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和家人感情都非常疏离,如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怎样和没感受过家庭温暖的人相处)

怎样和没感受过家庭温暖的人相处

没感受过家庭温暖的人,他内化的的客体又是一个没有温度的人,他与这个客体的关系就是一个疏远的和冷漠的没有温度的关系,嗯,一个人最重要的客体当然是他的父亲和母亲,没有感受过家庭温暖的人和他父母的关系就是疏远的,冷漠的,一开始她当然很不舒服,但是人是会慢慢习惯的,否则他是没有办法很好的生活下来的,一旦她习惯了这种疏远的,冷漠的,没有温度的关系,突然间他恋爱了,或者结婚了,然后对方是一个很热情,很关爱她,很有温度的人,因为它长期缺乏温度,它一开始可能会觉得非常的新奇,也许会很很享受这样子的有温度的关系,但是这样子的关系和他内在的客体关系是不一致的,他新奇过后,他的无意识会把给她温暖的人变成像他过去的课题一样对待他,也就是他的无意识会他身边的人,就是亲密关系中的人变成他最熟悉的客体的样子,用的就是激怒,挫败给她温暖的人,然后亲密关系中的人有温暖,也会变得冷漠和疏离,拒绝,这样他又重新回到了和她原来的客体关系一致的感觉里,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强迫性重复,每个人都会依据人内在的客体关系寻找外在的人来建立亲密关系,如果和原来的客体不一样,他会潜意识的把客体改造成和她原来的课题一样的样子,而心理治疗就是要让这样子的人意识到它的强迫性重复,潜意识一旦意识化,那他去无意识的去挫败激怒亲密关系中的人改造成疏远,冷漠的人的趋势会发生变化,所以从来没感受过温度的人,需要做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再进入情侣关系,会更容易打破自己的强迫性重复,从而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提高幸福指数。

和老公的感情没有以前那么好了,有隔阂该怎么办

现实就是现实,不能没有老伴支撑,出现隔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太委屈自己,又不知和谁会没隔阂,将就过算了!


“很多中年人,对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孩子永远重过父母”怎么看

请各界人士不要道德绑架中年人,父母毕竟是成年人,只要他能自理,头脑清醒,就可以处理生活中的事情,特殊事件除外,需要子女帮忙的。但是中年人的孩子大多数还未成年,需要管理的方面很多,自己还要去工作,教育孩子不光是养他还要教他,教他也是对社会负责。用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大于父母是常理,父母在精神层面上过于依赖中年子女,只能说明他们自私,人生必须接受落幕和孤独,没有谁能永远当太阳。

不会回应父母的爱,怎么办

父母之爱,不求回报。但是作为子女,应该懂得感恩,回应的很多,作为过来人,我觉得最好的回报是好好的,别让父母担心。

此外,如果能经常回家看看老人,买点礼物,陪他们说说话做做事就更好了。

最后,如果能告诉父母你爱他们就更棒了,这对很多人来说有点难。

这一点我根据自己的经历写过一篇文章,节选部分如下——

我 爱 你!三个字我说过很多次,对很多人:恋人、儿子、好朋友、还有学生。

可是,有两个最应该得到这三个字的人,我却一直亏欠,那就是爸爸妈妈。

好像80年代之前的人大都这样,和父母在感情上比较疏离,不好意思表达亲爱。

上大学以后,我想改变。

放假回家,面对爸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一次次下决心说那三个字,却一次次失败……

我终于放弃努力 ,自我解嘲地想,爱的本质一样,不同而已。

恋爱、结婚、生子,时间一晃而过 ,不觉儿子已经16岁了。

在我的家里,还是会出现我爱你这三个字,那样的时刻内心充满温情,日子也温柔起来。

联想到父母,恍然大悟,他们的生活缺乏一点温情、温柔……

十年前,爸爸走了,一辈子没听过孩子对他说“我爱你”。

而妈妈15年前偏瘫,失去了行动和语言能力。那么好强能干能说的一个人变成这样,可想而知她的痛苦,脾气越来越坏。

我是一个高中老师,工作劳累,孩子上学,渐渐照顾不了日渐发福的妈妈。

实在没有办法,把她送到敬老院。

那一天妈妈哭得像个孩子,我也哭,安慰她,“就住几天,不好就回家。”

欣慰的是,几天下来,妈妈不仅适应,而且很喜欢。时间久了,妈妈的坏脾气也没了。

我们去看她,她还吱吱呀呀地说点敬老院的新闻来听,边说边笑。这样慈祥的妈妈,让我受宠若惊,越来越爱她,有时感觉,她变成了我的孩子。

是前年,母亲节前一天,我做了几个菜,一家去敬老院。

妈妈搂着外孙,指挥着护工把菜一字排开放在公共餐桌上,这是在向别的老人得瑟呢。

我要喂她吃饭她不肯,非要自己吃,我就在一边说点老朋友的故事给她听,大部分是我编的,逗她开心。

很快,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她开始催我们走,可能想到我们要吃饭休息吧。

我把她的轮椅推到门口,出门,推车,妈妈在门内坐着,有一束光照在她脸上,她微笑着挥手。看着我越来越老的妈妈,我脱口喊:“妈妈,我爱你!”泪如雨下,转身就跑。

现在好了,每次去看她,我都会找机会说:“妈妈,我爱你!”妈妈也不再扭捏,嘿嘿嘿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