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性格形成与心理学(人格解体神经症)

人格解体神经症

本病的治疗有一定困难。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必要的;向患者解释这类疾病属功能性障碍,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加强自我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促进疾病缓解,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
      森田疗法和催眠疗法也可试用。药物治疗除针对焦虑、抑郁,选用苯二氮卓类或三环类药物外,氯氮平对有些病例有效,可以试用。
      胰岛素昏迷治疗,电抽搐治疗,持续麻醉疗法,乙醚吸入诱导兴奋产生精神发泄作用等治疗方法,曾经用于治疗本病,均无明显效果,不宜采用。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并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
      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
      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
      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编辑本段顺其自然法有趣的是在气功修炼中也会出现人格解体现象。气功修炼者会感受到各种稀奇古怪的感觉,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种世界似乎是一种非实体的存在。
      有些人练到这种境界后会感到惊慌失措,结果导致走火入魔。对付这种现象,气功中的应对技巧便是顺其自然。有一位气功师曾对我叙述他的练功经验。
      根据前面的病因分析,我们知道人格解体症的出现是个体的一种应急性防御措施。只要顺其自然,见怪不怪,个体内部很快会进行自我调节就能消除该症状。
      如果你一遇到人格解体症状出现便手忙脚乱,百般焦虑,这自然会加重症状。出现人格解体现象后,患者除了施行顺其自然这一原则性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方法,如放松法、呼吸控制法和意念法。
      当患者在人格解体状态下出现焦虑情绪时,可以采用放松法进行调节。放松的方法有很多种。呼吸控制是与放松法相关联的一种呼吸训练,通常是深深吸—口气,缓缓地呼出,反复进行这个呼吸过程,可调节你的注意和情绪。
      意象法也有助于放松,它是通过想象使注意中心转移而达到放松目的。患者在进行想象时可以加点幽默式的自我暗示。诸如:真是世界每日都在变,一转眼,鸡变鸭。
      又如:免费到这些地方旅游一次也不差呀。对(人格解体分解出的)陌生的自我可以这样暗示:平时只能从镜子里看自己,总觉得不过瘾,现在好了,我得好好观察我原来的身子是如何工作的。
      事实上,任何心理疾病的发生都是人的内部机制被动防御的结果,患者针锋相对地用此法进行心理调节,人格解体症状会慢慢得到缓解。
      编辑本段自我精神分析法我们知道主观的顺其自然态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患者做不到顺其自然,便会滑入恶性循环的泥潭,病症越来越重。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有必要进行自我精神分析,寻找病因。患者应先回忆过去的历史,静下心来回忆,把自己的痛苦、经验一点点回忆出来,看看这些经验是不是导致目前病症的诱因。
      正如弗洛伊德经历过一次人格解体经验后对自己所作的精神分析—样。当患者能够从痛苦的回忆中找出病根,然后想法子治疗这种病根,那么人格解体即可治愈。
      自我精神分析的另一项任务是分析近来生活情况,分析自己近来的失败经验,以及自己采取的挽救方法。如果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你会发现在人格解体出现之前,已经埋伏了严重的诱因。
      正如前面的病因分析所述,人格解体是在前面许多防御方法失效以后的应急方法。如果前面的防御方法有效,人格解体便不会出现。
      进行自我防御较积极的方法是合理化方法、升华法、幽默法。现实生活总是很难事事如意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点阿Q精神用合理化方法进行自我宽慰。
      像童话故事中那只聪明的狐狸,当吃不到葡萄时,便说葡萄是酸的,不吃它可以省得牙齿发酸。这样就可减少许多不满情绪。
      当人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时,力比多能量很可能会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解决的方法便是升华。你可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自己制定富有作出创造性的成才计划,并一步步实行之。
      在平时生活中,你应该努力学习各种幽默技艺,多与幽默的伙伴一起交往,多看幽默作品,多欣赏幽默艺术,多讲笑话,久而久之,你一般的苦恼便会随睿智的笑声自然地消解了。
      编辑本段病例有位十六七岁的女中学生向医生描述了她的奇异病情:大约几个月前,忽然有一天,她觉得自己的双手和双腿不再属于自己的身体了,外面似乎包着一层东西,与此同时,她发现家里的桌椅板凳也忽然失去了立体感,她为此感到惶恐。
      据她回忆,这种感觉是一阵一阵出现的,每次持续时间约10~20分钟,然后又如同从梦中醒来一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身体和外界物体的存在。
      她还说,在这种感觉出现之前,她常常心情郁闷。还有一位大学一年级学生,有一天上午,她神情紧张地到精神科就诊,说是自己变疯了。
      她说,近一年来,她老是一阵阵地觉得自己像在梦中,总有恍恍惚惚之感,自己的情绪也总是处于快要失控的状态。在这一段时间内,她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降低,似乎感官都麻木了,因此走路时常常深一脚浅一脚。
      她说:大夫,这种感觉真让人难受,一旦来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无效,但每次不到1小时,它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
      我们在文艺作品中也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人突然接到噩耗,当时便吓傻了,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或者,他抬眼看到的人和物也都像蒙着雾一般,或是像在梦里一样……上述的几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当事人对自身的一部分或对外界事物觉得不真实、不确切,有一种说不清的隔膜感,精神病理学称为人格解体症状或非真实感。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并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编辑本段扩展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
      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
      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
      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个性形成的根源有哪些

影响个人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家庭
因为从小第一次接触到的事物 就来自家庭 初步形成性格的地方
生活环境
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形成很深的性格烙印和发展途径
个性的形成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形成每个人个性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研究结果表明,有些个性特征几乎纯粹是先天的,另一些个性特征又几乎是后天的,但是,大多数个性特征是在先天和后天这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而且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中形成的.
一、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
人的个性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刚生下来的婴儿心理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都具有一些先天的遗传心理特征.根据对初生婴儿的观察,有的好动,是兴奋型的,有的较安静,是抑制型的,这样的神经类型的特点就是遗传的.这些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但是,这些生理素质仅仅是决定个性差异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个性发展过程中来自外部的影响,即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依赖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一个婴儿出生时先天遗传所固有的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气质特征,它是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自然属性,决定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指向性等特征.气质为每个人增添了独特的色彩,所以,气质是个性的组成部分之一.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一般来说,气质是先天遗传因素的看法是正确的,但因此就否认后天社会环境对气质的影响就不对了.如果认为整个个性都是由先天因素所决定的,那就更错了.这是因为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价值观、信念、兴趣和爱好等并不依赖于人的气质.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工作成效,主要受思想认识水平(包括理想、信念、工作态度)、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条件下同时也受气质的影响.
二、后天社会环境
有些站在唯心论和机械论立场上的心理学家,他们以个性中的气质产生为依赖,认为人们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的遗传特征不同,甚至所有的个性特征都是遗传的.然而,辩证唯物论观点认为,实际上机体的遗传因素只不过是产生个体特征的一个条件对于个性特征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生物遗传因素,而是社会环境.
同(纯合性)双生子的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那种认为个性特征是遗传的看法是错误的.当我们把遗传因素完全相同的双生子放到社会情况、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各不相同的家庭里去培养,人们就会看到他们的气质特征是很相似的,但是,他们整个的个性特征或性格特征极不一样,而且他们的年龄越大,个性的差异也就越大.
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段和阶层影响等.
1、家庭影响.在个性形成过程中家庭影响是最初的根源.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除了按社会的要求使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要求的人以外,还以自己的家庭特点给子女以影响.家庭影响主要是父母的个性和教育这两个方面.
父母的教育对子女的性格形成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子女在父母抚养下,父母对工作的态度、与同志的交往、对亲属的关系、对挫折和胜利的反应,都影响子女的个性.
父母的教育对子女个性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国外对此研究得很多.如美国的波德温把教育分成与权威两种.后来列维又研究了母亲过分纵容和过分支配这两种教育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过分纵容,儿童多为不听话、易发脾气、不能克制自己,但达不到要求时又会退缩;采用过分支配,则儿童比较顺从、有礼貌,但比较软弱.
2、文化传统影响.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每个生活在社个社会的人的个性都不能不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文化的组成中,包括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价值观念,如对人生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人与人关系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为模式.一个社会要求其成员有大体上的共同行为模式.不同的人,其社会看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为模式是不相同的.例如,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对员工在工作单位之间流动性就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日本多数采用终身雇佣制,一个员工从甲厂流动到乙厂被视为叛逆行为;而在美国多半数采用合同制、聘任制,人员流动都被看成是正常的行为.在对待人员流动问题上的两种根本不同观念,会影响到个性的形成,日本工人喜欢以厂为家,不愿意跳厂,而美国工人则喜欢跳厂,愿意经常变换工作单位.
研究成果表明,文化传统从多方面影响着个性的形成.比如,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影响解决的,影响人们如何去看待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因此,早在1949年,柯拉克罕就曾指出,文化在人生每一个转变上,都调整我们的生活,不论我们认识到与否,从生到死一直有不断的压力,督促我们去遵循别人为我们定好的行为模式.
3、社会阶段和阶层影响.任何一个人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的社会中,又必然是属于天下一家的阶级和阶层的成员.而这个阶级和阶层,特别是阶级对人的个性影响尤为深刻,阶级成员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同一个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的个性也有差异.我国有人对大学生做了初步调查,发现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文化修养好,举止比较文雅,待人礼貌,但善于幻想,与人交往时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个性易左顾右盼.农民阶层出身的人,生活比较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对工作认真,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等.

身上喜欢佩戴首饰,手表,戒指,玉石,手串的人是一种什么心理

我就喜欢戴乱七八糟的东西,老翡翠,老沉香,老琉璃。

哈哈!不是为了显摆,就是觉得好玩,尤其是遇到喜欢玩的人,猜价格,看造型,论时代。。。。喝茶,喝酒,逛古玩城都有话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