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身边的好多朋友都有抑郁倾向,现在的年轻人-目前有多少亿人罹患抑郁症的人

身边的好多朋友都有抑郁倾向,现在的年轻人

我看现在有些年青人不会轻松地幸福生活。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随便打份工作不难,挣个五八千不难。可以找个外地打工美妹成亲,租套近郊房不贵。美妹月收入三千元,生活可美好,又勤快又听话又无压力。

毕业生还可到区县工作,我楼人一子与同学结婚,在工业园区上班,一子刚去年一年级,一女小区边公立幼儿园。二老已退养老金共一万元多不了什么,在本小区购一后盖的一百来平一套。每天下班现成饭,要么小饭店。一点压力没有。这工业园区月收入不低,看去年又換好车。

有人说抑郁症病人和精神病人,未来10年将

从发展趣势看,未来,抑郁症病人和精神病人会逐渐增多,超过癌症及心心脑血管疾病。这可能与癌症及心脑血管病的防治进展有关。导致精神疾病增加的原因很多。如社会关系,就业困难,工作紧张,生存压力大等。

目前,患抑郁症,精神性疾病的人大多数是隐性存在,很多病人尚能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只有少数人因失眠,多梦,健忘,或心烦意乱,或急躁不安,或情绪低沉,或幻视幻听等,才找医生治疗。除病情较重需住院治疗外,大部分病人,家庭不重视,治疗不认真,时而治疗,时而停药,一拖多年。

去年,防治肺炎阶段,一年轻公务员前来求治,说得了焦虑症,想服中药调理。因工作紧张,压力大,白天下社区,进家庭,布置防疫工作,晚上要收集各处情况,总结汇报,慢慢的出现失眠,心烦等;有一30多岁的女性,因炒股失敗,赔钱太多,思想沉闷,郁郁寡欢;一女性来诊,说她有时睁着眼能看到亡故的亲人。以前还遇到过一些幻听的、多疑的病人。总之,各有各的症状,各有各的故事,而都是精神方面出了问题。

心脑血管病,癌症是有形可证,有指标可查,随着科技的进步,预防和治疗会有很大的突破。精神疾病则不同,医生依据的是一病人的表现及感受,很难做定性,定量,定位的诊断。人是高级智慧生物,怎样把治疗做到心里,解决好思想心理问题,也是很困难的。

中医认为抑郁及精神性疾病与肝气郁滞,忧思过度,劳伤心脾等有关。通过对症治疗及心理疏导,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抑郁症能自愈吗

感谢您的邀请,作为一名专业的医生,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先给您一个肯定的答案:不能!除非您不是抑郁症。

为什么患上了抑郁症就不能自愈呢?

因为抑郁障碍的发病原因是: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或神经递质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甚至是结构的异常。简单说已经发生了器质性的改变。如果把您比作平静的湖水,您想的能够自愈的心理问题,就是往湖里扔了一块石子,石子虽然激起了涟漪,但不管涟漪多大,它最终都能平复;而抑郁症则不然,它就像往湖里撒了一吨盐,湖水已经从淡水变成了海水,本质已经改变了。

那脑内什么东西乱了,让我患上了抑郁症呢?有人说我是心眼小、事多才得病的,我怎么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一下我的病呢?

大脑中有三条“VIP通路”用来运输控制情感的“小伙子们”。
  1. “老大”:5-羟色胺(5-HT)能神经递质系统。有假说认为5-HT功能活动降低与抑郁发作有关。这个猜想在氟西汀这种5-HT再摄取抑制剂的疗效被广泛认可后,得到了证实。
  2. “”:多巴胺系统假说( DA)。研究表明:增加 DA功能的药物可以缓解抑郁症状,如中枢有短暂提高情绪的作用。
  3. “老三”:去甲肾上腺素能( NE)。实验证明:利血平耗尽了NE导致抑郁发生。

还有很多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免疫功能和脑内实质的改变都是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因为涉及的问题过于专业,也很枯燥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结一下:抑郁症属于精神障碍的一种,绝对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也许您会问“不是心理疾病为什么要进行心里治疗?”。我相信很多患者都存在这样的疑虑,那是因为导致您脑内什么递质紊乱的,正是您对事情的错误认知。心理治疗可以帮您找到错误的认知观点,避免类似的情况再发生。但不能恢复您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

得病不是您的错,如果不幸您真的罹患了抑郁症,积极寻求帮助早诊断早治疗,才是重中之重。看健康阳光的生活在向你招手。

抑郁症是心理疾病还是身体疾病

从医学上讲,抑郁症可以说是心理疾病,也可以说是精神疾病,目前的研究结果不能说抑郁症是身体疾病,但不可否认的是,抑郁症虽然不是身体疾病,却有着明显的躯体化症状。

其实如果按照比较新的观念看,抑郁症是可以被看做心身疾病的,因为抑郁症本身会出现躯体化症状,而一些躯体疾病也可以诱发抑郁症。但最主流的观点,还是认为抑郁症是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至少目前的观点,两者是不的。

对于抑郁症,实际上整个人类社会了解的并不多,甚至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抑郁症始终是一种无药可救的疾病,只能通过痛苦的传统电休克去刺激患者。直到最早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问世以后,抑郁症才成为了可以被治愈的疾病。不过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疾病,是单纯的心理问题,所有因抑郁症的患者都有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这样的观点就好比现在美国大街上那些不戴口罩的“大神”,科学也说服不了他们。

关于抑郁症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我们可以先认识一下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也就是罹患抑郁症后,患者可能表现出的躯体症状方面的改变。

最常见的当属失眠,一多半的抑郁症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眠表现,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会作为抑郁症患者的首发症状出现。

另外抑郁症患者往往还会出现难以用言语形容的不适感受,很多患者因此反复就医,查不出问题也会日渐消极悲观,总吓唬自己是不是得了严重的疾病。

还有患者往往会表现为兴趣丧失,而这其中对于食欲也是有明显的下降的,伴随着食欲的下降,体重的下降也就不言而喻了。

除此之外,抑郁症的患者也会经常出现头晕头痛,或者胃肠道不适的感觉。比如大家可能听过肠易激综合征,所以紧张或低落的情绪,是可能导致恶心反酸,便秘,腹泻等等变化的。

也可能导致减退,泌尿系统不适症状等等一系列的躯体化症状。

所以,抑郁症当然会有很多躯体症状表现,但这并不是说他就是躯体疾病,起码目前科学的研究程度,还不能证明抑郁症是单纯的躯体疾病。同样的问题,几乎在所有的精神科疾病上都存在,因为整个精神医学疾病,都处于研究阶段,整个精神医学的历史也才200多年,真的不足以揭开各种谜底。希望随着研究的进步,我们能最终解释抑郁症和躯体疾病的关系,病最终治愈抑郁症吧。

抑郁症会生物遗传吗

家族或父母有抑郁症的,考虑进可能的生物遗传因素,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理论上是提高的。

不过风险性不等于必然性。从抑郁症的成因看,包含生物因素(基因、遗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可以说就是提问的朋友提到的原生家庭,最主要的就是人在儿童期在自己的原生家庭经历的养育者的教养、养育者关系,以及这些教养和关系给孩子内心是否造成了创伤性的体验;以及儿童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是否因为原生家庭而激化了内心,不能顺利度过。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都是我们很难干预的,但心理因素可以。

所以即使家族中甚至父母有抑郁症的,但是如果这个孩子的养育者(比如父母、父母中的一方,或者祖父母等其他养育者)尽心尽力给到孩子家庭目前条件下能给的身体和极重要的情感照护、给予孩子身心智成长必须的养育、给予孩子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那么很自然地就使孩子获得了健康成长的安全感、承受和抵抗挫折的意志、从逆境中重生的希望和信心及力量、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而从心理上减少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和煎熬你有过吗

我患抑郁症有5.6年了 每年反反复复把我折磨的死去活来 有谁能感受呢?只有我们才能知道 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继续吃药有很多副作用 不吃还不行 有时想到死 可是死了太可惜了 还是勇敢的活着吧!为了家人 还是好好的活着吧!

感觉现在很多抑郁症,以前却很少,为什么会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见到了好几个父母陪同来做检查的十五六岁青少年患者。

我想抑郁症和从小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我小的时候。我们住在县城一条小街道。这条街道有十多二十个小孩,每天放学回来这小街道就热闹起来了,男孩子聚在一起玩铁环、滚铁圈。女孩子在一起跳绳、玩皮筋。偶尔夹杂着小孩的哭闹声和大人的笑骂声。到了天快黑了,街道安静了下来。孩子们回到了家里,父母已做好了晚餐,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聊一天的家长里短,生活虽不富裕,却安静祥和。我们那一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基本属于散养,长大后虽然能力优劣不一,但进入社会后抗压能力还是比较强大的。

现在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降低了,反观现在的孩子,住在装修豪华的房子里,上着没完没了的辅导班,他们没有朋友,网络游戏是他们课后唯一的精神寄托。父母不是加班就是出差,能陪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父母亲情的缺失,爷爷奶奶的过度溺爱。

一部分孩子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心理承受能力差,人际关系不会处理,再加上学习的压力以及性格上的缺陷,一旦遇到了问题不会处理,导致抑郁症患者现在越来越多,而且以青少年为最。

给抑郁症患者10个亿,他们还会抑郁吗

答:张国荣不缺钱,任正非不缺钱,张朝阳不缺钱,还是得了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病,跟钱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有一些确实是因为钱的问题压力大,所以得了抑郁症。看问题我们不能太片面!

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天天失眠呢

我也失眠睡觉前双手叉叉手指有用。有超过一半的人失眠吧!

现在抑郁症为什么这么多,大家觉得是哪些因

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那些“道德品质败坏”的人一般不会得抑郁症!

以我个人30多年的临床观察,去除遗传因素,罹患抑郁症的人大多有以下特点:

1.过分追求完美,总想把各种角色都扮演好;

2.过分自我苛求,同时又不自觉地苛求自己身边的人;

3.责任心太强的人;

4.不懂得拒绝的人;

5.不会“同流合污”的人;

6.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7.在家中排行老大的人;

8.在单位承担重大责任的人;

9.不懂得“角色转换”的人;

10.内心容易“纠结”的人;

11.道德观念太强的人;

12.凡事“一根筋”的人;

13.凡事从不“跟着感觉走”的人,久而久之,就没感觉了(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14.总是做“应该”做和“不得不”做的事,而很少做“喜欢”做或“愿意”做的事的人;

15.太在乎他人看法的人;

16.缺乏“游戏人生”态度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祈祷][祈祷]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