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不敢出门社交恐惧症怎么治-社交心理障碍不利于健康的表现

不敢出门社交恐惧症怎么治

意见建议:社交恐惧症的成因:①生理原因。2000年在上海召开了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讨会,主讲人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
      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②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③家庭原因。
      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或者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④社会原因。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受到的挫折居多。
      ⑤思维。性格其实就是人自身思维的一种外在体现,不正确的思维造就了社交恐惧症。比如过分的完美主义者受到打击后带来的过分自身反省,每个社交恐惧症患者都应该对“自己”(本我、自我、超我。
      )有充分的了解。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一般的程序是通过逐步递增社交的情境而增加对恐惧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消除社交恐惧反应的效果。
      首先要不断地告诉自己,这种恐惧是可以消除的。并正确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了解与人交往的方法。其次要查找出自己产生社交恐惧的事物种类,并试图挖掘心灵深处的根源。
      然后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并不断地鼓励自己勇敢面对这种场景,以便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
      最后采用强迫疗法,小步渐进。先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适应后减少人数,在商场里购物;接着再减少人数,参加一些大规模的聚会;然后参加小聚会,并试图发表你的观点;最后和自己很惧怕的人交往,并时刻给自己以奖励利用这种方法,经常不断地练习,就会使病症有很大的改观

引起心理障碍原因有哪些

引起精神障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可能性。人格因素,人格不健全者更容易患精神障碍。而且某些人格障碍与特定的精神障碍有密切联系。应激一般只是精神障碍的诱因,应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直接病因。

社恐和社障的区别


社交恐惧症严重的影响了我的生活,我现在连

一个曾沉迷火影忍者的心理咨询师为您解答。

社交恐惧症,又叫社交焦虑障碍。DSM-Ⅴ对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的显著的害怕或焦虑。例

如,社交互动(对话、会见陌生人),被观看(吃、喝的时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讲时)。

2.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即:被羞辱或尴尬;导致被拒绝或冒犯他人)。

3.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社交焦虑的一贯性)。

4.主要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5.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即相同的场景对其他人或者以前的自己并不会感到害怕、焦虑甚至回避)。

6.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至少持续6个月。

7.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受到严重损害。

如果符合上面七点的描述,就需要到专业的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了。

当然社交焦虑障碍也是可以由心理咨询师来咨询治疗的。心理咨询中的很多疗法都对社交焦虑障碍有很好的效果。比如,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疗法。首先要进行放松训练,并学会自我放松,这可以较好的缓解面对社交场景时的焦虑状态,另一方面,放松训练也是系统脱敏的重要缓解。然后详细列举让你感到焦虑的社交场景,并用0到100为这些场景评分,分数越好表明引起的焦虑强度越大,反之越小。然后开始行为治疗,从中等焦虑的社交场景开始练习,并配合放松训练,依次来克服社交焦虑。

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咨询师会陪伴你的,因为这需要你和咨询师共同的努力。

当然也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认为我们的情绪并不是直接受到事件本身的影响,直接影响情绪的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因此,通过让我们认识到认知的改变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情绪状态,再配合家庭作业的练习和巩固,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当然这也需要和咨询师共同的努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方法还有很多,选择那种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情况。

总之建议你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希望你可以尽快的回复健康自信的生活。

长期不与人社交容易患哪些心理疾病

长期不与人社交容易患哪些心理疾病?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人本来就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改造了人,人反过来也影响着社会,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而社会又是人的社会,是人与其他低级动物的本质区别,离开了社会性,人的本质属性也会逐步丧失。

那么,一个人长期不与别人交往,也不参加社交活动,结果会怎样呢?我想会有以下不良后果:

首先,他会患上自卑感的不良症状,最后导致自闭症。这种情况一般从幼儿开始,因为惧怕与别人的交往,喜欢一个人独处。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远离他人就是远离伤害。如果继续持续下去,这个孩子就可能会患上自闭症的。

其次,他还有可能患上人际交往障碍的不良症状,进而导致人际交往恐惧症的产生。在比较强势的对手面前,弱势一方总是被打压,包括嘲笑、讥讽、歧视、排挤等,从而非常惧怕与他人交往,认为自己永远不会被别人接纳。

再次,他还会出现伴随身体的社会功能减退,表现为与社会的脱节或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比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反映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协调能力等,都会出现与同龄人差距较大,甚至格格不入的状态。

对于具有这类症状的人,尤其是早期发现者,应该采取必要措施及时矫正。具体方法大致如下:

第一、如果是婴幼儿,应该以游戏的,让其主动参与,设计简单的步骤,让其容易完成,并加以鼓励。

第二、如果是青少年,应该寻找没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与其结伴而行,同时,还应该在遇到敌意时,能对其加以保护,并鼓励其向老师和家长及时申诉。

第三、如果是成年人,应该对其感兴趣的方面加以熟悉和了解,主动与其探讨深层次的内容,鼓励其发表自己的意见,肯定其优点。

矫正一个人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操之过急就会拔苗助长。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环境对同类型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治未病就是从最初的症状发现端倪,从而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也就越好。

不知道我是否说清楚了没有,但是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帮助他、鼓励他走出去,要相信社会人总是好人多。

如有这类问题,我们还可以继续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

社交恐惧症可以治好吗

回答是肯定的。只要不是先天性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缺陷以及人格病变!

所以有了这个起码初步的认识,社交恐惧症的克服,矫正和治愈就有了一个良性和宽松的心理和精神基础。

社交恐惧症患者有很多共同和显著的特征,我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但无一例外的,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的都会给自已粘贴上这个标签。

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个心理暗示!

人的性格其实有很多种,最常见,最通俗,最容易被人接受的区分不外乎两种,内向型性格和外向型性格。

我们平时所说所见的社交恐惧症基本上都源于内向型性格。

就内向型性格而言,人一旦被自我性格行为评价加之社会,环境的评价所左右,就很容易对自已的性格行为特征的归类进行固化甚至是放大,久而久之,就会自我否定,排斥,封闭,甚至人格和精神的,对自身价值的实现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无法逾越的障碍。

这是一种摧残,更是一种扼杀!

追根溯源,这都是由于自身和社会环境对内向型性格的一个负面和消极的认识。

只要我们从认识角度切入加以端正,一切都可迎刃而解。

内向型性格和外向型性格各有所长,但囿于传统的观点,更倾向于外向型性格的肯定和接纳。内向型性格的朋友在工作,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往往趋于被动和弱势,日趋焦虑,迷茫,无助,最终选择了逃避和放弃,严重者被视为异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恐惧症形成的个人和心理因素。

其实,这是非常荒诞,也是非常可笑,甚至是非常可悲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人格的包容,认识,理解正逐步趋于多元化。

內向型人格自身诸如沉稳,细腻,纯朴,忠厚,敏锐,安静,恬和,内敛等诸多优点在这日趋浮躁,喧嚣,紧张,功利的社会中愈来愈显得弥足珍贵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所珍视。在职场,情场有着无比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说到这里,内向型性格的朋友,自已贴上和被人贴上社交恐惧症标签的朋友,心里是不是觉得忒爽?

所以,不要自卑,不要自怨,更无须自怜。充份发挥自已的性格优势,化短为长,化弱为强,无须刻意去改变自已,迎合他人,自已完完全全的接纳自已,肯定自已,做好自已,保持自已,要知道无为才是最大的为,你若盛开蝶自来。你会发现,你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宽,知交会越来越多。所谓的社交恐惧症会消弭于无形。

社交恐惧症为什么一停药就复发

不仅是社交恐惧症,很多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都是离不开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所以现在西方心理治疗的主流是“心身整合”治疗,而我们传统中医学,一直都是把人的心与身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具体到您的问题,假设同一个现实情境,其他人无论是否感到绝对安全,都能够调节自己去适应,去接触这个环境时,某人却感到强烈的恐惧,不敢去接触,甚至出现明显的生理反应,那么我们可以视为这个人心理出现异常。这种异常一定是两方面的,生理方面的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和心理方面的内在感受与正常群体差异显著。

当一个的心理问题到了这个程度,也就是我们说的可诊断为心理疾病时,就需要从心身两方面同时干预,才有可能真正治愈。

因为,如果我们把现实情境视做刺激源的话,那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不是当下这个情境,而是过往的某个刺激。只接受药物治疗,是依靠药物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应对当下情境时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但最初的那个刺激源没有被处理,封闭在患者内心无法触碰,一但停药,只要遇到相似情境,那些负性的感受又会被唤起。

这就是您问题中所说的,一但停药就会复发的原因。

同样的,如果没有药物把神经递质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患者接受心理干预时,根本没有力量去触碰最初的那个刺激源,而且有可能会受到伤害,也无法治愈。

所以,这种情况需要在坚持服药的同时,征得主治医生的同意,去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才能彻底治愈。

心理创伤应激障碍怎么自我治疗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己可以,寻求的一个,治疗方法就是,寻求周围亲朋好友的心理支持。

在经历重大创伤后,预防一个人不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交支持。什么是社交支持呢?父母的理解和无条件关爱,朋友的倾听和理解,爱人的关爱和肯定,甚至陌生人的一些积极的互动,这些都是社会支持。

有很多对于心理创伤的研究发现,社交支持是抵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个重要的缓冲物。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James Coan在实验室里做了这么一个实验,来验证社交支持对于心理创伤的预防作用。在这个实验中,一些女生躺在核磁共振机器里,她们的眼睛前方会有一个屏幕,屏幕中会出现一些预警信号,然后在4到10秒钟之后,她们的踝关节就会受到一个轻微的电击。这个电击会激活这些女生大脑中和恐惧焦虑有关的脑区。但是如果这些女生在被电击的时候握着他们的朋友或者老公的手,这些恐惧和焦虑的反应就会减少。

社会交流对大脑的影响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大脑回路和化学传递。到现在为止科学家还不能确切了解究竟为什么社交支持可以给人的心理带来缓冲和保护。一方面的可能性是,和他人的身体接触可以刺激大脑释放天然阿片类物质,比如说脑内啡,脑内啡具有天然的镇痛作用,可以减少一个人的痛苦,而大脑的前扣带回分布着大量的阿片受体。因此我们和其他人的身体接触会影响大脑对压力的反应。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来自于催产素的分泌。当我们在社交的时候,大脑中会释放更多的催产素,增强我们对于他人的信任,并且减少焦虑。

总是一有时间就让自己沉浸在社交障碍的痛苦

谢邀

这是一种矛盾心里作用

就像双重人格,两种心理

一方面觉得自己应该去社交,应该与人交流,有时候会觉得心里缺了点什么,想去尝试与人交流,与社会交流,放飞自己,不想一个人活的那么压抑

二方面就这样很好,我喜欢一个人的生活,不想去改变什么,反正我已经是这样了

这就是自己心理的自我矛盾,有时候想着去改变自己,但真的去尝试的时候或许遇到了不如意,或许遇到了更糟的情况,就觉得算了,不想再去改变什么

其实我觉得这是和自己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和自己的朋友圈有关

其实不管自己生活的圈子是什么样,多和性格开朗,正能量满满的朋友一起嘻哈,打闹,就不会有这样的情绪了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