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怎么办?(认知和认识是不是同一概念,两者有区别吗)

认知和认识是不是同一概念,两者有区别吗

在我国心理学领域,“认知”和“认识”概念都用于表征人类个体反映客观世界的心理活动过程及结果.由于“认知”和“认识”术语所反映的心理活动形式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特殊主观现象,而且这两个术语在涵义上比较相近,所以在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方面造成了许多模糊、混乱的情况.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这两个概念的涵义和关系进行分析.
  一、我国心理学界对“认知”和“认识”概念的看法
  在我国心理学界,针对“认知”和“认识”两个术语的运用问题,大致可以概括出三种截然不同的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心理学家在心理学术语的运用方面应该注重历史继承性,不应喜新厌旧,随意更改多年使用已得到公认的术语系统,由于“认识”以及由此派生的认识过程、认识活动和认识系统等术语概念是老一辈心理学家在长期心理学研究与发展过程中形成和设立的规范概念和术语系统,所以不宜更改或替换.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反对在心理学领域使用“认知”及由此派生的认知活动、认知过程和认知系统等术语概念.第二种观点认为哲学研究领域中的“认识”概念及由此派生的相关术语系统,与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认识”概念及与此相关的术语系统已经发生了意义混淆,为了更加明确地区分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对于“认识”概念的认识差别,所以主张在心理学领域完全使用“认知”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相关术语系统,以替代“认识”概念以及由此派生的相关术语.第三种观点认为“认识”与“认知”术语由于渊源相同,所以意义相容,没有必要严格区别这两个概念术语的差别,主张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甚至在非心理学研究领域通用这两个概念,根本不必对这两个概念的差别进行区分.
  朱智贤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和陈立教授主编的《心理学百科全书》都倾向于持第三种观点.两书对“认知”和“认识”的解释如出一辙,都认为“认知”和“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角度的“认知”和“认识”概念是相同涵义的心理术语,都表示“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个概念可以通用.狭义角度的“认识”概念涵义未被诠释.狭义角度的“认知”概念涵义诠释歧义较多.在我国心理学发展史上,心理学工作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和意图,对“认知”术语进行了不同的阐释.认知心理学在我国广泛传播以前,“认知”被看作是记忆过程的一个特殊环节,仅仅等同于记忆过程中的再认环节.伴随着认知心理学在我国的兴起和传播,“认知”概念涵义诠释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有人把“认知”看作信息加工过程;有人把“认知”看作问题解决或思维过程;有人把“认知”看作个体以已有知识结构接纳吸收新知识,使旧知识得到改造和发展的过程.这些诠释都具有一定合理内核,各种诠释间又存在明显本质区别,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认知”概念认识上的丰富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要区分“认知”和“认识”概念的本质并非易事,更加明确地界定和确认“认知”和“认识”概念的确切涵义具有必要性.
  二、从语义学角度看“认知”和“认识”概念的关系
  “认知”和“认识”概念同出一源,来源于英文"Cognition".在我国心理学界,“认识”概念及其派生的相关术语应用历史较为久远,运用范围也更为广泛,而且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认可.这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观对心理科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息息相关.“认知”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历史虽然也有五十多年了,但这一概念早年仅仅表征记忆过程的再认环节,所以运用范围极为狭窄.“认知”术语的广泛运用与西方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引进密切相关.特别是1986年荆其诚和张厚粲两位教授翻译出版了美国信息加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司马贺的《人类认知:思维信息加工理论》一书,在此书中完全运用认知及与此相关的术语系统,表征与"Cognition"相关的一切术语.此后,“认知”及与此相关的术语在心理学界,甚至在非心理学领域迅速传播,并且呈现取代“认识”概念及相关术语的趋势.
  以我国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用一字之差的“认知”和“认识”两个概念术语表示同一英文单词的心理涵义,肯定有其特别道理.所以,我们尝试从一个特殊的视角,也就是语义学角度探讨这两个术语的关系.在本文中,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探讨“认知”和“认识”概念的意义演变,我们仅仅讨论这两个概念术语的字面涵义,以及我们对这两个概念术语的字面涵义的理解.查阅《汉语大词典》,我们可以看到“认”包含“认识;辨别”、“认为;看作”等涵义,根据我们对这些解释的分析和理解,我们认为个体的“辨别”、“看作”、“认为”都属于动词形式,表明了个体的特殊反映活动过程,而且这些反映活动必须以个体特写感官的感知为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理解“认”包含的涵义是:个体在感知基础上的“辨别”、“看作”和“认为”等反映活动过程.“认知”和“认识”都包含“认”所具有的这些涵义.“知”表示“知觉”、“辨别”、“晓得;了解”和“见解;知识”等涵义.当我们把“知”理解为“知觉”、“辨别”等涵义时,“认”与“知”涵义基本相似,这种情况下,“认知”概念属于动词.当“知”表示“晓得;了解”时,“知”的涵义比“认”的涵义深入了一层,这时,“认知”概念也用作动词.当“知”表示“见解;知识”时,反映的是“认”的反映活动的结果,这种情况下,“认知”概念就用作名词.根据我们对“认”和“知”所具有的这些涵义的理解,所以,综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认知”概念包含的总体涵义大致有三层:第一,“认知”是个体对主客观事物的知觉辨别过程;第二,“认知”表示个体对主客观事物属性或主客观事物间关系的晓得或了解过程;第三,“认知”表示个体对主客观事物的知觉辨别和了解过程基础上获得和内化的相应知识经验.根据我们的理解,综合起来看,“认知”概念表征的涵义是个体对于主客观事物的感性反映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这种活动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性知识.
  “识”主要表示“知觉”、“识别”、“知道;了解”、“知识;见解”和“思想意识”等涵义.所以,“知”与“识”涵义不尽相同.当“识”表示“知觉”、“识别”、“知道;了解”和“知识;见解”等涵义时,“识”与“知”的涵义基本上是相同的,这种情况下,“认知”与“认识”可以作基本相同的解释.我们看到“识”还可以表示“思想意识”的涵义,当“识”作“思想意识”解释的时候,“认识”作为一个名词概念使用,这时“认识”所包含的涵义是个体经由“认”的反映活动所达到的“识”的结果,在这里“认识”概念反映的涵义就较“认知”概念深入了一层,它表示的是个体的理性认识,这是“认知”不具备的涵义,而这正是我们努力探寻的“认知”和“认识”的最主要的区别所在.所以,根据“认”和“识”所具有的这些涵义,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认识”概念大致包含四层涵义.第一,“认识”表示个体以知觉形式对主客观事物的辩认识别过程;第二,“认识”表示个体通过对主客观事物的辨认识别,了解或知道了主客观事物的基本特点;第三,“认识”表示个体对主客观事物辩认识别后获得和内化的相应知识;第四,“认识”表示个体在获得和内化的知识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产生的特殊个体化见识或见解,以及由此构成的某种有组织的思想、观念或意识等.综合起来看,“认识”概念表征的涵义不仅包含个体对于主客观事物的感性反映活动和感性反映活动结果,而且也包含个体对于主客观事物的理性反映活动和理性反映活动结果.这种理性反映活动结果也就是个体的理性知识.个体的理性反映活动以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观念为基础,理性知识的获得和内化能够促进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深化、广化和结构化,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个体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水平.“认识”所具有的这层涵义恰恰是“认知”所不具备的.所以,从语义学角度来说,“认知”和“认识”概念所具有的相似性是显著的,因而也难怪在这两个概念的运用方面出现了相互替代的倾向.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有些情况下,两者不能混用.
  我们根据从语义学角度的这一分析可以发现,在心理学领域运用“认知”和“认识”概念时,必须考虑到“认知”和“认识”同为心理反映形式具有的共和特殊性.共表现在“认知”和“认识”都可以用于表征个体的心理反映活动过程和心理反映活动结果,原则上都适于表征个体的感性反映活动和感性反映活动结果.它们的区别表现在“认识”概念包含的范围较“认知”概念为广泛.“认知”概念反映的范围仅仅包含个体的感性反映成分,而“认识”概念反映的范围同时包含感性反映成份和理性反映成份.“认知”概念反映的范围相当于哲学中的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认识”概念反映的范围既包含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也包含理性认识和理性知识.由于“认知”和“认识”概念反映的范围存在区别,因此,两者的具体适用范围不尽相同.《辞海》把“认知”看作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把“认识”概括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我们认为这种概括具有合理性,这种概括既揭示了“认知”和“认识”概念所具有的共,也反映了这两个概念存在的差异性.
  三、“认知”和“认识”概念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语义学角度而言,“认知”和“认识”概念在反映的范围和适用的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认知”和“认识”概念在有些场合可以通用,在有些场合则不宜通用.
  第一,当我们需要表征机械反映活动形式或动物的简单反映活动形式时,用“认知”概念远较“认识”概念贴切和明确.托尔曼根据白鼠迷津实验提出认知地图概念反映动物在知觉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有关特定空间环境的意象,这里用“认知”概念较合适,用“认识”概念就显得小题大作.伴随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科学兴起而产生的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核心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反映活动过程类比于电脑识别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用“认知”概念表征人的心理反映活动形式比较贴切.由于电脑识别必须以人类预设的特定程序为前提,电脑不可能产生与人类一样的思想观念.所以,电脑识别与人的心理反映活动有本质区别,用“认知”概念表征电脑识别模式更加合适.
  第二,人为主体的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心理反映活动一般来说用“认知”和“认识”概念表征都可以.学习和掌握"Cognition"单词,了解其涵义是“认知”和“认识”,加工水平可能仅仅停留于单词表面感性形象的反映,是对这一单词外部特性及联系的反映.也可能这一单词得到了个体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并与个体头脑中相关知识取得了广泛联系,最终成为个体的结构化知识.这种情况下用“认知”或“认识”概念表征都合适.在文艺理论研究中,用“认知”概念及相关术语表征个体的艺术反映活动,包括艺术创作活动和艺术欣赏活动,这种指称是贴切和恰当的,有助于更加确切地体现艺术反映活动的感性特点.这比传统用“认识”及派生术语表征更加妥当.但是对于文艺理论研究本身来说,由于研究过程有赖于个体的分析、推测和逻辑演绎,所以具有明显的理性特征,所以,这里运用“认识”及相关术语系统加以表征更加贴切.
  第三,深层次或高水平的心理反映活动用“认识”概念表征更合适.哥白尼认识到托勒密“地球不动”的地心说存在明显谬误,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上帝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信条.牛顿因苹果落地引发思考,想象苹果与地球间存在某种引力关系,最终揭示了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定律.弗洛伊德研究认为人类心理和行为不仅受理性意识影响或支配,更主要的是同时还受非理性的潜意识本能、冲动和的影响、支配.其它,如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这些反映活动极其复杂,不仅包含科学家对于自然现象和人类心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包含着科学家具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特征的大胆设想和合理推理,科学家的这些发现颇有见地,构成了独特的观念系统,影响了人们的主观认识世界.所以对于这些反映活动用“认识”概念表征更合适,而不宜用“认知”概念加以表征.
  总之,我们认为,“认知”概念更适宜于表征机械反映活动形式、动物的简单反映活动形式和人类感性反映活动过程及结果,而“认识”概念虽然也可用于表征“认知”概念表征的基本涵义,但是更适宜于表征人类高级心理反映活动过程及结果,特别是创造性的高级心理反映活动过程及结果.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自我,该怎么办

如今,社会上的物欲横流‘自我’迷失人有多少呢?成功的定义就有多少,可谓是见仁见智。甚至有人宣称,经过多方论证,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失败”是一一“成功”,因为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成功单单和物质财富在一起。

和大多数高等学府不同,我这所堪称社会大学的《真实的我》没有毕业典礼,也没有书,没有任何形式的期末考试,自然也没有学位。我所得到的惟一奖励,是内心的平和、自我满足,对自已的自豪,这些都决于‘迷失’的我努力的,以及我为改变生活所做的富有活力。喜悦,幸福,健康。

“曾几何时”这四个字是我奉为宝典。

别忘了世界上一些伟大的著作,许多不朽的经典,都是经历了人生的黄金时代以后才写成的。

谢谢邀请!

看不起周围的人怎么办

其实这是问题我并不想回答,而你之所以“看不起”周围的人,只能说有点“病态”。

1.从文字上可以了解到,你看不起周围人很大一部分你觉得自己比较优越,超越别人,比你周围的人都优秀(这里的优秀是不管做什么事都优秀,超于常人,或者是高智商的人。)

2.你或者来自一线城市所谓的“大城市”到了三线城市或者是到了乡下村里,觉的周围的人好“土”,简单来说就是不够格和你说话或者是和你玩,他们太“土”了,他们在一起没“面子”或者是被我之前的朋友(就是一线城市打城市的朋友或高档会所等的那些高档朋友)知道非常的“掉价”觉得身价降低了。

3.就是说你属于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等等这个“二代”,因为家里有钱,要什么有什么,没要的也有,简单来说也许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就是这个意思,看不起周边的人,他们没钱,或者是他们父母没钱,没有豪车没有豪宅等,这是炫富心。

4.是“病态”怎么说呢就是说比较孤僻的一种人,自傲,感觉就是“天大地大还是我最大”就是这个意思,或者说是地球离开了我就不会转了这是种“病态”,因为从小就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或者是你着迷一种事物或者是一种技能,就好像是小说里说的,我有异能而别人都是平民百姓,或者是我钟爱数学而别人都不懂等等类似的。

以上就暂时这几点,那么找到原因那就好办了。

不管以是哪种原因又或者不在上面的原因里面,那么你都需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一句话“地球离开谁都是可以的,它都在自传”如果你真的觉得你很,那么你有牛顿吗?你有爱迪生吗,你有爱因斯坦吗?你有千古留名吗?你有秦始皇吗?你有李白杜甫吗?如果你觉得你不慎死去,那么千万年后依然有人记得你的好的名声吗?如果没有那就好好放平心态,其实你什么都不是,也许靠了父母也许有钱,那你父母和马云和比尔盖茨又怎么样呢?如果都不怎么样就不要觉得“老子是天下第一”你犯了法照样会坐牢得到惩罚的。也许你的智商比较高一点但你要知道还有的人比你的更高更有名,他们也依然没有看不起人,要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看不起的人到最后也许你高攀不起。

心平气和,放平心态面对任何事情,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当你能和周围的人玩在一起的时候,那么你就放平自己了。有时候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说重了不要见怪,言尽于此!怎么做还在于你自己,做是给自己看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

一个人该如何与自己和解

您好,我是【方華視覺】用审美之眼看世界。一个人要和自己和解,关键要“学会善待自己”,只有善待自己,才不会迷失自己。

  • 学会善待自己,活的明白。

要活的明白,就要学会凡事看淡看开,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遵从自己内心,冷暖当自知。不因老了而忧伤,不因得失而惆怅。我们又何苦要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和自己过不去呢?

  • 学会善待自己,原谅他人。

原谅他人,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生活如此美好,我们没有理由让宝贵的生命浪费在对别人的埋怨和痛恨里。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与其浪费时间去埋怨别人,不如好好经营自己;与其期待别人的完美,不如完善自己。

  • 学会善待自己,活得轻松。

要活得轻松洒脱,就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应该承受的。这样才会活出一个富有个性的真正的自我。

  • 学会善待自己,活的有价值。

拥有安宁的心态,健康的体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更好地去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尽量拥有的最多,不是所有的好处尽量多占,不是自己只占便宜不吃亏。善待自己,别人才能从我们的身上感受到快乐,我们自己也才会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人生路上,最真实的幸福是学会善待自己。请问您是否有同感呢?

有些人总瞧不起别人,怎么办

我个人觉得这种心态不应该算是心理疾病,只不过是由于自己过于高傲,总是以为自己比别人要强一些。在生活和学习以及工作方面都有非常强的优越感,所以才会瞧不起别人或者对别人妄加批评也从来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