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中度抑郁症及焦虑症该怎么治疗-改变认知治疗焦虑症的方法

中度抑郁症及焦虑症该怎么治疗

中度抑郁症及焦虑症可以保守的药物治疗以及进行心理治疗为主,如果轻度的焦虑症,这个进行心理开导一下就可以,但是如果达到中度也是得结合抗焦虑的药物,心理治疗的话可以选择认知行为疗法,这个针对抑郁和焦虑的治疗效果都很好。

我是个学生,有焦虑症、抑郁症还有性别认知

这么给你说吧,焦虑症,抑郁症的人很多,有的人甚至几十年都是在这种生不如死的状态下度过的。另外,你的抑郁症是自己的定义的,还是被确诊过?如果仅仅是因为你有轻生的念头,自残等问题,就确定自己有抑郁症,可能不太严谨,因为你有的这些问题我小学时期就有过。

我们先定义一下抑郁症,你对号入座:

抑郁症不同于短暂的忧郁情绪ーー根据定义,症状必须至少持续两周,抑郁症并不是软弱标志,也不是一种可以被意志消除的状态,并且,抑郁症往往是间歇性的,可能持续数月之久,但是,这种症状其实是可以自行缓解的,当然,有时候也要适当的治疗。

在这里,根据你的描述,你认为自己是抑郁状态,但你父母却认为你乐观,这显然是你有乐观的表现,可能是因为你压抑了自己的情绪,但抑郁症的持续时间如此长久,光靠每天坚定的压抑,显然太难了。

因此,你在家人面前能表现出正常与乐观,可见你的抑郁程度只是被你放大了。作为一个初中生,能够如此调控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你的客观表现,也并没有持续性抑郁障碍的样子,虽然你可能痛苦了几年,但真正持续性的抑郁障碍会让你表现出悲伤和情绪低落等症状,甚至可以导致重度抑郁,到了这个阶段,我觉得你可能会封闭起来,因为达到重度状态的抑郁障碍,他的世界观就是黑色的,绝望的,你想,你还可能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乐观的样子吗?

而你却在这里有条不紊的求助,所以我觉得你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持续性抑郁障碍,焦虑可能有,至于你说的性别认识障碍,如果你是男生,你倾向于做女生?还是,你是女生而倾向于做男生?大多数人的性角色在三岁的时候,就确定了,自此以后,就会遵循内在的性别意识为人做事。

你可能并没有抑郁症,只是轻度的焦虑,毕竟你年纪小,你的压力应急系统并不强大。

抑郁症有个孪生兄弟叫怠惰。这是个很古老的词,在七宗罪被世人知道之前,早期的宗教就列出了八种坏思想,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怠惰。怠惰是比更严重的坏思想,因为早期的宗教认为是一种低级形式,因为你渴望你没有的东西。之所以怠惰比的罪名还大,是因为由于绝望和对生命的绝对蔑视。

以前的宗教人士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一天中,必须去做家庭和工作上的重复务,如果在这种重复性状态下生活一阵子,很多人就会对生活缺乏热情,大家也不再有信仰,转而消极和麻木,最终会陷入黑暗的深远,因为他们鄙视生活本身。

如果一个人鄙视生活本身,就像一个学生鄙视学习,那是很令人沮丧的,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抑郁的症状。只是生活的冷漠和没有意义的压力导致了麻木,慢慢的让人失去对自己的控制。

不论是对于成人,还是学生,徒劳的重复性都是令人崩溃的,很可怕,因为重复性的无尽延续很难看到希望,我们本能上就排斥这种生活,如果在重复性的生活中添加希望的压力,那么承受者可能就更加痛苦了。

一点小建议:

  • 让生活多样化,不要读死书,多样化的生活对缓解情绪有很大帮助;
  • 跟父母好好谈谈,开宗明义的陈述自己的问题和困境,作为父母,对你有再大的希望,首先要保证人在,人不在了,所有的希望都完了;
  • 搞清楚自己焦虑的来源,焦虑引起压力反应,会激活你的压力反应系统,如果你不明白焦虑的是什么,就很难排解压力,何况你的承压能力并不强;
  • 不要吃药,这是美国精神病协会的建议,年龄太小吃药可能会适得其反;
  • 保持运动的习惯,运动有时候能治百病;
  • 与家人保持信任度,强链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塑造自我,人类从四五岁开始就学会隐瞒信息,尤其是对父母,这是成长的一个部分,但不是必须的;
  • 在自己的情绪好转之前,把学习当成娱乐,并且告知父母自己的想法,学习成绩都是可以弥补的,休学也是一种;
  • 最重要的一点,要诚实,自己不舒服,尤其是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瞒着,且还表现出一副什么事情都没有的样子,如果你这样做,那么包括你父母在内的其他人,就只能把你当正常人对待,你是一个病人,就不要逞强,人都有脆弱的时候,如果你掩饰自己的病态,那么生活却会给你正常的压力,这可能是你无法承受的。

中度抑郁症及焦虑症该怎么治疗

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抗抑郁药能“改善”,而不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的焦虑症状呢,那就是有“焦虑症状”,而不是“抑郁症”状上。作为药自然是要针对病症下的,所以首先要确定的是,需不需要吃抗抑郁药,才能进一步讲能否“改善”。

现在迫于各种压力,在人的各个年龄段有很多焦虑抑郁的人,而且在不断增加,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儿童和青少年也无幸免。儿童青少年产生焦虑或讲严重的抑郁症,大多源于“恐惧”性心理产生,对某一惧怕出现而可能出现的事担忧,没有成年人那么的复杂。在此不讨论焦虑抑郁产生的原因(在其它问题回答中讲过),而讲下“改善或治疗”的看法。

焦虑严重被认为是抑郁症患者的前兆,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讲,无疑是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么如何去“治疗”呢,吃抗抑郁的药能改善或治好吗?医学上西医判断抑郁症,除了从行为表现上分析,更重要的是检测脑内突触间隙单胺递质5-HT、NE的浓度是否降低(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内突触间隙5-HT、NE的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治疗抑郁症的药则是促生单胺或减少单胺的消耗,或补充脑内突触间隙5-HT、NE的浓度,而达到控制或减轻抑郁症状。至于产生脑内突触间隙5-HT、NE的浓度减少的原因,发现有很多方面,但到底哪个是主要的没有很明确的结论。如果按医疗检查需要吃抗抑郁药的话,从相信科学来讲那就是改善是能实现的,如不需要吃抗抑郁药那就不存在改善这个问题了。

那么中医对抑郁症是如何看的呢?中医看抑郁者的表相是缺乏精气神,他看不到世界的美好。本由于劳累操心肾虚精气不足,再长时间受心事干扰,郁闷至使肝气郁结,气滞。不能运化通气,气虚而加剧忧虑的程度,至使发展成抑郁的严重程度。所以以疏肝补肾调气入手,以提高精气神,提高体质而控制和逐渐减轻症状。

但很关键的一点是,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无一例外的都强调了在药物治疗的时候,需要做心理调理和思想认知的改变。这就说明不解决产生焦虑抑郁的思想问题,即便吃抗抑郁药也不能彻底治疗抑郁的,而最多暂时控制下,或改善下症状而已。所以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包括其他焦虑人员,关键要找到焦虑的原因(儿童青少年需由父母、亲人来帮助),想办法消除才能有所改观。但我们需要明白,即然会让你焦虑的事,一定是严重的事,是不容易摆脱的,只有平下心,达到了有摆脱的决心的时候,才能改变心理状态,是要一定时间的,要有耐心。

祝大家快乐生活,抛弃烦脑,远离焦虑。

我是个学生,有焦虑症、抑郁症还有性别认知

答:在我们专科门诊,经常遇到有病人会这样反映,尤其是在治疗的起始阶段。依个人多年的诊治经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供参考:

第一、在焦虑发作的急性阶段,尤其是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或睡眠问题的,用药是必须的!但起初药物的选择和初始剂量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因为,并非每一种药物都适合同一个病人,亦即,药物和病人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剂量方面,初始剂量宜低,且处方时须做好知情,告知服药之初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以及如何应对。因为很多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在服药初期都或多或少会出现激越(类似“焦虑”样的反应)——病人据此会认为越治越严重了。倘若病人事先知晓上述情况,所出现的反应又在可控范围内,那么,通常在坚持服药数天之后,上述激越症状就会逐渐适应或消失。

第二、如果按上述原则服药一段时间后,焦虑症状不轻反重,则应尽快重新评估诊断与躯体状况。比如,部分原本就有高血压的中老年焦虑患者,很可能会共病“睡眠呼吸暂停”。此时,针对这一综合征的及时、合理、有效处置,对于焦虑的改善十分关键。

第三、也是比较常见且又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病人的不良个性。焦虑症患者通常都过于敏感,善思虑,爱钻牛角尖。如此个性会导致对焦虑本身或药物性质/作用等方面的认识出现偏差,尤其是在用药的早期阶段,容易对药物的所谓副作用先入为主。一旦服药后,身体上出现了异样反应,便会对号入座,而且想当然“怪罪”到药物头上。因此,需要医生扎实的药理基础,切不可偏听偏信随意就更换药物,而是要全面分析评估,适时纠正病人的认知偏差(包括对焦虑的认知歪曲),从而有效治疗焦虑。

第四、受个别非专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不良暗示与诱导。临床上时不时会遇到焦虑症个案,或在某咨询师指引下骤然停药导致焦虑复发,或因某非专科医生的不恰当指导而加重。因此,我们呼吁,针对上述咨询师需加强专业督导与培训;而对于非专科医生,则需要心身医学专业人员加强联络会诊,主动深入到临床各科室宣贯专科疾病知识,从而间接促进病人的康复。

(上述4幅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先定义一下抑郁症,你对号入座:

修身

你可能并没有抑郁症,只是轻度的焦虑,毕竟你年纪小,你的压力应急系统并不强大。

第一,需要正规医院治疗

第二,需要家人关爱

第三,自学心理学

一点小建议:

焦虑症的病发与复发并非完全是吸烟导致的,吸烟戒烟只是其中一个引子罢了,焦虑症的形成是长时间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造成的,,经过合理的调节是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的,,

抗抑郁药物能改善儿童和青少年的焦虑症状吗

谢谢你的邀请,你希望能够有一个方法、措施,对于治愈焦虑是有效的是吗?

而这个问题本身,就给人带来焦虑,怎么才是最有效的措施呢,怎样才能治愈焦虑呢,让自己轻松下来呢?

当你陷入到这个问题之中的时候,就会陷入到焦虑的痛苦之中。

1、要支持到自己轻松不焦虑,需要接纳,接纳每个人的不一样。每个人生活环境和资源支配能力的不一样,接纳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可能别人做不好的事情,自己就能很轻松的完成,而别人轻松做到的,对于自己来说,会无比艰难。而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人与人之间有分别,每个人的不一样,才会使这个世界变得丰盛而多彩。

2、要支持到自己轻松不焦虑,需要理解自己,每个人都会有些焦虑,而一个焦虑的人,也是一个要强的人,也就是期待自己能够更好的人,也是一个上进的人,特别想让自己更优越,有成就感、被尊重、被接纳,被认可。而在实现的路上,还没达到目标的时候,有些担心自己做不到,或者担心自己没办法做到,而产生焦虑。也会因为目标的偏差,特别想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做好,却因为不擅长偏偏做不好而焦虑。而此刻,我们要不要理解自己,理解自己其实是一个特别期待自己拥有成长、轻松、价值呢。

3、要支持自己轻松不焦虑,只需要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读书的时候读书,走路的时候走路,工作的时候工作。我们活在当下,专注于做好当下的每一分钟的事情,就能支撑到未来的成长。而陷入到焦虑之中,会使我们纠结、痛苦,做事不会全然的专注。

这算不算是一个高效治愈焦虑的措施呢,是也不是,这不是一些具体的步骤,而是一些从心出发,从心改变思维和认知。从根源上我们理解了焦虑,能够坦然面对,安心做好每件事,就会帮助到我们自己轻松、自在,喜悦和安稳。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经验,如果喜欢我的分析,欢迎长期关注交流。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祝福你!

焦虑症吃药越来越严重了怎么办

“万一”

完美主义

强调感受

我说服不了自己

我怎么才能不想

如何重建认知能力

朋友你好。这里是心理咨询师老友手札,很高兴回答朋友你的问题。

焦虑症作为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一种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控制不住的担心与害怕;

2、陷入不确定性难以自拔;

3、经常性的“活在未来”。

而焦虑隶属于情绪的一种,是一种主观体验。那么,决定我们情绪和体验的,自然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今天我经历一些事情,这件事情并不能决定我的情绪和体验,我们对事件的理解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和体验。

而理解又是什么产生的呢?

这当然就与认知有一定的关系了。接下来我就先提出几项比较普遍存在的认知错误。

高二,焦虑强迫现已休学,如何在一年里战胜

陷入万一中可以说是焦虑朋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万一出轨了呢,万一出车祸了呢,万一我发病了呢……成堆的万一就把焦虑的朋友淹没了。

我们的生活是建立在确定的上面,如果什么都不确定,我们也就会没有安全感。

但是这里的万一,是尚未发生的东西。如果没有去经历,我们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那么,对于这一类朋友来说,他们的焦虑是来源于,想要把万一变成没有;尚未发生的结果,在他们的脑海里变成了现实,他们想要避免结果出现。

虽然这么说比较尴尬,但人就是很普通,不可能控制所有、不可能避免所有,更何况是控制、避免尚未发生的,甚至本来就不会发生的东西。

于是,他们的努力与其说是努力,不如说是在跟自己过不去、在做一些本来就做不到的事情。

戒烟2年还是有烟瘾,并且得了焦虑症想复吸

完美主义在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中普遍存在。比如刚刚提到的把万一变成没有,这也属于完美主义的一种。

完美主义观念的产生可能是基于:

1、在成长过程中受这样的人影响,所以习惯性完美;

2、对于极致有追求,所以追求完美;

3、不愿意接受现实,所以追求完美;

4、认不清现实,所以追求完美等。

但从现实生活中,完美没有觉得标准,只在于我们“觉得完美”或者“觉得不完美”,而觉得就是一个很灵活、多变、宽泛的东西了。

当我们追求完美的时候,如果标准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如果我们拒绝接受现实,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陷入努力但无所收获的焦虑中。

同样的状况,也包括了理想化。

治愈焦虑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在很多焦虑症的朋友身上,他们都会强调,“我的难受是真的”、“我的感受是真的”、“我真的要出问题了”,然后质问“你为什么不相信我”。

我不否认,我们的难受与感受都是真的。

但是问题是,难受与感受是真的,不代表我们真的有危险、我们担心的结果真的要发生。

就像疑病的朋友(疑病属于焦虑的一种),他们只要有一些不舒服,就会因为不舒服而认为自己是要生病的。

在他们身上缺乏了,由不舒服到症状,由症状再到疾病的过程。只要有不舒服就直接变成疾病。

那这时候就是夸大自己的不舒服、夸大自己的感受、夸大自己身心的表现。在这些夸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自己吓自己的状态。

那么,焦虑和担心也就出现了。

有什么能够改变认知和看透事物本质的书籍可

我接触过很多焦虑症的朋友,他们在自己内心出现担心和害怕的时候,往往选择的应对策略是说服自己。

可能会听别人的意见、看相关事例、用搜索引擎寻找答案等。

但是这时候他们突然发现,无论自己选择什么,都是看到了同样多的反对证据,以及同样多的支持案例。

到最后,自己内心里实在得不到答案,失控感更多,更不知道怎么办,焦虑也就越来越多了。

所以这时候,不要尝试去说服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是比较好的。

有焦虑症的人,其认知思维存在哪些问题

同时你也会发现,得了焦虑症的朋友,每天每天都会用各种形式来跟自己脑海里的想法搏斗、纠缠。

尝试各种努力企图控制脑海里的想法,让它们不出现。

但是内心里产生一些乱七八糟,甚至引发我们不良感受想法的现象,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都会的,是正常的。

这是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对于大脑的控制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另外一些次级控制,会时不时的用杂念刷刷存在感。

那这时候,我们的感受是真的,但是,想法未必是真的。可我们因为真实的感受,自然的认为想法也是真实的。于是就开始说服、控制。

但最终的结果只是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失控,被纠缠消耗的一点精力都没有。

想法本身是没有对错、该不该出现的;它也不可能绝对受我们自己的掌控。所以,基于焦虑产生的想法、时不时冒出来的刷存在感的想法,就权当做杂念处理就好了。

在我们身边嬉闹的孩子,你越是强势,越是容易反抗,平和、理性的对待就可以了。

在这几点背后是有一些统一的东西的。

在我个人认为,这就是现实与否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把假的当真的、不承认真的,这是不现实;把尚未发生的,当作要发生的,甚至认为一定会发生,这是不现实;目标定的实现不了的,这是不现实;想要掌控控制不了的,这是不现实。

万事万物有其自然的运行规律。

想要孩子与咨询师交流一次,成绩就能立马上去,这不尊重规律,所以任何咨询师都满足不了家长这样的期待。但父母不觉得这是目标的问题,而觉得这是能力问题。

我们永远只能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做到自己能做到的,当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失控与做不到的时候,焦虑便自然越来越多。

因为生命的存续、内心的安逸是建立在确定感之上。焦虑在我们失控的时候出现,是提醒我们要去逐渐掌控一些东西,但是我们误解为要去掌控不能掌控的,所以失控更多、焦虑更多。

我们要做的是与客观规律合二为一,始终活在自己能掌控的领域里。而这也是该怎么做、怎么想、怎么看。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协助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祝好。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