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为什么00后的有这么多人得抑郁症-你会得抑郁吗

为什么00后的有这么多人得抑郁症

快节奏,竞争压力很大,孩子们的抗压能力也差。需要家长和学校格外关注。大家都要懂一点心理学,为了孩子们。

抑郁症是伪概念还是真实存在的

说实话,作为一名工作了十余年的精神科医生,看到这样的问题,看到这些胡说八道的回答,十分痛心!也感到我们任重道远!

首先我肯定的回答你抑郁症当然是疾病,而且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到2020年,将达到全球第二大疾病。在我国,有一个很无奈的现状,就是很多抑郁症患者不愿或者不敢去面对自己的疾病。不愿面对的认为抑郁症是骗人的,自己只是心情不好却被称为是疾病。今天又在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上看到了很多新奇的说法,说什么抑郁症是医生因为治不好想出来退却责任的名字?说什么是医生骗患者服药卖药的手段?你们家里有过抑郁症患者吗?你们良心不会痛吗?你们晓得一个轻生的行为会毁掉一个家庭吗?你们知道全国每年有多少个抑郁症家庭失去他们的亲人吗?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妄自揣测也不愿相信科学,不愿相信事实?难道就因为你们叫键盘侠!叫网络流氓!叫喷子吗?!

抑郁症患者中也有很多存在病耻感,不愿走进精神专科医院,这是多年来人们对精神病这三个字赋予的负面含义造成的,恐惧源自于无知,只有了解他你才能战胜他!

前些年国家权威发布了一个令人痛心的调查结果,全国数千万抑郁症患者中开展药物治疗的患者只有十分之一,剩下的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或者是因为没发觉自己的疾病,或者正在用这样那样的借口欺骗着自己!

有些激动了,带入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就在昨天,家里的一个朋友打咨询我说15岁的女儿告诉她已经产生轻生的念头很久了,要求妈妈带自己去看心理医生。医院的医生诊断重度抑郁发作,建议患者住院治疗,并告知存在风险,但我这个朋友还是不信,给我打问“精神病哪是那么好得的,这孩子是不是装的”,“现在初三了,能不能不住院,影响学习跟不上啊”……解释了很久,孩子现在的状态如果不尽快治疗有可能会随时危机生命,或者影响今后一生!为什么裸的危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总喜欢忽略危险去说服自己逃避现实?

我们是医生,不是骗子,不是水军,不是喷子,我们在医院里兢兢业业治愈疾病,而你们只有在屏幕的那边寻找自己下一个攻击的话题!

不要拿你或者家人的心理健康开玩笑!难道国家也是我们的帮凶吗?多了解点抑郁症知识,多帮助身边的人吧!

我是精神科医生,有任何疑问请私信我,很乐意帮助你!

什么情况下会把一个人逼疯或者变成抑郁症

我有这样的经历。

当你看着不如你的人,都通过关系去了更高一级的单位,有了非常好的工作环境,你眼巴巴看着,却为力,你会不会急疯。

1990年,我卫校毕业被分配到镇上的医院,领导是部队转业回来的,脾气大,有些势利,对我不好,我开始厌倦这个单位,想去实习时感觉特别好的县医院。遗憾的很,没人帮我,我眼巴巴看着比我毕业晚的师弟师妹一个一个去了县医院,却没有一点办法,我真的体会到了一夜白头的滋味!

有多少抑郁症是父母导致的

#一起面对焦虑#

我的中学同学中,第一个非正常死亡的,就是死于抑郁症。者去世时才30多,一本毕业,成绩很好,其父亲是高中教师,口碑颇高。

后来陆续听说了不少认识的人得抑郁症的,多数是好孩子,其家庭背景也是中产阶层为主。

私下和同学们议论谈起这个者,说到家庭关系,有人忽然之间发问: 为啥我觉得老师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有同感。

有人说当老师的父母,更容易命令式和孩子沟通,家里气氛更压抑。

有人说当老师的父母,见的好学生多了,参照系比较高,更不待见自己亲生的骨肉。

有人觉得这是式教育中标准答案式思维和完美主义造成的,老师家庭,总在纠错,家庭关系不宽松,还不如父母是普通工人农民的,反正辅导不了孩子功课,反而留给孩子的空间更大。

什么是抑郁症呢

如何叫醒“装死”的人

——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谈抑郁症

抑郁症可以从生物学、病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不同角度来分析,主要都是生物的遗传决定了发病率,社会不良的事件导致诱发抑郁症,另外一个人气质类型也是导致抑郁症的因素之一。

虽然目前抑郁症的病因还不是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地说: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共同参与、共同作用而导致抑郁症发病的过程。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抑郁症患者的亲属患病率比普通人高出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达到14%;祖父母、叔叔舅舅、姑姑姨姨也能达到4.8%,堂(表)兄弟姐妹为3.6%。对于双胞胎,同双胞胎高达46%,异双胞胎达到20%。从这些数据来看,抑郁症的遗传几率是很高的。

但有家族遗传的朋友也不必太悲观,刚才已经说了抑郁症是多种因素影响的,不是说我的妈妈有抑郁症,我就注定会得抑郁症。如果你生活很顺利、没有发生不良事件,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爱的关系都比较和谐,如夫妻和睦、事业顺利;同时你个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你的心理资本的水平比较高,遇事比较乐观,看待问题比较客观,处理事情时情绪比较稳定,对待世界的价值观比较健康,有勇气面对困难,平常待人友善,乐于做善事,即使有遗传的条件,你也不见得会患抑郁症。

也就是说即使有不良的社会事件发生,只要你的心理素质好,也不一定诱发抑郁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所以说对于抑郁症而言,生物学的基础,遗传的因素只是基本的条件,而社会的事件是诱发的条件,但心理因素是决定性的条件。

最终会不会患抑郁症,还是要看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心理学,成长自己,使自己在遇到不良事件的时候能更好地去应对。

目前世界范围内统计学数据表明,全世界抑郁症患者有3.22亿,患病人数占全球总人数的4.4%,约为3%--5%,也有数据称达到6.1%。我们暂按5%来计算,大约有6000—7000万抑郁症患者。

目前抑郁症患病增长趋势发展很快,在过去的30年中,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抑郁症发病率暴增了10—20倍,而且还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第四大疾病,而且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了2020年抑郁症将可能成为第二大疾病。

这就对我们提出严峻的挑战,而且我们国家对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市一级的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还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抑郁者患者得到药物的治疗,获得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的患者就更少了。

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的人群中,不断地在快速增加。所以,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和志愿者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非常艰巨!

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提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资本!

生物学、遗传学的因素是基础,往往是后天无法改变的,而社会不良事件是诱因,也不能绝对避免,而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这是我们可以去做工作的。

今天,我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抑郁症,这可以说是我个人提出的一种假说,不一定是科学的实证,大家可以一起来探讨。

人类的文明史,开始于文字的发明,在时间上最早不过七八千年,这几千年只占人类史的百分之一而已。我们人类进化至今,今天身上所有的器官都是有用的,我们进化的每一种情绪,包括恐惧、愤怒、紧张、焦虑、喜悦、爱这些都是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有利的,其他没有利的都在基因进化的过程中被逐步淘汰了。

那么为什么“抑郁”还被保留下来?它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呢?

我有这样一个遐想:

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丛林里。一天弟兄两个出去打猎,遇到一只剑齿虎。

他们跑啊跑啊,一个兄弟爬到树上,剑齿虎等在树下,老虎知道,在树上是呆不久的,掉下来被吃掉了。

另外一个跑进一个山洞,老虎也有家传的本领,老虎爸爸告诉它,猎人在山洞里最多五天,就会饿的受不了,跑出来,于是老虎就在洞口等。

猎人于是装死,假性装死,启动抑郁程序。身体分泌一种物质让生命消耗降到了最低,挺到了第七天。

老虎第五天就走了,于是猎人走出了山洞,阳光照到了猎人心里,风一吹猎人满血复活。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要生存比拼的是两条线,一条线是外部的,与其他的生物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火,学会了建房子;另外一条线是内部的基因要不断地进化和革新,把不良的基因逐步淘汰掉。

从这个角度看,“抑郁”被保留下来一定是有它的价值的,是什么呢?——就是让人活命的机制,就是让我们的身体“装死”。

心脏跳动次数减少、神经活动降低、肌肉处于不活跃状态,整个人“装死”,这种状态与重度的抑郁症状态何其相似,重度抑郁症患者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肌肉状态也不活跃。

抑郁症又叫做“抑郁心境障碍”,表现为思维迟缓、意志活动的减退、持久的情感低落、悲观,严重的有倾向,这就是心理的“装死”。

所以我就有了刚才那个遐想,那个钻进洞穴的我们的祖先启动了“装死”机制,于是就活下来了。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超越,抑郁症就是一种假性“装死”。

可能会有人会问:今天的社会已经没有老虎了,为什么人还“装死”呢?

大家请注意,得抑郁症的人都是什么人呢?他们都是在生活中遇到心理上或现实的困难的人,面对这个困难他不想逃离,但是同时他又对困难为力。

比如说,一个孩子,他想做个好孩子,但是他的妈妈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他想要做什么,妈妈总是打击他、批评他,不给他展现自我的机会,他渴望被人喜欢,被人夸奖,他经过多次的努力,但始终做不到,他又不愿意像别人一样去、去逃避,他怎么办?于是他就启动了抑郁机制——假性装死。

于是他病了,眼不见心不烦了,现实生活中他虽然没有像我们祖先那样遇到真实的老虎,但却在生活中有着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与之对抗的无形的“老虎”。

这个“老虎”往往就是关系中最亲密的人,可能是妈妈、是爸爸、是老婆、是老公。

过去乡村很多女性,喝农药、上吊、跳河、投井,她们往往都是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她不得不“装死”,这就是权宜之病,所有的心理疾病患者得的都是“权宜之病”。

小学生明天要考试,他不愿意去面对考试,心理的想法就带来生理的反应,他可能会拉肚子,第二天去医院从而不去考试了,可见人的心理力量多么强大,可以让我们的生理发生改变。

丈夫不疼自己,平时经常在外面不回家,回到娘家说自己不幸福,爸爸妈妈说:“你选择的老公,你选择的生活,你自己去面对。”和自己的儿女说,小孩子不理解也不听话,现实中为力,怎么办?时间长了,就抑郁了。

所以说抑郁就是祖先传下来的一种自我保护,若一边抑郁,一边笑逐颜开,那就叫“微笑抑郁”,那是更严重的。

当人类社会人们对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的为力感就会越来越多,这时候我们就会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发现在我们前进路上挡着一只“老虎”,我们只有装死才能面对这一切。

这就是人类进入新的文明阶段,为什么心理疾病患病人群越来越多,抑郁症为什么会有10倍、20倍的巨大增长。

我们必须要思考,在追求物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心理健康和心里自由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自由,实现自我的理想和自我超越变得很重要,人人都追求价值和意义变得很重要了。

那么我们怎样叫醒这些“装死”的人呢?

第一步:就是要真正地理解他们。患抑郁症的人都是对现实不妥协的人,都是值得同情的,而且往往值得尊敬。每一个抑郁症患者所面对的“老虎”不一样,有的是父母、有的是老公/老婆、有的是事业、价值观…… 这一类人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心理价值观有不统一的方面,往往内心充满矛盾,他们不妥协,想要与之抗争,但因为暂时的为力,所以得了权宜之病;

对抑郁症患者的关怀,第一步就是接纳,深度理解和共情,感受着他们的感受,温暖着他们的温暖,痛苦着他们的痛苦。

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痛着你的痛,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只有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有资格说我们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是一位心理治疗师、是一位心理志愿者,我们才有资格去帮助患有抑郁症的人。

第二步,帮助他们重建心理体系。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强大起来,让他有能力做自己。

后面有机会我还会给大家剖析一个普通的人发展为抑郁症的六个阶段,还会讲如何能够重新占领自己的心理领地,既不向“老虎”妥协,又不失去自我,我们大家一起一步步来研究和学习。

今天我们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抑郁症,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亲人或朋友,我们先把我们的思想、把我们的态度、把我们的情感调整到正确的位置上,我们就不会以不良的对待他们。

如果我们自己有抑郁倾向性,我们自己至少可以做到自我同情,同情的背后是深层次的共情能力,体现人性真正的光辉。

因为在他面前有一只“老虎”,要叫醒这些“装睡”、“装死”的人,我们不能马上把他拉起来,只有这样才不会把他逼上绝路。那些因抑郁而最终的人,往往是被外部环境逼死的人,而逼死他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身边那些打着“爱”他的旗号的亲人们。

声明:本篇文字内容归韦志中所有,严禁其他公众号转载,如有发现,责任必究!

负债之后会得抑郁症吗

生意失败,欠各种网贷信用卡70多万,两边头发全白,已经跟父母家人坦白,每天母亲都打问:今天有没有干活,不能闲着啊!现在你没有圈子啊!没有钱没有人瞧得起你啊!不要去饭店吃饭啊!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有时会突然给自己倆耳光。开了药,感觉没啥用,好好打工吧,都说靠打工还贷翻身不大可能,临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生不如死!

现在我每天都要找活干,一个月差不多15000左右,孩子奶粉都买不起,都还债了,父母也为了我四处举债帮我还债。没有钱买烟,自然也就戒了烟,没有一点痛苦。有时候头条,抖音领十几块钱红包,买个早饭。不然不买。车子都卖了,10几年没做过公交车,现在也天天坐,8点上班,5点的闹钟。这两年,从来没有跟朋友喝过酒,没必要,人家更觉得没必要,刚逾期那会,都开口了,有帮的,也有没帮的,面子啥的都没有了,也不重要了,仅仅还活着而已。

为什么当今社会一些人总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

泻药!

回答这个问题,我读标题至少五遍!

首先按照现行理论认为多数人都有抑郁的倾向,并非抑郁症!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精神压力加大,不能较好的排解自身,都有可能有抑郁倾向!

但大家一定要分清楚,什么是抑郁症,什么是抑郁情绪!抑郁症是一种大脑结构的改变,抑郁情绪仅仅是情绪排解不到位!切莫把自己往抑郁症上套!

给大家提供一个浅显排解抑郁情绪的好方法:正念思维,也就是无论事情好坏,都要朝积极方面想,你会开心很多!

还有就是一旦确诊抑郁症,一定要按照医嘱:服药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