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自己是回避型依恋,严重影响了亲密关系,怎么治愈?(我是回避型依恋人格,我需要去改变吗,怎么改变)

我是回避型依恋人格,我需要去改变吗,怎么改变

这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去做出改变。这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可以通过习惯纠和重建自信法进行调试。首先养成放松的习惯,长期紧张会导致人的疲劳,而疲劳会使人厌烦和焦躁,往往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事来。放轻心情,精神放松,能消除疲劳。养成放松的习惯,给你几项建议:

1看一本有价值的书,如大卫.哈罗.芬克博士所写的《消除神经紧张》。

2你应该看过太阳底下睡觉的猫。它的头会蛮下去。放松你自己,像一只太阳底下睡觉的猫。

3工作时注意别使身体过于紧张,采取舒服的姿势。

4时刻检查自己的行为,至少每天检讨5次。你有没有过分看重你的工作?是否有意或无意在制造你肌肉的紧张?是否用了和你工作毫无关系的肌肉?要知道正如大卫.哈罗.芬克博士所说的:疲劳有三分之二是习惯性的。要放松自己,必须学会试着打破那些曾困扰你的习惯。

5照这样的方法每天再检讨一遍,着看你是疲倦了,有多疲倦?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做事的方法不对?这样离成功不远了。

6默念或是轻声地说:“我要放松,我要放松,放松,再放松!",就会使你紧张的神经放松。

7把心事写出来,写完你就会放松很多。

重建自信法就是给自己排个计划表,一个个攻克难题。例如多和爸妈沟通,让爸妈给你买些好吃的。

你觉得改变回避型依恋人格障碍难吗?


和回避型依恋的人谈恋爱大家都是什么结局

你好,我是本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八年情感行业工作经验,专注于让国人享受恋爱。回避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就像脱离鹿群的小鹿,让人怜爱却又难以靠近。在《志明与春娇》中,张志明就是回避型依恋最好诠释:在亲密关系中,无论是开始阶段,还是最终走进稳定期,每个关系递进的节点,无不逃避退缩,给人一种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的表象,令人着急。余春娇是焦虑型依恋,两人相爱相杀。影片节奏跌宕起伏,剧情不断反转,让人情绪起起落落。在亲密关系确立前,情绪起伏让人心动(回避型依恋者总是让人觉得很有魅力)。在长期亲密型关系中,建立健康良好互动稳定的关系,才是双方的需求。可回避型依恋者情不自禁地就把亲密关系带入如同电影情节跌宕起伏,让对方心累不已。他们自己也会被这种行为折腾的很难过,想改变却为力。哪里丢了东西,就去哪里找。心理机制的建立,是在遭遇伤害的时刻,一种本能地自我保护,哪怕这种心理机制是不成熟不健康的。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父母中一方长期缺位(通常是父亲),而另一位(通常是母亲)会潜意识地把子女分化出伴侣的身份角色。对子女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带入伴侣相处的模式。因此,父母(通常是母亲)就有以下的行为:亲密即控制。由于伴侣双方的一方缺位,导致在潜意识层面,对伴侣关系产生关系破裂错觉,虽然不会上升到理智层面,可是潜意识中会对缺位伴侣的替代人——子女产生强烈控制欲,进而强化伴侣关系没有破裂的事实,为理智提供证据。这种行为的隐蔽之处在于,它往往带着爱和照顾的名义。比如说:“孩子,你不能这么做,你必须按照我说的来。”“孩子,你别不开心,我这么做,完全是爱你啊,你不懂啊,我不能看着你犯错,我这是为你好啊,你怎么这么不体谅妈妈的心!”这种行为,对回避型依恋子女造成的影响是对亲密依恋的认知错位。在子女认知中,亲密=被控制,从而对亲密产生回避的本能反应。另外,这还会造成孩子明显地心理独立期滞后,外表冷酷内心敏感脆弱等隐形问题。责任的推脱。因为把子女分化了伴侣角色,所以在父母遇到问题和困境,自己无法解决而无法求助于缺位的伴侣时,本能地就会把责任推脱到毫无反抗能力的孩子身上。比如:“我是为你,才忍受这一切委屈。”“我这一辈就这样了,我唯一念想就是你能有出息。(潜台词就是我为了你牺牲了我的幸福)。”“你一定要出人头地啊,否则我这些苦就白吃了。”由于孩子的年龄幼小、心理幼稚、认知不全面等原因,基本上来者不拒地承担了这种类似原罪的责任,认为问题确实在自己身上。可是自己幼小又无力解决这种本不属于自己的问题,由于上面控制造成的回避机制,又在面对问题时进一步得到强化。在成年后亲密关系相处中,对方通过撒娇、唠叨、埋怨等不同来寻找情绪共鸣或者需求关注时,回避型依恋者就将其解读为:对方将问题丢给自己(虽然对方本意并不是这样)。可在回避型依恋者的视角中,问题丢给我,我又没办法解决,这就是痛苦。此刻,他们立刻就转向回避的心理机制,直接逃避这种痛苦。其实,想想蛮有趣的,就好比马戏团的小象长大后,仍然觉得自己挣脱不了小时候的锁链。另外,这种儿时记忆也会造成回避型依恋者缺乏应对问题的勇气,不能正视现实。缺乏真正的依恋。由于以上原因,导致父母对孩子是一种强控制加责任的推脱的相处模式,而恰恰缺失了父母与孩子的正常的亲子关系,孩子得不到完全信任的依恋感。他们进化出的回避机制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不断强化自我暗示:我不需要依恋,我不需要亲密关系。外化给人的印象就是,回避型依恋者是独来独往的人,很难融入集体中,对人感情冷漠,缺乏正常情感交流,恋爱过于理智等等。可是,潜意识中对亲密依恋的渴求缺从没有停止,虽然被理智这个守门人全部屏蔽。在行为上就会表现出不断寻求新的亲密关系,这样才能获得安全感,可是他们又无法把握(更多是心里层面因素)长期亲密关系,所以一旦从吸引到亲密关系确立,他们就会寻找各种理由结束这段亲密关系。在回避型依恋者中,和花花公主不在少数。可是别忘了,在他们记忆中,亲密=伤害,他们是在逃避伤害。在亲密关系中,一方如果遇到另一半是回避型依恋者,双方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回避型依恋者走出错误认知,共同塑造出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呢?剥离给回避型依恋者的控制感。虽然这种控制感更多是种假象,是由回避型依恋者自己脑补出来的。比如,直接告诉对方:“亲爱的,我只想和你恋爱,从没想过要控制你。”另外,回避型依恋者要纠正亲密即控制的错误认知。如果,回避型依恋者存在心理不成熟、外在冷酷、内心脆弱等不同问题,也要从自己角度一点点做出合理地改变。建立正确的亲密相处观念:对方在寻找情感共鸣和寻求关注时候,并不是向回避型依恋者推卸责任和问题。即便,亲密关系中真出现了问题,作为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人,回避型依恋者也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就像告诉马戏团的小象,你已经长大了,力气足够大到轻轻一扯,就能摆脱那条困扰你的锁链。 亲密关系中安全依恋的提供。安全依恋是纯粹两个人的信任的依恋。回避型依恋者,内心极渴望依恋、行为模式上抵触依恋,行为和意识高度不统一,他们需要更多的陪伴,虽然他们并不明确提出。好了,每个爱上回避型依恋者的人,都是坠入人间的天使。当你们陪同回避型依恋者建立正确的相处观念、健康的亲密关系后,你们收获的爱情也较普通人体验更丰富(回避型依恋者在世俗观念中是浪漫体贴而又富有魅力)。更多情感和心理困惑,欢迎私信本色

回避依恋型分手为何都是断崖式的

是的,回避依恋型的分手通常都是断崖式的。
因为回避依恋型的人往往在恋爱中已经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防御机制,避免与伴侣真正建立亲密关系。
一旦他们发现自己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他们可能会觉得无法继续下去,并选择通过决定性的分手来结束关系。
此外,在回避依恋型人群中,脑内激素的变化也可能导致他们认为他们需要远离伴侣才能适应新的生活。
然而,对于回避依恋型人群而言,分手不应该被视为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唯一的解决方案。
如果回避依恋型的人能够真正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探索和解决自己内在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并与伴侣共同努力建立更健康的关系,那么他们也可能顺利度过危机期。

回避型依恋多久能走出来

一周左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