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突然看了一个让我气氛的新闻(浅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情感的表达)

浅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情感的表达

给你个比较经典的答案,有点长:
 一般来说,新闻特别是传统新闻的写作力求客观、严肃,避免带有强烈的主观印象,提倡所谓的“零度写作”.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一反常规,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在现场的主观印象,结果成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作者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的职责当然是要挖掘新闻,客观报道最新发生的事件.但文章的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作者似乎是忘记了他的职责,似乎也没打算去履行他的职责,他认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于是这篇新闻报道的事件十分简单,也确实没什么新闻价值.平淡得不能再平淡,平静得不能再平静,但就在这平淡、平静、“默然”的背后却有着作为一个普通人应有的愤怒.这篇新闻中作者就如实地展现了自己出离愤怒后的默然.愤怒至默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在奥斯维辛,这曾经的“人间地狱”,“也许是”现在“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纳粹分子犯下的滔天罪行可谓罄竹难书,不必再写,也无需再写,更无法写尽,所以“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没有新闻,只有一个新闻记者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最普通、最平凡的情感,这就是愤怒.
  所以,对于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素材,作者说自己“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这种使命感是什么?这种不安的心情是什么?为什么“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新闻记者首先是作为人存在着的.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复杂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
  作者极力保持平稳的口吻与语气,却又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普通人强烈的愤怒.
  但作者毕竟还是新闻记者,他需要保持平静,只能在愤怒的同时把所有参观者所说的话说出来、写下去.“够了”是参观者包括作者唯一“默然”之外的言语,这词语本身就是一种默然,一种出离愤怒的默然.愤怒至默然,既是对法西斯的最强烈控诉与极端愤恨,也是对死难者遭遇无法再看、无法再想的不忍与同情,因为沉默是无言的也是最为激越的表达.

有没有什么重口味的小说

《风情不摇晃》首推,这本书超超多人喜欢的,我也墙裂推荐,男主荆复洲是是毒枭,杀死了女主的青梅竹马,女主为复仇接近男主,终引的男主深爱。

怎么看待“父亲不法侵害亲生女4年,获刑8年6个月”

对于这件事情,我只能说这样的人不配做父亲!身为父亲,却对自己的女儿做出如此禽兽不如的事情,真的是道德沦丧,不配为人!

‘’准许撤销李贵(化名)监护人资格。”今年11月17日,17岁的丽丽(化名)从成都市双流区法院得知这一消息,觉得自己终于彻底摆脱了噩梦。从13岁起,丽丽就受到父亲的不法侵害,日前,双流团委向法院申请的撤销李贵的监护人资格开庭宣判,这也是自2017年10月1日《民法总则》正式实施以来,成都市首例依据该法由组织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案件。

近年来,类似猥琐案频发,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我们是视线当中,这次更是突破的道德的底线,一个父亲,化身为狼,竟然对自己的亲身女儿下了毒手,而且时间长达4年之久。相对于其他类似案件来说,这种人更是应该被批判,被唾弃,我觉得给他判刑的8年6个月太少了,相对于他做出的事情来说,真的是远远不够的!对自己亲生女儿4年的侵犯,影响了一个花季少女一辈子,给她造成了一辈子的阴影。而他,只是短短的8年6个月。

甚至,他在监狱里面改造的好,连8年6个月的时间都不需要,就可以出来,继续成为祸害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只能说还是判的太轻了。

最后,屡屡发生的类似案件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这类案件缕缕不绝,我不知道以后这样的情况还会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但是我知道,在某些地方,一定还会有类似的情况存在!

我希望,和社会能够动员起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应该从小做事,学校也应该组织一些这方面的课,让孩子们能够有一些防范意识,懂得保护自己,懂得去寻求保护,懂得去把自己受到的侵害说出来。当然,必要的监督机制也是不可少的。这里,也需要广大的网友朋友们,一起发动起来,共同维护好我们良好的社会风气!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