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我是一名研一的学生,我现在抑郁了,我该怎-《我的抑郁症》

我是一名研一的学生,我现在抑郁了,我该怎

改变课题,研究抑郁!从抑郁中走出来,帮助其他的人。做到了这一步,你就好了。

患上抑郁症5年了,最近才确诊,想回老家修

首先,对你的患病表示同情和慰问,抑郁症就是与情绪有关。太在乎别人的评论、太在乎周围的一切了,这样不但不利于病情的好转,反而使病情可能加重。所以说一定要看开一点,放下面子,放下一切,怎么舒服就怎么过就好了。

其次,“想回老家休养”,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老家,特别是在农村,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人事的纷扰。更加有利于人类的修养,平心静气,宠辱皆忘。

再次,“害怕父母担心”,这也是人之常情,儿行千里母担忧。但是只要你保重身体,好好照顾自己,经常与父母沟通,父母一定会理解的。他们虽然担心,但是心里也会感觉到释然的。

最后,“害怕邻居笑话”,这其实大可不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自己不偷不抢,不干坏事,就没有什么好丢人的,别人的嘴长在别人的脸上,他们爱咋说咋说。“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再说了,这只是你这样的心理,别人也未必就这么笑话你。说不定他们还挺羡慕你的,说不定他们过得连你都不如呢。

所以说,做自己想做的事,干自己想干的活,修心养性,快快乐乐。祝你早日康复!

抑郁的人,如何自愈

抑郁

它不是一种疾病:你不了解的抑郁症以及它试图表达的内容

抑郁症起源于整体的失衡,而不是单纯的脑内化学物质的失衡‍‌‍‍‌‍‌‍‍‍‌‍‍‌‍‍‍‌‍‍‌‍‍‍‌‍‍‍‍‌‍‌‍‌‍‌‍‍‌‍‍‍‍‍‍‍‍‍‌‍‍‌‍‍‌‍‌‍‌‍。

药物治疗消除烦恼的意义及带来的利益‍‌‍‍‌‍‌‍‍‍‌‍‍‌‍‍‍‌‍‍‌‍‍‍‌‍‍‍‍‌‍‌‍‌‍‌‍‍‌‍‍‍‍‍‍‍‍‍‌‍‍‌‍‍‌‍‌‍‌‍。

当我介绍医学和心理健康的知识给我的读者时,我会经常以下面的情景和事实开始:想象一个你认识的非常健康的女性,我相信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是:她吃得好,睡得香,生活有目标,并且积极、健康,有时间和别人一起享受舒适的生活‍‌‍‍‌‍‌‍‍‍‌‍‍‌‍‍‍‌‍‍‌‍‍‍‌‍‍‍‍‌‍‌‍‌‍‌‍‍‌‍‍‍‍‍‍‍‍‍‌‍‍‌‍‍‌‍‌‍‌‍。我不知道当你想象她醒来后吃药,白天靠喝加糖的咖啡提神,总是感到焦虑和孤独,每晚睡觉的时候喝得大醉是什么样子。每个人对“什么是健康”这个问题都有一个直观的答案;但是我们许多人都找不到通向最理想生活的健康之路,特别是那种我们简单地清理一下道路就能获得的健康。1/4的美国女性在青年时期就因为心理问题服用过药物,这一事实是整个国家的危机 。

人类从远古时始就使用改变大脑的物质来减轻甚至消除疼痛、悲伤、懊悔及伤害等,但是最近20年左右人们才开始相信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并且可以使用化学合成的抗抑郁药进行治疗。但远非如此。我的许多病人之前看过各种各样的医生,接受过传统医学提供的最大能力范围的帮助。有些医生试图中西医结合,也就是在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一些替代疗法(如针灸等)。毕竟,他们被告知有大量天然的物质可以与神奇的药物治疗效果互补。但是,

他们尚未发现真正的解决方法,这是因为没有人去探索原因。为什么他们会感觉不适?为什么他们机体产生的症状被描述为抑郁症?为什么他们不能在第一次遭受无聊心情、焦虑、失眠及慢性乏力等时提出这么重要的问题?

在我揭晓答案之前,首先让我告诉你唯一的解决之路,就是丢掉你们以前用过的那些药物。我将带你经历的这一段旅程,不仅仅是症状得以控制,更是健康的释放。首先,我如实告诉你,我以前曾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医生,更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我喜欢吃披萨、喝苏打水,服避孕药和布洛芬

本部坐落在伦敦的国际循证医学协作组(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是一个拥有来自130多个国家的31000位研究者的组织,他们从事着世界上最独立的健康研究。他们通过分析《英国医学杂志》(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美国医学协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及疾病控制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的数据发现,全世界范围内,处方药是除心脏病和癌症外的第三大死亡原因。

当涉及抗精神药物时,他们的研究结论更加严重。彼得(Peter)博士说,依照国际循证医学协作组的观点,如果我们清除了市场上所有的抗精神药物,我们的情况会比现在更好,但是医生不会这么做。不可避免的结论是:药物治疗弊大于利。

总体来说,医生不是坏人,他们是一群聪明人,这群人工作努力,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金钱、血汗和眼泪。但是医生从哪里获取知识?谁告诉他们?你是否曾经好奇过谁在幕后操控?医学界有些人开始出来说话,并且道出:我们的教育和培训,最大的一部分是买来的。

很不幸,在平衡利害方面,一个很不利的事实是:大部分药物对病人没有效果。

2013年当我在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读到这个引证时,我已经开始寻找证据来证实大部分药物和医学干预效果不显著,特别是精神医学,有些人通过隐藏不利试验数据、制药商资金支持及代笔写文章等掩盖;同时,梅奥诊所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综述也认为,高达40%的医学治疗都是多余的。

遗憾的是,要平均17年的数据才能证实治疗无效或者被视为治疗无效的线索,这导致医学研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医生接纳。这种时差延滞导致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标准仅仅是一种理论却不能用到实践中。

极具权威的《柳叶刀》(Lancet)杂志当前的总编理查德·霍顿(Richard Horton)博士打乱了阵脚,他坦诚地认为,已出版的文章中,即使没有完全伪造的话,最起码也是不可信的。在一篇2015年的出版声明中,他写道:“案例明显违背科学原理,许多科学文献,可能超过一半都不是真的。折磨人的小样本研究、微弱的差异、无效的解释分析以及利害,加上追求流行趋势的可疑的重要性,使得科学回到了黑暗时期。”

在2011年,《英国医学杂志》进行了一项包括2500人在内的普通医学治疗的整体分析,目的是通过充分可靠的证据来总结出治疗对哪些人有效。

结果是:

√对13%的人有利;

√对23%的人可能有利;

√对8%的人利害参半;

√对6%的人不可能有利;

√对4%的患者可能有害或者无效。

至于剩下的46%,不能发现是否有效果。简单地说,当你去医院看医生,有36%的机会你的治疗有效或者可能有效。这一结果和布莱恩·伯曼(Brian Berman)博士的研究结论大致相同,她通过对利用传统医学方法进行紧急避孕的研究进展分析发现,38%的治疗是积极的,而62%的治疗结果是消极的,或者说没有发现治疗有效的迹象。

这些是例外吗?我认为不是,这是因为所有的药物方法是建立在错误的知识上的。我们都知道,药物制品没有在当前科学的相关原理下被发展和研究,这些原理包括复杂而强大的人体正常菌群、接触低剂量毒物产生的影响、环境过度刺激时的自动免疫系统以及最根本、最重要的机体生物化学系统。因为现在的医学实践在依靠过时的单个基因、单种疾病、单药物治疗方法,而安全性不能通过对单个病人的评估或讨论而得出。

许多人都是在心怀恐惧、担忧自己身体状况的情况下度过一生的,我们很容易成为某些观念的受害者:比如我们的是一颗定时炸弹;普通的咳嗽甚至一次握手都会得传染病;人生就是不断使用药物来控制病情的过程‍‌‍‍‌‍‌‍‍‍‌‍‍‌‍‍‍‌‍‍‌‍‍‍‌‍‍‍‍‌‍‌‍‌‍‌‍‍‌‍‍‍‍‍‍‍‍‍‌‍‍‌‍‍‌‍‌‍‌‍。而我认为,我的病人都是我的伙伴。我们一起合作,他们也努力学习。他们也很努力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能仅仅旁观。

我知道许多读者会担心改变,然而如果他们按照我的方法去做,虽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也比处于崩溃之中要强得多。面对恐惧时我们的决定往往是没有远见的,虽然有些决定可能会缓解目前的症状,但是同时会产生新的和更复杂的问题。相反,如果你有些不舒服,比如愁容满面、沮丧、疼痛、夸夸其谈、伤感、疲倦或者有不必要的焦虑等,对这些症状多一些关注,多问一些“为什么?”并且试图与之建立联系,那么你的身体症状将会告诉你怎样去保持平衡,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平衡。试着去领略和欣赏生命体的无限可能吧。恐惧将会引导你治疗自己的身体,就像机器需要加油和变速杆一样;而我们的身体远比按钮和杠杆要复杂得多。

所以到了该改变观点并开始去了解自己身体的时候了。批判性地去思考你买的东西、你了解的药物广告以及媒体灌输给你的需要担心的事情吧,让希望之光照亮你的健康信念吧。这种批判性思考将会释放你的观念,你将会感到作为家长、配偶或者朋友,自己充满了无限可能,并且这种潜能由内而生。正如我喜欢的一句名言所说:“你想要的东西都在恐惧的那一端。”

在本章中,我们将详述抑郁症是什么,从它的真实定义和生物学基础到多种形成原因;从药物治疗的失败到这种治疗已成为患者伤残的主要原因,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

我是抑郁焦虑3年了,什么都干不了,现在稍

焦虑人人都有,如果极度严重,就会抑郁。焦虑源于缺乏自信,抑郁就说明极其自卑。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对方的短处,可以发扬阿Q竟然,在某些方面你比我强,但在另一方面你却不如我。若各方面都比他她差,你就拉上更多的人来跟他她对立,因为又不只你一个人比他差。实在不行,你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跟对手比,跟比你差的人比。再不然就找公平,每天的时间、一个人的生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成功人士在奋斗的过程中也是有过挫折有过失败的,光鲜的后面也有无奈,成功往往也是有代价的。鸡鸭鱼肉好吃,吃饱就好,如果罚你多吃,你肯定有压力。有多大肚吃多少食吧,香甜就好,这就是幸福。

抑郁症的你们都是怎么治愈的呢

我在八年前曾经被确诊为重度双相情感抑郁症,大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恢复正常,但是在两年后又复发了。这次复发由于早有心理准备,所以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痊愈了。

既然问题是关于怎么治愈的,那么就不展开我对抑郁症的看法了,只讲一讲我走出来的简单过程。

最初被阴霾笼罩的那一刻,我并没有往抑郁的方向去寻找原因。虽然自己对其略有所闻,却从未想过它会在我身上发生。

直到那种状态持续蔓延,让我有了生不如死的感觉时,我才将目光投向它。各种症状的吻合让我彻底相信,那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真的已经发生在我身上。

从抗拒到接受治疗没有间隔多久,因为急速变化的症状已经让我难以承受,轻生的念头开始在脑海不断浮现。

经过医生的诊断,确定我患上重度双相情感障碍,随之便遵循医嘱服用药物。

服用药物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病情反而呈现加重的趋势。因为在此之前,我已经相信自己抑郁了,在这期间对它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了解,所以我没有换药也没有停药,而是一直坚持服用着。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用残存的理智与抑郁作着对抗,以免自己完全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虽然这种方法有一点用处,但是极度的内耗严重透支了我的精力,导致想要放弃的念头随时都会出现。

终于,在我即将崩溃的边缘,曙光出现了。

在坚持服药一个多月之后,久违的阳光刺穿了抑郁的阴霾,已经冰冷的心开始变得温暖,暖的已经干涸的眼眶就像决堤的河流一样,尽情释放着这一段时间的悲伤……

这种感觉很短暂,就在那天的某一刻突然发生,然后很快地又消失了。

虽然它很短暂,但是却让我看到了希望!

同时,家人的理解和包容也让我有了战胜抑郁的勇气和力量。

在此期间,我不停地搜索关于抑郁症的资料,病理、成因、治疗手段以及康复案例。这让我对抑郁从一无所知变得概念相对清晰。

一些简单易行的能够改善情绪的方法也被我拿来使用。

比如跑步,比如看一些富有哲理的书籍。

现在回忆这段经历好像轻描淡写,以当时的状态执行起来却需要无法形容的毅力。

在那段痛不欲生的日子里,我的心中依然坚定一个信念:这不是我该拥有的人生,这不是我真正的样子,我不想死却总是想死,一定是哪里!

我脑海中已经想不出解决的办法,但是主动的实践却并没有开始。所以,为了把找到的方法理论运用起来,我尽最大努力把自己从内耗中抽出一丁点意识,以便让自己能够走出家门,迈开双脚跑步。

即使脚底像是踩着棉花,动作笨拙蹒跚,大脑混沌不堪,我依然咬牙坚持着,我始终坚信:我现在并不想死,所以,如果你想让我死的话,那么就自己来拿吧!我是不会自己奉上的。

状态在一天天的变化,抑郁的阴霾不再笼罩全天,正常的情绪开始逐渐回归。

从最初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到心甘情愿地按时吃药;从抗拒抑郁的恐惧到接受这个已然发生的事实,我的内心世界也开始慢慢地改变。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明白,原来自己并不是在与抑郁斗争,而是在与那个虚假的自己斗争!

这个意识的出现,让我完全抛弃了当初对抑郁的怨恨和恐惧,甚至于对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激之情。

从这一刻开始,乾坤被真正的扭转,东方泛白,曙光初照。

至于复发,并不是抑郁症的生命力有多么顽强,而是因为我在走出最初的困境之后,窃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能够看清看透事物的规律,所以想从创造事业、获取财富上来证明自己。

事实证明,这种状态其实就是抑郁之前那种样子,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而已。但当时我并没有察觉。

从思想上的雄心壮志到现实的波澜不惊,我又陷入到对自己的失望之中,直到负面情绪又开始占据我的大部分精力。

察觉到不对头,在坚持了几天之后,我自己开车去了医院,大约一个月吧,又恢复了正常。

这次复发让我心有余悸,怕的不是抑郁症,而是我的思想。为什么我的思想可以左右我,而不是我左右它呢?我和思想之间谁应该说了算?

从此以后,这个问题就成了我的主攻方向,直到到今天我写这个问答。

虽然,我并不担心它还会卷土重来,但是我相信自己已经找到罪魁祸首,所以,它再也不敢来!

罪魁祸首就是大脑中不受控制的思想!

有什么关于抑郁人群写的自传体小说

谢谢悟空诚邀!2017年4月27日,女作家林奕含因抑郁症在家中上吊,去世时年仅26岁。随着她的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出版,也牵扯出一段令人发指的往事。补习班老师的使她坠人抑郁深渊,并最终没有能走出来。

似乎抑郁症更容易光顾作家,或评因为他们有着更为忧重的思虑和敏锐的神经。

抑郁,对普通人来说,与其说是一种病,不如说是一种情结。学会和这种情绪相处,是每个人都要对面的问题。

很多文学大师,他们天赋异禀,竞也难逃抑郁情结的困扰,有的因此离开,有的依然坚强,学着与之好好相处。

西尔维亚.普拉斯:美国“自由派″诗人。她的唯一一部小说《瓶中美人》备受赞誉。这部自传体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抑郁症和电击疗法的痛苦。而普拉斯本人自8岁父亲去世起,就多次试图过,在她多产的写作生涯中,她始终在与抑郁作斗争。

1963年2月11日,她在伦敦的寓所,年仅31岁。

《狗狗的疗愈》是美国女作家朱莉.巴顿,一个曾经的抑郁症患者,为缅怀狗狗邦克陪自己走出抑郁症的经历而写,感谢狗狗教会自己如何爱,如何对爱负责。同时也是为鼓励有同样遭遇的人走出生命的低谷。

这是一本抑郁症患者的重生自述。

一个关于爱与陪伴的狗狗故事。能让人在失望和绝望中不断治愈的,除了爱,还是爱!

1996年4月16日,她在地下室公寓抑郁症爆发,突然之间,活着失去了意义和再继续的理由,直到一只名叫邦克的狗狗,走进她的世界。

日后的一切都证明,他们的相遇是彼此拯救,也是一场从绝望到希望的正念练习…

“爱犬邦克陪伴她从绝望走到希望的旅程,是一场关于爱的修行。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同身受,迫不及待地想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狗狗。″

我是云淡风清1883506。请关注我!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