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共情”和情绪是什么关系,“自我觉察”指的是什么?(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感觉叫什么)

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感觉叫什么

能感觉到别人的情绪感觉叫什么?

什么是情商

情商,英文缩写为EQ,指的是一种个人的社交和情感管理能力,即情绪智力。它是指个人在感情、情绪控制、沟通交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以及利用情感信息来指导思考和行为的能力。

孩子因学习压力大而偷偷哭泣自残,家长应该怎么办

学习是件不轻松的事,孩子会一感到压力大,而产生畏难情绪,少数意志薄弱的孩子会厌学而放弃,甚至走极端一一自残,虽然是极少数也应引起重视。首先,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培养他不怕困难顽强学习的精神。不懂多向老师请教,自己多动脑思考。然后家长不要急于求成。过份看重分数而去粗暴地谴责孩子,而是耐心地鼓励式的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让他增强信心,努力学习。让他认为学习不是那么可怕。而自愿去学习。孩子愿学习了。那岂不就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

同情心和同理心有什么区别啊

谢谢邀请。

同理心(Empathy)通常会拿来和同情心(Sympathy)作比较。这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展现出来的同理心,但其实只是同情心。同理心又被称为换位思考,我们要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了解对方的话语背后真正的诉求是什么。而当你展现出同情心时,你站在的还是自己的“上帝视角”,去安慰ta,鼓励ta。如果说有同情心的人是那个给你递伞的人,同理心的人则是愿意陪你一起淋雨的人。比如,你的一个同事跟你说:“我的电脑死机了!!我做到一半的资料都没了!!”。此时你的反应是什么?我们可能跟她说,“哎呀,真可怜,怎么那么倒霉。”这个时候你觉得你表现出来的是同理心么?并不是,因为你还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她可怜,倒霉。而真正的同理心是什么,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如果我是她,我想表达什么?我的诉求是什么?

我们我们想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要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了解、接受并学习掌控思维习惯

为什么我们在沟通时,很少做到同理心呢?这是因为我们日常有3种思维习惯: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归责他人。因此,要做一个有同理心的人,首先要先纠正我们这3种思维习惯。

1.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顾名思义是只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关注自我的需要。这个问题要从婴儿时期开始追溯。从一岁起,我们开始有自我意识,在那时,婴儿觉得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儿童的“领土意识”很强,甚至会去“抢”别人手中的玩具。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都是我的。但这个阶段,我们知道是因为小孩子刚开始有“自我意识”,我们不会觉得小孩子“自私”。而如果长大了之后,我们依旧以自我为中心呢?我们可能会有一系列令人反感的行为,比如在安静的办公室内大声讲,比如各种因为互相不让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2.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指的是在对事情没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妄下判断。我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数据,关于揣测他人的动机,95%的人都是错误的。打个比方,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数字“2”和“4”,还没等发问,下面就会有人抢答“6!”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凭借自己的经验去揣测他人,甚至还可能为此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懂人”。不用别人说完,就知道他要说什么。

3.归责他人

归责他人是指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而忽视自己的问题。相信我们或多或少都归罪过他人。游戏打输了,怪队友不给力;工作中出现了纰漏,你的第一反应是这都怪他;开车开错路了,怪对方没有帮你看着路……这是因为当发现问题时,我们往往会为了让自己感到舒服、坦然而把问题都归结到他人身上。换句话说,趋利避害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

因此,要做到同理心倾听,首先要能够了解、接受并学习掌控思维习惯。只有面对他们,才能改善多维度的人际关系。

建立愿意承担责任的心态

找别人的缺点很容易,但是“反求诸己”却往往很难。在同理心中,反求诸己告诉我们的是这是提高同理心的基本心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有同理心这件事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要求别人跟我们一样具备同理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在了解了这个原则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同理心的三个法则:

法则一:人们都渴望先被理解

1.人为什么需要被理解

我们都发过朋友圈,很多时候也会关注有多少人为我点赞,给我评论。这是为什么?因为人是具有社交性的,人需要被认可,需要陪伴。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的就是别人对我们内心感受的回应。有一句话说:与人分享快乐,你的快乐会翻倍;与人分担痛苦,痛苦将会减半。很多人会互相分享快乐、悲痛,就是因为我们希望对方理解我们的感受。

2.对他人感兴趣

当代社会,我们很少会对他人感兴趣。我们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刷不完的讯息,看不完的节目,我们的精力完全都被手机和电视屏幕占据。但是,我们想要了解他人,首先就要对他人感兴趣,因为这是激发我们行为的重要前提。试想一下,你什么时候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人,一定是你对ta有兴趣的时候,才会想要跟多地去探究ta。

法则二:差异就是现实

如果我问10个人,给你10000元,你想干什么?可能我会得到10个完全不同的答案。这是因为由于背景、文化、角度和利益不同,我们的偏好也千差万别。也因此,在看待问题时,我们的角度和想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1.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对待他人

当我们看到对方的习惯跟我们不一样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提出意见,纠正ta,甚至会看不惯ta。这是因为我们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盲目地认为我们的是好的,和我们不一样的都是错的。

2.差异的价值

“我们听到的只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世界是多元化的,同一件事,换一个人,会看到不一样的问题或机遇。因此差异让我们看到了更全面的世界。

3.表面的要求和内心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他的要求和需求。在跟别人沟通时,我们往往重视对方的要求而忽视了对方的需求。但实际上,需求比要求更重要。而且,尽管要求各不相同,但是需求缺是相同的。这一点,马斯洛已经告诉我们了,因为大多数人都能满足生理需求,而我们需要的是被认可,被尊重,有安全感等。

法则三:同理心是可以增强的

同理心不像智力是先天能力,它是一项技能,因此它一定能够刻意练习而提高。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心理治疗师说抑郁症被医疗化,吃药治不好,是真的吗?(抑郁症心理治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