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人际交往常见心理障碍有哪些-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也应该是一种性格问题

人际交往常见心理障碍有哪些

1. 社交焦虑:害怕社交场合,害怕被他人评价或拒绝。

2. 自卑感:对自己的能力、外貌、身份等方面感到不自信,导致不敢与他人交流。

3. 避免性人格障碍:害怕被拒绝或批评,因此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4. 依赖性人格障碍:过度依赖他人,需要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无法独立思考和行动。

5. 强迫症:过度关注细节和规则,导致难以与他人合作和交往。

6. 边缘型人格障碍:对他人持怀疑态度,容易产生和矛盾。

7. 孤独症: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沟通,导致难以建立友谊和亲密关系。

8. 抑郁症:情绪低落,难以与他人保持积极的交流和互动。

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种类与表现

适应性障碍。主要是由于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通常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冲冲。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郁郁寡欢,悲观厌世,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不愿与人交往,情绪呆板。

抑郁症社交恐惧胆小怕事

心理分析:30岁男士,情绪低落、容易生气,人际方面紧张等。这可能考虑抑郁症的问题。心理指导:您好!从您的描述来看,您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明显而严重的,影响也很大。这就需要您接受正式的心理健康检查和心理治疗来帮助您解决的。您可以联系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室,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当面的心理健康检查和心理辅导来帮助您的。只有正式的心理辅导才能解决您的问题,这里只能大致判断问题、建议解决途径的。

说说抑郁症和边缘性人格障碍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统计,有大约9%的美国人存在着人格障碍,它是指一种长期的、不健康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在十种人格障碍(包括强迫症、偏执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等)中,边缘型人格障碍往往是最容易被误解的。

慢慢明晰起来的一种精神心理疾病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名字就足以让人困惑,因为“边缘”似乎表明它并不是个成熟全面的精神心理问题。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的代理系主任约翰·奥尔德姆博士认为:心理学专家原本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处于精神病(严重的精神障碍)和神经症(轻度的精神疾病)之间,并不打算把它归类为一种明显的人格障碍。直到1980年出版的《美国精神疾病和诊断手册第三版》才把它归类为一种人格障碍。

从那时起,专家才逐渐了解和定义了这种复杂的疾病。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它在部分程度上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压力体验所引起的,它会对精神功能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干扰。《美国精神病协会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治疗实践指南》的合著者之一奥尔德姆博士认为:直到现在,专家也无法完全确定它的潜在原因。

新泽西州的注册临床社会工作者温迪·巴哈利同时也是美国认知治疗研究院的创建者,她证实自己接诊过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身体功能缺失和精神创伤,或是童年被遗弃,这就让他们在成年时期试图排解。也就是说,成长史艰难或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家族病史并不注定着你肯定会得上这种精神疾病,它只意味着你有风险因素。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影响到了美国近1.6%的成年人。虽然这个统计数字看似很少,但却无法代表整个患病人群。边缘型人格障碍之所以难以确诊,是因为它的很多症状与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相互重叠。此外,它还是一种连续体。在一端,患者的精神功能很差,几乎无常度日;在另一端,患者的精神功能又看似正常。患者有可能整个一生都未意识到他们有这种精神疾病,也从未寻求资源来缓解心理困扰。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11个症状

根据最新的《美国精神疾病和诊断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模型,有一些症状可以用于判断患者是否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美国《健康》杂志网站近日对此进行了刊载。

症状一:自尊心低

我们都会从内心批评自己,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我怀疑态度是压倒性的。这些人的自尊心是难以置信的不稳定,所以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表扬和认同来识别其身份。他们内心里有一种自卑和不完全感。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甚至会去模仿别人的行动和行为,因为他们独立和自治的能力严重受损。

症状二:避免思考未来

大部分人对未来的愿景至少有些模糊的规划,而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缺乏任何形式的自我引导,他们不知道生活和工作是为了什么。

症状三:缺乏同情心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缺乏自我意识和同情心。他们不理解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到别人,当他们情绪失控时,也不知道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压力。因此,患者很难与其他人保持长期的、健康的人际关系。

症状四:人际关系混乱

由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受过身体和情绪层面的,他们总是要求伴侣满足其童年时代未能得到满足的愿望,这就会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和相互不信任。他们高度焦虑,担心失去身边亲近的人,但又想把亲近的人赶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既有可能对亲朋好友极度亲近,也有可能极度厌恶。如果是精神功能稍高些的患者,他们会意识到这种混乱的人际关系给自己造成了障碍。

症状五:压倒一切的焦虑

每个人都会有轻微的焦虑,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焦虑感过于强烈,表现为过度的紧张和恐慌。对于别人无意识的行动,他们会做出高度过敏的反应。在被人需要和喜欢方面,他们表现出极端的。正是由于这种高度的焦虑感,他们会用爆发性、不适当的来表达情绪。

症状六:总是担忧被抛弃

害怕孤独、被拒绝和被抛弃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典型标志。这种不安全感会滋生非理性的反应和妒忌、偏执行为(如检查伴侣的电子邮件),甚至还会导致更极端和操纵性的行为。

症状七:抑郁

边缘型人格障碍经常被误诊为慢性抑郁症。尽管抑郁症常见于边缘型障碍患者,但后者的症状表现有些不同,他们的抑郁情绪更为严重,长期感到自己没有价值,对他们来说什么都不重要。

症状八:频繁的情绪波动

情绪不稳定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一个症状,这让它很容易误认为是双向情感障碍,后者有轻躁狂或多动的行为。相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变化很快,外部事件会引发他们的过度反应。例如,如果一位同事在走廊里心事重重地向患者打招呼,后者会突然间被激怒。

症状九:无法控制的愤怒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一些常见事件的反应有些夸张或不相称,他们经常把遇到的问题和不良情绪转嫁给他人。例如,如果你的伴侣打算七点来开车接你,但直到七点半才来,正常人的反应是恼怒。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他们会说:“我要和你离婚,你不再爱我了,我憎恨你,你根本没打算来接我。”他们不能容忍自己是问题的制造者,所以会责怪和迁怒于别人。

症状十:无法控制行动

他们会做出一些冲动性行为,如一掷千金买下贵重物品而不考虑经济负担,与多个伴侣发生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和从事其他一些危险行为。他们的思维过于奔放,无法停下来。有时,这种冒险倾向还会导致其他更为极端的自残行为。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释放自己的情绪。当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感觉过度分离或感情麻木时间较长时,他们更容易做出自残行为。

症状十一:念头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中有意念和企图的比例非常高。事实上,边缘型障碍患者的率高达8%~10%,是普通人群水平的400倍。他们认为是解脱痛苦的合乎逻辑的做法。

如果你存在上述症状中的四个或更多个,就存在着患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风险,此时你需要及时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辩证行为疗法和图式治疗

与有些心理疾病不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心理治疗,而不是服药。辩证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特殊形式)能较好地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辩证行为疗法是国际临床心理学实践中非常流行且极其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对目前边缘人格障碍等严重情绪调节功能缺陷病患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它通过提高患者的正念技能、人际效能技能、情绪调节技能和痛苦承受技能,来提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控制能力。

1.痛苦承受技巧将帮助患者通过建立良好的心理韧性以更好地应对痛苦的事情,并且教患者缓和消极环境因素影响的新方法。

2.正念技巧将帮助患者忽略过去的痛苦经历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恐惧事情,从而更充分地体验当前的经历。

3.情绪调节技巧帮助患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感受,然后体察每一种情绪而不是被它们左右。它的目的是用非对抗的、非破坏性的来调整感觉。

4.人际效能技巧给患者新的来表达其信念和需求,设定原则,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前提是维护患者的社会关系和尊重他人。

此外,图式治疗对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也有效。它关注患者的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适应不良的应对,并通过一系列治疗策略,帮助患者改变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形成更健康的行为。图式治疗是在传统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上,结合依恋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格式塔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整合治疗模型,其整合的优势为患者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提升空间。

什么是社交恐惧

恐惧,一切动物都有,它是人能生存发展的保证之一。若没有了恐惧,就不能避开危险,人的生存就很成问题。但人的任何“情”“欲”都应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正如炒菜放的调料,放得太少或太多,都会导致菜难以下咽,人的恐惧心也一样,人在某方面没有恐惧心,或太过了都不好。但首先要明白,你的恐惧是为了保护什么,人怕高,是为了避免从高处掉落的危险。那怕与人交流呢,怕影响自己形象?怕他人误解?你从前是外向的,必有一事影响了你,甚至你都不愿回忆,潜意识你极度压制这段记忆。

若不能像历史上某些科学怪人一样,继承了大笔财富,或依靠独处研究学问等工作谋生,这种恐惧必须克服!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哪个比较严重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躁狂症以及双向情感障碍等所有所谓心理疾病的

心理问题是当前非常严重的一个社会现象,尤其是在孩子中越来越多,让人痛心疾首。多少人痛苦到绝望,多少家庭濒临崩溃,而大多数人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和出路,真是太可怕了!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所有所谓的心理问题,无论什么类型,无论有多严重,无论症状多么复杂,其实根本都不存在。这些所谓心理疾病为什么很难治愈?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解决一个本身并不存在的问题,这怎么可能解决呢?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更多更严重的问题。道理一说都明白,所有负面情绪本来就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情绪,就像呼吸一样。大家如果非要去解决的话,只能把生命解决掉,这就是很多人最终选择走向绝路的原因。一般的人遇到负面情绪很快就放下了,但我们不行,非要解决它,哪怕鱼死网破,结果越来越严重。殊不知,不去解决问题,转而放下问题就不需要解决的。无论生活中多么艰难,没有什么放不下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

人生就是一场戏,何苦这么认真,何苦与自己过不去。

其实,现实中比你情况糟糕的人多的是,一般人没有当回事,没有拿起来,咱们不但拿了起来,还不愿放下。只要放下了就没有痛苦了。要说放不下,谁也没有办法。但痛苦有办法,痛够了自然就放下了,话糙理不糙。

我要告诉大家,选择结束生命是一个极其错误的选择。结束生命这并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恰恰是另一个没有尽头的无尽痛苦的开始。生命永远不会结束,每一段生命都有它的意义。

言归正传,这些所谓心理问题的本质和又是什么呢?如果如果我们弄明白了这个,所有所谓心理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实际上它本身并不存在,当然也就没什么要解决的。

有人说,怎么会不存在呢?我们内心煎熬的痛苦多么真实,我们现实面临的问题实实在在,我们就是睡不着觉,我们身上的症状和疾病也是真实的,我的人生就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痛苦就是明明存在啊?说不存在不是自欺欺人吗?

是的,对你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我想说的是,这些所谓真实情况都只是结果而已,并非原因,也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它们并非一成不变。我们要解决这些所谓心理问题,必须从根源上入手。大家无论通过心理咨询还是药物治疗,都是在用现象解决现象,用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不断加重问题。

所有的心理问题,无论什么样的负面情绪,都会表现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头脑思维,想个不停,吃不下,睡不着,身心疲惫,就想去想明白,结果越想越多,恶性循环,无法控制,直至崩溃。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能量会逐渐被耗尽,就越来越失去了对自己思维的控制能力,最后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打算放弃,那是低能量状态的幻想。在那种能量状态下,就是一个芝麻都变作一座大山把自己压垮。

这种情况下,唯有提升能量才能改变。这个能量,不光是吃饭和休息,更重要的是停止负能量(负面思维)的侵蚀,不断提升正能量。就是必须打破恶性循环,停止思考(你是永远想不完,也永远想不出结果的),并转向正向思维,积聚能量。有了正能量,就能掌控自己的思维,掌控自己生命的一切。有了正能量,过去那些困扰你的问题就由西瓜变成了芝麻。

那么,如何停止头脑思维呢?我们就是控制不住想啊!其实,控制不了头脑就是因为负能量(表现为所有负面情绪)太强大了,我们被负能量所控制了。由于不同人负能量所表现的负面情绪不一样,躯体症状更是千奇百怪,也就有了各种所谓心理问题的病名,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只要抓住了本质,所有所谓心理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也根本就不需要去解决,因为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无论你是什么情况,无论有多严重,无论现实问题多么真实和难以解决,无论躯体上有任何严重,哪怕得了绝症,根源都只有一个,解决办法也只有一个。找到了根源,人生中一切问题都是肥皂泡。

根源是什么呢?根源在于错误的三观,追求了错误的价值。当前,可以说世界上99%的人追求的是错误的。追求物质,各种,,不孝,不珍惜生命,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奉献而非索取、压力大(非要追求一个特定的目标或要求)。由于这些错误的三观,导致我们心里每一个念头、所说、所行都是冲着和索取去的。大家每一个负面情绪后面都一定有一个。还有很多家长自己还把这些错误观念强加给孩子,自己把孩子害了还怨天尤人,还埋怨孩子。我们所有的和负面情绪都是负能量,都会不断纠缠与放大,最终正能量越来越少,甚至发展到我们以负能量为荣,以正能量为耻。这不就是现在社会的普遍现象吗?为什么大多数人活得很痛苦?这就是总根源。每个人表现不一样,有的身体得病,有人心理得病,有人遭受挫折或灾难等等。

我们得了所谓心理疾病,就开始怨天尤人,就认为自己倒霉,就认为上天不公。其实。上天是最公平的。每个做的错事,就要自己承担。而大家都在选择逃避责任,但怎么可能逃避得了呢?有人想去向心理咨询师倾述,其实倾述又是在释放负能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吸引更多的负能量。有人希望靠药物解决,明明是内心的问题,药物又怎么可以解决呢?这不荒诞吗?还有人希望能别人拉他一把。你的内心别人怎么可能使上劲呢?你们的那些在负面情绪下各种天马行空的奇葩幻想别人又怎么能理解呢?

你活在梦境里,唯有醒来。谁能把梦境解决了?醒来就是,有啥好解决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明白自己错在哪了,要明白没有谁在惩罚你,都是自己的错。宇宙是最公平的,如果你错了还能快乐,那才真是没天理了。其实,外面谁都没有错,都是你自己的错,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反省自己。什么原生家庭理论,根本不存在,都是害人的理论。自己的命运是自己做主,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理由和借口。不要以为是家庭环境原因、是别人欺负你你害你、是人际关系紧张、没有钱、压力大、身体疾病等等一切现实问题造成的。错了,这些问题也都是现象,都是错误三观的结果,和你的心理问题一样都是同一根源的结果,都是表象,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的根。即便这些问题被解决,你的心理问题照样存在,而且还会出现更大的问题来提醒你。

每一个痛苦,都是来提醒你错了,让你赶快回头。一旦回头,痛苦就失去了存在价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一天不回头,痛苦就会如影随形。每一个痛苦的背后,都有一个执着,都有一个。唯有放下执着,放下。过去的已经过去,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没有人伤害过你,也没有人能够伤害到你,坦然接受自己当前面对的一切,这是自己过去所做的果实,已经无法改变。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知错改错,从当下开始保持正能量的心念、语言、和行为,不再传播和释负能量,包括家里和互联网上,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家务做起,帮助他人,奉献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放下物欲执着,孝敬父母,爱惜所有生命,敬畏自然,这些本来就是人生的真谛,回归人的本性,这些正能量越来越多,你的未来自然就会改变,幸福快乐就已经上路了。哪里还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哪里还有什么人生问题需要解决?哪里还有痛苦?哪里还有不平?

还有,孩子有问题的父母,求您放过孩子,放下孩子,不要管的太多,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还孩子自由,别给孩子过多压力。互联网一代,少接触电子游戏和网站等成瘾东西,也别再用药物残害孩子了!!!

最后,我可以告诉大家,我自己曾经就是一个所谓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长达二十多年,无论多么的绝望和无助都经历过。现在,我已经重生了。我希望把我用血泪换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还陷在痛苦的无底深渊中的人走出来。希望能够挽救更多濒临崩溃的家庭和孩子。

认为自己存在所谓心理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它,是所有痛苦的真正原因和开始,随着解决的过程,痛苦越来越大。这就是正常人与所谓心理疾病的人的根本区别。人生中所有现实问题都一样如此,不解决是最好的解决。无为而无不为。大多数人活反了,所以痛苦。

很多人都说放不下,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人死的时候都的放下,没有谁能把它带走。不放下就得继续背着,继续痛苦,没有选择,也没人能帮你放下。放下的唯一方法就是接纳,接纳别人和自己经历的一切,接纳一切可能的发生!

有感触的朋友,希望大家多多转发,帮人就是帮己。

社交恐惧症是抑郁症的并发症吗

谢谢邀请,对于社交恐惧症的问题(以下简称社恐),作为一个专业心理工作者,有义务为大家做一个正确的科普,如果哪方面没明白或者我说错了可以关注后私信给我交流。

DSM-IV-TR对社恐的定义为:由一种或者多种社交或表演情境(此情境可能是不熟悉的或可能被他人仔细端详关注的),而引发的显著而持久的恐惧感。患者所担忧的是自己可能会说或做一些丢脸或者令人感到窘迫的事情。社恐在临床上也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比较普遍的。

社恐往往关注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社交场合,比如公开演讲、在公共场合进食、考试、参加聚会、与权威人士互动或者面试等等,对男人来说,在公共厕所小便也可以会造成焦虑。社交恐惧症的一些症状网上有很多描述,因篇幅关系不再重述。

如果个体对大多数社交情境感到恐惧,可以称为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另外社恐会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功能损伤,总是呆在自己的“安全区域”,通过回避行为来减少焦虑,以上这两种都会减少个人和职业领域的机会,因此这类疾病患者经常处于失业状态,并且结婚的可能性比较小,可能还会伴有惊恐发作和与恐惧症有关的倾向,与特定对象恐惧症相似,因此该病不经过科学的治疗是很难自行缓解的。

社恐患者担心自己对新环境的情绪反应,在社交中,他们的自我评估消极,习惯于展现“令人愉悦的社会行为”,比如微笑、认同、道歉和找借口,并且通常存在顺从和回避性行为,他们认为自己永远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因而对任何反应都保持高度警觉状态,这种警惕性增强了他们的消极期待。过分关注自己的行为反应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手头工作转移了,导致在考试中、社交互动中和人际关系技巧方面的表现下降,结果就是更加强烈的焦虑情绪、回避恐惧情境和功能受损的恶性循环。

遗传和社会因素都是社恐的致病因素,双胞胎具有24%的共病概率,亲属患有社恐的人患病率是普通人的三倍,遗传气质特质,比如害羞、胆怯或者与陌生人交往时感到恐惧也是治病原因。儿童期行为受限与成人后患病具有相关性,因为许多人的社交技巧都是从家庭中习得,观察学习是导致患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下面谈一下共病的问题,社恐患者70%-80%的时间会共病其他障碍,大多数情况下是先于其他障碍发作,50%的社恐患者患有抑郁症,1/3的人存在酒精滥用,酒精滥用与社恐结合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提高的风险。其他的焦虑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物质相关障碍也经常是社恐的共病障碍。教育、婚姻、职业、财政和人际关系困难也可能在社恐患者身上出现。

抑郁症患者也会同时共病其他病症,包括酒精滥用在内的物质滥用障碍、饮食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精神障碍以及身体上的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癫痫、阿尔茨海默症、癌症、新陈代谢性疾病以及其他躯体疾病,并伴有倾向(包括曲线型和扩大性)。另外25%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在患病之前就患有心境恶劣障碍,两者结合通常被认定为双重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刚才我说了,社恐是先于抑郁症发作,而不是在抑郁症后面发作,抑郁症患者的人际关系丧失、社会功能受损这些不属于社恐范畴,很多人会把这个当成是社恐来看,因此按照提问,我的回答是:抑郁症不会共病社恐,但是社恐会共病抑郁症,要注意先后顺序问题。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沟通!

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

你好!根据你提供的信息,你有抑郁焦虑症状,有敌对和偏执的表现,与人交往敏感,你这是心理原因导致的,应该跟你内心自卑、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不接纳自我,不接纳现实,心理防御机制过强,对人缺乏信任感、不良的思维模式有关系。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调整和治疗才是关键,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建议你到正规心理咨询机构看看专业的心理医生,评估一下心理状况,接受心理疏导和治疗。

抑郁是自卑,懒惰,自怜,矫情的总和吗

除了沾点自卑之外,其他的一概沾不上边。个人认为抑郁症就是对自身要求太高,一旦达不到,就悲观失望、郁郁寡欢,于是这个人就抑郁了呗!至于懒惰嘛!懒惰的人一般脸皮厚,不会抑郁的;自怜呢?好哭个鼻子,内心戏十足,是脆弱的一种表现;矫情?那就更扯不上关系了,矫情不就是公主病吗?爱撒娇、好出个风头,出了名的要求多、难伺候呗!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