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自性圆满、本自具足,与对他人的需要,感觉有些矛盾(以佛法的角度 怎样解释本性与性格的区别;)

以佛法的角度 怎样解释本性与性格的区别;

这位朋友:
您好.
从佛法角度,简而言之,本性与性格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真,一个是妄.而众生往往是认妄作真,不识本来.
1. 本性——其实佛法一般不讲“本性”,而讲“自性”.这个“自性”,是指众生本具的、与佛无二无别的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只是众生迷于妄心,而无法认去自己的本来面目罢了.
2. 性格——所谓性格,似乎你我他各各不同,各有特色.在佛法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习气,如贪、嗔、痴、慢、疑.《百法明门论》中将众生心所做了很详尽的分类,有五十一种心所,其实所谓的性格,绝对不出于这五十一种心所.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最详尽的心理学.不过,佛法认为,习气并不是一个人固有的,而是长期甚至多生多劫熏染而成的.就好比尘垢一般,遮蔽在我们本自光明的自性上面,我们就将尘垢认为我们的本来;其实,涤除干净了,本来无一物,众生同体,哪里来这些性格分别的障碍呢?我们现代人对性格研究来研究去,有的理论学说甚至还给性格、人格分了类,于是人们就对号入座,认为“这就是我的性格”、“我天生如此,我是这种性格类型”……其实,在佛法看来,都是片面而不究竟的认识,这样会加深自己的执著.最简单的,那个能够认识自己的性格的,本来就不是性格了.而人实际上是完全有能力去调整自己的性格,对治自己的习气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有智慧的觉照和愿乐的行动,事在人为!
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一个是习气所染的虚妄之物,但是我们却日日生活其中,被囚禁在其中;另一个则是本自具足的圆满自性,但是我们却未能认识.佛法就是让我们回过头来,认取我们的妙明真性、如来自性.
那么,怎样才能认取自性呢?这并不是相信的问题,相信有就有,就好了,不过问了,那就真成了“本体论”了.而且,去谈论有没有本体,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也没有什么意义.其实认取自性说简单也很简单,恰恰就要在消除习气上面下功夫,就在日常的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中下功夫.“我有明珠一颗,就被尘劳封锁.”就好像明珠被尘垢遮蔽了,怎样才能见到明珠呢?当然就是把尘垢涤尽,自性本来就在那里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渐修之路,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是很对机的.
愿这些回答对您的身心、生活有所助益,并祝您吉祥如意,早日认取本来!
南无阿弥陀佛!

什么是自性圆满,原本具足

性:性情,性格,内在的修炼修养。

不管他怎么对我,我还是无法停止去爱他。这是不是真爱

题主你好,在爱情里就根本没有什么理由的,情之所至,题主提问到不管他怎么对你,你还是很爱他,这是真爱,不是执念。

夫妻之间真正爱着一个人,是不计较那些小事情的,也是不离不弃,因为真着一个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去爱他,也不会计较骂你两句话的,真爱着一个人,根本就不会在意他,而且还能忍着和包容他,祝福:题主爱情美满,幸福安康吉祥。

”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这句话如何理解

很有缘能回答这个问题。

正所谓:万法唯心造,诸相由心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有遇到的烦恼、痛苦、境遇皆是从心里显现出来的,就是因为我们执着于相才会被境遇所转。

我们的原本的心具足(清净纯洁的佛性)可就是因为每一次的心动和(起心动念)皆是“造业”,因为每一次动的心思不一样所以我们所造的“业”皆不同。既然已经有了“业”即是有了相,就是这个“相”时刻引诱着我们心中(贪嗔痴)而制造种种因种种果。

《玄藏西行记》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心画诸世间,有漏生识,相随识起,五蕴从生。修禅之道,见心而识法界,悟空而得圆通,空有相别,何以成空?谓之无佛无态无心,见心得无心,向上一路,处之泰然。凡事要顺其自然,艰难曲折是必然的,遇事处之要泰然,失意之时要坦然!

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眼前的种种虚幻皆是有自己的心境所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将万事万物看透、看通后就不会太过于执着和痴迷那些华而不实境遇梦境。而我们的世间的一切并没有固定的结局,只有因果心识的转变。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真正的发现我们的(佛性),辨别我们的心识,便会如大梦初醒般进入一个豁然开朗全新境界。


“一个人,对人性了解透了,就不爱交朋友了”你怎么看

“一个人,对人性了解透了,就不爱交朋友了,我就是这样的”,学会了独来独往、学会了沉默,这样我会觉得很安静,轻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