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14初二 情绪低落(女儿上三年级,这次期末考试考了个倒数,我脾气不好,我怎么面对她,我该怎么办)

女儿上三年级,这次期末考试考了个倒数,我脾气不好,我怎么面对她,我该怎么办

女儿上三年级,期末考试考了个倒数,自己脾气不好,怎么办?

绝大多数父母最高兴的就是自己孩子学习成绩好,最不高兴的就是孩子学习成绩差。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总是赞不绝口,认为这个孩子到时就会有出息,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却是各种看不上眼,仿佛这个孩子以后的人生就像学习成绩一样差了。

因为在父母眼里,孩子的学习成绩决定他一生的命运。

但是,不得不说,学习成绩无法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但凡觉得学习成绩是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的父母,无异是短视的。

不可否认,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他的学生生涯确实非常重要,是孩子知识,思考,能力等各方面的体现。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除了学习成绩,品质,胆量,视野,性格等各方面都非常重要。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人学生时期学习成绩并不好,但事业非常成功,比如马云,比尔盖茨等等。

有这样一句话,你折断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父母将孩子的学习成绩看成一切,让孩子在成绩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个性,思想,自由。到头来,父母却怪孩子不成器。

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就是这样,她的父母把学习成绩当成了衡量她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只看重她的学习,考好了,父母比她还开心,考差了,父母比她还难受。

在家里,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她做,不让她看电视,交朋友,只让她学习,她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无形的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最后,高考也没考好,只考上了一个普通大学,到了大学,她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格格不入,慢慢地得了抑郁症。

因为不懂得为人处事,是非善恶也分不清楚,对什么都一无所知,事业婚姻都。

而她父母却怪她不成器,这到底怪谁呢?

所以,父母应该眼光长远,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重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父母的眼见里,藏着孩子未来的样子。身为父母,不要把学习成绩当成孩子的唯一,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能力的发展,孩子的未来自然美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高二的孩子经常说自己心理黑暗、负面情绪重,有时心里特难过且情绪低落,这是抑郁症吗

从题主表述的孩子的心境、情绪来看,可以考虑是抑郁状态,但是否是抑郁症,单凭这些症状还不足以确诊。抑郁症的症状特征包括:

心境低落。持续的伤感、焦虑,莫名地想哭。感到心情沉重,生活没有意思。一些人会出现紧张不安、易激动、爱发脾气。

消极悲观。内心悲观、绝望,感到生活没有希望,看不到未来,甚至不值得留恋,渴望通过死亡来寻求解脱,有些人可能产生强烈的念头和行为。

做事缺乏兴致。对工作、生活没有热情和乐趣,对任何事情甚至以前的喜好都感到兴趣索然。喜欢闭门独坐胡思乱想、回避社交、疏远亲朋好友。

疲惫无力。日常的生活小事比如洗漱、穿衣吃饭都感觉力不从心、困难费劲,一些人会说自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

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对不起家人朋友;怀有强烈的愧疚、自责,存在无助感、无用感、无价值感,情况严重时出现自罪、疑病观念。

持续的抑制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难以做决定;行动迟缓。一些人会表现为紧张、激越。

食欲紊乱。有些人是食欲不佳,好吃爱吃的东西都失去诱惑,不思茶饭或食之如蜡;另一些人却是暴饮暴食,饭量超过往常,同时会伴有体重减轻或者加重的情况。

睡眠紊乱。一些人早醒,比平时早两三个小时醒来,之后不能入睡;另一些人则是一天睡十多个小时都睡不醒。

躯体症状。出现头疼、痉挛或者无法治愈的消化系统疾病。

如果孩子的症状超过以上所列的半数,建议及时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专业测查和解决。得了抑郁症也不用怕,抑郁症是能够治愈的。

平时要引导孩子及时疏泻不良情绪;多接触积极正向的人、书籍,多接触美丽富饶的风景;引导孩子正向、客观、多角度看待人事物;规律地生活;坚持运动等等。

我是一名高中生,最近经常出现不想上学的念头,很郁闷我该怎么办

再忍两年,争取把高中拿到手。将来走入社会,找工作,参军,这证用处大呢!

如何开导初中13岁心理抑郁的小孩

建议先找靠谱心理咨询师做一次评估性咨询。以确认孩子的问题是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别

13岁的孩子,对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并不一定清楚。他们说自己是抑郁症,有可能只是抑郁情绪。

孩子有明显的原因,产生情绪低落,甚至有无力感、想法,也不一定是抑郁症。有的学生被很好地朋友抛弃或欺骗,认为人太复杂,出现伤心哭泣,情绪低落。我遇到一个班上有三个女生就是这种情况,三人准备跳楼,在咨询帮助后她们都很后悔、自责,意识到自己看问题太极端,一点小事就想。还有的学生因为考试失败,怕面对父母的态度、表情,有点绝望,选择。这时的孩子对也没有很好认识,把看作逃避的唯一办法。这是因为心理不成熟导致的轻率行为,因为缺乏处理情绪的法方,被痛苦情绪困扰,情绪低落,苦于总是找不到情绪处理办法而绝望。加上父母又没有认识到孩子的问题,不能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孩子走向极端。以上都是有现实原因引起的抑郁情绪,孩子意识上能觉知。是抑郁情绪状态而不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心境障碍,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为特征。可能有食欲不振、感、睡眠障碍等。抑郁症发病有的有诱因,但发病后的内容往往与诱因没有关联,有的没有原因就发病。有生不如死、度日如年之感。伴有焦虑的还有易激惹的情况。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到心理卫生专科医院去确诊治疗。症状控制后需要心理治疗帮助其全面恢复。

抑郁情绪的处理办法

对抑郁情绪,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语言,让孩子在倾诉中释放抑郁情绪,将自己变为孩子心理依靠。然后陪伴孩子去面对它遇到的问题。如人际、或学习压力。要能看到孩子的努力,而不只是看到成功。父母接纳孩子后,孩子就可能接纳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孩子出现抑郁情绪,与孩子平时在父母这里没有获得心理支持有关。这类小孩性格偏内向,有愤怒不能表达,不敢向外攻击,总是攻击自己,认为是自己不好、不优秀。现实中遇到挫败,不是总结经验继续努力,而是把挫败用来证明自己不优秀。如果这样,父母要反思一下,是否有强化孩子的这种语言和行为。有的话注意调整自己,而不是说孩子你不应该这样做。要用行为来支持孩子。降低对孩子结果的看法,加强对孩子努力行为的欣赏和赞美,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在努力中去寻求。

我家孩子上初一,面对难题有畏难情绪,一遇困难就退缩,怎么办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是在父母所建造的“温室”中长大的,所接受的挫折教育很少。特别是在生活上,从小到大几乎没有面临什么困难,基本上没有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经验和技能。

但是,在学习上就不同了。学习困难终归须由孩子自己去面对和解决,父母不可能代劳。

因此,现在的孩子从内心上产生畏难情绪既常见也正常,不仅学习上如此,生活上也如此。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下面,“三味"给题主分析一下“孩子畏难”的问题——

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被孩子当成“困难”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家长应按不同类型,采取相对策。

成因及危害:

这类困难是孩子的一个客观存在。受孩子生理、心理、智力及经验等因素限制,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必然存在很多问题是孩子力所不及的。

比如:对一个才上初一的10来岁的孩子而言,父母让他扛一包水泥上楼,他会感到困难;父母叫他去完成一套数学中考试题,他会感到困难……

特别是在对待孩子学习的问题上,由于家长的急躁心理和过高期望,不顾孩子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揠苗助长,人为性给孩子设置困难。

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严重危害性: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影响孩子迎困克难良好品质的培养;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心理等。

应对策略:

如果孩子所面对的是这类“力所不及”型困难,家长不应对孩子予以埋怨,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如果将一个苹果挂得太高,孩子怎么跳也够不着时,即使孩子有多么饥饿,这个苹果也会对他失去诱惑力。

成因及影响:

这类困难实质上是由多个“容易"问题叠加而成。孩子之所以会感到困难,是因为对解决它的步骤和过程缺乏清醒的认识。

比如:父母和孩子从超市购物回家,大袋小包的,一大堆物品,父母拿不完,让孩子帮忙,孩子见一大堆的物品,抱怨说:“这么多,我拿不了!”于是,干脆什么也不拿。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很常见。

同样,在学习上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初中数学考试中,最后一道题一般会被学生当难题看,而其难并非没学过,主要是因为“综合性"较强,问题设置多,解题过程相对繁琐。正因为这个特性,被很多学生当成难题,而不愿去触碰。

再如,语文阅读题,很多学生感觉好难,往往失分较多。“三味"曾长期分析这个问题,发现一个较普遍现象:学生对文章过长、问题过多,缺乏耐心。

孩子的这种心态,会严重影响自身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方法性。

应对策略:

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如果孩子面对的是这类“过程繁琐”型困难,建议家长:鼓励孩子树立信心,引导孩子将困难分解成多个步骤和过程,一步一步去完成。并在感受成功快乐的过程中,培养孩子面对困难的方法和乐趣。

10个袋子一次性提不完,可以分几次去提,但不可因一次提不完而不提。

数学难题综合性很强,前一问的结果往往是后一问的条件。不能因为后一问题解决不了,而放弃了前一问题。拿出耐心,一步一步推演,难题也不难。

所谓“依赖型"困难,指的是孩子因为过于依赖父母或老师,在离开父母和老师的情况下,将容易的、会干的事,也当成了困难。严格讲,其本质不是“困难",而是缺乏独立性的依赖心理。

有不少家长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写作业时,父母陪在旁边,他的劲头很足,也没说不会做,但一旦父母不在旁边,就写不下去了,还叫个不停:快来啊,这题我不会做啊!

父母曾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他总借口说不知道怎么收拾,但如果适当帮他一下,其实他干得很好。

初一学生在学习上常有这样的心理:老师课堂上布置一个学习任务,稍有点难度,就不想主动去想办法解决,要么乱写一通,要么不思考也不写。他就等着老师讲答案。

这种行为,很容易养成孩子的惰性心理和习惯。

应对策略:

如果孩子所谓的困难,属这类情况,家长应注重孩子的独立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教育。平时不要低估孩子能力,不要过于溺爱而事事为孩子代劳,凡事做到责任分明,各尽其责。

有时,父母偶尔要求孩子去洗刷一次碗筷,由于孩子从来就没这个习惯,他就会将洗碗当困难看。

在学习上,孩子照样会习惯将某类问题当难题看。拿“三味"所教的初一政治科来看,有部分学生,在测验和考试时,对最后一道实践探究题,往往放弃不写。即使有时很简单容易,也照样如此!因为在他们心理已形成一个习惯性认识:这类题我从来就做不好!

其实,各个学科都存在类似问题的学生。

应对策略:

关键要鼓励孩子迈出打破习惯思维定势的第一步!并协助让孩子长期坚持,习惯成自然就好。

比如:“三味”针对那些习惯性不答最后那道“实践探究"题的学生:

首先,改变学生习惯性思维定势,告诉他们,解决这类问题,其实并没想象中的难。专心去做时,其实也很容易。

其次,我要求:以后,这道题不可以空着不写,即使真不会,也要根据题意,“乱”写一通。

再次,我让学生多多总结一下应对这类难题的经验和感受,引导学生总结答题方法和技巧。

总之,对于初一孩子来说,存在学习困难是很正常的事。但家长应及时对孩子困难的分析,找出造成困难的真正原因,并寻求老师协助,从心理上和知识贮备上,鼓励和帮助孩子树立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提高孩子解决困难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