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有心理障碍的病人怎样恢复成为一个正常的-焦虑症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

有心理障碍的病人怎样恢复成为一个正常的

(一)焦虑焦虑是预期要发生不良后果时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焦虑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亢进。急性焦虑的症状为:烦躁不安、神经过敏、震颤、心悸、出汗、呼吸困难、厌食恶心、腹部不适等。体征为皮肤湿冷、苍白、瞳孔扩大、心动过速、气促、呼吸深大、血压升高等,进一步发展也可能使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出现胃肠活动过频而腹泻。焦虑反应的心理状态很复杂,一般说来会导致心理活动增强,以致忐忑不安,出现失眠,并伴有头痛。言语变化方面,有人变得越说越快,而不间断;有人声音提高;有人变得吞吐犹豫,因难用适当的词汇而口吃;注意不集中,对简单的问题也难回答。他们对医护人员,有的坦白承认恐惧;有的则极力否认焦虑的存在,他们不提任何问题,也避免谈论自己的病情;有人故作姿态来掩饰自己的焦虑;有的人则以敌意和攻击来反应自己所感受到的威胁;有人则提出不合理的特殊照顾;等等。医护人员要以同情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进行有效的引导,给病人以哭泣和倾诉的机会,有助于疏泄积累的紧张和焦虑,对此,医护人员需作细微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焦虑一般说来可分三类:1.期待性焦虑即面临行将发生的但又未能确定的重大事件时的焦虑反应。常见于尚未明确诊断或初次住院的病人,不了解自己疾病性质和预后的病人等等。2.分离性焦虑病人住院,不得不和他所熟悉的或心爱的环境和人分离,包括配偶、子女、亲朋、同事、家庭和单位等。这些原来的心理生活的支柱和环境,一旦分离,便会产生分离感而伴随情绪反应。特别是依赖性较强的儿童和老年人,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3.性焦虑这是一种针对自我完整性的破坏或威胁所造成的心理反应,也属一种分离性焦虑。从自我的心理发展来看,躯体的完整性是自我完整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易产生这类反应的是要行手术切除某脏器或肢体的病人,他们的性焦虑十分强烈。但有人对即使是抽血、引流、胸透等各种治疗、检查也认为是对躯体完整性的破坏。(二)退化退化或称幼稚化,即其行为表现与年龄、社会角色不相称,退回到婴儿时期的模式。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行事前提,过去他考虑并照顾到他人的需要,现在则主要为了自己,常被指为自私自利。随病情好转有可能去关心邻近病人和周围事物,自我中心减轻是病情好转的一个信息。2.依赖性加强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和降低,需要依赖医护帮助,需要家人照料,这是正常现象。依赖不足,容易造成新创伤或不良后果;依赖过分,不利于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依赖性加强常伴随有自我感觉异常,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无所适从。特别是接受暗示性和自我暗示加强,容易接受医护人员的指示行事,但又可能在内心产生矛盾,情绪波动。3.兴趣狭窄全神贯注自身机体,而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冷漠。不但对病前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而且对兴趣的领域会收缩变小。应采取措施吸引病人对事物的广泛兴趣,转移他对自身的注意,这是一种良好的调节。退化并不完全是有害的反应。通过退化,病人可以重新分配其能量,以促进痊愈和康复。适度的退化是一种重新整合过程,有利于痊愈和康复。值得注意的是,医护人员要根据病情好转情况,吸引他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为病人角色转化为原有社会角色准备条件。(三)主观感觉异常与自我中心相联系会出现主观感觉异常,就是指人患病之后,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除病体反应外,主要因为病人患病之前集中精力忙于工作和学习,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对自己的躯体状况不太留意;病人一旦患了病,就会把注意力及时转向自身,感觉异常敏锐,甚至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能觉察到。由于躯体活动少,环境又安静,感受性也提高了。不仅对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姿势也觉察得很清楚。比如,一会觉得枕头低,一会觉得被子沉,一会埋怨床单不平展,不时总翻身。缺乏经验的医务人员往往指出病人“事多”,实际上这是病人合乎规律的心理反应。同时,由于主观感觉异常,病人还会出现对客观事物错误的知觉。比如时间知觉,住院病人总感到时间过的慢,特别是对于病情迁延、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有度日如年之感。久病卧床者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躺在床上会感觉房间或床铺在摇晃或转动等。也有这种可能,正常人认为鲜美的味道,却可能引起病人的反感;正常人认为美丽的颜色,病人看到后会感到心烦;正常人认为悦耳的声音,病人可能会感到刺耳。有的病人因病情需要住进隔离室或重症室,由于感知觉刺激单调,会使病人感到孤独、无聊和不安,甚至出现思维混乱、幻觉等。对于病人出现的感觉异常,应寄于同情,从心理上给予支持和疏导,并辅以必要的治疗。应当指出的是,病人有些异常感觉,很可能是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不应与上述感觉异常混为一谈。(四)猜疑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它是缺乏根据的猜测,会影响人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判断。一些病人对诊断表示疑问,主观上不情愿得病,常有“我实际上没有病”、“我怎么会得这种病”等想法。猜疑还可以泛化涉及整个医疗过程,对治疗、用药、检验等都作猜疑反应。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病情,觉着自己的病情加重,甚至没救了;对别人的好言相劝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总担心误诊,怕吃错药、打错针等等。由于缺乏医药常识和主观感觉异常,胡乱猜疑,胡思乱想,惶惶不安。于是产生种种质问要求解答,诸如:“我为什么该得这种病?…“为什么同样的手术他是良性我是恶性?”等等。一些文化落后的人群里还会有种种迷信色彩的认识。这种要求医护人员作耐心的解释,并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医疗处置,特别是要防止那些对医学似懂非懂、道听途说的一些解释的影响。(五)愤怒病人常感到愤怒。他可以为一些小事而发火,也可能为自己不能自理而恼怒。这种愤怒常伴随着认为自己患病是不公平的,是倒霉。这种莫名的怒火,可能是潜意识的,有如幼儿出现的无理由的攻击性行为。他可向周围的人,如亲友、病友甚至医生、护士,毫无理智地发泄。应当认识这种受疾病折磨的易激惹状态是患者的心理反应,要有足够的容忍力来应对。愤怒还有可能转化为自戕和抑郁。自戕可以是拒绝正当治疗、逃避服药、甚至破坏正在采取的措施和已经取得的疗效。自戕和抑郁是攻击性情绪转而攻击自身的表现。同时,抑郁也可能有助于保存能量,对人有保护意义,但从总体来看,是不利于病情转归和身体康复的。(六)孤独感与分离感相联系,病人易感孤独。一个人生病而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住进病房,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病人恢复健康的希望落在医护人员身上,而医生每天仅在查房时和病人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又极少言谈。这样病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小病室的病人,更易产生孤独感。老年病人也容易产生孤独感。值夜班护士经常可以发现,有的病人睡不着觉就打信号灯找护士,也有些病人莫名其妙地在值班室门口站着。除了其他原因外,就是他们有孤独感,希望别人陪伴,说几句话,以得到心理上的宽慰。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能充分理解病人的这种心理。例如遇到病人总打信号灯,决不训斥病人说:“你怎么这么多事!”而是轻声问病人,是不是需要喝水。如果什么事也没有,就去给他盖一盖被子,理一理枕头,使病人带着安慰、进入梦乡。同时也应看到,护理人员的这些行动,得到安慰的不止是一个病人,而整个病室的人都会感到温暖。与孤独感相联系,还会有被遗弃的焦虑。由于暂时或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能力而。自感无助于家庭和社会,反而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感到孤独和被遗弃,甚至情绪忧郁而萌发轻生意念。必须组织其亲属朋友和同事进行探望、照顾,使病人与亲友、同事间保持亲近的关系。(七>失助感和自怜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对所处情境没有控制力并无力改变它的时候,就会产生失助感。这是一种为力、无所适从、听之任之、被动挨打的情绪反应。这种失助感还可以泛化而导致失望和抑郁等临床表现。这是由于感到生命受到威胁的心理应激,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降低所造成的。与失助感楣联系,病人往往会出现自怜自悲情绪,“为什么我偏偏生这种病?…“老天爷为什么和我过不去?”可能表现为大发脾气,以发泄内心的怨与恨;甚至表现为类体克状态、麻木不仁,感到处于梦样状态,或不能活动,或做些对人对己都毫无意义的活动;也有的病人面对镜中的自己告别,回首往事,留恋人生。这种消极情绪极不利于治疗康复,要给以心理支持激发其能动性,转化不良心境。使之感到能有所期待。(八)期待病人的期待心理乃是指向未来的美好想象的追求。一个人生病之后,不但躯体上发生变化,心理上也经受着折磨。因此不论急性或慢性病人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得到认真的诊治和护理,急盼早日康复。这种期待心理促使病人四处求药,八方投医。他们寄托于医术高超的医生,寄托于护理工作的创新,寄托于新方、妙药的发明,幻想着医疗奇迹的出现。总之,就是期待着康复、期待着生存。那些期望水准较高的病人,往往把家属的安慰、医生护士的鼓励视为病情减轻,甚至是即将痊愈的征兆;当病情加重时,又期待着高峰过后即将出现好转;当已进入危险期,也期待着有起死回生、转危为安的可能。这种心理对病人是一个渴望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客观上对治疗是有益的。当病人看到医护人员以实际行动向病人所期待的方向努力,病情果真向既定目标转化,更加鼓舞他们与疾病作斗争。但有的病人所期待的目标是无事实根据的,所以往往会落空。一旦落空,病人会陷入迷惘之中,情绪消沉、精神崩溃,导致失助感和自怜,这是要预防的。从心理学的观点讲,医务人员应当引导病人总往好的方向想,总是有期望,这是少受精神折磨而且有助于康复的巨大力量。即使预后不佳,也应当让病人有盼头,感到生命有希望。

找不到事情做很焦虑怎么办

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找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比如阅读、学习一门新技能、写作、或者运动等等,这些都能让自己保持忙碌,也能为自己的未来增添更多可能性。
2、多结识朋友,和他们聊天、共享兴趣爱好,这样能够丰富自己的社交圈,缓解焦虑情绪。
3、给自己设定一些目标,慢慢地逐步实现它们,这样能够让自己更有成就感,同时也能够缓解焦虑情绪。
总之,在找不到事情做而感到焦虑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来自我调节,让自己更加积极向上。

没有盼头很迷茫的句子

1.向日葵看不到太阳也会开放,生活看不到希望也要坚持,心若向阳,无畏悲伤。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

你知道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越来越焦虑浮躁,越

真正迷茫焦虑的不是你的生活!是生命没有方向!

感觉生活没有了希望,该怎么安慰自己

有一句话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谓的生活没有了希望,也许只是你所经历的一个低谷。此时应该冷静分析当时的情况,考虑一下郁闷的症结在哪里。细心发现,耐心处理。如果己身解决不了的难题,亲近朋友商议。群策群力,总会走出来的。

这个时候自己坚决不能自暴自弃,丧失生活下去的勇气。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翻过这道坎儿,你“收获”一个崭新的自己!

抑郁症想却又不想死,是怎么回事

因为责任感,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了,会影响身边至少4个人整整7年的时间,或者更久,我不希望这样。

我知道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回报他人。我不是我自己的,从我被妈妈怀上起,我就开始亏欠了,这么多年的生活,我享受了父母的爱,享受了兄弟姐妹的关照,享受了同学老师的帮助,享受了朋友的关怀,享受的爱人的付出,享受了孩子天然的信任和爱,享受了社会的福利,享受了邻居的帮助......

每一份享受,每一份关系,都需要我活着,去回馈,而不是一死了之,还给那些爱我的人留下那么久的伤害。

也因为我不舍,我知道,舍了会更痛苦!等着我的未必是解脱。


难平怎么办

感谢查看,看到标题的那一刻,我想到的是我们90初和80末这代人现实与思想的摩擦挤压,(这个观点不代表在所有人身上)作为我自己也是这个时代人,更清楚这种欲得而得不到的感受!

相信80末和90初的我们生来已经不在像父辈那样贫苦,我生于苏北农村,父母知识的缺少让他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梦想也好,理想也罢,对他们而言,只要父母兄弟姐妹不被别人欺负,一家人都能有口饭吃,就是蛮好的事情了,所以父母的行动和思想从小给我们灌输的就是,一面无助的朴实,一面倔强的好面子,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有好工作……我们也一直认可并承受着这样的教育……也因为勤劳的父母们不想让我们向他们那样受罪,辛苦,所以很多的80末和90初的小伙伴们相对过的比较安逸没有太多的束缚……

等到十几岁了,长大了走出来,随着电脑,互联网的发展,讯息的便捷,父辈们祖辈们下海的成功,对待外界的认知的也逐渐萌芽,便有了追求更好的“理想”和更高的“梦想”!典型的事情就是现在的90后左右的我们,思维比较活跃,想法稀奇古怪,这是这个时代人最独有最值得表扬的一点!

但是……

由于思维的活跃,心灵鸡汤,各类前所未有的诱惑和压制不住的,导致很多人,整天只顾着去想,而忘了祖父辈们靠务打下江山的那种执行,那种实干……

我能说,再后来,随着2g到现在4g的移动网络高速发展,经济的快速提升,形形的游戏诱惑,各类心灵鸡汤的铺天盖地的灌溉,终于,思想步伐紧跟其后,而现实地把我们很多这代人甩的很远也可以说是渐行渐远……现实的步伐终究没能跟上思维的跳跃,我们也在这场时代革新中把自己变得浮躁不堪……

转眼到了现在,逃避,浮躁成为我们的左膀右臂,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裸的成为了我们这代人真实的写照,哈哈,别说你不是哦……

如果说人生还有几个十年,过去将近三个十年,我们已经无力挽回,希望在未来的,仅有的,还剩下的,几个十年里,把生命的宽度拓宽……少熬夜,不攀比,少吃垃圾食品,断掉娱乐化的游戏,勤给父母打,少在孩子面前吵架,给另一半多一点包容,把急躁的心慢慢平静下来,哪怕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也别无端增加太多的负债了……

人生短短几十年,数数也就三万天,活一天,少一天,珍惜一天是一天,人生一世如同草木一秋,裸的来,也必将裸的走,万物都是你的,但你的最终都是别人的……对自己负责,对未来负责,对生命负责,你就会发现,什么都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一丁点事心里就发愁

这是你心理承受力弱的表现。

一般来说,心理越强大承受力就越强,通俗的说就是心里能承住事,有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大气和担当。有一点事心理就发愁,说明我们对事情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体现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底气不足,导致心烦意乱。

要很好的克服这样的情况,其实很简单:首先要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说到底是一个人认知能力的体现,因为认知能力决定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也就是说,你对事物(情)的认知越明确,你表现的就会很有信心,处理起来就是有把握的。如何提高认知呢?!我觉得主要靠学习,开拓视野,改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随之就会得到加强。

其次,提高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就是说,在复杂问题面前,要学会冷静分析,设想正反两方面的利与弊,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把关注点放在方案上而不是问题本身上,还有,就是一个问题尽可能的拿出多种方案,找出最简化便捷的解决方法。

第三,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一般遇到小事就发愁的人,多是与别人沟通不够,既然是小事,不妨给知心朋友讲一讲,寻求他们的帮助。很多时候,我们把事情憋在心里,只会越来越闹心,越来越不知道怎么解决,尽管是小事,积的时间长了,积的小事多了,就有可能成为大事,更不利于解决问题。

你觉得我说的对吗?欢迎朋友们一起来探讨,谢谢!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