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为什么我看完一本书之后,没办法向他人讲述故事?(为什么一些人不愿意说真话)

为什么一些人不愿意说真话

有时候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身边的人说的话只是阿谀奉承,如果什么话都直接说,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不满

暗恋一个人不敢告诉她该怎么办

可以暗示?

为什么有的人现在很少讲真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上司喜欢听吹捧的。

读书总是看不进去,该怎样调整状态

这个问题其实和“改天我请你吃饭哈!”差不多,改天请我吃饭,其实就是现在不想请,改天也不想请。本质上来讲,是你觉得我不重要。如果换成你的男神或者女神,那你即使逃课或者说公司请假,也一定要请,而且是今天,立刻,马上!

所以放在读书里,看不进去书,其实是你在潜意识里,觉得读书不重要。如果你真觉得读书重要,一天不看就没法活了,那你肯定会看的。

我考研之前最讨厌那些专业课书,完全看不进去,一看就想睡觉,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不重要,不看也没事。但是我考研的时候,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看书,因为不看不背我就考不上。重要性不同了,我自然看得进去了。

咱们再分析看不进书,这三个字的背后其实还有很多含义:

第一,没耐心去读书。一天24小时里,你要工作睡觉散步刷手机......因为这些事情对你来说更重要。

第二,想读书只是一时兴起。其实我并没有把读书这件事,放在非做不可的地步上。只是看到好像别人都在读,你也想试试,但是试试就试试,试了一会就不行了。

第三,别人都告诉你读书很重要,所以你知道了这件事很重要,但不明白重要在哪里。

第四,你可能觉得读书重要,但你的执行力、行动力、自我管控能力不够。

所以在读书之前,你必须首先自己先想清楚,“我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应试,为了培养兴趣,还是提升自己,还是另有原因。只有目标清晰,你才会有相对的执行力。此外更重要的是,你要思考,读书对我个人而言究竟重要在哪里。

真正想清楚了之后,我有几点小建议或许可以帮你更好地读进去书。

首先,不要焦虑,因为学习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事情。

你先需要明白一个原理——人的大脑总会倾向于采取阻力最小原则。也就是说,能不动脑就不动脑。如果我们的大脑在遇到周围一大堆复杂的事务要处理时,我们优先选择的都是那个最容易处理的事。

所以当你下决心想要读书的时候,书中的内容不能被你直接理解,需要动脑去思考,于是你会不自觉地打开淘宝、刷一会儿,哪怕只是毫无目标感地刷。这就是大脑的最小阻力。

而现代社会令大脑退化成最小阻力状态变得更容易,在手机上阅读、书写、转换APP的成本相当低——只需要动动手指。

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企业都在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拼命抢夺你的注意力,所以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一天花了多少时间在这些无效的事务上。

因此在准备读书前,先摆正心态,不要因为刚开始难以看进去而自责,更不要焦虑。当你可以做到与大脑和外部干扰所抗衡的时候,你就已经赢了一大半。

其次,不要为读书附加太多的意义。

就我个人而言,我从小到大都很喜欢读书,大学期间我看了很多书。我读书很杂, 一般没有什么目的性。我看书从来不是单纯为了长知识,或是让自己变得更厉害,很多时候,我只是单纯为了快乐。

书中总会有一种可以让人安静的力量,无言却让人感动。我喜欢在下午坐在窗边读书,偶尔抬头,会有阳光洒下来打在脸上。每每这个时候,我总会充盈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既享受又舒服。

最快乐的时候,往往是不参杂任何功利心的时候。当你想太多,给一个简单的动作附加太多意义之后,这件事原本最纯真的快乐,往往就被我们剥夺了。

最后,培养成长型思维,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人脑具备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是固定不变的,遇到困难会选择逃避,停滞不前;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选择直面挑战,不断完善自我。

举个例子,固定型思维认为,我不想尝试自己不擅长的事,但成长型思维认为,我想要挑战我自己。

如果你真的决定好好读书,那么就把心态努力放平和,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自身的成长型思维,而不是遇到一些困难就觉得自己不行。

这里还有几点实操时的建议:

1.看书的时候把手机放远,越远越好,如果总忍不住把手机拿过来,把手机关机也未尝不可。相信我,在你看书的一两个小时内,一般不会有人火急火燎地找你。

2.一开始看书不需要定太高的目标,你可以先尝试先告诉自己的大脑:“我认真看十五分钟之后就休息。”我上文提到过,学习是一个反人性的事情,因此大脑从松散切换到学习状态是最困难的。只要你成功地开始了读书的状态,大脑也会渐渐适应,时间也可以在后续逐步加长。

3.拿一个喜欢的本子和红、黑、蓝三个颜色的笔摆在书旁,可以一遍读一遍勾画,或者摘抄段落和做笔记。将书桌整理干净,远离吵闹的环境,给自己的读书一个好的仪式感。

4.可以先从感兴趣的书目读起,相较而言,小说之类的书籍更容易培养一个人开始读书的习惯,激发兴趣。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开卷有益。读书真的是一件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开阔视野的事情。如果决定好要读书,那就拿出时间,尽全力,做到最好。

不听劝告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一意孤行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
公聊相造清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行一意而已.
【释义】“意”,意见想法“孤”,一个人.原意为谢绝请托,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处理案件.现指顽固按照自己的想法,独断独行,不采纳他人的意见.
【故事】 西汉时期,有个叫赵禹的人,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汉武帝大为赏识,便让赵禹担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
.
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作客赴宴,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几次以后,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过了一些时候,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限制在职官吏,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消息一传出,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不要把律法订得大苛刻了.
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他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