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有的抑郁症患者不敢出门、不敢和别人说话,-焦虑症的人是不是不喜欢说话

有的抑郁症患者不敢出门、不敢和别人说话,

如何远离抑郁症?关键的注意事项有那些?得了抑郁症需要到正规医院,请专业医生来治疗。需药物和心里疏导并用。配合治疗可以治愈。投入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投入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投入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性格决定命运。

人这一辈子都是受着习惯支配,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不断学习反省,多养成一些好习惯,及时去掉一些坏习惯。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有许许多多的小毛病。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彻底的了解自己。所以我们当时常与孤独寂寞为伍,不断反省,不断的改正自身的错误,孔子的一日三省吾身是一句至理名言,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如果你常常快乐,那么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如果你常常不快乐,那么也会成为一种习惯。

抑郁症不想出门了怎么办

你好,我是心理医生老沈,有失眠、抑郁、焦虑、精神、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知识!

如果抑郁症患者到了不想出门,不愿见人的地步,说明他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了一定的程度。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患者,男性,40多岁,某大学博士生导师,受抑郁症的折磨非常痛苦,甚至出现悲观厌世的念头。连自己最好的哥们儿专程从北京来看望他,在他家门口等了一个小时他居然都不给开门;那个朋友只好悻悻地离开,过后他又自责内疚不已,反过来又更加重了其抑郁情绪;最后还是在家属要求下对他实施强制性地治疗最终治愈。

抑郁症患者为何不想出门呢?

一是“病耻感”使然,觉得自己得这种病很丢人,见不得人;

二是因为自己情绪低落,与周围人的状态很不协调,不愿意让大家扫兴而宁可选择自我封闭;

三是患者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不愿面对他人,不愿再硬撑着去“扮演角色”,会让自己感到更累。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个人的意见最好是尽快接受治疗,彻底认可自己的病人角色,并能得到有效的治疗,采用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相结合,以利于患者更快地痊愈。

被焦虑症折磨的快崩溃了,我该怎么办

被焦虑症折磨的快崩溃了,我该怎么办?

没有焦虑症经历的人,可能会觉得焦虑症患者无事生非,都是闲着没事,但是焦虑症是非常痛苦的,痛苦主要体现在内心纠结害怕,有躯体症状,有睡眠障碍,有饮食障碍,人际交往退缩,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不能工作学习。如果治不好,找不到好的方法,看不到希望,会导致焦虑进一步升高,高到让人崩溃。

焦虑症患者基本都是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的人,经历受刺激惊吓形成了条件反射,这个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所以可以消除,如果遇到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师,患者本人想好的动机很强烈,积极配合,再加上家人的理解,就可以彻底康复。

但是很多患者和家属听到一些错误的理论,如人人都有焦虑,焦虑是不可能消除的,只能和焦虑成为朋友,带着症状生活,这些理论,严重误导了患者,使很多人长期有症状,忍受痛苦,不能回归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

其他的心理疾病,如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等等,都是这样,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消除症状。

焦虑症患者,整天心神不宁,忧心忡忡怎么办

面对如此情况,可以借鉴曾国藩的做法,以及白岩松的做法,焦虑症患者自然会治愈的。

这里不妨说说曾国藩治愈焦虑症、忧心忡忡、心神不宁的事。话说曾国落在长沙办团练,与地方官结恶、与兵结恶,他出长沙。后出兵鄱阳湖,受困江西,地方官员不断制肘他,财务、军事让他进退艰难,举步维艰,朝廷里栽赃陷害他的人比比皆是,地方官员又不断在朝廷告他黑状,财务上卡他脖子,咸丰皇帝对他也极不信任。此时他生不如死。正好他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回去以后,朝廷也不再起用他,把他凉在老家,进无路可走,而心中的抱负又无法实现,内外煎熬,身体也垮了,整天心理烦躁不堪,见谁都不顺,见谁都发火,连弟媳生孩子前请巫师到家做法事,被他知道后大怒不已。他越来越狂躁、越来越焦虑不宁,他弟弟为他引荐了一个道人陈敷,陈敷给他号脉,给他开了几副药让他调理,送给他一本《道德经》让他反复看,逐字逐句揣摩体会。他反复读后,又反复回味以前所做的事,终于大彻大悟。后来局势变化,皇帝不得不启用他。因为他彻悟了,再出江湖时,改变待人处事策略,与各地方官员搞好关系,改变了处理的关系,改变了与军的关系,改变了与满族官员的关系。靠他的改变和变通,最终打败了太平天国,建立了不朽之功。他改变焦虑之法是读书,读《道德经》,先让心静下来。加上中医药物治疗就好了。

白岩松以前有很严重的抑郁症,他靠药物靠读书,终于去除了抑郁病。

所以,如果患上焦虑症,心神不宁,忧心忡忡的人,不必惊慌,学学曾国藩和白岩松的,一定会治愈的。

焦虑症会引起身上疼痛吗

我可以肯定的说:“焦虑症会引起多处疼痛”。

我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精神和身体是在同一生命系统下共同工作的,任何一种疾病都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区别只在于双方谁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应该都听说“某某患有身患疾病却因为态度的不同,走向截然不同的两个结局”,这就是心理因素的重要证据。

情绪和疼痛的关联性在临床上早有定论,二者的联系与单胺能系统相关:5—HT和NT等神经递质参与疼痛和焦虑的发生。

而且焦虑只是众多负面情绪中的一种,这些负面情绪的发生持续会导致神经系统无常工作,发生一定程度的紊乱变化。

神经系统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支配着内脏、血管、腺体等,在维持人体的各类活动起到重要作用,它的活动是在无意识下不随意进行的,故此也被称为“自经系统”。

由于神经系统的分布较广,与全身各大脏器血管、调节系统都有所关联,所以一旦患者因为情绪因素导致神经紊乱兴奋,就可能出现全身多种症状,可以涉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等。

论持续时间的重要性!

负面情绪出现时,会刺激人体肾上腺素快速分泌,这是神经系统自行操作的行为,但这种情况很少持续太久,因为正常人不会一直处于情绪波动中,所以当情绪平稳以后,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恢复平衡。

但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他们时刻处于焦虑、压抑的情绪当中,这时候会一直大量分泌肾上腺素,与其同时和其拮抗的激素会持续减少,很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彻底紊乱,出现一系列相关症状,而这些症状的持续,又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进一步加重焦虑程度,造成恶性循环。

所以在临床上,我们对于这种焦虑并发疼痛的患者,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方针——查找病痛病因、减轻疼痛症状、去除致病病因、调控神经功能。

而且我们在考虑治疗前,也应该分辨患者的致病源头是疼痛或情绪,如果无法精准分辨,应遵循由简到难的治疗顺序,首先缓解改善情绪,然后在逐步采取治疗措施。

(我是罗民,三甲级医院在职主任医师,有着三十多年临床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医生,我的努力只为收获大家的认同,如果我的回答可以帮助您,希望您能点赞、关注,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评论或私信我,我会尽力帮助大家!)

一周八个月宝宝认生胆小不说话是不是自闭症

题主有这样的担心,其实可以这样做。

一、先去医院排查一下,确认生理没问题后,再想办法解决孩子胆小不说话的问题。

二、确认家庭环境是否有问题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我有个女同事,她儿子2岁半了,会说的话也不多。9个多月就能够很清楚地喊妈妈了,中间也断过几次不喊妈妈,没几天就好了。可是到2岁的时候突然不喊了,这半年来再也没喊过妈妈,持续的时间有点长。

其他同事问:你们家是不是都不怎么说话,大人在一起也不聊天什么的?

她说:我们家里人都不爱讲话,老人说家乡话有时我也听不懂,更别说带孩子看绘本故事。

其实孩子这样的情况是可以说话的,可是缺少说话的氛围,所以自然而然就不说了。

孩子认生胆小,我觉得有一定程度是受家里人的影响,所以尽量带孩子走出去,制造和其他孩子互动的氛围,可以帮孩子更好的成长。

三岁孩子不会说话,是自闭症吗

自闭症要靠多方面才能确诊。 及时到医院去检查一下吧,听医生的建议。如果真是自闭症,可以早干预。如果不是,要多加引导,毕竟马上该上幼儿园了,及早练习说话,不耽误孩子上学。

个人有几点小方法,说出来仅供参考。

1.多多跟孩子交流,语言环境对了,孩子说话也会变得容易,交流起来更加顺畅。孩子的语言发育有时候也受大人性格的影响,大人沉默寡言,孩子也有样学样。有事没事跟孩子多说话,自己化身话唠,刺激孩子的语言天分。

2.家长一定要稳住不要着急,每个孩子发展阶段不同,我们这里很多人都说晚说话的孩子聪明,相信这个宝宝一定也是个聪明的宝宝。大人的情绪也会很大程度影响孩子,让孩子知道,只是说话晚一点,慢慢就会了。

最后祝福宝宝身体健康,快乐成长。

寡言少语,不会说话的人是不是情商很低

情商与我而言应该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在这前提下,尽量以不伤害别人为原则,平缓,自然,使人觉得轻松的说话办事。

如果单以寡言少语,不会说话评断一个人的情商高低多少有些片面,有时话多未必是好事,学会倾听更重要!

焦虑症患者是怎样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

焦虑症和抑郁症,是目前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心理问题。焦虑和抑郁情绪,也是我们经常体验的两种情绪。所谓焦虑,就是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们特别在乎,但又不能控制结果的时候,就会担心、紧张、害怕结果不理想,就会有焦虑情绪。所以,焦虑本质上,是我们的对未来的“控制”、“安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为焦虑是对在乎,但未来结果又“不可控”的担心。所以调节焦虑,我们可以用以下以下方法:一、接纳不可控本身关于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其实我们要做到完全可控,完全心理有底,不太现实。毕竟还没有发生,有可能出现各种情况。所以,未来“不可控”,本身就是一种常态,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我们希望未来一定要“可控”,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调节焦虑,我们首先需要接纳“未来不可控”本身。把“一定要得到好的结果”,调整为“做好详细的准备和计划,尽力而为”。尽力而为,并不是说让我们放弃目标,而是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而且,“尽力而为”不仅会让我们保持积极身上的心态,同时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如果一定要有好的结果,但结果却不可能百分百可控,我们就是在“刻意”为难自己。不仅没有效果,还给自己很大压力,有时候压力太大,更容易出现问题,更达到不预期结果。所以,调节焦虑,我们需要首先接纳,未来不可能完全可控,我们只需要“尽力而为”即可。二、重点关注我们的优势焦虑,会让我们过度担心,而过度担心,往往容易让我们过度关注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而对“不足”和“劣势”的关注,又让自己更担心,更焦虑。所以,缓解焦虑,我们需要多关注自己“优势”、“资源”,关注优势和资源,可以让自己变得更积极、更自信。更积极,更自信了,焦虑也就会缓解很多。焦虑的时候要关注“优势”和“资源”,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刻意”的练习,“刻意”去发现。三、不要放大问题的严重性越是在乎的东西,我们越容易担心、焦虑,越担心焦虑,我们越容易放大“失败”带来的后果。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基于过往的经验,下意识的产生了担心、焦虑,我们下意识的觉得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如果结果不理想,就会怎么样怎么样。实际上,问题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就算是天塌下来,也有高个儿顶着,就算你是个儿,你也可以蹲下来。我们因为担心,往往过度放大了问题的后果,而对过度放大问题的后果,又让我们更担心、更焦虑。所以,缓解焦虑,我们需要合理的评估失败带来的影响,同时准备好预案,消除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失败没有那么可怕,而它的消除影响可以通过其它弱化,那么我们的担心和焦虑,就会缓解很多。四、专心致志应对问题当我们焦虑的时候,越关注焦虑本身,越想“不焦虑”,往往焦虑越严重。相反,我们不关注它,它的强度,反倒越来越弱。我们所有的体验,都因为关注而变得更加敏感。就好像疼痛,你不它,忙其它的,好像也没有那么疼,但你越想着它,想关注它,发现越来越疼。其实不是因为疼本身越来越严重了,而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让自己对疼的“敏感程度”提高了,结果越关注,反倒越疼了。焦虑的情绪也是如此,我们越关注,它会越敏感,越敏感,就会越焦虑。所以,焦虑的时候,接纳它,顺其自然,然后把注意力,专注在应对事情,解决问题上。一方面没那么关注它,焦虑自然会弱化,另一方面,专注于事情,把事情做的越来越好,控制感也会提升,控制感提升了,焦虑也就会降低。五、通过身体放松缓解焦虑焦虑本身,也只是一种情绪,而情绪,可以通过宣泄、表达,得以释放、缓解。所以,焦虑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缓解自己的焦虑状态,尤其是身体放松的。焦虑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处于“应激”状态,肌肉紧张、血管扩张、心跳加速,通过身体放松,可以让我们快速回到“正常”状态,身体没有张,心理也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如果这个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右上角点击【关注】,【泛心理课堂】专注为您分享心理、情感、教育等相关内容哦~

孩子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只会咿咿呀呀,只会

今年9月份,我家孩子22个半月的时候,不说话,不应名,玩起玩具来拒绝外界的声音,经常会垫脚走路,经常把玩具翻倒玩轮子,小孩子在他5步之内,必哭,不太会主动跟大人说要什么。出去玩,坐任何电梯都要哭。我家是男孩,因为这些症状,我们带他去地级市的妇保医院做了评估表。评估表提示自闭症高风险。再我们反复询问是否自闭症的时候,医生说了句“那本残疾证有那么重要吗?不管是不是自闭症,你们都该给孩子做康复训练”我是打算直接预约语训做康复治疗的,因为我始终认为我儿子不是自闭症,但是我老公非常想要一个结果。而且妇保也说,你想做康复治疗,五项还是必查的,所以最终还是开了检查单。但凡接触过这类的,应该都知道哪五项,遗传代写病的项目,血,尿。听力障碍的 听力检测,还有脑部的 脑电图,脑部核磁共振。因为不知道血尿查的是遗传代谢病,检查当天我家孩子腹泻严重吃着药导致首次检测出现了异常反应,后又复核正常,这里多写几个字,给即将做这块检查的家长做个参考。

二)

妇保判定完的第二天,我老公为了一个诊断结果,可能也是因为不满我不承认孩子不是自闭症,从而会延误孩子的治疗,他约了省会城市的一个康复专家的号,第四天我们带着孩子过去了,在门外我们碰上了一个星妈(她没有跟我明确的说他儿子是,但是从一些话当中判断出来的)很高兴的是,她儿子在见我的上一次检查中被医生诊断为一切正常,而且现在在普通小学中正常的学习。所以即使被确诊了,也请父母不要崩溃。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星妈看了眼我的儿子,她确定的说,你家儿子肯定不是自闭症。你进去了,医生应该也会跟你说实话,这医生还是很好的。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你家儿子的眼神很好,我见过很多的病人,看人的眼神都是飘的,根本不会对视,我家的还会对视,同时她也说,我家看着脸蛋肉嘟嘟的,就是因为养太精细了,没有咀嚼肌,说话肯定受影响,让我给孩子练练,吹吹口哨,甚至,甘蔗多给孩子嚼,回头我想想,我公婆真的养的很精细,吃什么根本不需要孩子说,肉菜什么都剁成泥,甚至苹果都要切成好几块。。。。总之喂养太精细,没让孩子的咀嚼肌发育好,是那位星妈给我的建议,而且也从眼神这个外观判断出,我家孩子不是。当然,如果医生也这么草率的话,那医生估计也不可能成为省内最有名的专家了

三) 检查等

可能关注这个问题的在关注这块,血尿的相关检查就不说了。主要讲一下评估,我们在地级市做的是M-CHATR/F,计分是9分,评估结果是高危。

这个评估表格我看等级着的是针对18-36个月的孩子,我家孩子22个月多,印象比较深的是:

1.走台阶,能不能扶着墙自如的上下楼梯

2.倒走,横走是否会

3.能不能写横着的“一”字

4.会不会模仿大人的动作,比如说给布娃娃喂水,比如说模仿大人搭小火车。

5.能用积木搭几层塔

6.会不会走独木桥

7.能不能分辨正方形,长方形等形状,并匹配到正确的形状盒子里去。

8.能不能听指令,并且很好的执行。比如说,让他拿什么东西会不会拿

9.要东西的时候,会不会手指(并不是拉着家长的手去拿)

10.能不能把球举到头顶扔(就是手完全举起的状态)

11.无意义的音能发几个

12.还有一些需要专业判定的双侧肌力跟双膝反射。这个自己测试不了,看看就行

这些东西除了后面三样是询问家长的,前面几样都是通过游戏的形式的,但是这个专家医生年纪还轻的或者说现在说话晚的孩子太多了,后面排着很多的评估检测,所以整个流程,她走的很快,给我的感觉是,我家孩子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判定为不合格了,加上我一直把孩子扔在老家,所以对于倒着走,横着走,我也没注意到,直接说了不能,其实他能,最重要的就是,判断图形那块,我家孩子是很喜欢的,所以想一直玩这个玩具,闹起了情绪,当评估项目走的过快的时候,判断完全就偏了,加上这个评估是针对18-36个月的,我家本来就偏低,有些指标低,相对也是正常。而且我家的发育本身的确要慢于同龄人2个月左右,语言这块简直了!!!

在我眼里,这是一个失败的测试,内心是不太认可的 。但是这个是权威的评估量表,必定是有科学依据的。

后面我们去省会做的纸面评估内容相差不大,但是测试的那个医生估计刚毕业没多久还是怎样,反正整个非常的耐心,很多内容,我觉得是我儿子刚巧凑到做到的,她也会让孩子再多做几次,看看是不是真的会,这个真的点赞。当时我出来的时候都跟老公说,做测试,这个医生做的仔细多了,当时内心想的是,如果这个测出来,的确是孤独症的话,我估计都不能嘴硬了。那几天其实我跟我老公都在整夜的失眠,我是不相信,但是又怕。我老公是完全陷进去了,甚至省会医院的权威说不是的时候,他过了好几天才缓回来。

省会医院做的评估叫做 GDS-C ,医生也是凭这个表格中的3项判定,我家孩子绝对不可能是自闭症。写的内容是这样的 1.个人-社会 我家的孩子能指认身体的部位(耳,口等),穿衣脱裤的时候喊他他会抬手抬脚。评测出差不多是24个月的能力 2.手眼协调 :我家孩子测试的时候竟然搭了9层塔(当时我也是震惊的。比较第一次测试的时候,让我家的搭到4层就没继续了)。当我们把东西藏起来的时候,他也会找出来。会朝人扔球(没把手完全伸直举起),会将球扔进篮子,会模仿画竖线(不会横线)。这个评估结果显示,我家孩子差不多24个月的能力。3.就是我上面说的图形匹配,我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给他买了图形匹配的板,所以这块他表现突出是正常的,但是有些测试内容还是没有涉及到的,他做的也比较好。所以说测试结果显示我家孩子有31个月的智商,可能是不准,但是24个月的智商肯定是有的。

然后另外两项,1.听力与语言,恩,我家测试出来是7个月水平,贼尴尬。2.运动是20个月水平,也就是说,这个表格下来,我家孩子除了运动跟语言比实际年龄低甚至低很多,但是其他都是正常水平。医生也就判定我家孩子不是自闭症。我估计着,如果是自闭症,没有语言的基本伴随智力等行为的低下。有语言的阿斯伯格的话,那就是另说了。 以下是省会医院的测试内容(部分)

1.能不能模仿大人搭小火车(后来被进来的一个人制止了,说相对23个月没到的太难了。)

2.能不能把颜色准确的分类放进不同的颜色杯,并盖上盖子

3.能不能画竖1,横一

4.大小圆(分2个/4个),大小方(分2个/4个),能不能正确放好。方形 圆形能不能正确放对,多种图形能不能放对。注意这个是有时间限制的,我估计着超过2分钟没做出来的话,应该就不算了.

5.能不能拉开布找玩具

6.能不能倒着走

7.能不能旋盖(矿泉水瓶盖子等)

8.能不能扶墙走楼梯(比第一次的高很多)

9.能不能爬上并站椅子上

10.会不会踢球,扔球

因为这个检查结果我还是挺满意的,所以没有太深的印象。你们可以两个都看看吧,切记,这个只是楼主的检查项目和评估报告,不能代替医院的评估,他们更加专业,而且他们在检查的时候还会观察孩子,做出一定的总结。所以楼主提供的不能代替医疗,不能代替医院,不能代替结果!!如果实在担心,慎重起见,还是去做个评估,有些钱还是得花!!我只是为了安某些跟我队友那时候一样,被某音弄的焦虑彷徨天天失眠睡不着的家长的心。

四)成因

我家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总结了几点

1.扔老家的留守儿童。

我们孩子是扔在老家给爷爷奶奶带的。只是经常性回去看下,然后爷爷奶奶在农村,周围没有任何的小孩子。所以从他有意思开始,他就是一个人,只有一个小孩。

2.手机pad玩多了

我们给孩子买了pad,他的pad,就是这么神奇吧。因为孩子一直表现出来的就是喜欢听歌,听起宝宝巴士来,整个人乖的不行,就是完完全全的沉浸进去了,再也不用哄,所以我们给他买了psd。。。爷爷奶奶的智能手机也是一个劲的给玩,包括爸爸妈妈的。那时候的情况就是,他看到手机就抢

3.乱叫名字

之前我们对孩子的叫法是不统一的,老人的叫法都有3.4种,爸妈叫他是大名,各种叫法,容易混乱

4.声光具过多

声光电针对3岁以上的孩子其实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对于这么小的孩子,不是,甚至是有害孩子健康生长的。这个就跟狼孩一样,都在狼群里面生长,即使他所有的器官是正常的,他也不会说话,甚至给他接出来,他也学不会说话。

5.什么东西不需要开口就能得到

孩子养的太精细,一些东西,孩子还没想到,就已经到他手里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的学说话呢,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更加是。

说一些我目前用过比较实用的让孩子开口的方法吧

在训练说话之前我做了一些事情,这个也比较重要,再添加进来。

1.戒断声光电

所有有声,会亮,包括电子产品,手机等,我全部不让孩子玩了。直接换了一批简单,原始的玩具,比如积木,比如颜色分类杯,比如手拉小车等

2.自己吃饭,不带汤

带汤的食物,我家的基本上吞咽下去的,没有嚼的动作,咀嚼肌都受影响,发展不好了,而且全部咽下去不咀嚼的话,对消化也有影响

3.捞鱼

这个是出去玩的,商场捞鱼,这个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我家从不会捞到精通,当然,这个之前我锻炼手眼协调的一个办法,还有其他方法是可以代替的,比如说串珠,比如说夹珠子。游戏方法很多,看家长自己选择

语言训练。

1.应名

这个是最基础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1),统一叫法,所有的人针对宝宝,叫法必须一样

2),喊宝宝名字的时候拍一下宝宝

3),不能光喊名字,要在喊名字的时候带上某件事情,比如 *,要不要喝水等

4),当孩子对名字有反应的时候要给予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奖励(给孩子举高高或者是给孩子一个他喜欢的零食等) 我差不多用了一天,孩子就应名了。。。

2.读绘本。

要想孩子说话,必须让孩子的认知提上来。动物叫是最容易被掌握的,因为他在生活中能碰到,另外就是基本就是叠词,说起来比较容易。

1.我买了几本 宝宝学说话的书

2.每天早中晚给他念一遍,小鸡怎么叫,小鸭怎么叫

3.观察孩子表情,如果是认真的听的,那就继续,反复,如果是不愿意听的状态,那就换一个。

4.多问孩子几句,即使刚开始不会说,但是反问的句式会让孩子思考起来,所以这个互动是非常好的。

3.锻炼胆量

我前面说过,我家孩子怕小孩,怕电梯,怕任何没接触过的事情

1.解决怕电梯

我跟他一起站在电梯前面看人上人下,看了大概3次,每次20分钟,就看人上人下,同时我会跟他说,这个事情不可怕,当然,书上的坐电梯普及也是说过很多次的,后来,问他愿不愿意坐一次,他就接受了。

2.解决怕小孩

终归是接触的少,

1.都带着去公园玩,先一个人转了几次,熟悉环境,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2.找人少的地方,最好只有一个小朋友的,走过去跟他玩

3.家长记得带零食,不然人家不会理我们的孩子

4.玩互动性强,孩子又比较喜欢的游戏,比如捉迷藏!

5.记得不能强迫,要顺着孩子心情,如果孩子心情不好,看看能不能零食安抚,不行,就过几天。

6.先安抚好别人的孩子,让他主动跟我们家的玩,唉。总得有个主动

7.孩子年龄能力不要差太大,曾经碰上一个小孩,说这个小朋友太小了,我不想跟他玩,我家的就被抢到心了。。。

4.要和不要

1. 先找个孩子确定要的东西,按着他的头教 点头是要,同样方法教不要

2.多训练几次点头摇头,当孩子这块没问题之后再训练要和不要

3.拿孩子在意的事情问他要还是不要,强化性训练多次

4.生活中多问,多交流,孩子反应慢,也等着!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