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如何做我才能好好和父母沟通?(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交谈中要注意些什么)

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交谈中要注意些什么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双方的关系,如果毫无悬念的私定下来。接下来的这种关系,应如实告知父母。他们会为儿女把关,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要做到皆大欢喜,就离不开父母亲的指导和同意。即使各自的父母,对对方的年轻人,都没意见的情况下,也要让双方的父母,第1次见面,觉得这起婚姻,感到最低相对满意。怎样做,才能让他们第一次见面,不把这起婚姻搞砸。

试想,如果两家父母,跟仇人一样,你说这起婚姻是成与不成?八层,年轻人肯定不会,在这样的阴影下结婚的。所以这是底线,不能让父母们,成仇人。

交谈中注意些什么

双方父母第1次见面。除了寒喧,交谈中要注意些什么?不使婚姻功败垂成。

真诚和礼仪

尽地主之谊,热情招待,邀请几个亲朋好友,陪客人聊天,也有打圆场的作用。礼仪周到,有风俗习惯的,斟酌达成共识。

重点,喝酒不要说胡话,保持清醒;保持彬彬有礼,谦虚谨慎。

谈话中有两种,第1种,谈结婚的细节,最好有个媒人在中间打圆场,以免说到某个事情时,会出现尴尬的情况。第2种,两家面对面协商讨论,结婚的时间表;彩礼的问题;这些要注意,技巧和家里的条件,谈到这些,满足对方要求成功率很大。

难点,不拿别家的彩礼作比较,对方父母能拿出来没什么,如果拿不出来,会搞得对方无所适从,事后肯定会反复,这是别人不小心说漏了嘴的秘密。

谈话中注意,不说狂妄的话;不要说男女新人,八字不合的话;也不要说,两个新人的性格怎么样的话,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感觉;更不要夸,自家条件如何的好,找媳妇,随便挑之类的话。有这几点,婚姻几乎不会成。

重点是最有钱的一方,不要做出财大气粗的样子,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理应抱着平等和气热情的态度,真心实意,为儿女完成婚姻大事。

父母不理解,不讲理,沟通不下去怎么办

和父母沟通不下去,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他们总想让我们听话,

一种是我们总想让他们听话。

双方的出发点都是为对方好,可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

所以,要想沟通有好的效果,就要好好利用“我是为你好”这个初衷。

这两种情况,各说一个具体的例子吧。

一个是我朋友的事情:

朋友的孩子快两岁了,她还在坚持喂母乳,她妈说母乳没营养,让换奶粉。

两个人天天为此争论不休,她烦得不行。

其实她们母女俩虽然说不到一块儿,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动机:希望孩子有足够的营养,而分歧在于:母乳和奶粉哪个更营养。

所以,我建议她先肯定她妈妈的好心,再讨论母乳和奶粉哪个更营养,当然,关于营养的问题,最好有科学依据或者专业人员的意见。

后来,她肯定了妈妈“是因为爱孩子,才让断奶的”,她妈妈对立的态度就缓和了不少,再加上她提前做好了功课,拿出了科学的依据,有数据、有对比,说服了妈妈,这个事儿就过去了。

另一个是我自己的经历:

我和我妈之间,也有很长一段时间老是说不拢。

她们那一代人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特别节俭,即使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她还是改不了,我们常常因为这个起争执。

就比如说,她吃冬瓜的时候,削皮总是尽量薄,每次都留下一层浅绿色的硬皮,冬瓜再熟,那绿的地方都是硬的,并且她满口假牙吃不了硬东西,我让她多削一点皮,她不仅不听,每次还怕我削多了,都是趁我做饭前她就先下手削好。

有一次又遇到这种情况,我决定换一种跟她好好说。

我就问她:“妈,你是不是不爱我?”

她感到意外,愣了一下,说:“咋能不爱呢?”

我说:“你看,我爱你外孙女,她爱吃啥我就给她做啥,那你知道我爱吃啥不?”

我妈想了一会儿,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你这一问,我还真想不出来你爱吃啥东西。”

“没事,我现在想吃啥我可以自己搞定。但是,你知道你喜欢吃啥吗?”我接着问。

这一次,她又想了半天,更像是自言自语道:“我也不知道,我觉得吃啥都一样吧。”

我看着她问:“那你真的爱吃冬瓜皮吗?”

她笑了笑,没说话。

我接着说:“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那是没办法,但现在咱们条件好了,你得学着对自己好一点,我喜欢听你说:我想吃啥啥了,你去给我买吧!也算是给我个孝敬你的机会呀。”

那天的话,我想她是真的听进去了,因为后来,我再也没有吃过带着点绿皮的冬瓜。

父母不讲理、不理解,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真的不会表达,

如果我们能帮着理清他们的固执隐藏的爱,

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则乱”背后的爱,

沟通多半会顺畅许多的。

希望你和父母的关系早日和解,越来越亲近。

与母亲缘薄,无论怎么尽孝她都不懂,事事常常对着干,这种格局如何化解

您好,我是春雨寄情,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父母子女的缘份是上天注定的,除了缘分深浅必定还有其它因素会影响你们之间的感情。我们只能在有缘的基础上去调节去努力。

我是女生和父亲的关系非常平淡,我和你一样,无论做什么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爸爸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无论我怎么做都是徒劳,我也为此不甘心过,但不会因为你的努力而有所改变的事情,只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如若不然最终伤的是自己。所以现在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以求心安即可。

我多么想你像我爱你一样爱我,虽然这是奢望却还是想!这是我想对爸爸说的话[流泪]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幸福!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探讨情感问题哦![玫瑰]


为什么越长大越感觉无法与父母长辈沟通,越来越没办法好好说话,甚至一说就吵起来

谢邀回答:

这是普遍现象,除非你是宝妈男,或者是宝妈女。否则,就是父母有绝对的才能,供你吃住,离开了父母很难活成,甩你十万八千里。

长江后浪推前浪。都把父母拍在沙滩上。"儿女越长大越感觉无法与父母长辈沟通,越来越沒办法好好说话,甚至一说就吵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已经长大,有了独立自主的思想,想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有的人说:孩子长大都有叛逆思想。这也不假。但许多孩子还没长大就敢跟父母对着干。也许是性格,也许跟教养有关。特别是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两个时代,更加显得叛逆。

子不教,父之过。严父出孝子。父母要想获得子女的顺从,一是加强教育,一是树立自己崇髙的威信。但威信必须依靠地位财富的支撑。否则,在子女的眼里,什么都不是。与子女无法沟通,有代沟。特别是出生在不同的时代,三观不同。代沟加上不同的世界观,话不投机半句多!

既然孩子巳经长大,父母逐渐退入二线,能够正常接班,该放手就放手。有顾才问,但不要过多的干预。人老了,什么都不是。坊间都说:儿女要的是父母的钱。财大气粗。没有钱,要是指手划脚只会自讨没趣!

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女长大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生活空间。按照现社会总结:跟儿女最好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孩儿认同你,有事自然会与你勾通。否则,婆婆话多,媳妇皮厚。一言不合,千言别进。

孩子不愿跟家长交流怎么办

恐怕是孩子认为无法和家长交流。

很多父母忽略了面对面地耐心地听孩子说话的重要性。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是否耐心地、慢慢地听孩子说话。很多父母,不是面对孩子主动说话,而是只顾看着手机、电视或做着家务随声附和地聊上几句。

有的父母叹息说:「孩子有什么话也不给我说,我说什么孩子也不入耳。」另一方面,孩子也抱怨说:「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父母光说自己想说的话,可我想说的话,父母都不听。」这种令人痛心的事态还在蔓延之中。这种事态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从幼儿时期开始的。

与孩子交流时,不是光听孩子的话,而是一块儿「交心」,孩子和大人共创一个共享快乐的世界。如果大人只是以「听你的」「陪伴你」的姿态出现,那么就会使孩子感到有一堵「墙」似的,并且不能越过它,从而形成了得不到父母理解的心理状态。

与孩子打交道感到痛苦是因为还没有与孩子交心的缘故。如果遇到孩子能交心,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说起话来,形成一个快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人和孩子就处在没有「墙壁」「互相理解」的安全感之中。如果孩子从幼小时期就有这种体验的话,那就决不会出现所谓家长与孩子断绝关系的现象了。

只要把耐心听孩子的话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孩子的世界就能渐渐地看清楚了,并能从中发现乐趣,孩子也能从大人的智慧中吸取力量。

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比较紧张的一个因素,就是孩子日益要求独立的倾向。

孩子们渴望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而家长却千方百计地给孩子提供保护和指导,两者之间在一定时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很多父母没有了解到这一点,也很少去考虑他们真正应该了解孩子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作为家长,应在自己的心里对孩子有数,包括:孩子在自己活动的时间内,喜欢到什么地方玩;孩子的家庭作业是否如期完成;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有哪些朋友;等等吧。随着孩子的日渐成大,家长要做出调整,以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大的矛盾在于,孩子越来越渴望独立,办事越来越遮遮掩掩,而在这时,父母却越来越想保护、控制和指导他们。」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确定需要了解孩子什么,就可以向孩子说明。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应当首先弄清楚,在孩子各个年龄段时,分别应了解些什么,然后再给孩子谈这件事情。

但孩子在某些方面可以有自己的隐私,像所收到的信件,就属于个人隐私。包括孩子居住的房间,也是隐私,进屋要敲门。

父母必须教育孩子尊重自己的隐私,同时父母也必须尊重孩子的隐私。

与孩子平等相处,相信孩子

有的父母和孩子相处得十分融洽,就是偶尔有些,也很快就能化解,在这方面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秘诀之一便是始终和孩子处在平等的地位上,相信孩子。

家长最为重要的任务,也许就是发展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平等的父子(女)或母子(女)关系。如果父母时常表示出对孩子的平等的交流,那么孩子就会深感骄傲与自豪。

在法庭上,一名被告在被证明有罪之前,都是无辜的;但在家庭,一位未成年的「被告」却时常被假定有过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