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诊疗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人的一切行为受性支配-弗洛伊德关于爱情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人的一切行为受性支配

弗洛伊德活了多大岁数?年轻人活动多数与性有关吧?老想着那些事能长寿吗?能干什么事业呢?我不认同他的这个观点!

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

我们生活的时代复杂多变,积极的一面是人类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顶峰。暴力、贫困、癌症等问题日渐被消灭;教育、医疗、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消极的一面则是,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的局面——各种主义划地为营,凡事非得辩出个谁对谁错才肯罢休。

而近日来,媒体上的某些争辩简直令人头晕脑胀。而这种“不管做什么都要赢”的观念似乎在人群中也变得越来越流行。这种观念不仅没有以辩证思想、善意主张或是客观证据为原则,也不要考虑全体人类的发展前景,反倒是宣传了一种“为求胜利不求手段也是可以接受的”观念。

一个值得玩味的悖论是这样说的:越是克制自我意识的,就越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要知道,人们会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所谓的“自我提升”对实现目标的阻碍——即使你所设定的目标就是为了自己。

“Ego(自我)”一词最早出现在佛洛依德提出来的三个关于“我”的概念中,剩下两个分别为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Ego” 一词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在本文中,“Ego”的定义为:个体渴望看到自己永恒的、积极的内心需求。这毋需怀疑,因为自我可以是我们最强大的资源,但它也可以变成我们最可怕的敌人。

一方面,人类最基本的自我觉悟、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控制,这三者对于个体最终能达成目标都缺一不可;另一方面,Ego却会不惜一切代价,将我们与过去犯下的错误划清界限。一名心理学家说过,Ego会创造出一个“采取自我防御机制的动物园”。本文就认为这些看起来积极的防御机制恰恰就是 “Ego” 。

一个惹人烦的“Ego”常常令人花费大量时间在自我防御上,搞得好像真有“自我”这回事似的。我们的“Ego”会竭尽所能来维护自己的主张,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原本设定的目标反倒受到蒙蔽。看着似乎有些矛盾的是,相比起一味叫嚣着要自我提升,实际上能让你的“自我”平静下来反而会对拥有幸福、成长、效率和健康的自尊更为有益。

这里要做更多解释的是,安静的Ego与沉默的Ego并不是同一回事。过度压抑导致Ego彻底失去其原有功能,对个人或世界都没有任何好处。安静的Ego真正强调的其实是“平衡”与“一体”。正如维蒙特团队人员所说的:

当Ego的音量被调低时,它就能像聆听自我一样聆听他人的声音,进而人们就能采用一种更富人性和同情的模式来看待生活。

采取自我安静的生活能令人将注意力放在平衡自己与对他人的兴趣上,让人能产生自我觉悟、相互依存的身份认知,并在同情能力等方面也有所成长。

让Ego保持安静的意义在于让人减少对他人或是自己的抵触情绪,却而代之的是更为包容的态度。让Ego保持安静同时也让人不会失去自我或是产生否定自己有从他人那获得尊重的需求。也就是说,让人变得能在包容他人的同时,拥有找寻真实自我,并不被自恋想法和求生冲昏头脑。

安静的Ego也包括健康、积极的自尊心,能认清自己极限与承认不足的能力。让人不需要时时刻刻想着要如何给自己辩护,同时也让人对自己的能力持一个坚定的态度。

维蒙特提出,安静的Ego由以下这四个相互关联的特征共同构造了一种自我与他人相互平衡的全局立场。

分离的意识:安静的Ego意味着你对当下持有认真、谦逊的态度。你对事物的积极和消极的两面都能给出一定的判断,而这个判断与现实接轨,不会被轻易受自我的情绪左右。这意味着在你接触到一些有关自我或是他人的新鲜信息时,你会愿意理性地去接受这些信息而不是一味地为自己进行辩解。与此同时,你还会为以往的想法与过去的感情作客观评价,进行适度调整,从而指引当下。

包容的身份认知:对安静的自我来说,平衡与包容自我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因为这意味着你需要打破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认知屏障,并对人性产生深刻的理解。谨慎思考与意识独立有助于你对自己以及他人进行身份认知判断,尤其是在因观点不同而引发的争论中。假如你能做到不是尽想着自己,而是包容他人,那么你就能成为一个乐于合作并富有同情心的人了。

换位思考:通过对他人的观点展开思考,安静的自我能使人不再只是关注自身。这样就能帮助你提高你的同理心与同情心。换位思考与前面提到的身份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激励,协同发展。举个例子,只有当你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的意义,你才能有机会去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与站在他人的视角思考。

成长式思维模式:在你拥有安静的自我时,你的视界可以拓展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中,从而对自己的每个行为将产生的长远后果给出带有批判性的认识。这样一来,你就不会只活在当下,也像从前那样把某些现行的争论看作是威胁。却而代之,这一切将变成你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只有在你怀有这样的态度时,你才能获得更多换位思考的空间,而成长式思维模式与之前的独立意识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以上所说的这四个特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同属一个自我系统,是其不同的组成部分。

(选段)

弗洛伊德的泛性伦广义是什么,狭义是什么

泛性论(pan-sexualism)过分强调性的生命本质与身心活动地位的观点和理论.泛性论把视为高于—切、决定一切的根本因素.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包含在“爱”字里的所有本能力量,这种性本能力量必须获得施展,若受到压抑,就会导致人得精神疾病.这种性本能力量可以转移或升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化创造,全是性本能乔装打扮向外发泄的.
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已成为决定主义.他甚至把人世间的社会关系,如各类社团、教会、,更不用说亲属关系,均认为是由力比多做纽带联结起来的,无限地泛化性活动,把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均性化归宿

为什么会得妄想症

心理因素:弗洛伊德强调欲力的过程,认为妄想是从恋期退化并固定在原始自恋期的结果。对的爱遭到禁止,继而投射成多疑及反叛。

弗洛伊德说,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你知道是

“工作”和“爱”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工作”和“爱”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

弗洛伊德主义说的是什么

佛洛依德

佛洛依德和荣格都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早起追随佛洛依德,发展精神分析心理学,后来因与老师有不同的观点,创立了分析心理学。《梦的解析》和《心理类型》分别是两位大师的代表作品,这两部作品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领域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两位大师从合作到决裂,其中的恩怨是非,各位看官请擦亮眼睛,提起精神,且听在下为你一一道来。

先简单给各位看官介绍一下两位大师。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上边说到荣格在最初是支持和追随佛洛依德的,后因为理念不合分道扬镳,这跟现在的小年轻们还挺像,一个说:他不懂我,分手!一个说:三观不合,分手!当然这是调侃,不可当真。下边咱就说说荣格和佛洛依德究竟是什么理念不合。

1906年弗洛伊德就和荣格相识了,荣格对弗洛伊德的理论非常感兴趣并且愿意跟弗洛伊德学习,弗洛伊德也看到荣格的天赋,对他非常的赏识,曾经还亲切的称荣格为“亲爱的儿子”,可见起初他们的关系也多么亲密。在1907年,荣格带妻子去弗洛伊德家里拜访,他们彻夜长谈了13个小时,弗洛伊德对荣格天才的表现特别满意,准备把精神分析运动的任务交给他,让他成为弗洛伊德的继承人。但荣格是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病学家,尽管谈得很好,但荣格觉得弗洛伊德的理论里面有一些问题。经过几年的发展,荣格终于忍不住找弗洛伊德谈,他认为精神分析的理论非常好,但对性的过度强调使得传播受到非议,希望弗洛伊德能够在理论方面做些修正。还特别的向弗洛伊德阐述了他自己的新观点:一个人内在的动力不完全来自于性,还有一部分来自普遍的生命力,如果把力比多看作是单纯的性,是过份的强调了性的作用,性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弗洛伊德强调,尽管性不是全部,但性是根本,所以要谈性说性。对此荣格很生气,觉得弗洛伊德年龄大了,思想跟现实接不了轨了。于是决定1919年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职务,退出精神分析协会,创立了分析心理学,对此弗洛伊德非常的失望和生气。

下面咱看看《梦的解析》和《心理类型》这两部著作。

先来看看梦的解析。

1897 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他把分析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写的是1900年)。该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一、梦的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梦,代表了人们潜意识里愿望的实现,梦不是毫无根由就产生的,同样也不是人们意识里混沌、荒诞的产物,它是人类思想里的一种有意识的精神现象,换句话说,也就是愿望的实现。它是在人们高度错综复杂的思想活动中产生的,是人们思想活动还处在清醒状态下的一种延续。

二、梦的材料与来源

梦中记忆材料具有三个特点:

1,梦的内容多是最近发生的,并且给人留下的印象较深的事。

2、梦所选择的材料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着完全不同于人在清醒状态时选择记忆的规律。

3、梦的记忆材料为儿时的早期印象所制约。

梦的儿时经历来源:

从我(指弗洛伊德本人)对自己的梦进行分析的结果来看,在梦的隐意里的确包含着儿时的某些经历,而且这些经历可以把整个梦都反应出来。

梦的身体方面来源:

“身体刺激”和“神经刺激”一直被认为梦的身体来源。关于这个观点,弗洛伊德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我们发现梦的工作有一个特点:它把同一时间里感受到的所有的梦的刺激复合成一个整体。当天的两个或更多的事件如果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些印象所表达的愿望就会在梦中合并为一个整体。”

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方法,主要采取的是观察记录法。通过大量的样本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关于梦的一系列观点。至于这些观点是否科学,能否经得起时间检验,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我想说的是,弗洛伊德对于访谈者(包括病患以及健全人)的观察及记录。弗洛伊德对他的访谈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将所有观察到的信息都记录在册。这些十分详尽的记录有益于弗洛伊德对访谈者的认识。如果想要深入认识自己,或是其他人,细致的观察和不厌其烦的记录是一种很好的,这种能够帮助我们以尽量客观的视角审视自己和他人,进而得出较为客观的观察结果。

再来看看《心理类型》。

在心理学的类型论中,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最为著名。1913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就已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后来,他又在1921年发表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充分阐明了这两种性格类型。他在该书中论述了性格的一般态度类型和机能类型。

一、一般态度类型(general-attitude types)

  荣格根据里比多(libido)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的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性的人;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外倾意指力比多的外向转移,内倾意味着力比多的内向发展,它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联系。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性格反应特有情境的两种态度或。

二、机能类型(function-types)

  荣格指出,个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感官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地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类型。

  1)外倾思维型(the extroverted think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思维的,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机器是怎样开动的?为什么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变成蒸气?等等。科学家是外向思维型,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创立理论体系。荣格认为,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向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内倾思维型(the introverted think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思维功能的。他们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荣格指出,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标准内倾思维型的人。内倾思维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玄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

  3)外倾情感型(the extroverted feel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于情感功能的,他们的情感符合于客观的情境和一般价值。荣格指出,外倾情感型的人在"爱情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不太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而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外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4)内倾情感型(the introverted feeling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向于情感功能的。他们的情感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内顿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力图保持隐蔽状态,气质常常是忧郁的。

  5)外倾感觉型(the extroverted sensation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感觉功能的。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求刺激,他们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压抑的。

  6)内倾感觉型(the introverted sensation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感觉功能的,他们远离外部客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之中。外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来自外部世界,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内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似乎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出来的。他们艺术性强,直觉压抑。

  7)外倾直觉型(the extroverted intuitive type)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于直觉功能的,他们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地寻求新的可能性。他们对于各种尚孕育于萌芽状态但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并且不断追求客观事物的新奇性。外倾直觉型的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荣格认为,商人,承包人,经纪人等通常属于这类型的人。

  8)内倾直觉型(the introverted intuitive type)

  这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直觉功能的。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内倾直觉型的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荣格认为,艺术家属于内向直觉型。

  荣格并没有截然地把人格简单地划分为8种类型,他的心理类型学只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用来说明性格的差异。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兼有外倾性和内倾性的中间型。上面用来说明每一种类型的模式都是典型的极端模式。纯粹的内倾型的人或外倾型的人是没有的,只有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情境的影响而一种态度占优势。每个人也能同时运用四种心理机能,只不过各人的侧重点不同,有些人更多地发挥这一种心理机能,另一些人更多发挥另一种心理机能。此外,外倾型或内倾型也并不影响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例如,李白具有较明显的外向性,杜甫具有较明显的内向性,但是,他们都成为唐代的伟大诗人。

  由于荣格的性格类型的划分是根据他的里比多学说,而里比多是本能的力量,所以这一理论忽视了人格的社会性,并且带有神秘色彩。另外,荣格提出的8种机能类型,并不是从实际中归纳出来的,而是用数学的综合方法凭主观演绎出来的,各种类型之间界限不清,几种类型的特征也说不清楚。不过,他对内倾型和外倾型论述部分内容是符合实际的,这种理论已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医学和职业选择等领域,因为这种简单划分带来了使用上的方便。现在已有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内外倾是人格的主要特质(维度),心理学家编制了测量内外倾的量表,在EPQ和MMPI等量表中也都包含有内外倾分量表。近年来,心理学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内倾性与外倾性具有复杂的结构,它们由许多特质构成。

简单的总结下:《梦的解析》偏重观察和分析,样本较单调,分析角度较主观,可以参考《周公解梦》;《心理类型》更偏重自身的人格和情感分析,有点类似于很多企业做的心理测试一类的。

如果是专业人士,推荐两本著作都深入的学习,如果只是心理学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进行选择阅读和理解,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