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诊疗

孩子爱动手打大人,该如何处理-安吉哪个医院可以看抑郁症病人

孩子爱动手打大人,该如何处理

您好,非常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

孩子爱动手打人,是一种常态。这是孩子生理以及心理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表现,一般会出现在0-3岁,3—7岁以及7岁之后。

每个阶段的孩子心理状态、认知程度都不同,打人也会有不同的原因。像0—2岁的婴幼儿出现打人的状况,主要是出于以下三点原因。

▶好奇心

0—3岁年龄段的孩子,在脑海中并没有是非对错,其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来源于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我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个性强烈。

孩子爱动手打大人,也是出于这种好奇心,想要去感受打人之后的感触、他人的看法等等。

▶模仿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婴幼儿百分之90的打人行为都是从成年人模仿而来,婴幼儿本身并没有打人的想法。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揍你”,然后在孩子屁股上假装拍两下。

这个情境是不是特别的熟悉,这就是父母影响下的一种结果。

▶故意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婴幼儿的安全感非常低,需要家长时刻的关注。

当宝宝打打人的时候,大人反应特别的强烈,孩子就觉得原来这样可以唤起父母对我的关注。

久而久之,宝宝就把打人当成了召唤家长的。

1)在家中杜绝打人的行为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会影响他的一生,同时也决定了他的一生。

父母吓孩子,并且打孩子,并不能够起到管教孩子的作用,反而还会让孩子学习到不良的行为。

因此在家中父母要收起暴力的行为,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教育孩子。

2)不刻意关注孩子的打人行为

当孩子第一次出现打人的行为时,家长不要表现出夸张,可以示意孩子:“宝宝可以这样摸一摸妈妈哦。”然后握着宝宝的手来做个示范。

3)告诉孩子打人之后他人的情绪

1岁半左右的孩子几乎已经知道共情了,妈妈可以对孩子说:“你这样做,妈妈会很疼,心里也会很难受。我希望你下次不要打妈妈了,可以吗?”

一边说一边做出疼的动作,让孩子摸摸被打的地方,产生共情感。

▶获得某种利益

3—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学前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打人大多是出于获得某种利益。比如通过打人来获得他人的玩具,占据某种主动性地位。

在游乐场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某个孩子正在聚精会神的玩着某类玩具,另外一个孩子突然进来,这个孩子就可能会通过打人来占据主动。

▶模仿

模仿性的影响,上文已经说过了,这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会打人的原因,父母在家中一定要注意,父母吵架或者打架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1)教会孩子正确的处理

好习惯和坏习惯就在一念之间,当孩子产生坏的行为,使家长如果不去制止,那么坏的行为就逐步会成为一种习惯。

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打人时,就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处理。

这个社会并不能够完全的用武力征服,霸道的占据。打人也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还会使得他人远离。

2)让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对的行为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感受,如果自己被别人打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妈妈:如果小明今天在玩玩具的时候打了你,你会开心吗?

孩子:不会。

妈妈:那你还愿意和小明做朋友吗?

孩子:不会。

妈妈:那你今天打了小明,小明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他会喜欢你吗?

孩子:……

引导孩子产生同理心。

▶被欺负

7岁之后的孩子,一般不会出于好奇心或者喜爱而打人,很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在处理问题时,采用了错误的。

比如遇到校园的冷暴力或者直接暴力,并没有采取很好的措施,直接通过武力解决。

可能是从小就是这样一种模式,亦或是家庭中,父母就是这样对待孩子的,给予了孩子错误的观念。

▶发泄情绪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开心的情绪,于孩子而言也是一样,比如成绩考的不好,被老师批评了,内心愤愤不平,又不知道该如何发泄,因此而迁怒他人。

1)教会孩子如何自保

武力对武力绝对不是一个处理问题的好方法,当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时,家长应教会孩子如何自保。

首先在学校中被欺负的绝对都是被集体孤立的那一个孩子,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多交朋友,和同学之间打好关系。

其次多锻炼身体,增强孩子的体质。可以给孩子报跆拳道等兴趣班,不是为了打人,而是为了在能够自保。

遇到像社会中的地痞流氓类的,千万不要硬碰硬。有任何事情要及时的和老师或者家长沟通。

2)教会孩子正确发泄的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在这个时候就有内部的负面情绪需要发泄。憋在心里对孩子而言并不好。

因此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发泄情绪的。

比如可以通过跑步、和父母倾诉的来发泄自己内心中的不满。

在平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有时候也是孩子情绪放松的一种。

赫赫妈妈育儿日记:欢迎大家一起在屏幕下方提出问题,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科学育儿。

再次感谢您的邀请,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对您起到作用。

对啥都没兴趣,极度的消极却又极度的积极!

首先感谢您的提问。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还不能仅凭这一句提问,就判断是否有问题,我想您说的问题,是心理问题吧。

首先,我们的情绪本就是流动的,也是可变化性。情绪的特点是,我们可以在上一秒中高兴,也可以在下一秒钟悲伤。比如,我们去影院看电影,就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代入,时而开心,时而流泪。但是您能说这不正常吗,当我们因外在因素而出现情绪起伏的时候,也要去分辨一下,是什么让我们会有如此大的情绪起伏,是因为什么导致的,这一点也很重要。

其次,您说您会极度的消极和极度的积极。这个极度的在您哪里是怎样的,您没有详细的进行描述,有时我们会凭着主观感受来评判自己的情绪,而缺少事实的客观性。这个极度也是自己对自己的感受评判。所以,需要您详细的描绘,您的极度消极是怎么的状态,表现在哪些方面,比如行动力?人际关系?生活作息?对事物的兴趣乏味程度?

同样的,如果是极度的积极,怎么样的积极状态。当时是怎样的,什么事情会引发您的积极情绪?这个极度是怎样的极度,程度怎样,是和平常不一样,还是和周围人不一样?

因此,一定要去觉察头脑中这些念头,无论是极度的消极还是极度的积极,这些感受体验会持续多长时间,包括您说对啥都不感兴趣。您说喜欢独处,我想很多人都会有您这样的感受,特别是喜欢安静的朋友,或者忙了一天回到家里,也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

独处不是说明这个人心理有问题,而是一个人的习惯和习性所致。如果这个独处是闭门索居,谁也不联系,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而且出现一些明显的躯体症状,如失眠、头疼、兴趣降低,甚至有轻生的念头等,这就要引起重视和警惕了。需要及时需求家人的帮助,去医院心理科进行排查,同时结合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所以,如果感觉自己有符合上述的一些症状,就要小心是不是抑郁或焦虑或者双向,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是抑郁症也是一种病,不是一些人嘴里说的精神病。客观去看待它,如同感冒发烧一样,谨听医生医嘱,坚持吃药。再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同时,更重要的是,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多锻炼,多到户外进行运动。同时主动和身边信任的朋友倾诉,多参加一些有关心理方面的工作坊或读书会,少熬夜,保持平稳的心态。

还可以通过练习正念冥想来关注呼吸和身体的变化,同时对自己的念头保有觉知,不对自己有过多的评判和自责,多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希望能帮到您。祝福您越来越好!

你有没有被狗狗萌到的瞬间

我家的。一切都是缘。好好待它!还算听话。虽然不是名犬只是串串。但是。一切都刚好。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