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弗洛伊德与英国女王(有人说英国在世画家霍克尼是一位拒绝平庸,痴迷大自然的老顽童,你觉得呢)

有人说英国在世画家霍克尼是一位拒绝平庸,痴迷大自然的老顽童,你觉得呢

大卫·霍克尼,是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被称为“最著名的英国在世画家”,也称为“英国艺术教父”!如今已经81岁高龄了,但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有旺盛的创作欲,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油画、水彩、摄影等,他可以像年轻人一样快速的接受新鲜事物,这一切或许源于他那拒绝平庸的创作与保持好奇之心的生活态度。 霍克尼说:“我已经从这种日常琐碎中脱身出来,不管怎么样,我还有其它事情要做,比如说绘画!”!听说他是个恋者,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最喜欢的最爱的人,不是某个男人也不是某个女人,而是他的画作! 在霍克尼之前,唯一拥有“功绩勋章”的画家是卢西安·弗洛伊德!而后英国女王也曾授于他限量二十四枚的“功绩勋章”,这是对艺术、教育、科学、公共服务有杰出贡献的个人的肯定,但他对此封赏毫不在意,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甚至拒绝了英国皇室为女王作像的邀请!霍克尼一生都在寻求一种真实观看事物的,痴迷于眼与手、手与心之间复杂纠结的关系。他和弗罗依德、培根等都属于那种远离名利,远离潮流,离群索居,却为艺术,手下的作品而献身的艺术家! 回忆早年接受的绘画教育,霍克尼表示,“老师只能传授技艺,而非诗意。”后者无法传授,只能在熟知前者之后,自己慢慢感受! 霍克尼虽80有余,但心态不老,活到老学到老,具有一个伟大艺术家真正的童心和好奇心!他热衷于各种形式的艺术实验,尝试了许多新玩意,如传真机、宝丽来相机、智能手机,而今又是iPad和iPhone!他每天早晨用iPhone画下花草,发送给几十个朋友,这样让他们每天早上都能收到鲜花,这是一种只开不败的鲜花,会永远保存在朋友们的记忆深处!霍克尼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远离尘嚣,喜欢宁静的生活,痴迷于观看的发现和由这种发现带来的快乐。 相比于现在的艺术家追星成瘾,除了房子和车子,除了画具有感官刺激的作品,他们在干嘛,也在追求心灵的自由,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吗,也在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老顽童霍克尼画作中的童心世界,以大自然为模特,用手眼笔使用绘画语言时至善至美的默契配合,令人留恋往返的世界!不仅是儿童,其实我们成年人内心深处都有一颗童心在闪烁,只是未被激发出来而已,而从这些画作中,我感受到了…… 这幅画是绘画技术和科学共同发展的结果、文明的结晶!古往今来很多艺术家曾经躲在画室里,尝试暗箱这种高科技的东西,可是脱颖而出的大师寥寥无几,而已经高龄的老人霍克尼正在不断尝试中,祝福他在艺术创新之路上永葆青春活力……

诺贝尔文学奖是怎么被选出来的

一年一度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的公布,都会在世界各地引起轰动。人所共知,现在公布的时间是每年10月份的一个星期四,不过是哪个星期四却无从知晓,只能一到秋天就翘首以待。记者们从四面八方来到瑞典寻找蛛丝马迹,不辞劳苦地追踪着评委们的身影。评奖结果公布之日,他们更是拥挤在学院门口,进行种种猜测,然而听到结果时往往还会大吃一惊。  凡此种种,都给诺贝尔文学奖蒙上了谜一般的神秘色彩,人们只能看到是谁获奖这个结果,对于评选的过程及其内幕却一无所知。2007年是法国作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50周年,瑞典学院为此特地向法国《读书》杂志的记者开放了它的档案。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常任秘书、58岁的贺拉斯•恩格达赫尔,是有权选定获奖者名单的四人委员会的成员之一,这个全世界的作家都乐于结交的人,也极为坦率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从而为人们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奥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获奖作家的名单必须是推荐出来的。评委会每年都请法兰西学士院等一些学院和协会,以及评委、教授、文化名人、特别是以往的获奖者进行推荐,推荐出来的作家名单约为三百到四百人。在此基础上由四位评委组成的委员会进行首选,在四月份确定第一批共二十人的候选人名单。  在推荐过程中有一条必须绝对遵守的规则,是任何作家都不能毛遂自荐。有些小说家自作多情,把自己的全部作品题字后寄给评委,评委们在内部就把这些作家称为“的候选人”,也就是连评选的资格都没有。在5月份的最后一次会议上,四人委员会确定一份只有五人的“简短名单”,当然在来自各国的候选人当中要选定五个人也非易事。  全体评委一共通晓约十二种包括汉语在内的语言,但是还不够,例如没有印第安语和阿拉伯语的专家,为此就要看一些译本。在没有译本的时候,评委会在极为保密的情况下,每年至少聘请两位专家来翻译作品。1996年,他们请了一位斯拉夫人来到瑞典学院,逐字逐句地翻译了波兰女作家维斯拉娃•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正是她获得了那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之所以要确定一份五人名单,是因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1938年,赛珍珠第一次被提名就当选了,后来引起了一些争议,所以从此以后只有出现在这份“简短名单”上的作家才有可能当选。这份名单随后被交给其他评委,在10月份投票之前,评委们要在夏天读完候选人的所有作品。  恩格达赫尔在担任评委的第一年曾去枫丹白露度假,为此托运了六十公斤行李,全是需要看完的书籍。为了绝对保密,评委会制定了铁面无私的严格纪律。恩格达赫尔曾在情报部门服役,在这方面很有经验。评选一开始,他就告诫同行们不得向配偶透露任何消息,就连他的妻子也不知道谁会当选。  每次会议之后,桌上的所有文件全部收集起来送进粉碎机。会议期间他们到附近餐厅吃宵夜的时候,谈到候选人的名字时都使用代号。例如在2005年,评委们谈话时提到的哈里•波特,其实是指当年的获奖者哈罗德•品特。评委之间禁止用电子邮件相互联系,即使评选结果公布之后,也不得透露关于推荐和投票的情况。  一到9月份,恩格达赫尔就密切关注对诺贝尔文学奖进行打赌的网站,唯恐上面会出现这份名单上的名字。但迄今为止,除了品特曾以三十对一的赌注出现过之外,还没有发生过任何意外。从9月20日开始,评委们每星期四开会审议,进行言之有据的激烈讨论,直到最后一刻才决定宣布的日期。  2007年有一位评委去世,一位健康不佳,所 以有十四位评委投票,也就是必须有八票才能当选。当评委们终于意见一致的时候,恩格达赫尔在12点半悄悄地走出大厅,到办公室去与获奖者联系,向他宣布这个好消息。1点钟他开门出来,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宣布当选者的名字。  评奖的程序如此严格,应该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了,其实不然,因为存在着许多影响评选的因素。首先是评委本身的原因。评委们当然是力求公正的,但是总会受到时代背景和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瑞典是个小国,但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却不少,这恐怕与评委们的爱国之情不无关系。  但是瑞典诗人哈里•马丁逊在1974年获奖之后,由于受到太多的批评,于1978年2月11日用一把剪刀切腹。评委们因此在评选同胞时就不无顾虑,要三思而行了,这也许是从此以后再无瑞典作家当选的原因之一。每位评委都是文学方面的专家,对外国文学有着各自的爱好,而且历来与文学大国法国的关系特别密切。  例如恩格达赫尔本人翻译过德里达的著作,古奈尔•瓦尔基斯特曾翻译普鲁斯特的作品,耶斯贝尔•斯文布罗曾在巴黎任教,女评委卡塔丽娜•弗罗斯藤森不但翻译过杜拉斯的作品,而且她的丈夫就是法国人。我们不能因此说评委们有倾向法国的传统,但是阿尔贝•加缪在1957年的获奖,却完全是与评委的出力分不开的。  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推崇的还是战前的老一代作家,但是赫雅玛尔•吉尔贝格和比尔格•埃克贝格元帅这两位评委,从1949年开始就力挺加缪。他们在八年里专门为加缪写了四个报告,1949年的那份报告长达三十页。评委会一直在期待着他的杰作。1956年加缪的《堕落》发表,被评委们一致看好,因而加缪于1957年10月17日获奖。  在颁奖仪式上发表受奖演说之后,加缪亲自把埃克贝格元帅夫人领到餐桌旁就座,这无疑是他向元帅表达的一种谢意。其次是推荐人的身份。评委会特别重视评委、获奖者和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的推荐,不过对于瑞典王室的推荐自然更要另眼相看。1951年12月28日,瑞典国王居斯塔夫六世的纪尧姆亲王,亲自给评委会写了一封信,建议把诺贝尔奖授予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他在信中表示“莫里亚克作为年轻的天主教作家们的先驱,在法国文学中起着重要的和中心的作用。”纪尧姆亲王的支持举足轻重,福克纳就是在他的支持下于1949年顺利当选的。所以虽然莫里亚克在此前已经失败了三次,在1952年也面临着丘吉尔、加缪和马尔罗等的有力竞争,但还是在1952年11月6日以全票当选了。  获奖的决定刚刚宣布,瑞典驻法国大使就立刻驱车去向莫里亚克报喜。而在斯特哥尔摩举行的晚宴上,莫里亚克就坐在王后、也就是亲王嫂嫂的右面。关于推荐人的身份还有一些例子。例如1946年获奖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从1931年开始就得到1929年获奖者托马斯•曼的推荐,后来也得到了他的作品的瑞典文译者兼评委的帮助。  1960年获奖的法国诗人圣琼•佩斯,是法国老资格的外交官,而推荐他的朋友哈马舍尔德既是评委,又是他作品的瑞典文译者,而且当时正担任联合国的秘书长!另外也有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安德烈•纪德1946年被提名,第二年就获奖了。他获奖如此迅速是因为年龄太大。  评委会在这方面有过这教训。法国诗人保尔•瓦莱里经过十次提名,1945年终于要给他颁奖,可惜他在7月份就去世了。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只有一次颁发给已经去世的作家,那就是1931年的瑞典诗人卡尔费尔德。评委会从1918年起就要给他颁奖,但是他以自己是瑞典学院终身秘书和评委为由坚�� �拒绝,直到1931年退休辞职,学院终于决定颁奖给他的时候,不料他却因病去世,所以评委会才决定追授他诺贝尔奖。  这种情况当然是个特例,不宜重演。纪德在1947年已经78岁,而且身体不好,评委会担心他随时可能去世,所以就及时把奖颁发给他。作家个人的运气也是一个因素。1953年温斯顿•丘吉尔的获奖确实备受争议,实际上他主要是以演说家的资格获奖的。瑞典学院的常任秘书在保密的会议上说过:“鉴于今年没有一个候选人显然能够获奖,而学院又不希望把名额保留到明年,因此倾向于再一次认真地讨论丘吉尔的候选人资格。  ”在评委投票的前几天,瑞典方面先通过外交途径,秘密了解他是否愿意接受诺贝尔文学奖。丘吉尔阁下的答复是“非常荣幸”。所以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丘吉尔是唯一事先被征求意见的候选人。1954年获奖的海明威也是如此。评委会内部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分歧。  1947年的一份报告甚至认为“他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没有写出多么值得钦佩的小说”。1953年《老人与海》的出版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使海明威在1954年10月28日的讨论中,不到半个小时就顺利当选。由于飞机失事而受伤的海明威无法到斯德哥尔摩去领奖,瑞典驻哈瓦那大使还曾极力建议他在家人陪同下乘货轮前往。  从诺贝尔文学奖设立开始,就在候选人的选择上犯过许多错误。1901年是颁奖的第一年,左拉在文学上的成就举世公认,而且他在19世纪末的德雷福斯事件中又挺身而出主持正义,本来诺贝尔奖非他莫属,然而对于自然主义的成见却使评委们做出了无法弥补的错误判断:“往往粗俗得厚颜无耻的描写,以及缺乏灵性的自然主义,令人难以把应该授予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作家的文学奖推荐给他。  ”由于同样的原因,190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意大利的历史学家蒙森,而大名鼎鼎的托尔斯泰竟以“可怕的自然主义描写”、“对文化的敌视”和“理论上的无主义”等理由被拒之门外。弗洛伊德在1936年虽然受到1915年获奖的罗曼•罗兰的推荐,但是他的学说受到瑞典学院的非议,评委们斥责他“具有扭曲的想象力”,“把语言贬低为的男性和女性”,更为严重的是认为他腐蚀了一部分世界文学。  评奖道路最为曲折的是法国的马尔罗。他有过英勇抗敌的辉煌经历,是一位传奇性的大作家。他有三次机会几乎获奖,可惜都擦肩而过,每次都在最后一分钟被别人取代。1947年他被首次提名时只有四十六岁,由于太年轻而被认为可以再等几年,于是让给了已经老迈的纪德。  以后他几乎每年都被提名。1957年,他发表了《想象博物馆》和《诸神的变异》,加缪在获奖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应该获奖的是马尔罗!”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加缪获奖后在国内备受抨击,马尔罗几乎是惟一向他表示祝贺的作家。最后一次是在1967年,马尔罗发表了《反回忆录》,但是因为丘吉尔在1953年获奖后引起非议,评委们发誓不再颁奖给成员,即使是文化官员也不行。  马尔罗当时担任戴高乐的文化部长,因此受到排斥。等到他在1969年离开的时候,贝克特和索尔仁尼琴等新一代作家的声望已经如日中天,马尔罗也就永远失去了获奖的希望。法国《读书》杂志第359期(2007年10月)刊登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档案材料和恩格达赫尔的访谈录。  无独有偶,这一期上也刊登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奖历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关于龚古尔文学奖的内容,全是出版社和评委为了获奖而不择手段地拉票。主要的做法是出版商向评委朋友推荐参评的小说; 隶属于各个出版社的评委为了各自的利益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出版商之间通过经销获奖作品或印刷该作品的袖珍本而分享利润;通过与评委本人或评委妻子签订出版合同、为评委子女谋职等进行变相等。  令人欣慰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评委们的偏见主要是由时代造成的。随着世界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拉丁美洲和非洲。不过法国虽然从1985年的克洛德•西蒙之后就无人获奖,但是不应该因此而失去希望。  正如恩格达赫尔所说的那样,法国在新小说派和结构主义等实验性的运动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更为经典的时期,目前法国文坛正是如此,而诺贝尔文学奖是不会排斥优秀的作品的。他还指出今天不能把文学局限于小说或诗歌了,因为沿着1950年获奖的罗素、1953年获奖的丘吉尔等开辟的道路,已经存在着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据文学”,这种文学有着从游记到随笔的丰富形式。  综上所述,我们对新世纪的文学前景应该抱着乐观的态度。。

艺术作品中有哪些“沧桑毕露的美”

说到“沧桑毕露”,最直观的就是弗洛伊德了。不过这个弗洛伊德不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学家,而是他的孙子,艺术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表现派画家,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一,偏好人物画像与画像。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弗洛伊德为英国女皇画的像。我们印象中的女皇弗洛伊德笔下的英国女皇除了女王头上的那顶钻石皇冠,她一脸的苦难,完全是一个吃尽苦头、沧桑毕露的市井老妇,一点没有女王的气势和风采。而为了这张画,女王曾经登门拜访72次求画。拿到画之后,但是女王本人就像捧着个宝贝似的,特别开心。有人问女王,弗洛伊德将您画得这么难看,您为什么还将它当做珍宝似的呢?女王听了,面色严肃地说道:“弗洛伊德是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风格独一无二,他的每一笔、每一点,都是高贵的艺术结晶,在我眼里,它绽放出神圣和高贵的光芒,我只能深深地敬畏和崇拜,任何轻慢和不屑,都是对神圣艺术的亵渎”。到这里,我们来聊聊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画像弗洛伊德笔下的人们 锁起的眉头,下垂的嘴角,无神的眼睛。这些目光呆滞、历尽沧桑的人正是现代人的真实写照。人的生存本质就是精神上的孤独,还时常伴随着身体上的痛苦。人生本身就是一次历尽沧桑啊。我们潜意识里始终觉得艺术应该是美的,比如这样但实际上真比美更重要。在弗洛伊德的作品中看不到世俗意义上的美,取而代之的是真实——下垂的眼袋,忧愁的面容和肥胖臃肿的身躯、布满皱纹的皮肤。弗洛伊德画皮、画肉,但他画的更是皮肉之下的灵魂。弗洛伊德于2011年去世。陈丹青评论弗洛伊德是“最后一位唐吉坷德式的大师”。他也影响了陈丹青、刘小东等大批艺术家。

美国非裔被“跪死”三天后,前总统奥巴马才发声,他在顾虑什么

这次“非裔跪死”事件,奥巴马算是倒霉透顶,躺着也中枪。他作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拉选票时有大量黑人支持他,他若不发声,黑人肯定对他失望透顶;倘若出来发声,替谁说话是个问题。奥巴马之所以在事件发生三天后才出来发声,金小川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一、这是特朗普的事,与我何干?奥巴马竞选总统时,确实有大量黑人支持他,可是他现在已经退休了,除了享有总统退休后的特殊待遇之外,他和普通美国公民并没什么两样。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特朗普的朝代,他只是臣民,和他有什么关系呢?再者说,美国失控的时候,特朗普疯狂地向奥巴马甩锅,把责任全都推到奥巴马失败的医疗体系上,两人打了不少口水战,处于下风的奥巴马本来就窝了一肚子气,现在又出了这一档子棘手的事,他当然不愿意替特朗普说话。对于奥巴马来说,在一旁隔岸观火,静观其变,选比做出头鸟要好,因为弄不好就会引火烧身。二、如果出来发声,该替谁说话?这次非裔跪死事件,连都知道是的错,奥巴马不会不知道。他心里很明白,这起事件不是简单的种族歧视,他的背后还有美国虚伪的,骗人的。最重要的是,这起事件突破了黑人心底最后的防线。他若出来发声,该替谁说话呢?若替说话,必然会引起黑人极大的愤怒,今后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证。若替黑人说话,他好不容易从最底层的黑人,混到上流的白人社会,今后肯定会受到白人的排斥和孤立,那些大佬们以后也不会再跟他玩。对于奥巴马来说,这个问题就如同妈妈和媳妇同时掉到河里,你救谁一样,选择哪一个都会伤害另一个。所以奥巴马在做艰难的思考,到底支持谁呢?三、躺着也中枪,不得不出来发声奥巴马之所以在三天后出来发声,是因为实在没办法了。现在事态愈演愈烈,已经演变为全国性的大暴动。人们都在盯着这位曾经的黑人总统,期待他出来发声,他现在是躺着也中枪,不出来也不行。5月29日,奥巴马终于坐不住了,出来就此事发表声明:2020年的美国,发生这种事情是不正常的。在乔治·弗洛伊德死后,我们所有人都要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所有人都要为了“同一个国家”的目标变得更团结,消除种族歧视,共同创造‘新常态’,恢复美国荣光!奥巴马确实很聪明,他站出来发声,从道义的角度同情黑人,要求对施暴者绳之以法;从国家的层面号召民众团结一致,恢复国家荣光,始终站在正义的一边,比偏向哪一边都高级。看来这三天的功夫没有白费,也许背后有高人指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奥巴马一针见血的指出,事件背后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而特朗普却指责民众是暴徒,两任总统的格局高下立判。奥巴马的言论不仅赢得了黑人的支持,而且还赢得了其他民众的赞扬。小川微评:套用网络上最流行的话,奥巴马肯定会说,我太难了!他作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在面对黑人被残暴致死时不出面发声,肯定会被老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但是一旦出来发声,两边都是高压线,稍有不慎就会被弄死。奥巴马的顾虑也许远不止这些,但是从结果来看,他确实处理的很有水平,看来这三天时间确实有用。金小川原创,如有其它看法,请在留言区评论,谢谢!

标签: 女儿拒绝相亲对象,母亲以死相逼:情感勒索有多可怕?(大龄女拒绝相亲男后被父母骂) 「拒绝敏感性焦虑症」的10个征兆(拒绝焦虑的书) “拒绝求助障碍”:为什么说“不”这么难?(从不拒绝别人的求助英文) 女儿拒绝相亲对象,母亲以死相逼:情感勒索有多可怕?(女儿拒绝相亲也没男朋友) 英国大量青少年变性后后悔,精神医学、心理学界应反省(英国反复变性人) 英国大量青少年变性后后悔,精神医学、心理学界应反省(英国变性tara) 【荐】从画师到画家,自我蜕变在技法之外(成为画师的三个阶段) 拖延症的根源:潜意识还不会拒绝,没有疯够(拖延症的人是什么心理) 没有人是平庸的(没有人愿意平庸) 没有人是平庸的(没有人是平庸的,因为) 你永远可以选择拒绝别人人际交往的《界限》(拒绝任何人的靠近) 拒绝内耗,能帮你重新积攒「计划执行力」的10个tips(计划和执行力缺一不可) 四位英国心理治疗师谈《扪心问诊》(扪心问诊jesse案例解析) 拖延症的根源:潜意识还不会拒绝,没有疯够(拖延症的潜意识原因) 拒绝内耗,能帮你重新积攒「计划执行力」的10个tips(计划执行力) 四位英国心理治疗师谈《扪心问诊》(英国心理咨询) 咨询师反对咨询师:不合格咨询师的25个迹象(咨询师拒绝咨询) 兴趣和爱好,或许只是你平庸的借口(兴趣和爱好是什么意思) 女儿拒绝相亲对象,母亲以死相逼:情感勒索有多可怕?(拒绝相亲对象妈妈要断绝关系) 你永远可以选择拒绝别人人际交往的《界限》(拒绝别人的原则是) 我的孩子很平庸(我的孩子很平凡) 被拒绝了怎么办?恐“拒”者拯救指南(被拒绝可怕吗) 儿童心理咨询:如何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如何拒绝小孩的无理要求) 职场老好人,不会拒绝他人怎么办?心理锦囊(工作中不会拒绝别人) 职场中为什么你很难拒绝别人?(职场中为什么你很难拒绝别人的邀请) 你感到抑郁吗?|抑郁不是过度悲伤,而是拒绝悲伤(你觉得抑郁是什么意思) 职场中为什么你很难拒绝别人?(职场中为什么你很难拒绝别人呢) 不甘平庸的你,其实是想逃避迷茫的自己(不甘平庸的你,其实是想逃避迷茫的自己英文) 儿童心理咨询:如何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如何适当拒绝孩子的) 这不是我的事‖拒绝不必要的帮忙与过度心理内耗(这不是拒绝是劝慰) 解密恋爱脑:从痴迷型依恋到人间清醒(恋爱脑如何自救) 职场老好人,不会拒绝他人怎么办?心理锦囊(职场上不会拒绝) 这不是我的事‖拒绝不必要的帮忙与过度心理内耗(这不是你拒绝我的理由) 你永远可以选择拒绝别人人际交往的《界限》(如果要拒绝别人最好是依照自己) 拖延症的根源:潜意识还不会拒绝,没有疯够(拖延症是病吗?有人认为) 职场老好人,不会拒绝他人怎么办?心理锦囊(职场老好人,大家都很讨厌你) 不甘平庸的你,其实是想逃避迷茫的自己(不甘平庸的你,其实是想逃避迷茫的自己的说说) 「史上最贵」的世界杯背后,是什么让人痴迷于看球?(世界杯最贵的球队) 拖延症的根源:潜意识还不会拒绝,没有疯够(拖延症是什么心理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