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妹妹得了抑郁症,对一切都丧失兴趣,打不起-坚持戒色养生强迫症自愈

妹妹得了抑郁症,对一切都丧失兴趣,打不起

抑郁症是最痛苦的折磨之一,它会让人羞愧不堪、自卑绝望,整天闷闷不乐,不管你妹妹的抑郁症有多严重,康复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如果她不愿意看医生,建议你给她买一本书--《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这本书连续多年位于自助书籍畅销榜第1名,全球销量超过500万册,也是美国、加拿大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最常“开药方”给抑郁症患者的书籍。在过去的10年里,陆续发表在专业科学杂志上的5篇研究报告证明,4周内读完这本书的患者中有70%的人不采用任何其他治疗就可以好转,而且,在长达3年的跟踪调查中,这些患者仍能保持疗效。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思维决定情绪,错误扭曲的认知,会导致抑郁情绪,所谓的认知扭曲,主要包括非此即彼思维、以偏概全、心理过滤、妄下结论、放大和缩小、情绪化推理、应该句式。只要我们的认知扭曲形成惯性思维,抑郁情绪就会不请自来,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就会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恶性怪圈。只要我们相信抑郁情绪带来的感受,不久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几乎对任何事情都感到消极,这种反应发生的速度不到千分之一秒,快得让我们没有办法察觉。消极情绪的感觉真是无比,反过来又会让我们认为它营造的扭曲思维绝对可靠,这种循环不断的重复,最后就会陷入精神牢狱。

因此,在书里,作者举了大量的例子,选取了大量的量表,制作了针对各种抑郁症状的实用表格,帮助患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认知,自己对自己进行认知疗法,摆脱情绪混乱的困扰和痛苦。

希望你的妹妹早日康复!

《论语》里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对于孔子论语又何必拘泥于字面呢?

老而不死谓之贼。从字面上解,人老还没死,就是老贼。这句话未免太刻薄,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怎么多活几年就,就成老贼了呢?

典出《论语》“宪问”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直译文为: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壤是孔子的朋友,他也没干过什么缺德的事情,否则孔子一定不会轻敲了,而是鸣鼓而攻之。

孔子本身就主张“不学礼,无以立”,那么看重礼节的人看到原壤的熊样,内心的无名火蹭蹭往上冒,立马开启怒怼模式。

原壤是个老小孩,他来见孔子,表面无礼,但内心天真,并无不敬。孔子骂他,像兄长开玩笑给弟弟的后脑勺来一巴掌,语气也是温和的。

孔子跟原壤的关系在《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其实,我们平常字面的理解很明显是断章取义的。

第一,孔子说“老而不死”是针对到具体的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毛病多多的原壤,而不是泛指某个群体,更不是指老人。

第二,“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也就是从小不讲仁义道德,长大还没作为,老了也没有长者风范的人,可不就是浪费社会资源、浪费国家粮食的混蛋么?因此现在用这句话来形容任意一个老人,是非常不恰当且不礼貌的。

然而,不幸的是,当今社会却让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言中了。

地铁或公交车上出现网友口中的“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的现象,近年来确实也是屡屡可见。网上曝光的这类老人家往往倚老卖老地进行道德绑架,要么就是带着晚辈进行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举止。

为什么男人成功之前要戒色

男人成功之前要戒色?题主,你这是哪儿来的理论?我怎么看都觉得你这是在瞎胡扯。

我不知道题主你这所谓的“成功”,是不是仅仅只是练童子功呢,还是练葵花宝典?如果是的话,那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如果不是,那你这说法就真的是太奇葩了。

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女人。你的说法跟大家都相信的这种说话背道而驰,难道大家都错了?

显然不是,是题主你的说法太荒谬了。

假如题主的说法是对的,那我不禁想问,我们那么多的科学家们是不是都不应该结婚?否则,他们永远都不可能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我们的那么多的创业成功的大咖们,他们哪一个在成功之前不是已经结了婚的?

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和阳构成的,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南为阳、北为阴等等,阴阳配合好事情才能更和谐、更完美,缺阴、缺阳都不好。

当然,大事当前需戒色,这倒是对的。但是,大事就要发生了,那是一个时间点。而事情的成功之前是一个过程,并不代表成功仅仅只是大事发生的那一刻而已,也就是说,成功之前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点。

所以,题主说的男人成功之前要戒色,自然是意味着在整个事件成功之前的全过程都得戒色,这单从人性上来说也不可能,现实中更是不可能有的事。

我们经常看到世界著名运动员,尤其是著名足球运动员,去参加大赛、参加世界杯赛的时候,往往都有阵容无比强大的太太团,他们那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直都在戒色?可是那强大的太太团里的太太们,又是用来干嘛的呢?

所以,我左想右想,上想下想、前想后想,怎么都觉得题主提出的男人成功之前要戒色的说法很荒谬,真的很荒谬。

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

先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事,借以说明现在的人“没有辈分”出现的尴尬事。

因工作和家庭关系,离开老家二十多年,长期生活和工作在我们本省的省会城市,只在周末或者过年的时候,会偶尔回一趟我的老家。

我所在的村子,几乎90%以上的人,都姓毕。

这种情况在我们老家很常见,往往一个村子里都是一家大姓,一个大的宗族。

在我小时候的90年代,包括90年代之前,村里人都是有辈分的,而且村里的老人、族长会定期编修族谱。

就比如我们族谱的行诗排名“仁义礼智信,宗功世泽长”。

因为我是“世”字辈,我见了村里叫做“毕功某”的人时候,我就知道这是我父辈的人,怎么称呼对方,往往会喊一声“某叔”或者“某伯”。

那些叫做“毕世某”的人,我就知道和我是平辈的,如果比我大,我就喊一声“某哥”,比我小的喊一声某弟。

后来随着年轻人陆续外出工作、打工、定居外地,村里的老人渐渐凋零去世,排行诗用完,族谱也没人编修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后面的年轻人再给后面的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已经开始根据个人喜好,或者眼下流行的起名字了。

就在前两年春节,我回老家过年。

在和族人一块去祠堂祭奠的时候,一个约摸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同行的路上向我打招呼。

那年轻人道:老哥,借个火呗,我点个烟。

说完还掏出来一根华子递给我。

我接过华子,半开玩笑道:“你这小兄弟,你这算是三级烟民啊,带烟不带火的。”

他听完也哈哈大笑起来。

一路上他和我东拉西扯的说了不少话,一句一个大哥的喊着。

我问他叫啥名字,他回答说叫“毕昊轩”。

我一听这满大街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啥辈分的,也只能称呼他小老弟了。

到了祖坟,和族里其他人汇合后,这年轻人又老哥长老哥短的和我说起来话。

这时候他爸爸走了过来,一巴掌拍在他脑门上:叫什么大哥啊,乱了辈分了,你得叫他(指我)爷爷!

那年轻人吐了吐舌头,砸了咂嘴,尴尬的笑了笑。

这事弄得我也哭笑不得。

当时和族里的人聊天说起这事,大家也是感同身受。

是啊,我们年轻的时候,在村里见了谁,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该叫叔还是该叫哥,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见面称呼,只看年龄,年龄大的都叫哥,根本分不清辈分,分不清谁是谁了。

后来回去的路上,我还在想这件事。

其实综合各方面原因,“字辈起名字”不再流行,都是有原因的。

就拿我们村里来说吧,其一:字辈排行已经用完,又没有传统文化水平高、国学深厚的人出来续字辈,也就造成了字辈断层,后面的年轻人没有辈分。

其二,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流行的名字,有的一个小学班级里,就有好几个重名的,像什么子轩、紫萱、若涵、昊轩……等等等等,千篇一律的都是相同的名字。

其三,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都去了大城市生活,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不太放在心上,尤其是现代人自己觉得自己大学毕业有文化,给孩子起名字也不愿意循规蹈矩。

有了这三个因素,族谱上的字辈排行,也就越来越少有人去追寻了。

其实,我们村子,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外面还有很多的人就像我们这里一样,已经不按照“辈分”取名字了。

不知道这是退步还是进步,是传统文化的断代,还是当今文化的流行。

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弊端也有很多,就比如我回老家遇到的情况,往往让人哭笑不得,窘迫之至。年轻人对宗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越来越低,对乡村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弱。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