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莫名讨厌别人多嘴和提问题,我像个纪律守则,为什么?(在单位说话有什么禁忌吗)

在单位说话有什么禁忌吗

在单位工作最为稳妥的做法是多听多看多做少说,毕竟没有哪个领导喜欢大嘴巴,尤其是这几类话题,一定要慎言慎行。

一、抱怨领导,吐槽领导

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是工作单位是一种开放式工作环境,人多嘴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可能我们抱怨或者吐槽,仅仅是图个痛快,改变不了现状,与其这样,不如听听同事怎么说。毕竟成人只看利益,小孩才分对错。

二、同事的是非

在外工作,可能和我们接触时间最长的是同事,在和同事说某个同事的是非时,你要掂量掂量了,听你说话的同事跟你关系如何,他和那个你吐槽的同事关系又如何?毕竟职场当中,同事和朋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的,尤其有利益相关的同事,比如你们都竞聘某个职位。

三、对公司管理或者制度的不满

既然公司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说明所有同事都有这个共识,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些问题,为何别人守口如瓶,你却强行出头?枪打出头鸟,职场当中,还是谨慎为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四、负能量爆棚的话

如果你是个负能量的人,每天向同事传播负能量,本来生活不易,工作辛苦,还有个传播负能量的同事,要知道情绪是会传染的,周边的同事心情不好,慢慢的你会被孤立了。我们都喜欢和积极乐观的人打交道,至少让人心里舒服和轻松。

五、薪资待遇

职场中,新员工、老员工、不同工种、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工资不同,如果自己工资待遇比其他人高,千万不能炫耀,找存在感。因为这会影响内部团结,凭什么他的工资高,凭什么我的工资低,这会让领导很棘手,而且职场中打听同事薪资是大忌。

领导说不要管闲事,要管好自己,更要保护自己,什么意思

【职场笔杆子创业】独特观点:领导告诉员工,不要“管闲事”,要“管好自己”,更要“保护自己”,以我11年的职场经验,我认为“两管一保”的忠告有三层意思:

(1)不要“管闲事”,强调的是“意识”问题

不要“管闲事”,说明员工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本职范围和职责边界,触碰到了职场红线,“越界插手”的职场行为,是漠视“职场规矩”的表现,不仅容易让人“反感”,而且还会“得罪”人。

还有一种原因,员工的行为可能会波及或连累到领导,领导也是提前规避,防止不利状况出现。

(2)要“管好自己”,突出的是“能力”问题

“管好自己”,说明在领导的眼里,员工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管闲事”,甚至连自己在职场完全立足的能力还有待商榷。

凡是能够说出这类话的领导,起码能够证明领导是认可这名员工的,不希望或不愿看到员工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受到伤害。

(3)要“保护自己”,道明的是“利害”问题

“保护自己”,说明领导看到员工的某些行为已经触及到了别人的利益,或者是领导听到一些消息,抑或是领导看出了某些端倪,觉得员工可能会被别人“穿小鞋”,甚至被“打压”,而员工还浑然不知。

一言以蔽之,领导看出了员工行为背后的“利害关系”,招致被打压的几率就会很高。

一、递进式的“能力链条”

“管闲事”和“管好自己”,这种利害关系就像硬币的正反面,“管闲事”的前提,是员工能够“管好自己”,说得直白点就是要能够“保护自己”,这是员工在职场的一种递进式的“能力链条”。

(1)“管好自己”,翻译过来就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确保不出错,防止被别人揪住小辫子,确保自己的这一摊子不出乱。

既然领导对员工说出这句话,那就说明领导认为员工自己不一定能够管好自己,或是有能力管闲事,然而很多时候面对突发问题,自己或许又没有能力善后和处理!

这四个字,明显带有“提醒”和“警告”的意味!

领导如果是“提醒”,那就是在告诉员工:员工的职场行为和方向是否发生偏差?是在提醒员工,什么事情才是自己需要关注的,什么地方才是自己需要用心的,不要掺杂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领导假若是“警告”,那就是在警示员工:立即停止不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否则可能会带来很多不利结果。

(2)“保护自己”,翻译过来就是:员工在“管闲事”的过程中,不要太投入而忘却了自己,要采用多种办法确保自己不会受到伤害。

“管好自己”和“保护自己”,前者带有“善意”的提醒意味,后者强调的是一种结果和能力。

从“管闲事”的行为意识,到“管好自己”的过程提醒,再到“保护自己”的行为结果,三者之间本质上就是一种递进式的“能力关系”,是一套先后有别的“能力链条”!

二、“管闲事”是职场大忌

“闲事”,意味着本职之外的事情,无关乎自己的切实利益。

某种程度上,“闲事”更多指向是“矛盾”的聚合点,是员工应该予以回避的事情。

很多新人经常询问职场红线,被告诫较多的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千万不要随意插手别人的工作,除非别人主动向你寻求帮助。

【举个例子】:

小王是单位今年6月份刚招进来的大学生,初入职场,小王干劲十足,人很热情,希望能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有一天,小王路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时,隔着办公室的门缝,听见部门领导在批评张哥,说张哥的材料汇报PPT不够新颖,太死板。小王大学读书时,经常爱捣鼓这些软件,PPT是轻车熟路。
于是,小王等张哥出来后,为了示好,说自己对PPT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帮助张哥给制作和提升。谁知,张哥冷冷地回了一句:“不用!”
小王略带尴尬,“噢”了一声就离开了。

当时,整个场景我都看见了,有心想提醒小王,可是小王的表现欲比较强,特别想在单位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好的印象,结下好的人缘,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小王的功利心太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我的建议】:

(1)工作上的事情,除非别人主动向你寻求帮助,否则,千万别凑上去帮助,这样不仅别人不会感激你,反而还会厌恶你。

为什么?因为别人会觉得,你是在显摆自己的能力,似乎别人的能力很差,需要你的援助才能解决,不仅有面子上挂不住的问题,还有能力“高下立判”比较的问题。

(2)帮助别人也要讲究方法,要委婉一点,给别人留一个台阶,防止别人觉得你是在挖坑他,毕竟刚被领导批评了。

如果我是小王,我就会有意地走到张哥面前,以聊天或是寻求帮助为由,间接地引到工作上来。

【话术推荐】:

张哥,忙啥呢?见你愁眉苦脸的!

噢,在做PPT呢!这个功能很多,很好玩,我们读书时经常弄这个!

你看这一块,如果添加一个风景图片,效果应该会更好,更能凸显出你的工作亮点!

三、“管闲事”时,如何保护自己

管闲事,往往是出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我就遇到过一次这种情况:

当时,我是办公室的人员,到销售部交流工作时,同事小赵见一进来,就急忙把我拉过去,让我帮他看下工作汇报材料。

当时,我还心想:不是销售部小李也能写文章么,为什么小赵不让小李看一下,虽然心里嘀咕了一下,但还是没多想,痛苦地将稿子几处的不足给小赵指了出来。

帮完忙后,我主动跟小李打招呼,谁知小李以爱搭理不搭理的态度,“嗯”了一下。此时,我才感觉氛围不对劲。

事后才知道,小李和小赵正在闹矛盾,性格不相投,好像就是为了稿子的事。当时,小赵似乎借我给他出了一口气。 至此,小李见到我后,感觉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了。

按照我11年的职场经验,我总结出了三点方法:

(1)延时帮忙法

有人可能会问:“帮助别人工作也是观闲事吗?”

我的回答:“主动”帮助“别人”的工作,就是管闲事!

职场中,不要期望通过主动帮助别人来获得大家的好感,这样做只会让人感觉你是一个“好人”而已,非但不能提升你在被人心目中的地位,而且还会造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

假如有一次你确实因为工作繁忙而不能答应别人的请求时,你以前所有的帮忙都会被“一笔勾销”!

(2)余地缓应法

当你觉得当面推脱不了别人的请求,答应为别人帮忙时,可以使用余地缓应法,来给自己留有余地。

目的有两个:一是留有充裕时间,确保自己的工作进度能否完成;二是为自己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好好想一想,帮忙的事情的工作量的大小和具体性质,即便是当面答应了,如果事后觉得不妥,后续还可以进行委婉拒绝。

(3)能力担保法

“管闲事”分为两类:一是管个人的事,二是管集体的事。

管个人的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管集体的事,要量力而行!

管集体的事,要注意三点:一是确定分管领域的领导和员工暂时不在现场,这种情况可以马上承担起来,这种行为不是“管闲事”;

二是管集体的事,要综合评估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解决面前的问题,如果只是凭着一股激情和胆子,而没有能力做担保,一旦接手了处理不好,只会拉低自己的形象;

三是如果分管部门的领导和员工都在,一时问题不能予以很好地解决,大家有点焦头烂额,此时如果你有能力处理问题,大可以站出来靠自己的能力给予解决,此时这种行为就不叫“管闲事”,而是“有担当”。

四、结语

领导告诉员工,不要“管闲事”,要“管好自己”,更要“保护自己”,这里面既有领导的善意“忠告”,又有领导的刻意“提醒”,“管闲事”是一种理念问题,“管好自己”是一种意识问题,“保护自己”是一种能力问题,这三点内容构成了一个递进式的“能力链条”!

可以说,“管闲事”大多集聚在工作场合,此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主动帮助别人,除非别人主动寻求帮助;二是要注意帮忙的方法,照顾到别人的面子。这是针对个人工作上的“管闲事”;如果是单位整体利益的事情,员工可依根据三种具体情况,采用延时帮忙法、余地缓应法和能力担保法。

—END—

我始终相信:“一支笔足以撬动职场,一支笔足以结识你我!”
我是【职场笔杆子创业】,以我11年的职场经验为你解疑释惑。如果你觉得我的建议有用,希望【关注】点赞、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