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弗洛伊德与梦想的秘密(简述弗洛伊德的三因素人格结构说)

简述弗洛伊德的三因素人格结构说

一、人格结构

《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为什么和秦可卿云雨

在《红楼梦》中,第一个和贾宝玉有云雨之事的是他的贴身丫鬟袭人。但是,若要细究,贾宝玉则在《红楼梦》另一个虚幻的维度,太虚幻境之中最先和一位长相酷似秦可卿的仙姑——兼美,最早有过雨云之事。

在太虚幻境中,秦可卿是警幻仙姑的妹妹,乳名兼美,字可卿,警幻仙姑讲她许配给宝玉,教授他云雨之事。那么,为何出现在宝玉梦境中的不是别人,而是秦可卿?

说起秦可卿,她在《红楼梦》中位列金陵十二钗之一,她的生命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却也是《红楼梦》当中最为薄命的女子。她的生命犹如昙花一现般存在,在璀璨过后早早地萎谢了。

秦可卿在红楼梦第五回出场,她的身份是贾蓉的妻子,秦业的养女。也就是说,秦可卿是个孤儿,养父早年丧妻,在当时只是个潦倒的小官。比起薛宝钗,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秦可卿并没有煊赫的家世背景。

因此,嫁入宁国府,成为贾蓉之妻对秦可卿而言就是一个灰姑娘嫁入豪门的故事。因为嫁入宁国府的秦可卿身上其实带着一定的卑微。

因此,在为人处世上,她十分好强,既顾全大户人家的周到体面,又尽量不要开罪他人,还要智慧严谨,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宁国府上下的人对她无不爱戴,贾母也赞她是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

书中对秦可卿的描写是:“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平和。”这一描写是对秦可卿从外貌,性情乃至性格的全面肯定。秦可卿从一出场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形象就是风流、非凡的,恍若不是凡间的女子,因为你几乎找不出她身上的缺陷。

虽然秦可卿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性,但是她和宝玉接触毕竟是短暂而有限的。论辈分,贾宝玉还是秦可卿的叔叔。

那么,宝玉何以在梦境中和她发生云雨之事,又在她死后悲伤吐血呢?这个我们可以从贾宝玉的角度分析。

贾宝玉在当时的年纪大约十岁左右,古人比较早熟,因此,当时的宝玉相当于正值青春期的过度,是性意识的萌动时期,梦见云雨之事并不奇怪。并且,在宝玉做梦,第一次进入太虚幻境之前,他恰巧是在秦可卿的房间入睡。

贾宝玉一进秦可卿的卧房,就闻到了一股细细的甜香,立刻骨头酥软,连说:“好香!”看那房间里面的陈设,但见:

壁上挂了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

从宝玉眼中看到的这些布置,我们大抵可以知道他私自读过不少野史和,诸如《西厢记》等,也对历史上像赵飞燕、杨玉环等女子的宫闱秘事知之甚广,而此类题材又大多数涉及到性,为贾宝玉的幻想提供了素材。

宝玉对房间里面的布置很满意,连声叫好。秦可卿自豪地说:“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完给宝玉铺床展被,于是有了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可见,这个房间在嗅觉、视觉的感官上都引起了宝玉对性的一系列联想。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梦到雨云之事便更加顺理成章。

因为宝玉身处秦可卿的卧房,秦可卿又是一个品貌一流的人物。在太虚幻境中,秦可卿名唤兼美,呼应了书中对秦可卿的另一描述——她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所以宝玉将她作为青春时期的意淫对象并不足为奇。宝玉在精神上对秦可卿身上体现出来的女性之美有着天然的崇拜之情。

这一点又能很好解释为什么秦可卿死后,宝玉的反应是吐血。原文中写道:

“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觉的“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

秦可卿之死给宝玉带来的生命中第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这是贾宝玉第一次亲眼看见生命中的美好在他眼前破碎、湮灭了。

其实通过分析的宝玉性格,我们可以发现他身上一个很突出的生命特质就是善于发现不同女性身上的美。宝玉一直觉得女孩子是水做的,非常干净美好,反而觉得男人们一个个都是须眉浊物。宝玉对女性的怜惜和赞赏遍布《红楼梦》了的许多场景。

上至贾宝玉对林黛玉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她流泪、为她发疯,时常为袭人留下她最爱的食物,为死去的丫鬟晴雯写下动人的《芙蓉诔》,下至对诸如玉钏、芳官等小丫头的担待和关照,这种对女性的呵护无不体现贾宝玉身上的博爱。这种博爱,是一种无关性别,对世间大美的一种爱。

在《红楼梦》一书当中,出色的女性数不胜数,具有人格魅力的男性却寥寥无几,这也的确印证了宝玉身上对美有一种天然的直觉和鉴赏能力。

美是贾宝玉的生命信仰,秦氏之死对贾宝玉而言就是美的消亡。加上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兼美曾授他云雨之事,所以秦可卿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宝玉在青春期的性启蒙者。

再者,秦可卿为人厚道,深得人心,死时还十分年轻,颇有天妒英才之憾。所以宝玉对这么一个人物的死耿耿于怀,难以承受。

END.

弗洛伊德的“人性论”与王阳明的“心学”有什么相通之处

佛洛依德“论人性”大体有这几个方面;“决定论人性观”;“消极悲观的人性观”;“因果论的人性观”。“潜意识论人性观”

决定性人性观

佛洛依德

佛洛依德认为,人类绝大多数的行为,是由过去的事件决定的而非现实的目标所能制约,人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受命于潜意识的追求,潜意识是我们观察不到的非理性意识动机,受生物本能的驱动力,和幼儿时期性心理事件的控制。

通常人们的感觉是自己在主宰着自己的生活,实际上,人们对于塑造自己的人格是无法控制的,所有的一切都在潜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形成。

消极悲观的人性观

佛洛依德认为,人和世界上的事物一样,都是处于矛盾的状态里。生与死的力量从相反的方向同时作用于人类。人的肌体之中同时具有生与死两种本能。人是本能的奴隶,人生的目标就是死亡,人生不过是朝向死亡过程中一条曲折的路而已。

因果论的人性观

佛洛依德认为,现实的行为主要有过去的原因左右,而不是由未来的目标左右。人们受困于本能和死亡本能的争斗中不能自拔,而这两种本能在遮盖撒谎,表现是保守。

人们被强迫着重复着原始 的行为模式,力求减少紧张,缓解焦虑,压抑不愉快的经验,强迫着重复熟悉的,被潜意识认为是安全的行为。

潜意识论人性观

佛洛依德认为,从口误到宗教经验,凡此种种,都深深根植于性本能和攻击的中,潜意识的动机使人们成为了自己潜意识的奴隶,尽管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但是,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深嵌在意识之中,人们在不自觉中被潜意识支配自己却全然不知。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他解释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由此而知道,良知是人先天就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的心里的天理,但是良知常被私欲蒙蔽,所以要除去人的,恢复人性先天的良知。

王阳明认为心既是理。老子说道是宇宙的本原。程朱说理是宇宙的本原,理与物质结合生出万物,万物都含有理,就像每一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一样。

理在自然界表现为自然的规律,在人类社会里表现为伦理道德。人的心里天生的就有理存在,只要能认识到心中的理,人的行为就会符合伦理道德,成为圣人。

关于怎么认识理,朱熹说;去格物,格物穷理。王阳明受朱熹的启发,开始了格物之旅,开始去格竹子,格了好几天没有各出理来,反而病倒了,留下了一个典故;亭前格竹。

王阳明苦思冥想,他终于悟出了,心即理。我本来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什么是恶,这就是良知。佛洛依德的人性论与王阳明的心学,说的都是人性,一个是人性里不可控制的潜意识左右着人的行为,人的本性是。

一个是,人之初性本善,人心里的善良就是天使,只要不被私欲蒙蔽就会道德高尚。所以传统的文化植根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它会左右着人们所有的行为,包括看问题的角度,思维的模式,不要试图改变自己的文化,那是一件扭曲灵魂 的事情。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