能忍气吞声的干下去。

别人对你的情绪攻击,不因你的忍耐就会消失,你只是把心理创伤、痛苦、委屈、愤怒埋藏封闭在了心理结构里,日久天长,压力大、心情郁闷的强忍耐心态,会逐步转化为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心底埋藏的痛苦、委屈、愤怒和心理创伤如同一个炸药包,烦躁的情绪如同导火线,随时有可能被某一位乘客的不当言论、行为点燃,引起“爆炸”……

那么,公交驾驶员如何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平息情绪,心态正常的工作呢?

建议:不要忍耐,不要憋着,有什么态度和想法,就说出来,表达出来,坚持以下两点原则——

1、以理服人,道理能对人的内心,构成一种真正的说服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坐车有车规,坚持乘客一律按照车规坐车,相信大部分人还是通晓情理的,能自觉遵守的!

2、树立为服务的理念

为乘客着想,对乘客给予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关怀!

不憋话,理性表达自己的态度,热心为乘客服务,是完全可以阻击,因乘客情绪滋生的痛苦、委屈、愤怒和创伤在心理驻扎的,把压抑和烦恼也会从自己的身边驱逐走开的!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让自己的心理体验到工作的满足感、成就感!

双向情感障碍该如何治疗和疏导心理

情感障碍该如何治疗和疏导心理多做户外运动,多与人接触,适当外出旅行。注意减压,避免精神紧张。必要时找心理医生做下咨询。

如何治受刺激

三甲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很焦虑,该怎么开导自己

我想,只有得过焦虑症,并且深刻体会过焦虑痛苦的人才最有发言权,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1、首先建议去三甲医院看下神经内科医生,明确自己是暂时的焦虑情绪引起的还是已经是焦虑症。如果已经是病症了,需要吃药系统性治疗,不要讳疾忌医,一定要相信医生,该吃药就按时吃药,千万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会前功尽弃。

2、调节情绪,转移注意力。这一点理论知识很多,但真正做起来不容易。首先可以主动去寻找一些能够让自己转移注意力的事情做,比如听听音乐,比如运动,比如跳舞,比如徒步……总之觉得干什么开心就干什么,尽量把白天时间占满,白天尽量不要空闲或者睡觉。

3、保证睡眠。晚上失眠会恶性循环,加重焦虑的情绪。所以白天一定要充实一点,这样到了晚上,会觉得疲累,万一还不行也可以借助点外力助眠,比如喝点牛奶,泡个澡放音乐,熏香,脑白金……实在不行前期也可以借助医生开的安眠类的药物,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4、情绪的宣泄。焦虑肯定有根源,找到根源去面对它,可以多和身边的朋友亲人聊天交流,告诉他们自己的烦恼,慢慢打开心结。

5、不要觉得焦虑就是精神类的疾病而觉得自卑或者无法面对,敞开心扉勇敢地告诉身边人,我生病了,更需要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永远记得一句话,也是我的医生当初见我说的第一句话:不要害怕,焦虑症只是精神上的感冒,每个人都会感冒,过了就会好的:)

影响,小孩不能返校,心理压抑易怒,怎么对小孩心理做疏导

情绪是有意义的。为什么会心理压抑易怒呢?一定是因为心里的某些情绪没有表达,内心的某些渴望没有被真的看到。

在一个家庭氛围中,孩子对于父母的情绪是很敏感的,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易怒,而是父母易怒,这样的情绪被孩子认可、内化,然后也表现出不表达压抑情绪以及容易发怒。

在不知道孩子年龄多大、情绪究竟有多么压抑易怒的情况下,我更倾向于建议父母先作出改变。父母是孩子最大的资源和支持者,当父母有些改变的时候,孩子的表现也一定会出现改变。

1)自我情绪的稳定和调整。

父母首先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和情绪。健康良好的合作关系,减少摩擦。很多时候父母的情绪并不是孩子引起的,而是自己的状态失去了平衡。尤其在期间,我们难免会体验到各种焦虑、恐慌等等情绪,而孩子有时一个小小的动作也会引起我们情绪的爆发。因此在我们身心疲惫的时候,请给自己一些时间,看看到底自己有什么内心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看看身边有哪些资源可以帮到自己。当我们看到自己的需求,明白自己情绪的缘由,我们会更加平和的对待自己和孩子。

超长假期,孩子难免会出现和平时正常学习时不一样的状态,自由时间过多,似乎孩子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要学着看到孩子的努力和潜力,比如在乱哄哄有吃有喝的状态下,还能看书上网课,真的很不容易。尽管现在可能不如我们的理想,不像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他有足够的力量和能量,只要给予肯定、欣赏和认可,看到积极的一面,在耐心陪伴和引导下,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商量的空间,有讨论的范围,孩子自然会有家庭的参与感,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最后。和孩子相处,要“用情用心不用力”。相信不需要特别的疏导,孩子自己就已经开始有所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