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和咨询师联系密切6个月,真正稳定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谈谈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谈谈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三甲 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心理咨询关系与朋友关系不可共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哪些

  • 说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从心理咨询的观点来说,这句话是正确的,其主要原因如下
  • 心理咨询最早出现有上千年的历史,只不过那时还不太系统,不专业,不规范,专业的心理咨询起源于欧洲,只不过因为流派不同,导致大家对其认知也有所差异,近年来,心理咨询在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心理咨询是一项范畴非常广泛,逻辑非常严谨的科学,集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统筹学,社会伦理等一身,其中你所提到的咨询关系和朋友关系不能共存,就牵扯到一个词语叫共情,其中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角色定位,心理咨询师必须时刻梳理好自身和咨询者的关系,可以共理,可以共情,这样更方便与心理咨询师感同身受,但在心理疏导和心理调控时又切忌与咨询者共存,这样才能导读咨询者进入科学的,严谨的,合理的脱敏状态,形成积极的良好的措施反馈,及时的帮助咨询者走出原来的心理误区。
  • 之所以不能把咨询者当成朋友共存,因为大家了解朋友的概念,同甘共苦,荣辱与共,这是大家对朋友的最基本认知和理解,试想一下,如果你把这种咨询关系和朋友关系共存,你时刻想与朋友共进退,俗话说良医治不好自己的病,就是这个道理
  • 心理咨询是一项非常严谨的,理性的科学,三言两语可能无法一时解释的清楚,希望我的这点观点和说法能够帮到你

你们有没有发现,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很微妙,有时候导师好几天都不回消息,有时候他(她)心情好,立马秒回

从提问者的口吻分析来看,TA显然是个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也不能绝对排除博士研究生),而非研究生导师,而且多少对导师有些"怨气"。那么好,老夫作为自1993年起即开始独立招收、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资深导师而言,也想对"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这个确实颇有些微妙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背景资料",有必要先交待一下:自从本人独立招收、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始,直至退休前停止招生时止,前后一共招收、指导了130余个硕士研究生。其中,既有学术型的法学硕士研究生,也有实务型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当然大部分都是前者。而且,从培养结果来看,全部顺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当然,TA们踏上工作岗位后的情况,老夫就不是太了解了,因为TA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一旦毕业离校,便是“音讯全无“,形若"失踪“,直至如今!好了,有点跑偏,还是书归正传。[呲牙][呲牙][呲牙]

由于"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这个问题所涉范围极广,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一一论及。故而,老夫下面仅仅择其二三,以抒胸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哈哈,你想得太美了吧?!表面来看,硕士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主要乃是一对一的指导格局,故在客观上,似乎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似乎导师能对学生起到“生杀予夺“之全面掌控。但是须知,硕士研究生并不是导师的私人“财产“,TA们跟你读书,也不是来为导师"打工"、“干苦力"的,尤其是超过学业部分的“私事“。因此,导师们千万不能太霸道,太强势!师就是师,师不是父!这两个字现如今万万不可连读连用!否则就是拎不清,就是自作多情,自讨没趣!

△“硕士研究生都是(导师)自己的孩子,因而要尽可能地对TA们好一些"。老夫认为,这种观点与作法,其实不过是上述“强势导师家长制“的另外一种表现,同样不可取。这是因为,时至今日,说破大天去,适度的“师道尊严"还是要讲的。如果一味地将硕士研究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并且经常弄出些“小情趣"来"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以示学科"繁荣昌盛"之景象,以享"老太爷“(或"老祖母“)之尊福,那么久而久之,便会使得你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近之不逊,远之则怨!因为TA们毕竟不是你的孩子!

在此老夫想要硬来一句放到任何一个“别处"都不合适讲的话:导师不要老是请们吃饭,更不要老是去吃们的饭!虽然“民以食为天“,但还是回自己家去吃饭比较好!哈哈!![呲牙][呲牙]

△导师们千万不要陶醉于别人说你“桃李满天下"的虚荣。许多老先生,老导师,最爱听的一句话恐怕就是"您真是桃李满天下啊"!老夫近些年来也经常听到这句话,虽然说这话的人也都是出于“善意",但俺听后还是颇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呢?记得好些年前,老夫在一次研讨会之余,与一位教授谈及了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与自己原来导师的联系如何这个话题,其间老夫绝对原创性地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观点,即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

$有三分之一的人,毕业即"失踪",时至今日,下落不明,音讯全无!更不用说主动与导师联系了,那怕TA们甚至与导师就居于同城,亦是如此!因为忙吗?因为压力太大吗?可能是这样吧,但这能归咎于你可爱的导师吗?呵呵,这样的学生,去就去了吧!

$有三分之一的人,毕业之后,仅仅与导师保持着“不即不离"或“若即若离“的“松散“关系,也即平时没有短信、,逢年过节则会"问候“一声,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仅是"",而非“私聊"!呜呼!说你什么好呢?!懒得说!

$有三分之一的人,毕业之后,一直与导师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常有,联系不断,走动频频,师生愉悦,彼此尊爱,真乃不枉师生一场!

以上“三个三分之一"的"学说“,自老夫创立至今,大约已有十年了。这十年间,情况基本无变化。当然,不变是相对的,变则是绝对的。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最后一个三分之一,作为一种类型,仍然是存在的;但从数量占比来看,则是越来越少了!

至于提问中"有时候导师好几天都不回消息,有时候他(她)心情好,立马秒回“的描述,老夫觉得太无档次,太细碎,根本不值得作为问题的组成部分,故可将之抽象掉,不予回答。

最后说一句:通过老夫以上几个方面的叙述,你是否也觉得硕士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确实很微妙呢?!哈哈!拜拜!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