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诊疗

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安娜·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于1940-1950年间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他认为,社会对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会给个体带来紧张感和内心,埃里克森把这种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种引起的紧张和的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进而根据个体不同时期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该理论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都存在特定的心理危机。第二,人格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导致人格形成的两个极端,成功的一端形成积极的品质;不成功的一端形成消极的品质,出现发展的“危机”。第三,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品质,避免消极品质。第四,现代人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适应甚至失调所致。


虽然埃里克森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师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但该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还是存在区别的,概括起来其中的区别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人格发展的驱动力不同。弗洛伊德强调性本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认为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儿埃里克森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因此,埃里克森把自己的人格理论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用以区别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阶段时期不同。弗洛伊德讲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0-1岁)、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跨越的时期更广,包括整个人生,共分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0-18个月,口欲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第二阶段:幼儿期(1.5-3岁,欲期)自主对羞怯与怀疑;第三阶段:学前期(4-6岁)主动对羞怯;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4岁)亲密对孤独;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4-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岁以后)完善对绝望。

如何对待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亲,我家儿子今年11周岁,马上要升初中。老师说今年班里孩子开始陆续进入青春期,有些小叛逆,跟大人顶嘴,挑战成人的极限,不听老师家长的建议,有自己的小个性,脾气小暴躁等等……

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平等、、尊重、引导。首先,我们不用父母的身份去压制孩子,有事就把他当朋友一样平静沟通,分析利弊,尊重他的决定,切记强迫和唠叨。

以上是我的方法,不知能帮。

为什么心理学普遍认为错误的弗洛伊德的理论

这个问题不敢苟同,当年国家心理二级咨询师考试,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弗洛伊德的理论,虽然时代的发展,让我们发现了许多弗洛伊德时期的局限性,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并没有实质上的错误,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大师在其开创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总想着弗洛伊德的理论,以求得一鸣惊人的效果,很多人张口就说弗洛伊德总谈。真是不可理喻。文学批评领域还在延用弗洛伊德的理论,不正是说明弗洛伊德理论并没有错误吗?再多说一句,现在的电影评论领域所引用的最多的是拉康学派的理论,拉康学派也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支之一。

弗洛伊德到底研究的是什么东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

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1:精神层次理论

人的意识分为意识 、潜意识、前意识三个层次。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 。 (1) 意识是指那些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而这些就是意识。(2)潜意识是指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因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3)前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2: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即社会化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1)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2)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3)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追求完美!

3: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期

4: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调整一个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来满足自己的,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的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等。 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固着——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即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式。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触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编辑本段弗洛伊德对梦分析 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他引用大量的梦的例证证明梦的意义在于愿望的满足。他指出,使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可用以维持精神的平衡,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睡眠不受干扰。 弗洛伊德多次进行自我实验,他故意吃很咸的食物,控制饮水,在口渴的状态下入睡。晚上梦见喝水,痛饮甘泉。他从梦中醒来确实想喝水。梦中的喝水可以缓解他的渴,他就不用醒来,睡眠得以保证。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方便的梦”。 弗洛伊德年轻时,经常晚上工作到深夜,早上贪睡而懒于起床。早上到来时,梦见自己起床梳洗,心理上有了交代,继续睡下去就觉得心安理得。他还发现与他一样贪睡的医院同事裴皮的梦。有一天早上,裴皮睡得正香,房东太太喊道:“裴皮先生,快起床,您该上班了。”于是他梦见自己睡在医院的某个病房里,床头牌号还写着自己的名字,裴皮在梦中想,既然自己已经到了医院还住进了病房,就一翻身又继续睡觉。 有位朋友的妻子梦见来,请教弗洛伊德是什么意思。弗洛伊德推测说她怀孕了,而她的愿望是不要怀孕,所以在梦中如期而至。 另一位夫人梦见上衣沾满了乳汁,弗洛伊德解释她已有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并非是第一胎,年轻的妈妈希望即将诞生的孩子比上一个孩子有更多的奶水吃。 一位年轻女人因终年在隔离病房里,照顾患传染病的小孩,许久没有参加社交活动。她告诉弗洛伊德,她梦见一大群人欢娱。弗洛伊德解释说,她希望孩子的病早日康复,满足她参加社交活动的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梦,本质上都是愿望的达成。儿童的心理较之成人的单纯,所做的梦也就单纯,是通俗的白话文而不是深奥的象形文字。他说,就像我们研究低等动物的构造发育,以了解高等动物的构造一样,我们应该可以多多探讨儿童心理学,以了解成人心理。小孩的梦,是简单明显的愿望达成,虽然它比起成人的梦显得枯燥,但却提供了梦的本质是愿望的达成。虽然它比成人的梦简单,但却证明了人的梦的本质。因为儿童的梦简朴、明白、易懂,它未曾化装或很少化装,有摄人灵魂的自然美。分析儿童的梦不需要任何技术。 1896年夏天,弗洛伊德和妻子、8岁的小女儿、5岁3个月的儿子,以及邻居家12岁的小男孩一起去旅行。他的小女儿对邻居家的男孩有好感,两人玩得十分开心。第二天早餐时小女儿说:“作晚我梦见艾米尔成了我们家的人,和我们一样叫爸爸、妈妈,和我们同睡一个房间,妈妈进来,在每个人的枕头下塞了一块巧克力”。小女儿想让邻居家孩子成为永久的好朋友的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 儿童的梦是愿望的满足,成人的梦也是如此,这点在文艺作品和日常生活中论据很多。 施温德作的名画《囚犯的梦》,可被看作是梦的满足的典型代表。囚犯想从窗口逃走,因为阳光从窗入牢房,将他从梦中唤醒。重叠而立在窗前的妖神,无疑代表囚犯攀缘上窗所应继续站立的位置。站在顶端而靠近窗口的妖神的面貌,恰好和梦者面貌相似。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