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弗洛伊德故事(俄狄浦斯情节指什么)

俄狄浦斯情节指什么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关键情结,它曾被多方质疑,但在许多心理治疗的临床工作者的实践中,它又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没人能知道为什么,也无法用以科学的手段去证明俄狄浦斯情结的确切存在,但好在人的心理,精神世界似乎并不科学。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最初是来源于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是早期弗洛伊德从大量神话学、人类学的视角去挖掘的一个隐喻。后来拉康又从语言,词源学,拓扑学等角度注入了一些新的解读,但不管怎样,想要理解俄狄浦斯情结就得先追溯到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上。简单概括一下俄狄浦斯王这个故事: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早期因为政治原因而被剥夺权利,后投奔珀罗普斯为其儿子当家庭教师,但最后却将其子诱拐导致死亡。于是珀罗普斯俄狄浦斯的父亲,即拉伊俄斯将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后来拉伊俄斯做了国王,但却一直害怕这个灵验,所以一直和妻子保持距离。但因为某次醉酒,妻子最终还是怀孕生下了俄狄浦斯。所以我们看到俄狄浦斯的降生自一开始就是不被父亲所命名的,他是在忤逆父亲的意志下来到现实世界的。因为害怕的灵验,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准备将其杀害,但最终还是于心不忍只将其遗弃到了很远的地方。但不想还是婴儿的俄狄浦斯却被人发现救下,取名为:俄狄浦斯。随后俄狄浦斯还成为他父亲邻国的一国王的养子。随着俄狄浦斯的长大,神殿的神谕告诉他,他会杀父娶母,于是为了避免预言成真,俄狄浦斯准备离开本国不再回来,可他却不知道他所认为的父母其实并非亲身父母。戏剧的是,在俄狄浦斯离开的途中正好碰到了赶往神殿的拉伊俄斯,因为道路狭窄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斗,最终俄狄浦斯一举杀死了拉伊俄斯(即他的父亲)。于此同时,俄狄浦斯来到这个国家击退了斯芬克斯成为了该国的英雄,并予以该国法律做了国王并娶了拉伊俄斯的妻子(即他的母亲)。就这样俄狄浦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杀父娶母”的预言。故事的最后,俄狄浦斯的母亲羞愧,而俄狄浦斯最后也死于圣地。这是一个故事,同时也是一个隐喻。俄狄浦斯情结在早期又被称作“情结”,想必大多数人对“情结”要更熟悉一点。更扩展开来即是我们所谓的“孩子都偏爱自己的异性父母”。这个结论并非科学的实证,但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却又真实存在。如果说俄狄浦斯的故事是一种适合于西方的隐喻,但我们却发现在东方的文化里这样的话语竟也同样存在,且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楞严经通议》中明确写道:若本是男则爱母而憎父,若本是女则爱父而憎母,故曰:异见成憎,同想成爱。事实上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其实就一种,是儿童早期的一种的。为了避免发生,所以就要对其进行,以达成禁忌。弗洛伊德的学说里带有大量的性驱力即力比多的观点,很多人认为他所说的就是生物层面的性,但其实不是这样。弗洛伊德认为的性其实是一种扩散到全身的快乐,即一种婴儿般的快乐。比如儿童在游戏时,那种弥漫到全身的快乐就是一种性。回归到俄狄浦斯情结上,这个情结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儿童早期是否能与自己的父母成功的建立三元关系。不得不说的是,在这里,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结和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存在差异的,所以要分开来讨论。(非常提示:以下会出现某些让一部分人不能接受的字眼,作者已经尽可能委婉的表达,如果实在不能接受请退出。另外作者本人也不是变态。)女孩与男孩的差异最直观的地方在于的差异,也即男性拥有而女性则没有。弗洛伊德将其称作“菲勒斯”,而拉康则将其称作“石祖”(但在拉康的观点里,石祖是有两个的,一个是幻想的石祖,一个是象征的石祖,很明显一个存在于想象界,一个则存在于符号界)。这里不做深入的解读,我们只做浅析,所以我们只要知道所谓的,也即“菲勒斯”、“石祖”并非指生物层面的就行了,它只是一种象征,代表了权利,地位,身份等等。(比如女性渴望成为“石祖”,而男性则渴望获得“石祖”。当然这里的男性女性也不是生物层面的,而是心理精神层面的。有些女性虽然生物学层面是女性,但心理认同却是男性。而一些女性化妆整容,努力获得更高的学历等等,其实并非真正想这麽做,但还是做了,这样的做法背后其实就是在渴望成为“石祖”从而能更好被男性所渴望)我们先从男孩的俄狄浦斯谈起,男孩自出身以来就存在于与母亲的异性二元关系中,男孩爱慕自己的母亲,认为自己也有菲勒斯,于是产生想要娶母亲的想法。但是由于父亲的存在,给与了男孩禁止和警告,告诉他如果这样做他的菲勒斯就会受到惩罚和,男孩害怕父亲的惩罚于是产生了焦虑,同时为了使得自己的菲勒斯不被也最终放弃了娶自己母亲的想法。所以我们看到,父亲在此的作用。父亲不是现实的父亲,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父亲,拉康将此称作为“父亲的名字”,是一种代表社会规则的介入。有了父亲的在场,男孩脱离了母子共生的二元关系,从而走向有父亲,有约束,有规则的三元关系里。那么女孩的俄狄浦斯又是怎么样的呢?女孩一出生和男孩一样也是处于和母亲的共生二元关系里,此时女孩也是爱着自己的母亲的,同时女孩相信自己和母亲都拥有“菲勒斯”。但是直到女孩进入性器期,她开始发现自己与男孩的不同,甚至发现自己的母亲也没有“菲勒斯”时,开始出现愤怒和自卑。另外虽然母亲没有“菲勒斯”但她发现,母亲有父亲,而父亲则有“菲勒斯”,于是女孩感觉受到了欺骗开始憎恨母亲转而爱慕自己的父亲,而这也被称作“嫉妒”。女孩爱慕着自己的父亲,想要替代自己的母亲成为父亲的妻子,这同样也是一种禁忌。此时父亲的在场同样也是代表了一种规则的介入,父亲拒绝女儿的,于是受挫的女儿又再次转向自己的母亲。而由于父亲的介入,女孩也终于从母女的二元共生关系中走向了有规则,有伦理的三元现实世界。也许不少人无法接受这个俄狄浦斯情结,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又确实会遇到一些潜在的现象。比如大多数男孩在很小的时候有成人开玩笑逗他:你有没有喜欢的女生。他却说他要娶自己的妈妈当老婆。而民间我们也常听到类似于:“男孩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之类的话。这些无一不在诉说着俄狄浦斯情结的存在。对比男孩与女孩的俄狄浦斯,我们会发现男孩儿的目的是要走出俄狄浦斯期,即放弃从而构建三元关系。而女孩儿同样也是放弃从而构建三元关系,但女孩儿的关键却在于进入俄狄浦斯期。我们也许可以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理解精神分析的一些看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精神分析并不支持亲子关系里仅二元关系的建立。因为单方面的母子关系会产生持续一生的共生幻想,这根本是阻止孩子成长与发展的。说个接地气的话就是,我们看到如今的亲子关系构建,出现了所谓的“丧偶式育儿”与“直升机父母”,而里面大多是母爱给的太过窒息,而父亲则是处于缺位状态。我们有理由怀疑,母爱过多的背后是否存在一焦虑的母亲,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对爱的需要,从而获得一种替代性的爱。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看到,母爱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爱,父亲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从孩子出生开始,父亲的爱也是必不可少的。二元关系会导致共生幻想,而三元关系则才是最佳的矫正方法:父亲给予母亲支持,父亲处于母亲和孩子之间,这样共生关系也就走向了个体化。最后,留下一丁点悬念,坊间育儿圈里时常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母亲决定男孩,父亲决定女孩儿”,单从俄狄浦斯情结来看这自然是一完美配对,然而真的如此吗?仅对女孩来说,女性的梦中情人难道真的是一位酷似自己父亲的男子?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就不得不引入另一个情结:厄勒克特拉。这个有机会我们下次再浅析。

你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梦的解析》,还是值得读一读,不过读的时候,没点心理学底子,会有云里雾里的感觉。但请忽略这种感觉,只取自己能够理解、愿意了解的部分继续往下读,读着读着……豁然明了:噢,原来是这样!比如我的读,是从家庭教育维度切入的:消解与孩子的隔膜有什么妙招儿?让梦来帮你 心力倾注,必有丰盈。亲爱的,大家好!我是祁祁喵,这里是平凉家长之家频道,感谢你来听,感谢一路相伴!时间为证,我们终将得到命运最好的回向!今天是2018年8月2号,是我们的第167期。本期主题:消解与孩子的隔膜有什么妙招儿?让梦来帮你 |《梦的解析》1从弱弱的婴儿,到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大学生,18年。18个365天,父母亲与孩子所有的相处过程就像是一条河流,一条时而波涛汹汹、时而平静无波、时而暗流涌动的河流。18年的365天,父母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白天时候,那个妆容精致的、长袖善舞的、八面玲珑的职场人儿是何等光鲜亮丽。夜晚来临时候,褪去所有忙碌与光环,在大床的某个角落蜷成小小一团,无数次深深地,被陷进光怪陆离的梦中流泪、黯然、惶恐、神伤——或正在高高的高处享受万千荣宠时候一头栽下,跌啊跌啊直跌进了永远到不了底的深渊;或正在坚实路面上最安心、最放心时候,却一脚踏空,又是那个深渊!尽管,身体深处那个强大的灵魂一遍遍告诉自己:这是在做梦!这是梦!却依旧,泪流满面,不能呼吸!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梦的解析》,知道答案。2《梦的解析》被认为是20世纪最富创见的、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也是“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16部巨著之一。《梦的解析》,是我一直想读的一本书,五年前就搜罗在书架上了。新书一到,立即开读。读了三五页,莫名其妙的就给搁下了。隔了两个月,又因为某个莫名其妙的念头捡起来再读。如此这般,前四年半才把密密麻麻的394页读过了1/3。嗬,捂脸!这简直是有史以来最慢的阅读了。近几天,突然能够很有感觉、很是顺畅的读下去了,剩下的2/3,一周之内读完。果然,真正的好书,也是要讲究缘分的,就跟灵魂伴侣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梦的解析》是写什么的?答案就在书名里:解析梦的。为什么要解析梦?当然是为了解析梦的主人。说起来,这实在是很神奇的一件事,千千万万个完完全全不同国籍、不别、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生存现状的人们,却很有可能在午夜深眠的梦里,做着具有相同材料和象征意义的梦。解析这些梦的材料和象征意义,有什么作用呢?梦对一切心灵有了困难的人类而言就是110。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的一切困难,都可以通过拨打110来救急或救命。可是心灵世界中,人们遇到困难怎么办呢?具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和清醒意识的人们,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社会团体。可是,那些特殊心灵疾病患者,那些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不能够从第三方机构得到帮助的人们该怎么办?还有,我们这样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生活着的人们,我们如何才能够对自己了解的多一些、深一些?我们如何才能够对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了解的多一些、深一些?我们又如何在这焦虑而压抑、薄情而深情的人世间迎来某一刻的明澈顿悟或者寂静欢喜?我们总是需要一个媒介的,就像绚烂了整个天空的彩虹需要一粒粒微不足道、常被人忽略的尘埃做媒介一样,我们跨越白天与夜晚、跨越与灵魂了解自己的媒介,便是一个个的梦,一个个被我们压抑、屏蔽、忽略的梦。3《梦的解析》全书共分为七章,外加附录《论梦》。与其他书不同的是,这本书的序言有九个,但都超短。前面八个,从第一版序言到第八版序言,都齐全了。第九个是英文第三版的序言。序言部分总共占了15页。第一章《有关梦的科学文献》,是读懂这本书最关键也最困难的部分,以理论为主。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梦与清醒状态的关系、梦的材料和梦中记忆、梦的刺激和来源梦、梦醒后为什么被遗忘、梦的显著心理特征、梦中的道德感、做梦及其功能的理论。当然,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理论部分是必须要读懂的。读不懂、读不透的话,后面相关内容要往下读,就很可能会复制我读这本书的过程——长达五年的阅读,嘿嘿,图样图森破。从第二章开始就比较有意思了,《梦的解析方法:一个梦例的分析》。用了差不多15页,对1895年7月23-24日作者自己的一个具体梦例作了具体分析。通过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每一个梦材料和每一个梦念的层层分析、推进、解码,精准的解释了“梦的工作”流程、目的及意义,即弗洛伊德最负胜名也最有争议的理论:梦是的满足。读这一章时候,有几页很值得生活在华夏国的人们高度注意——关于传统的、不科学的、近乎于迷信的释梦。我们从小就受过关于释梦的被动教育,这些施教者一般都是年老的人,比如爷爷奶奶。他们是怎么样解释梦的呢?一般有两种,一是“象征性”释梦法,即:把梦的内容看着是一个整体,凭借生活经验或自已的本能寻求可以理解的、与原来内容在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另外一种事物去替代它。二是“解码梦”释梦法,是第一种方法失效时候的替补方法。比如有些梦特别光怪陆离、混乱不堪、不可理解,根本就无法进行替代,这时候,老爷爷老奶奶们就会自动把梦归作某一种密码系统,再按照上一辈老人们口传心授的套路式、固定式所谓秘诀,把其中某个乱七八糟不辨意义的符号转译成另一个已知其意义的符号——简言之,老人们解梦的原理是:我内心深处最想要哪一种意义,我就会挑选、套用最符合我需求的符号套路解释出那种意义。第三章《梦是的满足》,14页内容。主要阐述了梦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我连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件事”的被满足地极致,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梦是一切的满足。”第四章《梦的伪装》,16页内容。算是彻底揭开了梦的神秘面纱吧,让除心理学专家、神秘解梦者等领域之外的普通人,能清楚的看见“梦的工作”是怎样通过千变万化的伪装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表达,来满足我们被道德、伦理、律法等重重压抑、紧紧捆缚的深层。第五章《梦的材料和来源》,是以孩子们的梦为适切点,进行梦的材料、来源等更广泛层面的解析。为嘛要从解析孩子们的梦开始呢?因为孩子们单纯可爱,所以他们的梦也简单直白,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和破译。复杂的大人们不一样,即便在梦里,也依旧九曲十八弯的遮蔽和掩藏自己。这一章的内容很细,篇幅也长,分了四个小节,共68页。第六章《梦的工作》,共119页。通过页码占比,大家就能够一目了然:重头戏来了。第六章共分了九个小节,对梦的伪装方法、凝缩和移置作用,以及梦的表现手段、表现力、象征揭秘、梦中的计算和讲话、梦中的理智活动所传递的感情等等,借助于一个又一个不同年龄段、不同国籍、不同情境下的具体梦例,进行了深度和系统的解析。换句话说,人类终究是明白了——梦,是梦者的灵魂发给本人的电报。只不过,比较费事的是,要读懂这电报,就得掌握藏在《梦的解析》这本书中的一整套密电码。第七章《梦过程的心理学》,总共56页。分为六个小节,对梦的遗忘、回归作用、满足、梦中惊醒及焦虑梦、压抑梦、现实梦等的源出过程和健发过程、潜意识与意识作用,进行了非常棒的阐述——“梦,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刹那间占据我们心灵的思想进行审查,如果一个梦的意象威胁着的满足,就会把它删除,并试作一种新的解决,直到最后构成一种满足,能妥协地满足心灵中的两种动因。”瞧瞧,梦像不像是一个最温柔的小情人?像不像是一个最慈爱的老妈妈?像不像是一个无所不能、覆雨翻云却世间百媚千红只独爱咱这一款的王?4学习《梦的解析》,对改善亲子关系真正的建树在何处?对改善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可借鉴处是什么?第一,自我观察或亲自观察,比别人的帮助或观察更为便利有效。正如同我自己读这一本书,断断续续五年时间,为什么呢?是没时间、没精力、没兴趣?如今想来,都不是。不过是读着读着心生迟疑罢了——一个人要暴露自己心灵深处的大量隐私,自然要表现出犹豫不决,自然是要迟疑的。正如同德尔贝夫说,“每个心理学家都有责任去承认自己的弱点,只有他认为有助于解决某个不清楚的问题。”P075第二,通过梦,可以将自己或孩子从原生家庭、童年创伤等噩梦中拯救出来。很多亲子关系渐趋恶化,家长和孩子的隔阂越来越深,并不见得是眼下、此刻所发生的这一件事情所导致的。这个恶果的背后,往往蛰伏着家长和孩子有意识忽略或无意识忽略了的创伤。而这些根源上的伤害,会在临近崩溃的边缘时候被无所不能的潜意识通过梦这个媒介以电报的发给我们。所以,“我们在梦中得到满足或被允许的,往往不是现在的,它们也可能是过去的、被抛弃的、受掩盖的或遭到压抑的,只要看到它们再现在梦中,我们就必须承认它们仍继续存在。它们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真正消亡,而是像《奥德赛》中的那些幽灵,一喝到鲜血就会苏醒过来。”P156。此处的“鲜血”是什么呢?就是家庭生活、亲子关系中的同类或相似事件。同类或相似事件的重复发生,会刺激、引发、激活分明已经过去了很久的创伤性记忆。于是,在家长手足无措、完全不明所以的状况下,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越走越远。第三,当梦显得最荒唐时,往往也最为深刻,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样的。“凡是有话想说而说出来就会有风险的人都急于要戴上一顶的帽子。如果听者把那些针对他们的犯忌讳的话看做胡言乱语因而大笑不止,他们就容易忍受些。”于是,我们身体中无所不能、倾尽一切、无条件爱着我们的潜意识,便以梦的发来了电报。这个电报所承载的内容和欲求,即便是在梦中也会被批评、取笑和嘲弄。所以,“梦的工作”便会通过增加和制造更加荒谬的梦,或在梦中包含一些荒谬的元素,从而规避或解决梦念中有可能遭受的恶意。瞧瞧,这一环套一环的,不论是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大家伙都是可怜人哪,活得该有多么累!即便是做个梦,也不能够简单直白、痛痛快快,也要通过层层的伪装、苦心的化妆才敢表达那个裸的真实自我的真实需求。总之,《梦的解析》这本书,如果换成另外四个字便更加符合非专业人士的口味与需求:梦念语言。也就是说,梦既然不能在常态下被正常地允许,那么,它就会相应而创造出另一套非常态下的独特语言体系来描述它自己,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这样的一整套独特语言体系,被弗洛伊德发现了——而这,正是《梦的解析》终极的价值意义:一是创建了通达病态人格真实心灵的通道;二是提供了正常人认知自己的无阻碍媒介和捷径。这里是平凉家长之家在线课堂,欢迎转载分享,欢迎互动留言,祁祁喵将用心为你答疑解惑。明天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祁云:专注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作文辅导、好书评读、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原创版权: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plqiyun)

弗洛伊德把"弑父娶母"的情结称之为什么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缘自古希腊故事:俄狄浦斯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阅读全文 >

弗洛伊德的“人性论”与王阳明的“心学”有什么相通之处

佛洛依德“论人性”大体有这几个方面;“决定论人性观”;“消极悲观的人性观”;“因果论的人性观”。“潜意识论人性观”决定性人性观佛洛依德佛洛依德认为,人类绝大多数的行为,是由过去的事件决定的而非现实的目标所能制约,人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受命于潜意识的追求,潜意识是我们观察不到的非理性意识动机,受生物本能的驱动力,和幼儿时期性心理事件的控制。通常人们的感觉是自己在主宰着自己的生活,实际上,人们对于塑造自己的人格是无法控制的,所有的一切都在潜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消极悲观的人性观佛洛依德认为,人和世界上的事物一样,都是处于矛盾的状态里。生与死的力量从相反的方向同时作用于人类。人的肌体之中同时具有生与死两种本能。人是本能的奴隶,人生的目标就是死亡,人生不过是朝向死亡过程中一条曲折的路而已。因果论的人性观佛洛依德认为,现实的行为主要有过去的原因左右,而不是由未来的目标左右。人们受困于本能和死亡本能的争斗中不能自拔,而这两种本能在遮盖撒谎,表现是保守。人们被强迫着重复着原始 的行为模式,力求减少紧张,缓解焦虑,压抑不愉快的经验,强迫着重复熟悉的,被潜意识认为是安全的行为。潜意识论人性观佛洛依德认为,从口误到宗教经验,凡此种种,都深深根植于性本能和攻击的中,潜意识的动机使人们成为了自己潜意识的奴隶,尽管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但是,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深嵌在意识之中,人们在不自觉中被潜意识支配自己却全然不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他解释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由此而知道,良知是人先天就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的心里的天理,但是良知常被私欲蒙蔽,所以要除去人的,恢复人性先天的良知。王阳明认为心既是理。老子说道是宇宙的本原。程朱说理是宇宙的本原,理与物质结合生出万物,万物都含有理,就像每一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一样。理在自然界表现为自然的规律,在人类社会里表现为伦理道德。人的心里天生的就有理存在,只要能认识到心中的理,人的行为就会符合伦理道德,成为圣人。关于怎么认识理,朱熹说;去格物,格物穷理。王阳明受朱熹的启发,开始了格物之旅,开始去格竹子,格了好几天没有各出理来,反而病倒了,留下了一个典故;亭前格竹。王阳明苦思冥想,他终于悟出了,心即理。我本来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什么是恶,这就是良知。佛洛依德的人性论与王阳明的心学,说的都是人性,一个是人性里不可控制的潜意识左右着人的行为,人的本性是。一个是,人之初性本善,人心里的善良就是天使,只要不被私欲蒙蔽就会道德高尚。所以传统的文化植根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它会左右着人们所有的行为,包括看问题的角度,思维的模式,不要试图改变自己的文化,那是一件扭曲灵魂 的事情。

为什么女人更容易沉迷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一套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比较全面,女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需要精神寄托和安慰,而且大部分女人对精神的依赖和追求在当今社会工作、家庭、生活、和婚姻都是需要精神状态的支撑,对女人才有更好的安全感,沉迷弗洛伊徳精神分析那一套,似乎找了精神的希望。

标签: 故事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故事改变人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来访者故事》投稿(来访者百度百科) 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从何而来?来访者故事(稳定的自我意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来访者故事》投稿(来访者篇百度百科) 我与心理学的故事:点亮心中的希望(我与心理学1500字左右) 故事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改变故事包括哪几个方面) 有奖征稿:写出你的心理咨询成长故事!(心理咨询案例集锦) 故事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改变故事的方法) 为什么人们喜欢在网上公开讨论个人恋爱故事?(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网络恋爱) 心理故事:女人与衣服(女人和女人相处心理学)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来访者故事》投稿(来访者篇剧情) 讲个故事,故事中有她,有我,也许也有你(讲个故事,故事中有她,有我,也许也有你的英文) 从法外狂徒到憨憨奶爸,他经历了什么(憨爸真实的故事) 讲个故事,故事中有她,有我,也许也有你(故事里有我) 我和蜗牛谈恋爱:情感关系中的安全感到底有多重要?(我与蜗牛之间的故事) 患上“空心病”,要如何把内心填满?咨询室故事(空心病怎么破) 心理故事:女人与衣服(女人和衣服的经典说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来访者故事》投稿(来访者篇)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来访者故事》投稿(来访者是啥) 原来,说好故事也能成长(故事讲得好下一句)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丨词条文章(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绘本故事) 患上“空心病”,要如何把内心填满?咨询室故事(空心病心理) 没有故事我们就完了!丨《写作脑科学》(写作脑子里没东西) 我与心理学的故事:点亮心中的希望(我与心理学的故事演讲稿) 《女心理师》里说的家庭问题,在无数真实案例里看到了(女心理师讲了哪些故事)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来访者故事》投稿(来访者篇后面是什么) 【荐】《天堂旅行团》:“我连一分钟都不愿意少活”(天堂旅行团是真实故事吗) “我是谁”?《楚门的世界》对认识自我的三点启示(楚门的世界讲述了什么故事) 从法外狂徒到憨憨奶爸,他经历了什么(憨爸真实故事原型) 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从何而来?来访者故事(自我的稳定性是指) 读者故事10(读者故事作文怎么样) 《女佣的故事》:你可以微弱,但一定要有光(女佣是做什么的) 最短恐怖故事:被当众表白(很短恐怖故事) 故事分享:心理咨询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心理咨询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 最短恐怖故事:被当众表白(最短的恐怖故事) 【荐】拯救“坏孩子”,离不开爱的教育(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