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疑病症的自我治疗方法有哪些-疑病症会发展成抑郁症吗

疑病症的自我治疗方法有哪些

疑病症的自我治疗方法有下面几种:
1.心理治疗开始要耐心细致的听取患者的诉述,让他们出示各种检查结果,持同情关心的态度,尽量不要挑动患者的症状或要他们承认疑病是不可信,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应尽量回避讨论症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可取得亲属的协助,在患者信赖医生的基础上,然后引导患者认识疾病的本质,不是什么躯体疾病,而是一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就需要用心理的办法去治疗。如果患者的暗示性很高,可以作一些暗示疗法。可获得戏剧性的效果。但如果失败,则就增加了治疗的困难。另外,环境的转移,生活的改变,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引导患者作另一种有趣的事情,也可获得一定的改善。
2.药物治疗为了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可酌情应用安定和三环类抗抑郁剂。近来有人报告哌迷清(pimozide)治疗单一的疑病症状有效,剂量为2~8mg/d,可以试用。有人报告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疑病症引起的焦虑症该怎样治疗..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表现为没有事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本症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形式.焦虑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大类、根据症状严重程度不同、首选治疗略有差异、或各种治疗方法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所占比重不同.治疗焦虑症的药物主要是抗焦虑药、其中以苯二氮卓类药物最常用.依据个体敏感性及睡眠情况、可选用一两种该类药物.由于此类药物有成瘾性、因此增加药量及减少剂量时需采用逐渐法、防止症状反复.服用氯硝西泮者要防止突然停药引起的癫痫发作.药物减量常以目前用药量的1/8~1/4量开始递减、期间密切观察症状变化确定适当的维持治疗量.目前新一类抗焦虑药丁螺环酮已逐渐用于临床、该药特点是没有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时常见的成瘾和肌肉松弛等副反应.其抗焦虑作用属于中等强度、对睡眠没有作用、并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焦虑症患者病情严重时往往伴有抑郁症状、可适量应用抗抑郁剂治疗、常选用氯米帕明(氯丙咪嗪)、马普替林、多虑乎、阿米替林等.抑郁症状较明显且睡眠不佳者可用马普替林、阿米替林.抑郁症状较重、表现出对任何事渐渐丧失兴趣者可选用氯米帕明(氯丙咪嗪).近年来、随着SSRI类抗抑郁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它们中的某些药物、如帕罗西汀、氟伏沙明等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焦虑作用.由于这类药物服用方便、副作用少、无成瘾性、因而患者有良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当然、患者个体差异较大、边用药边注意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较为关键.对于躯体性焦虑明显者、表现心悸、心慌的、可予适量盐酸(心得安)10~20mg、每天治疗3次、有一定疗效.用于焦虑症的心理治疗主要采用行为治疗中的松弛疗法、包括生物反馈疗法、瑜伽、静气功等.松弛疗法就是以深部肌肉的松弛训练来对抗焦虑反应、即出现焦虑症状时便进行放松、使焦虑反应受到抑制而逐渐减轻.让病人靠在沙发或卧于床上、全身各部位均处于最舒适的位置.按照医生的指导语、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借助于生物反馈仪、训练更有成效.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除了在医生指导下训练以外、还要在家中反复练习.要求病人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达到呼之即来、可随意放松的娴熟程度、如此即可迅速缓解出现的焦虑反应.当然支持性心理治疗也有一定疗效、对于部分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不需要使用抗焦虑药、与医生讨论和再保证通常就足够了.会谈不必太久、使病人感到有医生的专心注意以及他的问题得到理解和同情就行了.应对任何焦虑的躯体症状予以清楚的解释、如心心悸是对紧张件的一种夸大的正常反应、而不是心脏病的体征.应帮助病人处理有关的社会问题.不肯定的事情会增加焦虑、而一个清楚的治疗计划能帮助减轻焦虑.各种治疗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病情较轻者可仅采用心理治疗、较重者可先予药物治疗控制症状、使患者能够配合治疗、再予以心理治疗.

吃什么药治疗疑病症

心理分析:你好,感谢您的信任,根据你的描述,疑病症患者发病时,会出现类似幻想和幻觉的症状,比如说,因为头痛就觉得是患者脑瘤,并会为此终日焦虑、抑郁不安,这时就需要通过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稳定情绪了。

。心理指导:建议最好采用中药配合心理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药副作用小,标本兼治。同时配合心理治疗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才能达到根治。

祝早日康复!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焦虑症的疑病倾向怎么办

目前存在一定的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一方面与精神与心理因素有关。例如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与个性有关。例如内向敏感,对身体健康过度关注,缺乏自信等。严重的需要心理治疗或者药物治疗。一定要全身心放轻松,不要过于紧张焦虑,学会转移你的关注点和注意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状态!

抑郁症伴有焦虑症能治好吗

谢谢邀请,抑郁与焦虑症是难兄难弟,现在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上各种原因都会或轻或重易患上焦虑,抑郁成疾,治疗先治心,让心坎过去。放下过往伤心,绝望,悲观,出门旅游给自己放假,选择山青水秀,蓝天白云大海波浪地方!放松心情,这样的自然环境中

享受生活,抑郁焦虑症慢慢会治疗好。

抑郁症有突然爆发的可能吗

有,突然爆发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抑郁是一个潜伏于内心的一种精神疾病,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内心的压力承受不住自我的控制之后,就会产生突然的爆发,如、跳楼等等。

如何在有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区分抑郁、强迫、

有关抑郁及焦虑症,强迫疑病症,还有边缘人格问题。要说较为复杂,几句话难以说明白的,它们均各有其特点,现就简单的归纳为: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 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焦虑症:其特点为没有事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疑病症,柒主要特征,为以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对健康的过虑,常夸大或曲解躯体的正常感觉,并错误地归因于严重的躯体疾病,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对身体畸形的疑虑或先占观念也属于本症,本病较少见,据流调发现,的患病率为0.15‰,文化落后地区较多见。两性间无差异,发病年龄男性多为40岁,女性多为50岁左右,老年人亦非罕见。而强迫症,其特点为时刻都在关心自己,总被一种入侵式的思维而困扰,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使患者感到不安、恐慌或担心,而进行某种重复行为有时会令患者感到这种感可以得到舒缓。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但却无法摆脱。有统计数据显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在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因起病早、病程迁延的特点,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另外,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最后,关于边缘型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意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同时不稳定。多数冷热病患者,有令人不解的情绪反应,一会儿对人好,好得难舍难分;一会儿又不好,可以大吵大闹,而且吵过之后他并不当作一回事。严重的时候出现下列情况:明明自己好好的却突然感到好像做了什么坏事,浑身紧张起来;或者突然想到有人想害自己,使自己十分恐慌。这种异常如果严重下去,有转化成精神的危险。其治疗问题,大体上都可以选择抗抑郁剂,合并抗焦虑药物,以及輔助治疗,还有心理行为治疗。有的需要逐渐纠正性格缺陷,适应社会及人际关系等。

焦虑症,抑郁症是怎么造成的呢

造成焦虑症的有四个方面的因素:1.家庭教育因素。2.外界压力因素。3.信息传播因素。4.个人性格因素。造成抑郁症的有七个方面:1.注意力长期集中在自己欲求不满的事件上。(需求受阻)2.频繁的生活中受挫。3.体力无法满足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长期疲劳于不适感之中)4.情绪敏感。(他人眼里中性的事件非常容易引起自己的情绪波动)5.休息不好,易失眠。6.经常被无价值萦绕。7.不再相信自己会快乐起来。

为什么抑郁症会转为焦虑症,两者有关系吗

最根源地来讲,焦虑症是神经运行节奏的动态紊乱,通常是受到某些负性信息或观念所指向的不确定性冲击,而产生的一种不协调的紧张感,会让人坐立不安。这种负性信息不大不小,就像慢性病一样,在一定时间段内影响着患者对自身某些方面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预期(能量下跌)。它一般不算严重,只要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然后通过运动等调整节奏,就会好转。

而抑郁症的根本原因则是自我存在的支柱坍塌,导致自尊过低,从而对大脑的运行机制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大脑分泌和接受多巴胺等情绪调节激素的机制受损,其发生阈值失效,从而形成一种长期的抑制性心境低落。患者的痛苦是世界坍塌、无法名状的生无可恋的痛苦,严重程度常人难以想象。抑郁症轻度的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心理干预解决,中度以上一般就得先靠药物将其拉回正常轨道才能接受心理干预。

至于其他的内容,百度上都有,其他答者也有讲得很好了,在这就不多说。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