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童年的回忆里没有父母,结婚后很依赖丈夫,总担心?(依赖心理太重怎么解决)

依赖心理太重怎么解决

1、分析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依赖行为并找出产生的原因。成长的过程当中,产生严重依赖心理的情况有两种,父母的过度保护与溺爱或童年被关注被保护的需求常常不被满足都会导致依赖心理的产生;

如何摆脱对恋人的强烈思念和心理依赖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自我矫正:1、首先要矫正日常行为习惯。要认真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那些是习惯性地依赖他人去做,那些是自己做决定的。可以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2、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自己最依赖的人作为自己的监督者。3、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之道。(1)形成童年不良印痕。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印痕有关。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消极影响的话,把它们仔细整理出来,进行认知重构。(2)重建勇气。可以选择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游,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勇气,改变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依赖性人格障碍指什么

这是一种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患者缺乏独立性,经常感到自己无助,和缺乏精力,害怕被人遗弃,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他人,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  逃避现状  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终结时有被毁灭的体验,有一种将责任推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患者对亲近和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情感无关。  缺乏自主性  他们会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兴趣,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这种处世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委曲求全  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他们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从而使他渐渐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爱好。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依赖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总是感觉“我真可怜”。当需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  2、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不能对日常事务做出决策。    3、让他人为自己做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4、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5、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6、缺乏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    7、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8、害怕被他人忽视,明知他人的错误也随声附和。    9、很容易因为没有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10、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11、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12、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如果日常行为中有符合上述状态中的七项,那么就很可能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伯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独立,不会事事都依赖父母

要让孩子独立,关键是要与孩子交朋友,赋予他独立的人格,他才能有责任感,有担当。

孩子都有求抱抱的情况,这时候先不要拒绝,而是抱一会他让他感受到温暖,受重视,然后再放下用商量的口气说:我累了,咱走着好不好?你好棒哦,妈妈都撵不。孩子一般都不禁夸,爱表现,自然就不求抱啦。

凡事不要亲力亲为,先教孩子方法,做不好的时候再给孩子帮助,并给予表扬;鼓励孩子敢于尝试,及时点评,总结经验教训,增强自信心。

孩子大了,可适当扮演弱者,自己生病了求孩子帮忙拿药,倒水;家里的事情多征求孩子的意见……时间久了孩子会变得有主见,遇到事情自己处理,不会事事依靠父母。


为什么有些女人会缺乏安全感

其实不止有些女人会缺少安全感,有些男人也会缺少安全感。但是缺少安全感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有些人缺少安全感会过度依赖别人,有些人缺乏安全感可能会过度控制别人。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缺少安全感呢?

我的看法是成长过程中必要的需求未被很好的满足。因为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比如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每一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务,满足的需要,顺利完成会有助于后续品质和需要的建立和满足,如果不顺利或者遭到阻碍,那么整个人格的建立都会受到影响。

而根据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建立安全感是人整个一生都在努力实现的任务,只不过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任务不同。

在早期(0-6岁),孩子与父母家庭的交集最多,大部分品质通过与父母互动获得,比如基本信任,自主,自信等。这个时候的安全感也是通过与父母的交流互动建立的,如果建立了基本信任,获得了自信,自主等品质,这个阶段的安全感就建立了,同时也为后来安全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期(6-18岁),父母的作用开始减弱,同伴和老师的地位逐渐增强,父母变成了辅助性和引导性存在。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形成勤奋的品质自己建立自我同一性,明确自身的责任和理想并开始为其努力奋斗。因此这个时期的安全感是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和互动中建立的。

后期(18岁之后),18岁之后不同人可能面对的处境可能不同了,但要解决的任务是相同的,那就是通过自己努力继续学习,逐渐完成心理建设,建立亲密和完满的人格品质。当然每个人面对这些任务的时间可能不同,解决可能也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角都是自己。所以这一时期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安全感的建立也最复杂主要受到爱情,事业,亲情和友情的影响。爱情占和事业主导地位(不同人可能不同)。

因此,自卑只是一个因素,并不对安全感的建立起决定作用。顺利建立各种人格品质,尤其是成年后的自我努力和奋斗才是建立安全感的主导途径,毕竟我们都应该活在当下,而不是留在过去。

十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