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女人会害怕男人,是因为-被妄想症误会怎么办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女人会害怕男人,是因为

故事背景:小镇上美丽的主妇Amy失踪了,一切线索都指向是她的丈夫Nick杀了她...1.主角:BenAffleck忽略不计玩票出演的片子,事业上升期的阿弗莱克携Argo的成功,锐不可当,影片他比较本色的蜻蜓点水演出,一个工作不努力,每天只想吃喝玩女人的很世俗的美国男子Nick,特点的人好和帅气。RosamundPike这位英国女星,多年屈居二线之列,在各种片中当配角,非常脸熟,但角色繁杂戏份也不多没有让人能记住的表演。她饰演一名事业成功,受朋友家人喜爱的金发甜姐儿。2.剧情:不得不说剧情急转之前,两人的表演都很本色,也无任何惊艳的地方,随着两条主线交汇,谜团逐步揭开,剧情的带入人物性格丰满了起来,之前看似平淡的铺垫才有了意义。影片前段,影迷应该是同仇敌忾,对男主Nick持批判态度,他看似罪有应得受所有人唾弃和怀疑。他刚失业吃着软饭,玩自己的学生男主角Nick的是EmilyRatajkowski,BlurredLineMV中的清丽裸模,在妻子失踪发布会上笑着拍照,在自己失落时还主动讨好其他人,他知道自己可能面临杀气指控,于是极力隐藏证据和撇清关系,一种这爷们在和掩饰的感觉油然而生。而她失踪的老婆,漂亮聪明贤惠讨人喜欢的Amy,前半段一副美国好妻子的架子,让人都为她的是总感到惋惜。影片中段,谜题逐渐揭晓,Amy因为发现丈夫不忠,由爱生恨,炮制了一切线索和剧情,希望自己的失踪能给Nick造成死刑证据。随着Nick追寻妻子的线索和为自己洗白,一切了然,Amy有被妄想症病史,解释了她感情受挫后的变态行径。Nick和Amy家里养一了只金毛猫,无疑是对金发Amy潜在人格的一个映射,她受伤后,独立的猫性崛起,栽赃对她来说是理所应当的恶作剧,她要之夭夭像一个优雅的猫咪注视着事态的发展。自黑一下,大姐你是天蝎座的吧。影片后端,剧情直转急下,老情人的出现改变的故事的走向。NeilPatrickHarris老爸老妈浪漫史Barney这龙套跑的太值了,虽然他刚露面我就想乐,但是他对痴情的富家少爷表演起来还是得心应手的。他对男性沉迷在女中,那孩子一样不知所措状态诠释得很好,执迷不悟的爱令他控制欲极强,对待女人像心爱的宠物和玩具,无奈他喜欢的女人像流沙一样,握不住却被她吞噬。Neil的角色是强迫型人格,喜欢追求规则和控制、完美主义的特征在Neil身上体现无遗,好莱坞是有多喜欢塑造OCD人格,DavidFincher没有像其他导演和编剧一样,俗气地把OCD挂在嘴边,明眼人一看便知。Neil爱的是一种感觉和一种情怀,他为什么要Amy梳妆打扮起来,而不告诉Amy我喜欢你落魄的样子,却不知他喜欢的那个Amy已经死掉。另外,老爸老妈浪漫史剧终季太感人了有木有!之前栽赃杀夫的计划破绽百出未成功,但是那只是Amy的练习作品,之后靠谋杀老情人重回家庭和公众视线,真是高智商犯罪的典范了,女主角心理素质棒棒哒,掌控着一切丝毫无鸭压力,被妄想症被OCD逼疯也是会雄起的好么!总结:美国好妻子最后变成了美国好,她华丽的转身成了不折不扣的反派,Nick这个表里如一,看似自大自私,其实爱心无限萌蠢无敌的老公相信Amy真的怀了孕,包容了Amy的罪行,并重修旧好。Nick对家中金毛猫的态度也映射了他会最终接受Amy原谅一切,!孩子是你的么也不想想!Nick这个角色其实是一个超级好人,极有爱心的软汉子,对心软的态度,对猫咪的关爱,对妻子的包容,对律师的言听计从,他处处都在被牵着走,BenAfleck把这个老好人演得很自然,平淡对主打剧情的片就是尊重,不像Leo每次都用力过猛。鲁迅说,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Amy心里的那个小女孩随着她最后野蛮任性的恶作剧彻底走失,剩下的是一个冰冷的外壳,里面住着一个狡诈而敏锐的强大女人,也许她还带着一丝对肚子里老情人孩子的母爱,她固执的想法里,应该觉得这是对情人最好的奖赏而不会愧疚,猫一样的女人只跟随自己的逻辑。Girl走失了,剩下的是一个母亲和妻子,她彻底成熟起来并洞悉了老公的懦弱,吃定了Nick。3.未落俗套的细节:预告剪辑:丝毫没有透露出电影主要情节,影片过半,影迷都很感叹结局居然是这样。血:近年来,好莱坞很多低成本惊悚片恐怖片,通过大量运用喷血、血字、血迹来,笨拙粗糙地创造,的视觉冲击场景。影片的血运用不是很多,都恰到好处。血是Amy对上一段感情的释怀,是Amy情夫对她喷薄的爱,是她洗尽罪恶时脱去的皮。笑话:本片没有为了抖包袱而编笑料,所有笑话都是角色对现实情况的一种嘲讽和评价,观众笑时多半因为体会到了角色的无奈。想象空间:2-3处角色对话之后观众能预料马上发生的场景,被省略或者剪掉,具体是哪几处记不清了,但是既然观众能体会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这种剧情上的蒙太奇还是很激发想象空间的。4.缺点:关于音乐我没什么记忆,还想不记得有哪段音乐极大地烘托了剧情,但至少没有想小成本恐怖片那样,用不协调钢琴或者怪异音效来刻意地表现某一幕的惊悚,作曲还是得过奥斯卡的大神,给个一般赞吧。演绎和剧情孰轻孰重?BenAffleck的表演比较本色,平平淡淡才是真。RosamundPike的表演无疑是她个人演艺历史上最牛B的一次,捉摸不透的眼神,完美无破绽的外表与笑容,宠辱不惊的淡定状态。按照道理来讲,既然如此推崇女主角,女主角的表演也没有达到斯特里普和劳伦斯那种抢眼的境界,而男主角和其他配角也没什么太多值得夸赞的地方,都是正常发挥,或者剧情如此限制了演员们的演技?结尾不够悬疑?结尾如果停在,Amy回家之后,两人分房睡,Nick把门锁上,半夜门突然开了...那岂不是更悬疑,但本片居然落下了一个圆满的结局。5.影片让我想起了惊悚悬疑片大行其道90年代好莱坞的几部片子,迈克尔道格拉斯和莎朗斯通的本能,BasicInstinct1992,同样是男方身陷危险谜团而对女方苦苦迷恋,了解后却义无返顾的无视女方的本质与魔同眠,莎朗斯通凭借塑造潇洒不羁并且柔弱可人的女魔头形象成为好莱坞90年代的性符号,道格拉斯风度翩翩性情男人的本色演出,90年代惊悚片类型最佳。JeffBridges疯狂的心,Tron,KieferSutherland(24时择日再活的TheVanishing1993跟影片前段丈夫追寻妻子下落很相似。道格拉斯和GwynethPaltrow钢铁侠秘书的完美谋杀,APerfectMurder1998,丈夫濒临破产,发现妻子,欲杀之取保险自保财位,道格拉斯对Gwyneth的控制和Gwyneth的摆脱跟Gonegirl的后半段谋杀情节很像。

妄想症的类型及分类有哪些

妄想是指一种不符合事实但却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加以改变的病态心念,属于思维障碍的一种。妄想可以在意识清醒,也可以在意识障碍的条件下发生。不管在何种条件下发生妄想,都是各类精神病性障碍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因此不单独称为”症”。

妄想根据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分类(疾病的诊断依然需要根据各疾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评估)

1、妄想(被害妄想)

2、关系妄想

3、夸大妄想

4、自罪妄想

5、虚无妄想

6、疑病妄想

7、嫉妒妄想

8、钟情妄想

9、控制妄想

10、妊娠妄想

11、变兽妄想

12、宗教妄想

13、不朽妄想

14、系统化妄想

15、诉讼妄想

16、附身妄想

17、贫穷妄想

18、怪异妄想

19、躯体妄想

20、释义妄想

21、援助妄想

22、被窃妄想

23、灾难妄想

24、思维播放妄想

25、发明妄想

一夜之间火爆全网的“二舅”,到底是谁

二舅是谁并不重要,他代表了一类人。

故事讲了一个少年天才的二舅因为高烧被村里医生打了三针而一生残疾的故事。

故事中

二舅自学木工活,为出嫁的妹妹做了一套精美的家具;

二舅去部队,为他们制作好多家具,受到大家的喜爱;

二舅养育了一个不是亲生的女儿;

若干年后见到当时打针的医生,医生说:“要是搁在现在我早被告到了。”二舅原谅了他;

二舅60多岁的时候带着80多岁的亲出门干木工活;

二舅自学算卦自己制作卦签,自己抄录解卦的册子;

二舅自制过二胡;

二舅后来帮村里人修理小家电,插电板、录音机、门锁等等,他活成了村里人需要的人。

二舅把一手烂牌尽量打好;

二舅活成了村里最快乐的人。

文章最后作者用"饱满"二字形容二舅的人生,尤为贴切。

故事中作者对二舅的人生感到遗憾,但是二舅自己并未表现出遗憾。

我看了感触很深,第一时间分享给我的朋友,她这么说:

青春期的孩子抑郁且内心孤独,家长应该怎样

我家孩子今年高二,重点中学实验班,高一一直是班上倒数十来名,回家基本不做作业,想尽各种办法在我们这拿手机玩游戏,作为父母的我们肯定很着急,刚开始还是以家长的强硬管理,结果离我们越来越远,回家根本就不理我们,问什么都是以“关你屁事”回答。

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觉得可能是我们的方法出了问题,我们开始咨询专业的老师,咨询他的同学朋友,网上查阅关于青少年教育心理等资料,我们自我反省,或许是我们对孩子要求实在是太高了,特别是孩子爸,跟孩子一见面,说的全是学习学习,恨不得回家也一直按父母的意愿学习和锻炼,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同时他也还是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试着跟孩子做朋友,陪着他一块出去玩,同时跟他面对面制定规章制度,假期在家的时间分配,让他签字,达成协议。我们也有意识地邀请表哥表姐来家里给他现身说法,不着痕迹的鼓励他把握现在的好资源好平台努力学习。还带他去拜访优秀的学长,给他学习和生活指点迷津。

作为父母,我们也尽量一有时间就留在家学习,坚决不去打牌了,并告诉他,我们以前麻将瘾是挺大的,但是为了给他树立榜样,我们可以戒掉,只要用心,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渐渐的,孩子没那么烦躁了,能安下心来学习了,也愿意跟我们交流了,脸上也慢慢有了笑容。高二成绩也有进步了,跑到了年级100名左右,我们知道,这个成绩是他努力才得到的。

一路走来,有悲伤绝望,也有小惊喜,作为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朋友,在给他指点和分担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示弱。告诉他,父母只是普通人,也会犯错,也有不能完成的事情,也需要他的帮助和关心。但是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为什么现在唐氏筛查结果普遍都是高危

简单点说这个问题吧,唐筛根据风险评估,以及漏诊误诊的情况,取了个相对胎儿异常漏诊,和胎儿正常误诊最佳的比例。这个比例在5%左右,也就是说100个孕妇做唐筛,其中有5人会是高风险。而95个低风险的孕妇中可能有20%-30%的染色体异常漏诊。以染色体异常出现的概率1%计算,实际情况中大概1000名低风险孕妇有2—3例的染色体或基因异常漏诊。(也就是说唐筛低风险而胎儿有问题)

100个高风险的孕妇中,最终个有5%-10%左右存在基因或染色体异常(唐筛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唐氏综合征,而是对所有染色体异常均有一定的意义)。

所以高风险低风险的取值是存在矛盾的,如果把风险提高到20%,也就是说100名孕妇有20个高风险,这样漏诊的情况就少了,但是会明显增加误诊的情况。反之,如果把高风险调到1%,这样误诊就少了,但有问题的孩子就会漏诊增加。

所以唐筛目前取值的风险比例就是5%,并不是普遍高风险,大部分孕妇是低风险的。说白了,这个5%就是人为定的,平均100个孕妇中注定有5个高风险。

如何培养较好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门源于生活的艺术

想要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我有以下的几点建议:

音乐欣赏要先广后深

兴趣是持续坚持一件事情的前提,在刚刚开始系统化的鉴赏音乐时,先从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类别入手,寻找与之相近的风格,扩大自己所欣赏音乐的种类,再逐步提升自己鉴赏音乐的深度。

鉴赏音乐并不是一味地只听古典音乐,现在的流行音乐虽然结构较为简单,但是更加平易近人,有的经常听流行音乐的人,在刚刚听到一首新歌的时候,第一句刚刚唱完,他就能反映出接下来的一句大概是什么轮廓,这就是自己的耳朵对于音乐的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在培养这种认知方面,流行音乐远比古典音乐更有效果。

等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成长,接触到大量古典音乐以后,你会发现很多流行音乐都有着古典音乐的经典元素,这种探索发现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比如帕赫贝尔的《卡农》的和声进行会经常出现在流行音乐中。)

像看电影一样地听音乐

刚刚接触古典音乐,不要把它想得是一个非常高深莫测的东西。其实,音乐就是表达的生活,每一首音乐都有着背后的故事。

先从知名的音乐作品开始,一边聆听,一边去了解这首作品表达的主要内容、创作背景、作曲家当时的生活状态。你会发现,音乐的画面感会逐步在你面前展开。每一个音符都能变化成具体的画面,将故事演绎出来,仿佛是在看一部电影。

比如《邀舞》,高低音声部完美演绎了一位绅士和一位女士的对话。从一开始男士邀请女士跳舞,一人一句互相交谈,再到部分高低音交织在一起,仿佛两人偏偏起舞。

不要太早地学术化

我坚信先有音乐,再有理论的说法,音乐理论是前人对于好的音乐产生规律的总结。过早的接触理论会让你迅速失去听音乐的乐趣。

了解理论最恰当的时机,是在你已经能够分辨每一种乐器在一部音乐电影中所担任的角色以后。这个时候,对音乐理论进行补充,能够帮助你更清晰的了解整首音乐的构架和和声组成。这时的你就能发现每个作曲家独特的风格,一个派别的写作手法,甚至是音乐之间的相互借鉴和抄袭。

尽量选择好的音源

欣赏音乐主要依靠的是听觉,品质不佳的音源和播放设备会抹杀掉很多精彩的细节,比如很短的修饰音、声音强弱的略微变化、声场的大小(简单的说,就是每一个乐器所在的物理位置),让整首音乐模糊不清。所以在欣赏音乐是,最后选择正规的高品质音频和达标的播放设备。

精神疾病中最严重或可怕的是哪个

精神疾病中最严重或可怕的是哪个?

精神疾病包括很多,抑郁症,精神症,双向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等。还有一类症状叫神经症,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神经衰弱5种,这些病,总体说得病容易康复难,很多人由于没有科学有效及时的帮助,造成终身病痛,不能正常工作学习,没有自己希望的婚姻家庭,自己痛苦,家庭无奈,社会负担沉重。

很多病,听着可怕,但是如果及时调整,本人积极配合,都能康复。但最难的就是偏执型人格障碍和攻击型人格障碍,这些人个人痛苦感不强,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他们没有求助,只是给别人制造痛苦和麻烦,所以康复效果最差。

这种人个性偏执,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缺点,和成长环境有关,从小被攻击,被打击,学习能力也不强,不能适应时代更新知识,而是固执己见,所以感觉与社会,与别人格格不入。

一个人同时有焦虑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

哪有一个人有这么多诊断的,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确定诊断,不要自己妄下定论,如果真的是某家“专业机构”给你下的这么多诊断,我建议你换一家专科医院看一看。

精神障碍共病问题

精神障碍疾病,往往症状很多样化,不是单一症状,比如一个精神症的患者一般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症状群,比方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比方焦虑症状,比方抑郁症状,比方强迫症状,比方躁狂症状等等症状,但不一定都会有诊断,因为本身精神症自身的症状群就很多。

对于精神障碍疾病的共病问题还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比如抑郁症的患者大多伴有典型的焦虑症状和非常普遍的睡眠障碍,但这都可以看做是抑郁症的症状表现,而不是去单独另下一个诊断说明。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精神科都在遵循等级诊断制度,比方说一个同时满足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我们都是按照抑郁症诊断,而非焦虑症诊断,因为抑郁症在等级诊断上一定比焦虑症要严重的多,所以如果满足了抑郁症诊断,是不是考虑焦虑症诊断的。但这种等级诊断制度不会丝毫影响患者的治疗计划,因为精神医学上一般的治疗基础是对症治疗,有哪些症状,应用哪些相应的药物,当然也会考虑患者的躯体情况和基础疾病,已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再来说一说你题目中的问题。

你说的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无外乎: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症。就个案考虑,如果我的患者同时满足躁狂和抑郁的双相障碍以及精神症的部分症状,我个人是倾向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虽然按照诊断等级症可能更严重一些,但是同为重性精神疾病的双相障碍可以存在精神病性症状,而精神症一般不会有明显的躁狂和抑郁表现。当然,治疗方面可以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

之前在上海进修期间,有幸参加了江开达老师的疑难病例分析,当时一名双相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的患者,既往20年诊断强迫症,但江老师认为不应该共病诊断,应该单一应用双相障碍诊断,因为强迫和焦虑都可能由双相情感障碍引起,因为双相障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所以造成强迫症状和焦虑症状慢性迁延。

所以我的观点

我觉得你的疾病应该优先治疗双相障碍,根据目前的具体症状表现,选择适合你的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去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当然,如果伴有严重的焦虑是可以加用抗焦虑药物治疗的。

有的时候不是更多的药物治疗就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如果按照所有的症状去用药,可能会用到很多药物,这样很有可能会加重药源性焦虑,让患者的体验更烦躁,更痛苦。

所以,临床上的做法是尽量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单一用药,尽快控制主要症状。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有疑问可以私信留言,我会帮你解答的。手打不易,欢迎关注。

精神有什么症状

精神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大多数精神症患者初次发病的年龄在青春期至30岁之间。起病多较隐袭,急性起病者较少。精神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除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不常见外,可出现各种精神症状。

前驱期症状:在出现典型的精神症症状之前,患者常常伴有不寻常的行为和态度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较缓慢,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或者这些变化不太引人注意,一般并没有马上被看着是病态的变化,有时是在回溯病史时才能发现。前驱症状的发展形式有三种:(1)非特异性变化→特异性的精神病前症状→精神病;(2)特异性变化→对此变化的神经症性反应→精神病;(3)“前哨综合征”的类型,这些前驱症状可自动缓解,并不直接发展至精神病。主要的前驱症状按出现频度递减为:注意减退、动力和动机下降、精力缺乏、精神病性症状、睡眠障碍、焦虑、社交退缩、猜疑、角色功能受损和易激惹。

早期症状:本病起病形式不一,可呈慢性、亚急性或急性。早期症状多种多样,一般与起病类型有关。患者的精神活动逐渐变得迟钝,对人冷淡,与人疏远,躲避亲人并怀敌意;或寡言少语,好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生活懒散,不遵守纪律,对周围人的劝告不加理睬。有的患者表现为性格反常,好无故发脾气,不能自制,敏感多疑;或沉湎于一些脱离实际的幻想、自语、自笑;或无端恐惧。部分患者可表现类似神经症的症状。在明显精神刺激下,或在躯体感染、中毒或分娩等因素影响下起病的患者,起病较急,可出现意识障碍。

临床症状群:近年来,根据症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将精神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5个症状群: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攻击敌意、焦虑抑郁。

病程演变过程及预后:多数患者表现为间断发作或持续病程两类。大约1∕5的患者发作一次缓解后终生不发作。反复发作或不断恶化者可出现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临床上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残疾状态。病情的不断加重最终可导致患者丧失社会功能,需要长期住院或反复入院治疗。有近50%的患者曾试图,至少10%的患者最终死于。此外,精神症患者遭受意外伤害的几率也高于常人,平均寿命缩短。首次发作的精神症患者中,75%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但反复发作或不断恶化的比率较高,是否进行系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是关键因素之一。首次发作的精神症患者,5年内的复发率超过80%,中断药物治疗者的复发风险是持续药物治疗者的5倍。由于现代治疗学的不断进步,大约60%的患者可以达到社会性。

刘伯温临终前使出什么计策,让朱元璋每天担

刘伯温临终前使出什么计策,让朱元璋每天担惊受怕, 最后郁郁而终?

俗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控天下人的生杀大权,衣食住行用的都是最好的。尤其是,很多皇帝每天要处理一国之事,遇到一些坏消息的时候,难免心情不好,脾气也大,遇到一些残暴的君主,一个不小心,大臣就要丢了性命。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作为皇帝,他严于律己,爱国爱民,打击贪官污吏,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但是,作为一个常人,在许多人眼里,朱元璋却是寡恩薄情,大肆开国功臣,并恢复了残忍的殉葬制度。

朱元璋之所以能打下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边的兄弟,都为他舍身忘死地拼命,更重要的是,有刘伯温等一大帮谋士为他出谋划策。然而,这些人在朱元璋登基以后,大部分都被朱元璋残忍地杀害了。

洪武八年,64岁的刘伯温临死前,将两个儿子,刘琏、刘仲竟叫到跟前,告诉他们,当今皇帝生性多疑,我所写下的这本《百战奇谋》,如果献给皇上,恐怕会使全家人陷入危险,倒不如烧了它,来保全家人。次日,刘伯温就去世了,只给朱元璋留下一封书信和一本《郁离子》。

《百战奇谋》这本书是刘伯温穷尽一生精力编写的神书,上面记载了刘伯温生平的所见所闻,以及刘伯温一生中经历过的大小战事。当时,民间就有传说,说得到此书就能有大明王朝的能力。

后来,朱元璋得知此书的存在,于是就派人前去找来。当刘伯温发丧的时候,朱元璋派了两位使者前去吊唁刘伯温,其实,主要目的是为了找这个书,但是找了一圈,没有收获只能空手而归。

这件事让朱元璋寝食难安,生怕有了得到此书他的王朝,不过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见过这本书,估计这是刘伯温为了报复朱元璋,故意留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让朱元璋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

参考文献:《明史·刘基传》、《明史纪事本末》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