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妈妈那歇斯底里的坏脾气,非常抵触为她解释的那些理由(“再哭妈妈不喜欢你了”这种话对孩子的伤害大吗)

“再哭妈妈不喜欢你了”这种话对孩子的伤害大吗

这种教养下的孩子会对父母之爱没有安全感。

首先,他不会觉得父母是因为我好而爱我。而是被更强烈的危机意识所占领“如果我表现不好,父母就不爱我了。”

这样就会引发孩子的焦虑、不自信,安全感缺失。

另外,经常暴露在这样的威胁中,孩子容易看别人脸色行事。为了表扬而活,为了让别人高兴而活。不能活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而且,当孩子一旦进入叛逆期,要么活成假面人,带着面具生活,隐藏真实自我。要么活成更加叛逆的孩子,“爱谁谁,你不爱我,我还不稀罕呢”。内在爱的不确定,让孩子焦躁,容易出现暴力行为、离家出走、叛逆等情况。

小孩6岁,没有一点主动性,我被气的老想打她,怎么办

我的小孩子跟你一样大,那能怎么办,只能慢慢引导,多鼓励,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打骂孩子,多听听他的意见。

现在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已经开始记事,如果从小没养成好习惯的话,渐渐长大是很难教的,很难改的。

可以设立一些奖罚机制,做好了奖励一些他喜欢的东西,没做好重做,多做,慢慢去引导。

这个年龄是一年级吧,小孩子做作业都喜欢拖拉,嚰嚰叽叽的,你多说几遍,放学后要先完成作业,而且做作业的时间一定要订好,二十分钟,或三十分钟,那就要看你了。完成了奖励,完不成肯定没有的。

你说她对什么都没兴趣,什么都不愿意做,这个年龄的小孩不会呀,是你没调起她的兴趣吗,问问她喜欢什么?

就拿我的小孩来说吧,送给她一个折纸都很开心,像跳步,你不要让她单独跑,你们比赛,说,她决对跑得跟兔子一样。哈哈哈。

我的娃也非常调皮,小孩子的天性,都这样,不要太生气。[大笑][大笑][大笑]


你觉得继母是个什么形象

我的太祖母,是我外婆的继母。

太祖母是旧社会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长得特别标致,家里有专门的私塾给她学习,所以,她的举手抬足之间,都有着大户人家的端庄和气派,就是前一阵热播剧《流金岁月》中南孙奶奶的那个范,又特别的慈祥和和蔼,可以说儿孙们没有不喜欢她的,虽然没有一个和她有血缘关系,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小的时候对太祖母的缠足很好奇,她就把裹脚布一层一层揭开给我看她那因为长久捆裹而畸形的脚,说着,“娃啊,现在的日子多么好啊,女娃不用裹脚了,能上学能上班,能成大事,我娃要好好念书啊!”

太祖母是外婆的继母,外婆出嫁后她才进的门,所以可以说和外婆在一起的日子非常少,但是,这一点没有影响她和外婆的母女情深。

太祖母在嫁给老太公前,是成过一次家的,听说是和一个国民党,生活非常富足,虽然太祖母不能生养,但那个军官对太祖母疼爱有加。不幸的是,那个军官在后来的一次战役中死了,军官族里人把家产霸占了个精光,那时候太祖母的父母已经过世,哥哥嫂子没有打算把她接回娘家。太祖母一下子就从一个富太太变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我老太公早年丧妻,那时候我外婆才五岁,直到我外婆出嫁,老太公都因为家里穷,一直没有再娶到老婆。老太公去到集市上采买东西,遇到了流离失所的太祖母,俩人一聊,还是老乡,老太公说你要是不嫌弃我家里穷,就跟我回去吧。

太祖母到了老太公家,洗衣做饭管娃下地,一点一点的学着干活,家里有了女主人,一下子就焕然一新,太公不用照看家里,也有了时间去讨生活,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那时候我老舅也快娶媳妇了,他虽然不是太祖母的亲儿子,但是太祖母当成自己的儿子娶媳妇,前后张罗着娶了我老舅妈。此后的几十年,没有和我老舅妈红过脸,老舅、老舅妈对太祖母也是比亲的还亲。他们六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我太祖母给抱大的,各个和奶奶亲的不行,赶集回去一定要给奶奶买烟卷儿、买卤汁肉,揣在怀里带回去还是热和的。太祖母把卤汁肉细细的切了,这个孩子嘴里塞一口,那个孩子嘴里塞一口,炕头围一圈儿小馋猫,长着大大的嘴巴等投食,真香啊!

有时候我老太公家里做了鸡啊、鸭啊、饺子啊,这些平常不舍得吃的,太祖母就会做熟了拿个小瓦罐盛一罐,让老太公提着给我外婆送去,说给孩子们解解馋。我妈妈现在提起她六十几年前吃的外公每次提来的吃食,眼里都闪着被宠爱的光。

我外婆家有好吃的东西,也一定要让外公提一罐去送给太祖母和老太公,老太公去世的早,可他去世后,太祖母仍然被这一群和自己没有一点儿血缘关系的子孙们深爱着。我外婆隔三差五就会和我外公拉个架子车去把太祖母接到家里住一阵子,尽一个女儿的孝顺,我妈我姨她们知道爹妈去接外婆,就早早的在门外伸长脑袋盼着。后来,我妈出嫁了,生了我们,也经常把太祖母接到我家来住一阵子,给她买烟卷、买她爱吃的卤汁肉,绿豆糕,我和姐姐也喜欢围着太祖母把嘴巴张的大大的等投食,太祖母就笑眯眯给我们这个喂一口,那个喂一口,再抹抹我们的花嘴巴,现在想起来那场景,都好幸福。

后来,太祖母得了老年痴呆症,不认人了,我和爸爸妈妈去看望她,她不认识我,但是知道从柜子里拿孩子们孝顺她的水果、糖果给我吃,嘴巴里说着:“我娃吃,我娃吃!”

一晃眼,三十几年过去了,那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带孩子带的歇斯底里,该怎么控制自己情绪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很不幸的是,这三种是90%以上家长的惯用手段。

谁都希望自己是个开明的父母,可当耐心被耗尽之时,我们似乎别无他选的冲孩子发脾气,最后还是动用父母的身份去控制孩子。

我们试图去改变这样的窘境,于是乎,共情(empathy)逐渐成为育儿类文章的高频词。

简单说起来,就是在孩子有发脾气的时候,家长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去感同身受当下孩子的处境,用同理心去接纳,并且理解某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可又有多少家长变成了刻意感动的同情了呢。

我们先来弄清楚究竟共情和同情有什么区别?

参照正面管教中提到一个有效的沟通

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用感觉词汇描述你所看到的,比如:很生气),

是因为(帮助孩子分析情绪的导火索,比如:饼干碎了),

要是(说出孩子的愿望,比如:完整的一块饼干)就好了,

最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比如再拿一块新的完整的饼干。

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来,有一点很重要,应该先解决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

本末倒置正是家长的普遍问题,如果你选择无视孩子的感受,那么你说什么她都不会听的,只能用更激烈的哭闹告诉你,我很生气!

1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去压制她的负面情绪,从而切断了与孩子的有效沟通的渠道,孩子因为不被理解哭的变本加厉,僵持之下,你又非常想逃离这种令人暴躁的场面,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再熟悉不过了。

“不许闹!”

“你有完没完!”

“不要再哭了!再哭我就打你了!”

……

也许在你发脾气的时候忽略了,孩子的愿望,只想要你抱一下而已。

每次打骂后,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然后再道歉,孩子无条件的原谅使我们更内疚,也告诫自己下不为例,但过不了多久,孩子再次哭闹发起挑战,以上的一幕还会重演。

很多父母陷入了,想给予孩子共情,却忍不住自己先发火的怪圈。

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情绪就像一座孤岛,在成长中对性格的养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来有了自己家庭,也会复制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

你我只是其中之一。

2

万事皆有因,日复一日,你有没想过,总忍不住吼孩子,背后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在要给予孩子共情的时候,我们一直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却从未认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孩子的哭声让我们有深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是失败的,没人会喜欢这样的感受,所以,这注定了在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无视自己的内心感受,一再忍耐。

然而忍到极限的时候,总要找到一个出口,这个发泄对象,一定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无辜的孩子,成为了牺牲品。

在很多原生家庭里,哭闹就是不对的,索取也是不好的,每一个被父母要求“乖”和“听话”长大的孩子,被父母忽略的同时,还被强迫要求忽略自己的感受。

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我们的一生,便是将这些内在的关系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在关系中体验喜怒哀乐。

“内在小孩”是孩子自己的角色内化,

“内在父母”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自觉就会唤醒我们原生家庭的内在小孩,然后投射在自己孩子身上,并企图去阻止这些所谓“不好的”行为,因为在童年自己就是被这么对待的。

这时你忽略了自己内心是痛苦的,小时候那种不被接纳的无助再一次涌上心头,即使时过境迁,内心那个可怜的内在小孩一直在和不可改变的过去做斗争。

在说出“妈妈知道,你很生气”时,反而让自己的情绪被孩子牵着走,最后只能把原生家庭里的内在父母投射在自己身上,试图靠打骂的去尽快结束这场闹剧。

很显然,我们是带着抵触,带着保留,去敷衍孩子的哭闹,理所当然,根本无法做到同理心。

3

孩子的哭闹会唤醒我们的内在关系,造成情绪失控,假设你察觉到了,可以试着去看见自己的情绪:

<假设情况1>

我感到自己快被孩子逼疯了,

都是因为她一直哭,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哭会被父母骂闭嘴,

我很委屈,很害怕,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如果这时他们能抱抱我该有多好。

<假设情况2>

我讨厌孩子发脾气,因为这是不乖的,

从小我就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只有这样才是父母眼里的乖孩子,

我好难过,其实那不是真正的自己。

你看见那个童年的自己了吗?

我们明朗的发现自己是那么渴望被父母理解,这时抱抱眼前这个无助的孩子,你们都会得到安慰,这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

大部分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你乖我就爱你,你听话我就爱你,人都是依附于环境生存的,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我只能选择顺从。

多年后容易情绪失控的妈妈,不过就是那个缺爱的内在小孩在作祟。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而只有在童年得到足够多爱的人,才具备去爱别人的勇气,很多时候缺爱导致我们,要么不敢付出,要么不敢索取。

4

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着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但如果一直活在怨恨父母的阴影里,不与过去和解,是在逃避成长,那么你一辈子都无法走出那个令你爆发的点。

无论如何,你已长大成人,也已为人父母,成为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只有直视曾经内心的伤害,才能接纳和放下。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谁都不需要刻意压抑回避。

孩子哭,只是一种宣泄的,应该鼓励她去体会自己的悲伤、气愤,而不是压制,至少不能让孩子成为下一个自己,不是吗?

你生气,是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你越是觉得生气不对,去控制它,反而会给爆发创造一个条件。

当察觉自己濒临崩溃前,不妨让自己暂时离开冷静一会,这远比强撑陪着孩子更理智,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生气,需要自己待一会”,看清自己情绪的导火索是什么,是孩子的行为勾起自己童年不好的回忆了吗?

努力体会我们内心的那个当下的感觉,是什么事情让自己感到害怕,或者气愤,试着去接纳自己,去安慰童年的那个内在小孩,我们可以哭,可以生气,可以和家人倾述寻求帮助。

在逃避自我感受的情况下,每一次逼迫自己和孩子共情,都是对自己内心的煎熬,只有正视自己的情绪,才能自我疗愈。

5

自从成为父母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收起了小任性,失去了兴趣爱好,甚至没有私人的空间。

在我们咬牙努力做到兼顾事业家庭的时候,常常忽略了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会任性,有脾气,想休息。

吼孩子,只是因为你太累了,骂孩子,只是因为你太忙了,但孩子不应该成为你情绪的出口。

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让自己暂停一下,带着一颗心灵之眼去审视自己。

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如同你我。

事实上,孩子帮助我们去遇见曾经不太完美的童年,有人选择视而不见,继续沦为原生家庭的附属品,有人选择走出阴影,支持孩子成为独立强大的个体。

我们都说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你怎么选择?

接纳自己,

唯有放下内心最深处的伤痛,

才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END

C妈生活志,分享有料的育儿干货,有趣的亲子漫画。

被父母骂得想要,是什么体验

你说的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真的不少,我也遇到过。

我遇到的这个女孩长得也挺漂亮的,家境也不错,只是她母亲本身很强势,又重男轻女,在家里说一不二,连带女孩父亲也跟她妈妈一样重男轻女。

男孩做什么都是对的,是优秀的,然后就送男孩出国了,并且常常以男孩为骄傲,人前炫耀,眼里只有儿子,儿子回国时,就带着儿子参加一些酒宴和活动。

女儿就不是这样了,就如“雪藏”一般,时常骂女儿什么也做不好,人前也不让女儿出来见人,导致这个女孩很是自卑。今年都快到30岁了,却无法自立,处处被她妈管制。

后来得知,女孩叛逆期也曾经反抗过。因为父母对她的轻视,离家出走过,而那段时间也导致堕落过,等再次回家后,更是被父母辱骂,并且时时以那段不光彩经历对她精神摧残,久而久之,女孩就真的觉得自己不好,自己,自己是脏的,时常破罐子破摔,聊网友出去,也堕过胎,形成恶性循环,被父母更加看轻,甚至觉得是累赘,从不在人前提女儿。匆匆帮女儿找个对象,女儿生下她的女儿后,也不让带,找人照看,又变得对外孙女无尽溺爱,小小年纪无尽霸道。后来又觉得女婿没有什么能力,逼着女儿离婚了,又帮女儿找一个,现在也是稀里糊涂的状态,女孩没有一点自。有一次,女孩悲伤的和我说,自己在家里就是个多余人,自己做什么也不行,很是自暴自弃。我试着劝她自立,效果不大,她妈严控她经济。

这期间,女孩还过,暴饮暴食,更是过好几次,手腕上伤痕累累。现在几乎很少出门,无所事事。

作为父母,除了承担抚养孩子的义务,对孩子的教育更是不能忽略,对待孩子必须一视同仁,重男轻女的思想更不能有。都是自己的血肉,孩子是慢慢一点点成长的,他们行为习惯大多来自家庭,所以父母言行举止一定要注意,不然对孩子的伤害是一生抹不去的阴影,特别是对孩子的否定,骂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存在畏惧心理,当这种心理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抑郁情绪导致厌世,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就产生了心理,也可能这种心理伴随一生。就如前面说的那个女孩一样。

孩子出生就是一张白纸,父母应该尽力给她正能量的蓝图,等他们长大了,有是非辨别能力,再让他们自己绘制自己的人生图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