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怕死恐-纳米机器人治疗后去哪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怕死恐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恐惧死亡呢?说句非常现实的话就是人死如灯灭,人并没有什么来生来世,所以有些人都心有不甘,没有实现心中的美好愿望。还有很多牵挂。心有执拙。

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心理存在于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心理。科技工作者,更多沉于,对技术的钻研与热爱,安于一个稳定的环境,对排位的名次和荣誉的珍惜和重视,不习惯低级和腐朽的价值取向,自命清高。常对外界有诸多排斥,至少是一群有独立见解的人。

有哪些最黑的黑科技

Vantablack——高端黑

这货的反射率不到50ppm,长在别的东西上之后,所有的光学信号就都被吞掉了(不恰当的,类似黑洞),只能看到这里有个洞,看不到它的形状(下图的中间部分也是有类似边缘的褶皱的,但是你就是看不见~~

其实它就是垂直组装的碳纳米管

应该……没偏题吧。

史上“最黑”材料问世:黑到看不见

英媒称,英国一家公司生产出了“奇异的、与众不同的”物质,非常之黑,以至于它能吸收几乎所有的可见光,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种“超黑”涂层由碳毫微管组成,每个碳毫微管都只有人类头发的一万分之一细,凝视这种涂层是古怪的经历。它太黑了,以至于人类的眼睛无法理解看到的东西。形状和轮廓缺失了,只留下看起来像一片深渊的物质。

英国《独立报》网站报道称,如果用它来制作一件香奈儿的小黑裙,穿衣者的头和四肢可能看起来像灵魂般地漂浮在裙子形状黑洞的四周。

它的实际用途更为严肃,可让天文照相机、望远镜和红外扫描系统运行得更加有效。还会有一些军事用途,不过该物质的生产商英国萨里纳米技术系统公司未被允许讨论这方面的用途。

这种毫微管物质名为“Vantablack”,它曾被这家位于纽黑文的公司在铝箔纸上进行培育。尽管这些铝箔纸可折成微型山川河谷,但在覆盖了这种物质的区域,这些地貌会消失。该公司技术总监本·詹森表示:“你以为会看到山川,但是看到的只是黑色,像一个洞,好像那里什么也没有。看起来特别奇怪。”

当被问及制作小黑裙的前景时,他表示,那会“非常昂贵”,该物质的费用也是他不能透露的情况之一。他说:“裙子所有的特征都会失去。就像有穿透性的黑色。”

美国《光学快讯》杂志描述了Vantablack,它本周将在法恩伯勒国际航空展推出,将以一批毫微管打包在一起的形式推出,就像一些细得不可思议的吸管。这些毫微管太小了,因此光粒子无法穿过它们,但可以穿过它们之间的空隙。不过,一旦进入,几乎所有的光都会在其中弹跳直到被吸收。

Vantablack的实际用途包括校准可用于拍摄宇宙最古老物质的照相机。要想拍出这种照片,需把照相机对准尽可能黑的物质。

人工智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会产生

人工智能会战胜和替代人类吗?你只要一问这个问题,就输定了!被这个问题困扰,是因为说人工智能战胜和替代人类时,我们已抱了一种很可怕的关于“人”的在场形而上学:一边是人,一边是机器,机器战胜了人,好动漫!本文从人、脑、机三者的关系出发,基于德里达-马勒布的解构传统,来将“机器人战胜和替代人类”这样的问题置换成:有了人工智能后,如何给脑进一步升级?我们应该如何轻装上阵,不断自我变形,才能在未来更好地与脑共舞?

一、简答部分

(1)人工智能会战胜、代替人脑吗?不会。

(2)人工智能会威胁人类文明吗?不会,或者说,如果会,这类威胁也太挠痒痒了。

(3)人工智能会统治人类吗?除非被统治者花大钱请工程师团队来帮它天天升级来统治他们自己。这是花钱请工程师来统治我们。

(4)为什么大家动不动就爱说这下人工智能要来覆盖人脑,机器人要来统治人类了?因为埋在人们身上的意识形态-形而上学木马又起作用了:被统治者帮统治集团转移自己的归咎和反抗的方向。

二、人工智能统治不了脑

大脑是不断重新缠绕自己的(re-wiring),刻刻变移。所以,“内生(innate)和基因地决定的智力”这一有了近一百五年历史的说法,是错误的。最近十五年对基因组的研究表明,我们身上只有三万五千个左右的基因,在大脑中活跃的不到其中的一半。而且这些基因太弱,达不到脑的要求:基因无法对脑起决定性作用。法国脑科学家 Changeux认为我们的脑的复杂性更大,有它自己的生命,与基因无关,或者说身体基因是配不上它的。

人工智能也许能统治人(统治“人”的什么呢?当我们说“人”时,我们具体是指什么?),但它绝对统治不了脑。它本身也是模仿了脑之后的结果。关键在于脑能否被统治这一点上,是吧?那么回答是:脑是无法被统治的。脑非但不能被统治,马勒布还说,脑是我们抵抗全球资本主义企图占领我们的生命的每一面时的最后根据地(正面地看,抑郁症就是个人之脑对于全球资本主义的自然反应)。脑被统治,意思只能是:电脑里的某个程序要来亲自开和关电脑了。大家还记得库布里克的《2001年太空漫游》最后的结局吗?机器人想要来管人的闭事了,人脑的反应很简单:关机。只有人脑会关机。机器人不会关闭自己,最怕这个。电影结尾我们听到的是机器人的可怜的哀求。

三、脑作为自然智力总是主动利用人工智能,在前-机器人时代就已如此

神经系统是一架机器。

--英国人工智能天才阿希比

马勒布认为,智能(intelligence) 和智力(intellect)之间是高度可塑的。当尼采在《人性,太人性…》里说“我为什么会这么聪明?”时,他的意思是:你看,我能避开你们众人的智能使用,用狐狸、蛇和鹰的角度来勇敢地思考,我培训出了一种特别的intellect,来对付你们的集体的intelligence(它也在我的脑中),我用另外一种聪明来对付你们的聪明,所以我是更聪明的。更聪明,也就是能站出现有智能之外,杀回马枪。智能和智力,只是这样的东西:事后追补上去的那一层东西。这也可解释今天的黑客方。

脑中就有自然的人工智能。

四、脑至少在同时经历四种进化,机器人只有可能战胜脑中的人工智能这一部分

脑中除了那一自然进化,至少被分子生物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还有基因式进化、基因逆溯式进化和象征式进化。象征式进化的意思是,脑被符号和技术拖着进化:在生命的技术进化工程中,被不断假肢化和器官化(古人类学家勒鲁瓦-古昂称之为人的“外化”。脑是被外部自然所写,不全是生物自然进化的结果)。相信脑会被机器取代,智力会被电脑编程战胜,是只看到了第一种进化,忽视了后面的三种进化。在技术-数码化时代,后面的三种进化更明显了。脑的象征式进化意指:与人工智能打交道的脑会很快通过符号-技术支架来作出跳跃式进化,正如每一代儿童中间都会产生大量黑客一样。

脑在今天的数码算法海洋里仍可以游刃有余。人小,脑大。人的生命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影响人身上的自然,都是脑的学习机会,这就是脑的溯源式进化。它能看着办,有无限的余地。物理学家霍金在BBC和《卫报》上发言,担心人工智能会威胁人类文明,这论调是完全幼稚的(江晓原跟着他也写了同样的内容),表明他对脑科学和脑生物学最近二十年的研究一无所知。[1]

脑有巨大的“那么就看着办吧!”的能力。它不直接出手,但总是后来一步跟上。最后它总游刃有余。

布迪厄的社会学从另一角度理解了脑的社会式智力形成:智力不是智力地被设计的。我们的非理性unreason是被铭写在神经元中的。神经元是控制记忆的那部分。由于神经元的不同时地的侧控,脑在每一步上都可以做到无限地看着办!也就是可以彻底无厘头!布迪厄同时指出,脑在被动地跟着人做巨大的冒险,经受了一次次重大的考验。比如每一次人的情感经历都会使大脑到巨大的危险之中,一次次,脑都必须撞墙而恢复,这种不断在创伤中自我修复,才渐渐形成一个人的脑性(cerebrality)。人的情性(dispositons)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脑性,是一次次 expositions决定了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脑性(就像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儿童经历决定了它有什么样的sexuality一样)。布迪厄并不了解脑科学今天的重大发现,他只是要解释他的habitus理论,但完全符合今天的脑科学家们的观察:人的社会性学习,是先将自己放养到社会中,再创伤式地来综合经验和理解的(是脑必须靠这样来成长)。因而,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进一步证实:智力的形式一定是高度可塑的。它可以经受巨大的打击而又恢复过来。

智力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皮尔斯说的:智力是what we do and(加上) what we do with),不是现成的,我们一边做,一边带出了它,不是先有了它,我们再去用它。它不是现成可用的东西。皮亚杰的古典心理学就已关注到这一点。他指出,我们的智力是通过组织世界来组织它自己的。它看着办的,面对了机器人,它就像汪峰看上了章子怡。自然智力与人工智力的两分从一开始就是形而上学的。人工智能是自然智能的产物。

巴斯卡早就将automaton看作人的精神的“另一面”,是它的反派冤家,是不能少的配角。今天的人脑和机器人之间,亦是如此。问题肯定不是机器人或人工智能会否替代人类,而是:机器人将要把人脑拔高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拿我们的脑怎么办?后面一个,就是马勒布的问题,也是她的那本著名的书的名字。

脑能够自动解散,就像电脑关机一样。失败后的修复和反扑,才显示出它的真正的能力。这就是黑格尔说的自我意识的克服过程。创伤后的恢复,到完全,到身体跟不上脑的彻底复原,这是脑的天然的能力。脑全新了,身体却还是那架烂机器,有部分脑科学家相信,老年痴呆症正源于此。

Movie scene from:'Berlin: Symphony of a Metropolis' (1927)

机器能够不中断自己,修补自己,在自我组织中重新定义自己。机器一失败,它就成了另一架全新的机器。伟大的算法学家和人工智能大师阿希比、明斯基、图林们都持这种看法。他们是因为相信了这一点,才相信人工智能模仿人脑是有前途的。

David Bates最近提出了“数码脑”的概念,来指出,与我们平时习惯地理解的相反,我们的脑早已是数码化的。所以,脑需要中断自己的自动化性(Automaticity),需要非机器人化。我们的脑总是想用最“懒”的存在,也就是说,脑总是想要像机器人那样存在和运行,因为这最省力。是机器跑来挑战我们的脑,说你千万别像机器那样,你再这样,我就要来逗你玩了。脑需要一次次被这样激活。人工智能的出现,等于是给我们的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醒装置。类似于智能手机对于我们的器官的作用。

五、那么如何解释IBM正在开发的脑神经元芯片?它不是已在模仿脑的一切?它的系统能够产生它自己的经验,这是不是说,脑的可塑性也可被编程了?

Spark Jones拍的科幻电影《她的(Her)》里,主人公萨曼莎是会经验人的经验的机器人女朋友,也能体验和期待自己的独特的人生,行为几乎像一个绿茶婊。她几乎是有脑的。百依百顺,既圣又婊。她是不是就要来统吃天下男人了呢?电影里,男主人公Theodore不久就难受起来,因为他发现:她只是一个技术,按不同价位能买到,光这一条街上就有几十个用户在使用,拿到修理店去升级,与别的机器人女朋友放一起看,怎么都像宠物。主人公感到自己爱和睡这个机器人女友真是太蠢了。这不光是主人公的反应,更是人的有机脑的排斥性反应啊!

人的智力却总是无形的,在下一刻就吞下了它前面的自己。且刻刻都摇身一变。用心理学也是远远解释不清楚的。苹果手机一年换一个可以,机器人女朋友得一夜换一个才行啊,哪家制作公司能将成本降到这么低?

智力是一种无形式的形式,处于心灵(精神)与它自己的能力之间。黑格尔描述的“客观精神”的认识自己的过程,差强就是:它认识对象,然后成为了对象,把对象当作了自己,完了吗?没有!它接着往前走。“它是它自身的运动”!它永远在冲浪。它留下伟大的身后。伟大的变革、革命和沧桑只是它的配料。对于人,历史是活过的经验,而对于脑、意识或精神,这可能就不过是一堆备用的材料,像拍电影用的道具。与其问机器人会不会成为我们的历史主主人公,我们倒应该问问:我们是不是已进入了一种脑历史时代?人只是其配角?在大数据中,人越来越成为时时被重新编排的跑龙套的角色?

六、自然智力和脑是人工地可塑的

大学在今天已不在大学教师身上。在未来,大学将成为网络远程教育本身,那才是德里达说的“无条件大学”。那时,老师将是集体智性(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激活者(animator)。

--法国社会学家Pierre Levi

以为机器人要来统治人类了,其实我们这还只是在初级阶段呢! 我们现在是ANI, N是narrow,大家就惊叫了。接下来我们还将进入AGI, G是general,一般地全面应用。最后会进入ASI, S是super,超级应用,那时就会有替代式的脑功能,某些方面比人脑更好,创造,会有社交技巧(牛津哲学家纳斯波姆的定义)。

电脑模拟的人工智能最后会有主体性经验?且可同时被继续编程?有一种叫做人工可塑性的东西?会有的。但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人脑要它们有的。它要求找版本更高的配角和陪练。

一人一脑,对于你而言的脑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数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们说的奇点?脑洞,是个人大脑深处最不可捉摸处?那一无法被编程的点?

Ex machina (2015)

智商无法通过基因传递。人的智能是人抵抗外部危险的盾牌。人的智力不靠量而靠张度来取胜。在人脑面前,机器人只是机器动物。

是人脑下放某部分智能给机器,而机器最近突然拎得清了,能够向人脑学习如何通过试错来学习了而超过车了。但机器人是永远学不到人脑的愚蠢和懒惰中潜伏的阴暗的伟大力量的。

人和机器之间没关系,是人脑和有人工智能机器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从来是人脑的一部分。人脑从来自己主动在将人工智能当假肢。

机器战胜人,是太形而上学的说法。什么叫“战胜”?在评到阿尔法狗取胜时,斯蒂格勒指出,界面变成棋面,本来是好事,是将它变成一个一致性平面,会在其中生成新的。在古典围棋中,“胜”就是那个将一盘棋下得开天辟地,将棋谱留给后人。而阿尔法的,刚好与这种围棋精神相反,变成了更多的计算的投入。[2]

是人要机器人来当假肢的。这一围绕机器人编织的matrix,在下一秒里就被人甩在脑后了。景观和matrix那只是第三存留,对于人脑而言,只是像电影拍摄现场堆积的那些的东西。说机器人将来替代人,这是一种严重的形而上学迷糊:人陷在它自己的伟大创造中也就是机器和拟像之中了,《弗兰肯斯坦》就是这一老的理解套路,完全是形而上学式的昏庸看法。

其实,黑客帝国也就是人脑给它自己打的一个草稿。它只是人脑的脚手架。

平时,人脑也是陷于它的习惯之中。习惯是药罐。它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同时却也加快我们的残废。它是我们用来战胜一恶的那一恶。我们对于苹果果手机的上瘾,对任何技术装置的上瘾,都属于这一习惯的一部分。[3]习惯导向残废。它同时是残废对我们的招引和威胁。它是残废本身。[4]当我们对技术产品上瘾,就是残废冲动冲了上风的时候。我们需要脑,来破除习惯。是脑拖着我们走出习惯,使自己可塑,逼自己变形。

七、什么叫做“人被机器人替代”?

黑格尔-科耶夫的关于人、历史和艺术的终结和尼采在《扎》里的“伟大的信号”一节中说的人终结于报复这一关于人终结的说法,被德里达在《哲学的边缘》中理解为1)完成, 2)消失。形而上学和人类学所理解的人,已完成,正在消失。

但德里达认为,人,是重复。它是一种自动机制,automatism。人重复自己,才是人;但人的本质如果已融化于数码-量子-纳米层面,它还能重复吗?它只能重复,在重复中留下的那一点点差异,哪怕那一点点踪迹,这之后,人才是人。人是它消失后返回来的那一点莫名其妙的东西了。

解构后,人重复的将是什么?被解构后,人类此在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了?德里达提醒我们,黑格尔和胡塞尔都认为理性就是历史,历史只是理性,人不断回来,重新拾起它们:只有那一普遍人性的本质构成的理性,那一目的论理性,才是人。比如那一跨越至少二十五个世纪的几何共同体中的人类共认的理性,才是“人”。德里达总结,人正是那一带向终结的东西,在“终结”这个词的最根本的意义上讲[5]。人是一种不断完成和消失的东西。但人永远都仍回来。因此,我们作为“最后的人”,不应去做“高等的人”,而是成为“超人”。应该向尼采学习,走出形而上学,像《道德的谱系》所建议我们那样,去屋外跳舞,去跳出那一出积极的遗忘(aktive Vergeszlichkeit)之舞,进入残酷的节日,烧掉我们的文本,像野兽那样抹去我们身后的踪迹,用大笑,来照亮我们自己的非形而上学式的归来之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同时说好多种语言,生产出好多种类的文本”。这是风格的改变,而只有改变风格,才能改变我们的地盘。[6]

尼采这样的启示性的见解,在今天的脑科学看来,是常识了。不要被人的尊严和本质这样的说法捆住。福柯和阿甘本式的对生物-权力的批判和抵抗,也仍是报复式的:想用另一种重新回到人的尊严和本质之中。这种“回到”是形而上学的。而相信人工智能会来替代人,更是像将人当退休人员在等死地认为人的尊重和本质是将来仍将如此,还需维护它!想要回到人那里,回到原来的样子,这就是尼采说报复。人终结了,也就是完成和正在消失,当人杀回来,它应该脱去形而上学之皮地全新地到来。这就马勒布说的变形。

人总要重复而回来,从今天的非人道主义话语中比如说脑学和分子生物学话语中偷偷潜回来的“人”什么样子的?

德里达说,人在一次次消失中重新完成自己。人是一种要结束但永远无法结束的东西。终结是人的telos,真要终结,人就无和不死的,达到绝对知识了。人处于将终结但没终结的夹缝里。终结是一个移动的界限。

无限地重复,是后-人类的新本质?

我们只能不断重塑人本身。人工智能只在这过程中能帮助到我们。当我们说人工智能战用和替代人时,我们是抱了一种很可怕的关于“人”的形而上学。

于是,马勒布倒转了讨论方向: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本来可以快乐地变形了。但是,人是不会放过人工智能的。人要报复。如何使人不报复?因为,只有不报复,只有人不想回到它误认的人的本真状态,人才能快乐地变形,才能在今天的技术状态里游刃有余。

人是那种重复自己的东西。重复,是人的生活的原材料。人想要紧紧抓住记忆、先古性、谱系、修补、重新机构化…

计算机模仿人脑,是这一趋势的一部分。

Movie scene from:'Berlin: Symphony of a Metropolis' (1927)

我们问题应该是:人如何才能不带报复地去重复?如何才能不带残酷地去实现自己身上的那些非人道主义式、非人类学式的人性?

八、后记

什么是波洛克式的画?那是自动画,自动艺术:automatic art, 不刻意,但也不随便,介于真正的必然和无可奈何的偶然之间,是内在的外部和外部的内在嵌套在一起,使一切都处于溯源式的不确定之中,像灾难。像脑。是脑画。

--马勒布,“像波洛克的画那样--智能的变移”

关于机器人会不会来替代人这样的讨论,还只是浮现很表面的症状。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拿我们原来的哲学、唯物主义眼光和康德要求于我们的作为公共地运用理性的既自启又启他的启蒙过程,来讨论这样的全新的问题?当我们直觉地就相信机器人要来替代人类时,也就间接承认原有的哲学和人文科学的批判眼光已全线失效了。在当前的紧迫问题前,它们的确已失效。这需要我们作出一些重大的转变,否则,我们就只能呆在哲学或人文科学里掩耳盗铃到天黑了。

用这些旧有的眼光去批判这些是不着边际,甚至危险的。讨论机器人会不会来替代人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必须:先将我们手上的哲学立场、理性主义话语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升级。马勒布向我们演示的方法是,主动利用分子生物学和脑科学对我们旧有的唯物主义立场的架空和否定,反而趁此机会,来克服我们的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给我们自己身上的哲学立场全面升级。

这也将是未来文科的任务了。只有在这样的场内搏斗中,我们才能找到未来的文科的地盘。马勒布示范的是:在与脑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冒出来的颠覆式的新发现的搏斗般的认识过程中,去找到一种新的内在批判理论的边界,在这个边界内,来重新集结原有的大陆哲学资源,把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升级后,再转而引用他们来讨论当代的紧迫的大问题。

这对于正陷于当前文科中的我这样的定居者们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必须主动直面这些一再突破原有本体论底线的科学发现,形成一种我们哲学圈内自己的“实验式批判”,能够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上对科学和脑科学的新发现作出内在批判,在与后者的扳手腕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种批判理论,同时给科学和脑科学来找到边界,以此来重新找到新文科的地盘。然后我们才能重新划定我们此时的文科与科学和脑科学三者之间的新边境。第三,升级我们熟悉的伟大作者、传统、资源、谱系,迎着当务之急地来给它们补上,使它们能在当代说得上话,并带着他们去讨论当前最热的技术-伦理话题。

这对于我们在今天如何阅读大陆哲学这一点,既构成了重大的警示,也带来了一条很好的出路:必须在当代先给康德、黑格尔、尼采、德里达做人工呼吸,救活它们,再让它们能够对比如说当前的重大脑生物学问题发言。直接去读康德或德里达,将是致命地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的!

比如,马勒布就是这样来读康德的:她先问,今天的脑生物学到底应该支持基因(genetic)本体的,还是支持基因溯源(epigenetic)本体?康德对这事怎么看?她就将我们带到《纯》27节里。康德说:范畴与经验的先天和谐“因此打开了一个纯理性的溯源发生之系统(gleichsam ein System der Epigenesis der reiene Vernunft)”。但是康德生得太早了,并不知道今天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脑科学在今天的那些发现,他只是在论证中给我们留了一个缺口而已:先验前定,是一条路子,而倒过来,溯源式理性,也是一条。那由此可以认定,康德是会同意今天的分子生物学家咬定的“溯源式基因”进化行为这一说法,康德一定会反对今天的很多细胞生物学家和一般公众仍顽固地在坚持的基因前定论(preformism)式的进化解释的。这就等于说在我们的当代语境中的实验式批判过程中救活了康德!可以用他来做事了。当斯蒂格勒说康德就是费里尼,《纯》就是一张唱片时,也是在这么做!我们必须从费里尼和戈达尔出发去理解康德,而不应该扛着康德来批判费里尼和戈达尔对吧,后者是太教条主义加官僚主义,注定是死路一条对吧?

今天的文科在做的全是灾难性的事:通过文化研究式的描述,来将一切弄得看上去都很正常。哪怕是批判和抵抗,也只是为了使现实看上去更正常些,是要复原,是要复仇,以牙还牙,最后失一得一。所以,text都被我们弄成了pretext(借口)。

但脑不是基因式地前定的。脑必须开放。而我们文科人在今天也不得不开始我们的“批判式脑文科实践”。如何在现在就开始我们的脑文科呢?

在今天,我们要怕的,不是人工智能的自动性,而是我们和我们的脑的自动性。我们必须干预和打破我们的脑的自动性,哪怕用人工智能,也在所不惜。

我们与其担心被机器人替代,还不如改变我们目前的人工智能设计哲学和我们的教育制度中的智力选拔制度。尤其是后者中,关于智力的那些旧的原则都应废除。如何来测试智力呢?

尼采是这方面的脑科学或人类智能专家。在《人性,太人性!》里,他已经对脑和智力有很好的认识。他认为,只通过考试,没有残酷的竞争、选择和失败,就不会知道谁更聪明,因为,聪明与否总是事后才知道的。所有的考试都是错的,因为它们基于先定的指标,测试了那些在后面的过程不一定用得到的智力指标,不让差异在重复中出现(像德勒兹说的那样),也不知道这些指标与未来的发展有啥关系,就打了分。尼采说,只有一路上最善于应变、精明地顺从、变形和主动掷骰子者,才是最聪明的。在航海、狩猎和医疗中,一个人的智力上的特异,总是远远地在智力测试之后很久,才渐渐冒出来一点点的。应该在这种差异出现之后才测试才对。但所有的社会测试几乎都做反了。

智力无法被测量,是变移的,它在人身上或脑中,是一种长期潜伏、等待最后时刻收网的能力。这是一种像闪电那样的能力。尼采认为他自己有这种能力。所以,他才自问:我为什么会这么聪明的呢?机器人永远摸不到边的,正是人或脑的这种能力。

附-1:霍金:人工智能将威胁人类文明

评:他的评论里有严重的形而上学纠缠:用在我的轮椅的听说系统中那一点初级人工智能是好的,但现在它发展得太高级了,会“毁灭人类”的。

Prof Stephen Hawking, one of Britain'spre-eminent scientists, has said that efforts to create thinking machines posea threat to our very existence.

He told the BBC:"The development offu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ld spell the end of the human race."

His warning came in response to a questionabout a revamp of the technology he uses to communicate, which involves a basicform of AI.

But others are less gloomy about AI'sprospects.

The theoretical physicist, who has themotor neurone disease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is using a newsystem developed by Intel to speak.

Machine learning experts from the Britishcompany Swiftkey were also involved in its creation. Their technology, alreadyemployed as a smartphone keyboard app, learns how the professor thinks andsuggests the words he might want to use next.

Prof Hawking says the primitive forms 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ed so far have already proved very useful, buthe fears the consequences of creating something that can match or surpasshumans.

附-2: 评江晓原的关于人工智能的轻浮的看法。

一开始,他说人工智能会夺走人的工作。这一看法在国外争论很激烈,还没定论的,江认为一定是这样的。然后,他脚一滑,马上就泥牛入海般地进入形而上学:“很简单,那就是科幻影片《黑客帝国》和《未来战士》中的世界——人类被人工智能征服、统治、。”此公显然是科幻电影看多了! 他说,“研发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本质上和研发是一样的,就是一种更有效的手段”。那么,原来,不是机器人要,是人要用机器人,对伐?绕了半天,仍不是机器人会”征服、统治、”人!!江晓原的讨论里不光逻辑和概念混乱,而且,他对于自己的科学史立场毫无基本的方反思,走半步就淌进在场形而上学不能自拔。这个整天装大学问的科学史大师一讨论技术,就漏洞百出,大概是下定决心要掩耳盗铃和守株待兔到进了。

江晓原:人工智能的近期威胁:大批失业、军事化

人工智能的近期威胁,有些现在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近期威胁基本上有两条:

第一条,它正在让很多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失去工作岗位。现在较低层次的人工智能已经在很多工厂里被大量采用。有些人士安慰人们说,以前各种各样新的技术被发明时,也曾经让一些工人失去岗位,后来他们不都找到新的岗位了吗?但是我认为人工智能不一样。媒体曾放过这样的消息,包括人工智能的从业者自己也都在欢欣鼓舞地展望,说人类现在绝大部分的工作岗位,人工智能都是可以替代的。果真如此,显然这个社会将会变成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工作的状态。对于这样的社会,人类目前没有准备好。今天如果有少数人没有工作,多数人有工作,多数人养着少数人问题不大,这样的社会是我们现有的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结构能够承受的。但是如果颠倒过来,这个社会中有相当大的比例——且不说超过50%,按照那些对人工智能的展望,将来90%以上的工作岗位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说人们想听一场报告,找个人工智能来做就可以了,说不定比现在的听起来还要来劲。

当这个社会大部分人都没有工作的时候,社会会变得非常不稳定。那么多没有工作的人,他们可以用无限的时间来积累不满,酝酿革命,于是就会危及社会稳定。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什么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在这个形势面前都将黯然失色。所以说人类还没有准备好。

顺便再展望一下,既然90%以上的工作岗位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取代,那么“革命战士”这种工作岗位能不能由人工智能来取代?革命能不能由人工智能来发起和进行?当然也可能。但是想想看,这样的革命会带来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科幻影片《黑客帝国》和《未来战士》中的世界——人类被人工智能征服、统治、。

这是人工智能近期的第一个威胁,现在在很多工厂已经出现了。对工厂来说,这个级别的人工智能是很容易实现的。那些工厂的管理者说,我们换一个机器人上来,它的成本只不过是三个工人一年的工资,但是它们管理起来太容易了。管理工人很难,你让他加班他不愿意,加得多了他可能跳楼或上街,而机器人你让它24小时一直干着都没有问题,管理成本又节省下来——管理成本往往是无形的,不那么容易计算。换用机器人很容易就可以收回成本,也许一年就收回来了。所以他们乐意用机器人取代工人。一些地方还通过政策鼓励当地的工厂用机器人来替代工人,换个角度想想,城市这样发展下去,不需要几年,几百万工人失去工作,到那个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人工智能第二个近期的威胁,是由加入的人工智能带来的。但现在以美国为首的某些发达国家,最起劲的事情就是研发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研发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本质上和研发是一样的,就是一种更有效的手段。为什么埃隆·马斯克等人也号召要制止研发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道理很明显:研发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就是研发更先进的武器,当然不是人类之福。

今天我们只能,而且必须抱着和当年搞“两弹一星”类似的心态,来进行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研发。军用人工智能就是今天的“两弹一星”。

比较理想的局面,是各大国坐下来谈判,签署限制或禁止人工智能的国际协议。目前国际上已出现一些这样的倡议,但仅来自某些学者或学术机构,尚未形成国家层面的行动或动议。

中期威胁:人工智能的反叛和失控

我们再来看人工智能中期的威胁——人工智能的失控。这种威胁媒体早有报道,但有一些人工智能的专家出来安慰大家,他们认为人工智能现在还很初级,即使战胜了李世石,不过是下个棋,即使它会作诗、写小说,它还是很低级的,所以不用担心。这种安慰非常荒谬。

我们都知道“养虎遗患”的成语,如果那些养老虎的人跟我们说,老虎还很小,你先让我们养着再说,我们能同意这样的论证吗?你让我们同意养老虎,就得证明老虎不会吃人,或者证明你养的不是老虎。要是老虎养大了,它要吃人了,就来不及了。

《黑客帝国》三部曲

这个成语非常适合用来警惕人工智能的失控。各种各样的科幻作品都有提及失控的后果,比如影片《黑客帝国》中,人工智能建立了对人类社会的统治,我们人类就完蛋了。我们为什么要研发出一个统治我们自己的超级物种?

当然,还有一部分专家说,想让我们提供关于人工智能这个“老虎”不吃人的证据,我们有啊,我们有办法让我们的人工智能不吃人,不反叛,变成不吃人的老虎——我们只需要给人工智能设定道德戒律。

围绕在人工智能中设定怎样的道德戒律,用怎样的技术去设定,专家们确实已经想过各种各样的方案了。但是这些方案可行吗?任何一个具体方案,如果仔细琢磨,就会发现都是有问题的。我们先不考虑具体的方案,我们只要考虑一个总体的情形,就足以让我们警惕。简单地说,如果通过为人工智能设置一些道德戒律,就指望它不会学坏,那么请想一想,我们人类到现在为止,能够做到让每一个后代都学好吗?答案是做不到。我们总是有一部分学坏的后代。对这些学坏的后代,难道家长和老师没有向他们反复灌输各种道德戒律吗?况且社会还有各种各样的法律制约,但仍然还有一部分人不可避免地学坏。从这个情形来推想,人工智能就算是你的一个孩子,你能确保他不学坏吗?

更危险的事情是,人工智能会比人类更聪明。现在人类有一部分后代学坏,还没有颠覆我们的社会,那是因为他们毕竟没有变成超人,总体跟我们是一样的。一小部分人学坏,大部分人还是可以制约他们。要是那个学坏的人是超人,他掌握了超级智能后依然学坏,人们将没办法控制它。然而现在人工智能研发追求的是什么境界——不弄出“超人”来,科学家肯罢手吗?

所以,那些盲目乐观,说我们能让人工智能不学坏的人,请先解决怎么确保我们人类自己的后代不学坏吧。如果人类不能在总体上杜绝我们后代的学坏,那对人工智能不学坏的信心从何而来?

在考虑人工智能的中期威胁时,还必须考虑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结合的可怕前景。主要表现为两点:

1、互联网可以让个体人工智能彻底超越智能的物理极限(比如存储和计算能力)。

2、与互联网结合后,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以难以想象的速度,瞬间从弱人工智能自我进化到强人工智能乃至超级人工智能,人类将措手不及而完全失控。

另外,鼓吹人工智能的人在安慰公众时,还有一个非常初级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低幼的说法:“我们可以拔掉电源”。专业人士在试图打消公众对人工智能的忧虑时,也经常提到这一说法。但实际上他们完全知道,如今人工智能已经与互联网密切结合——事实上,这一点正是许多大企业极力追求的,借用如今高度发达的定制、物流、快递等社会服务,人工智能几乎已经可以摆脱对所有物理伺服机构的依赖。而当人工智能表现为一个网上幽灵时,没有机体和形态,将没有任何“电源”可拔。

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结合以后,危险成万倍增长。以前对于个体的人工智能,它智能的增长还会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但一旦和互联网结合,这个物理极限的约束就彻底消失了。所以人工智能可以在极快的时间里自我进化。

去年一篇很长的文章在很多圈子里疯传,那篇文章稍微有点危言耸听,但结论我同意。作者想论证这样一种前景,就是说人工智能一旦越过了某个坎之后,自我进化的速度是极快的,快到不是以年月来计算,而可能是以分钟甚至是秒来计算。一瞬间它就可以变成超人。一旦变成超人,当然就失控了。因此说老虎还小的人,不要以为老虎跟现在一样一年长大一点,如果这个老虎一分钟长大一倍,这样的老虎还了得?虽然现在很小,过五分钟就能吃人了。

当然,对于这种事情,我本质上是乐观主义者,虽然我看到了这样危险的前景,我也还是得乐观地生活。只能如此,不能因为觉得可能要来临了,就不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我们国家有没有那种科学创新领悟比较厉害的

日前,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在北京发布“2018年度科学十大进展”。克隆猴、DNA纳米机器人、G值测量……一系列成果在揭示生命奥秘、探索人类重大疾病新的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受到了中外科学家的关注和高度评价,既代表了基础科学的重大进展,也充分展示了科学家对全球科学发展的贡献。

1.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因可短期内批量生产遗传背景一致且无嵌合现象的动物模型,体细胞克隆技术被认为是构建非人灵长类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最佳方法。自1997年克隆羊“多莉”报道以来,虽有多家实验室尝试体细胞克隆猴研究,却都未成功。

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强和刘真研究团队经过5年攻关最终成功得到了两只健康存活的体细胞克隆猴。他们研究发现,联合使用组蛋白H3K9me3去甲基酶Kdm4d和TSA可以显著提升克隆胚胎的体外囊胚发育率及移植后受体的怀孕率。在此基础上,他们用胎猴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核移植,并将克隆胚胎移植到受体后,成功得到两只健康存活克隆猴;而利用丘颗粒细胞为供体细胞核的核移植实验中,虽然也得到了两只足月出生个体,但这两只猴很快夭折。遗传分析证实,上述两种情况产生的克隆猴的核DNA源自供体细胞,而线粒体DNA源自母细胞供体猴。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是该领域从无到有的突破,该技术将为非人灵长类基因编辑操作提供更为便利和精准的技术手段。

●点评:德国科学院院士Nikos K.Logothetis以“克隆猴:基础和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题发表评论认为,这项工作证明了利用体细胞核生殖克隆猕猴的可行性,打破了技术壁垒并开创了使用非人灵长类动物作为实验模型的新时代,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真正精彩的里程碑。

2.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真核生物细胞一般含有多条染色体,如人有46条、小鼠40条、果蝇8条、水稻24条等。这些天然进化的真核生物染色体数目是否可人为改变、是否可以人造一个具有正常功能的单染色体真核生物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

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和薛小莉研究组、赵国屏研究组、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金秋研究组、武汉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等团队合作,以天然含有16条染色体的真核生物酿酒酵母为研究材料,采用合成生物学“工程化”方法和高效使能技术,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简约化的生命——仅含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该研究表明天然复杂生命体系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变简约,甚至可以人工创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点评:《自然》等杂志发表评论认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动作最大的基因组重构,这些遗传改造的酵母菌株是研究染色体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强大资源,包括染色体的复制、重组和分离。

3.揭示抑郁发生及快速抗抑郁机制

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麻醉剂在低剂量下具有快速(1小时内)、高效(在70%难治型病人中起效)的抗抑郁作用,被认为是精神疾病领域近半个世纪最重要的发现。然而,具有成瘾性,副作用大,无法长期使用。因此,理解快速抗抑郁的机制已成为抑郁症研究领域的“圣杯”,因为它将提示抑郁症的核心脑机制,并为研发快速、高效、无毒的抗抑郁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201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胡海岚研究组在抑郁症的神经环路研究中,发现大脑中反奖赏中心——外侧缰核中的神经元活动是抑郁情绪的来源。这一区域的神经元细胞通过其特殊的高频密集的“簇状放电”,抑制大脑中产生愉悦感的“奖赏中心”的活动。通过光遗传的技术手段,他们直接证明缰核区的簇状放电是诱发动物产生绝望和缺失等行为表现的充分条件。针对抑郁的分子机制,该研究组发现这种簇状放电是由NMDAR型谷氨酸受体介导的,作为NMDAR的阻断剂,的药理作用机制正是通过抑制缰核神经元的簇状放电,高速高效地解除其对下游“奖赏中心”的抑制,从而达到在极短时间内改善情绪的功效。

该研究对于抑郁症这一重大疾病的机制做出了系统性的阐释,颠覆了以往抑郁症核心机制上流行的“单胺假说”,并为研发的替代品,避免其成瘾等副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为研发更多、更好的抗抑郁药物或干预技术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点评:美国《科学》等杂志对该工作进行了新闻报道,称“这是一项惊人的发现”。

4.研制出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

利用纳米医学机器人实现对人类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是科学家们追逐的一个伟大梦想。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丁宝全和赵宇亮研究组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颜灏研究组等合作,在活体内可定点输运药物的纳米机器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了纳米机器人在活体(小鼠和猪)血管内稳定工作并高效完成定点药物输运功能。研究人员基于DNA纳米技术构建了自动化DNA机器人,在机器人内装载了凝血蛋白酶——凝血酶。该纳米机器人通过特异性DNA适配体功能化,可以与特异表达在肿瘤相关内皮细胞上的核仁素结合,精确靶向定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并作为响应性的分子开关,打开DNA纳米机器人,在肿瘤位点释放凝血酶,激活其凝血功能,诱导肿瘤血管栓塞和肿瘤组织坏死。这种创新方法的治疗效果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巢癌及原发肺癌等多种肿瘤中都得到了验证。

●点评:美国《科学》期刊将该工作与繁殖、液体活检、人工智能一起,评选为2018年度世界四大技术进步。

5.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

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基本物理常数。但当前国际上不同研究小组用不同方法测得的G值却不吻合。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罗俊、杨山清和邵成刚研究组自2009年开始同时采用两种相互独立的方法——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来测量G值。历经多年的艰苦努力,2018年两种方法均获得了迄今为止国际最高的测量精度,更为关键的是两个结果在3倍标准差范围内吻合。

●点评:《自然》期刊以“引力常数的创纪录精度测量”为题发表评论认为,这项工作是迄今为止用两种独立的方法测定引力常数的不确定度最小的结果;并评价这项工作是“精密测量领域卓越工艺的典范”。

6.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附近的拐折

我国首颗天文卫星悟空号(DAMPE)的电子宇宙射线的能量测量范围比起国外的空间探测设备(如AMS-02、Fermi-LAT)有显著提高,拓展了人类在太空中观察宇宙的窗口。DAMPE合作组基于悟空号前530天的在轨测量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高能量分辨率和低本底对25GeV—4.6TeV能量区间的电子宇宙线能谱进行了精确的直接测量。悟空号所获得能谱可以用分段幂律模型而不是单幂律模型很好地拟合,明确表明在0.9TeV附近存在一个拐折,证实了地面间接测量的结果。该拐折反映了宇宙中高能电子辐射源的典型加速能力,其精确的下降行为对于判定部分电子宇宙射线是否来自于暗物质起着关键性作用。

●点评: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奖委员会秘书Lars Bergstrom教授肯定了这是首次直接测量到这一拐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Marc Kamionkowski教授评论认为,这是年度最令人激动的科学进展之一。

7.揭示水合离子的原子结构和幻数效应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王恩哥和徐莉梅研究组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研究组等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高阶静电力的新型扫描探针技术,刷新了扫描探针显微镜空间分辨率的世界纪录,实现了氢原子的直接成像和定位,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单个钠离子水合物的原子级分辨图像,并发现特定数目的水分子可以将水合离子的迁移率提高几个量级,这是一种全新的动力学幻数效应。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和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他们发现这种幻数效应来源于离子水合物与表面晶格的对称性匹配程度,而且在室温条件下仍然存在,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该工作首次澄清了界面上离子水合物的原子构型,并建立了离子水合物的微观结构和输运性质之间的直接关联,颠覆了人们对受限体系中离子输运的传统认识。这对离子电池、防腐蚀、电化学反应、海水淡化、生物离子通道等很多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

●点评:Nature Reviews Chemistry期刊主编David Schilter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这项研究获得了“堪称完美的水合离子结构和动力学信息”。

8.创建出可探测细胞内结构相互作用的纳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术

真核细胞内,细胞器和细胞骨架进行着高度动态而又有组织的相互作用以协调复杂的细胞功能。观测这些相互作用,需要对细胞内环境进行非侵入式、长时程、高时空分辨、低背景噪声的成像。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栋研究组与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合作,发展了掠入射结构光照明显微镜(GI-SIM)技术,该技术能够以97纳米分辨率、每秒266帧对细胞基底膜附近的动态事件连续成像数千幅。研究人员利用多色GI-SIM技术揭示了细胞器-细胞器、细胞器-细胞骨架之间的多种新型相互作用,深化了对这些结构复杂行为的理解。微管生长和收缩事件的精确测量有助于区分不同的微管动态失稳模式。内质网(ER)与其他细胞器或微管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揭示了新的内质网重塑机制,如内质网搭载在可运动细胞器上。而且,研究发现内质网-线粒体接触点可促进线粒体的和融合。

●点评: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杜克大学Xiao-Fan Wang教授评论认为,这项工作发展了一项可视化活细胞内的细胞器与细胞骨架动态相互作用和运动的新技术,将会把细胞生物学带入一个新时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活细胞条件下的分子事件,也提供了一个从机制上洞察关键生物过程的窗口,可对生命科学整个学科产生重大影响。

9.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组与合作者的研究显示,水稻生长调节因子GRF4和生长抑制因子DELLA相互之间的反向平衡调节赋予了植物生长与碳-氮代谢之间的稳态共调节。GRF4促进并整合了植物氮素代谢、光合作用以及生长发育,而DELLA抑制了这些过程。作为“绿色革命”品种典型特征的DELLA蛋白高水平累积使其获得了半矮化优良农艺性状,但是却伴随着氮肥利用效率降低。通过将GRF4-DELLA平衡向GRF4丰度的增加倾斜,可以在维持半矮化优良性状的同时提高“绿色革命”品种的氮肥利用效率并增加谷物产量。因此,对植物生长和代谢协同调控是未来可持续农业和粮食安全的一种新的育种策略。

●点评:《自然》期刊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该育种策略宣告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即将到来”。

10.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是重大世界前沿科学问题,国际上公认的非洲以外最老旧石器地点是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遗址,年代为距今185万年。

由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照宇、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Robin Dennell领导的团队历经13年研究,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了一处新的旧石器地点——上陈遗址。上陈遗址212万年前最古老石器的发现将蓝田古人类活动年代推前了约100万年,这一年龄比德马尼西遗址年龄还老27万年,使上陈成为非洲以外最老的古人类遗迹地点之一。这将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早期人类起源、迁徙、扩散和路径等重大问题。此外,世界罕见的含有20多层旧石器文化层的连续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发现将为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黄土研究拓展一个新研究方向,同时将对古人类生存环境及石器文化技术的演进给出年代标尺和环境标记。

●点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drew P.Roberts教授评论认为,这项轰动性工作确立了非洲以外已知的最古老的与古人类相关的遗址的年龄及气候环境背景,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进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不仅是科学的重大成果,也是2018年全球科学的一大亮点。

大脑比较小的智人是如何打败大脑比较大的尼

在了解智人是如何消灭尼安德特人成为地球的霸主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尼安德特人之前发展到什么程度。

尼安德特人

很多人以为,早期地球上那么多的人种,只有智人演化出了智力和语言,其实科学家发现,并不是如此,最起码尼安德特人也演化出了语言,而且,尼安德特人的大脑容量并不比智人的小,经过科学家对比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大脑容量甚至比智人更大一些。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常说脑容量越大,智商越高,为什么大脑较大的尼安德特人最后会输给了比脑容量比自己小的智人呢?

别急,我们慢慢分析下。

1856年,科学家挖掘出了另一种人的骸骨,后来根据发现地,把这个人种命名为“尼安德特人”,通过对这个骸骨研究,科学家们提取出了尼安德特人的DNA,帮助我们分析尼安德特人的生前时生活的模样。

通过对尼安德特人DNA测序发现,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在50万年前开始朝着两个方向演化发展的。尽管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但目前我们身上有一部分基因就来自于尼安德特人。

而且,通过我们身上尼安德特人DN段追踪发现,在X染色体上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较少,而在Y染色体上,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较多。

这个现象也表明,可能尼安德特人与智人之间存在着部分生殖隔离,比如:男性后代能够存活下来,而女性后代则无法生存。但由于演化的时间不够久,因此还未完全造成生殖隔离。

尼安德特人除了与智人存在部分生殖隔离外,科学家还发现尼安德特人也拥有和智人一样的语言功能。

我们人类和黑猩猩相同的基因有98.8%,而和尼安德特人相同的基因是99.7%。其中掌管语言功能的基因叫做FOXP2,智人与黑猩猩在这个基因上,只有一个位点的差异,这个微小的差异导致了智人会说话,而黑猩猩没有产生语言。

而科学家发现,这个基因在尼安德特人身上也有,也就是说尼安德特人也会语言。

后来科学家也发现尼安德特人也有文明和艺术的诞生,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洞穴中的壁画,经英国科学家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铀-钍 年代测定法揭示 尼安德特人创作了伊比利亚洞穴壁画》论文显示,该壁画是4.3万年到6.5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创造的,这比现代人类到达欧洲提早了2万年。

从以上种种分析可以看出,尼安德特人无论是体力还是智慧,都与智人相差无几,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领先智人。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强大的尼安德特人为什么后来消失了呢?智人在这场战役中又是如何胜出的呢?

尼安德特人是如何消失的?

现代学者对于尼安德特人是如何灭绝的,其实是没有一个盖棺定论的结论,目前存在着这样几种假说:

1:生育率假说,我们知道大多数动物繁殖是有季节性的,比如:赵忠祥老师在配音《动物世界》中,经常说一句话:“春天到了,又到了交配的季节”,但是人类的生育是没有期的,也就是说,一年四季随时随地都可以怀孕生子。

因此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智人在当时凭借着没有期这个优势,让自身的种群相对于尼安德特人来说,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当然了,支撑这个假说的证据目前还么有那么充分,比如我们也不知道尼安德特人是不是也没有期。

2:气候变化假说,尼安德特人消失于3万年前,而三万年前地球气候出现过一次冰期,在冰期时地球气候恶化,尼安德特人又因为与智人竞争食物时不利,加剧了尼安德特人的灭亡。

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学家特尹尔德-范-安德尔,在自己所著的《欧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书中写道:尼安德特人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无法捕食到足够的食物。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尼安德特人的消失是因为栖息地退化,总而言之,气候变化是造成尼安德特人灭绝加速的原因。

3:流行疾病假说:有一部分科学家提出,在尼安德特人之中爆发了一场流行疾病,而恰巧智人对此免疫,因此智人活了下来。

总的来说,目前对于尼安德特人的消失至今还没有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尼安德特人不是由智人直接造成的灭亡,也和智人种群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关系。

《微表情心理学》背后的故事

科普知识:《普通心理学入门》

(贺俊杰文库)转载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第一节 绪 论

第一单元 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一代又

一带的科学家对它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人的心理,即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但是,心里的本质是什麽,意识的本质又是什麽;心理现象是怎麽发生,它又是在什麽条件下得以发展和完善,最后达到意识的水平的;心理活动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掌握这些规律怎样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心理学研究所要解决的。

心理现象可以从它的发生,发展上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构成了心理学中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两个分支;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上进行研究,构成了发展心理学

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

象产生的神经机制,构成了生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

的问题,以服务于提高人的工作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这又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

分支。例如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服务于教育的教育心理学;服务于管理的组织管理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此外

还有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文艺心

理学等等心理学分支。

把上述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的规律,

这就是普通心理学。可以说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心理学的各个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

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他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

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

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四)能力和人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

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

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能力、气质和性格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

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对事

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上的人格特征。

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

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需要、

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它

们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在人的发

展过程中,先有心理过程,而后逐渐形成了人格。人格形成以后,又会对心理过程具有制

约的作用。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

在的。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

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

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

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非常简单,像环节动物只有

一条简单的神经索,它们只具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脊椎动物有

了脊髓和大脑,它们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对事物外部的整体加以认识了;灵长类动

物,像猩猩、猴子,大脑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它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有了思维

的萌芽,但是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

维,有了意识,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神经

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所以,从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

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们获得这一正确的认识经历了几千年。现在,这一论断得到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了人们生活的经验,临床的事实,以及从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研究所获得

的大量资料的证明。以致今天“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论断对大家来说已经是常识性的知

识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 健全的大脑给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有反映外界事物产生心理的机能,心理并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

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

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人来说,客观现实既包括自

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让狼叼走养大的孩子,他们有健全的人的大

脑,但是,他们脱离了人类社会,是在狼群里长大的,他们只具有狼的本性,而不具备人

的心理。所以,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地

产生人的心理。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似的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因为通过心理活动不仅能认

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这种认识来指导

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这种主

观映象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把心理和物质对立起来,不能混淆,否则便会犯唯心主义或庸俗唯

物主义的错误。

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本身从外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

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

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四、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自然

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所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

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是自然科学的

任务,研究社会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又是社会科学的任务。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如果他从自

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自然科学家;如果他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心

理现象,他就是一个社会科学家。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这句话正确地概括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心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

古代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时候,都阐述过他们对心理现象的观

点,有些观点至今仍有参考的价值,甚至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例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子

则说人之初性本恶;告子认为,人之初性不善也不恶,人性是后天生活环境决定的。2500

年前,古希腊的希波克拉特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并

解释说,这四种类型是由人体内四种液体所占的比例不同造成的;500年之后,古希腊的

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个概念,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而且这四种气质类型

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过去对心理现象的研究用的是思辨和总结自己经验的方法,所以对心理现象的

看法,只能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想,而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科学。19世纪以前,心理学

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

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

虽然这一时期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有很多成果,例如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了差

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开创了

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但是,影响最大的

要数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创建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这些人后

来到了世界各地,他还创办了《心理》杂志,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

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二、学派的纷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心理现象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人们很难对它做出全面

的解释,往往从一个侧面去认识心理现象,并把自己这种片面的认识当作是对心理现象的

正确的、全面的解释。这样便形成了各种心理学的派别,这时的心理学处在一个学派林立,

相互纷争的时代。

冯特、铁钦纳用研究化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他们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构造学派的观点,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探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成为行为主义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

普通心理学

(即卜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这一学

派的观点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墨等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

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派。

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士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如果人的

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中的

体验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从此,心理学不仅注重对意识的

研究,而且也开始了对无意识的研究。这样,精神分析从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便发展

为一种完整的理论,这就是精神分析学派。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心理学建立初期学派纷争的局面到20世纪30年代基本结束。二次大战后新的心理学

思想相继产生,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方向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从而加强了心

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其中最具影响的有:

60年代以美国的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

它既反对把人的行为归结于本能和原始冲动的弗洛伊德主义,也反对不管意识,只研究刺

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行为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

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

终达到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

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

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用模拟计算机的程序来建立人的认知模型,

并以此作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同时,计算机科学也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

领域。当前,认知心理学又与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把行为水平的研究与相应的大脑神经

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更加深入地探讨认知过程的机制。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

制。从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机能定位,到心理活动时大脑物质代谢变化的生化研究,

再到脑电波、脑成像技术的应用,都不断地加深着人们对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机制,

乃至于人格特征、智力活动与脑的关系的认识。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客观性原则

科学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来说明、解释事物。心理

现象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事物,认识它,解释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古往今来,

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致力于心理现象的探索,取得过辉煌的成果,也走过许多的弯路,甚

至犯过不少的错误。关键在于,一要有科学的手段,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心理学靠思辨和总结自己经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心理学只能

孕育在哲学的襁褓中。19世纪中叶,心理学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

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0世纪中叶,心理学和先进科学技术,例如和计算机科学结合,

使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有了更多的手段。脑

外科手术的进步,脑化学、电子技术,脑电波、脑成像、记录单细胞活动的微电极技术的应

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了解与人的行为相联系的脑结构、脑的生物化学活动,

以及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过程提供了基础,也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有了科学的研究手段,还要有科学的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坚持心理学研究

的客观性原则。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人们往往从某一理论假设出发,对调查或实验资料

有好恶之分,喜欢支持自己假设的资料,轻视和自己的假设不一致的资料,因而会歪曲事

实;人们也往往对心理现象进行主观的猜测,而不去找它的证据,因而以臆想代替事实,

像对动物心理或儿童心理进行研究的时候经常发生的那样。

(二)辩证发展原则

心理现象和其他现象一样,都是发展变化的。动物从没有心理到有心理,心理再从低级

发展 到高级,直至出现人的意识,这是心理现象的种族发展;婴儿从出生,历经幼儿期、学龄

期、青年-期、中年期,最后到老年期,人的心理也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和衰老的过程。就是

同一心理现象,例如人的需要,也是发展变化的。婴儿时期,人的生理需要是主要的;随着

年龄的增长,人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需要越来越提高;在不

同的场合,人的需要也不一样。20世纪中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小康的象征;21世

纪的今天,人们在追求宽敞的住房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学校、课堂,人们在追求知识;

到了餐厅,人们想吃到美味佳肴。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的心理。

心理现象又像其他现象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性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

成,又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个性一旦形成,又会对心理过程产生制约的作用。没有感

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只有理

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它,思维又影响着人的感性认识。所以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相

互制约的。我们必须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能割断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有其理论目的,这就是探索心理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为解答精神

-普通心理学

和物质的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还有其实践的任务,这就是运用心理学的规律为人

类的实践活动服务,解答教育、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体育运动、司法、交通、文化

艺术、航空航天等领域提出来的各种实际问题,以提高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理论脱离实

际的研究既没有效益,也不利于心理学本身的发展,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自然(一般)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

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叫观察法。例如,观察儿童的游戏,记录儿童每天所说的话,了解儿

童的注意力和儿童的思维活动,比较儿童语言的发展等。在进行观察的时候,观察者不应

干预活动的进行,应该客观地进行观察,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记录,然后进行分析。

因此,观察法不能控制条件,只能听任活动的自然进行。但是,观察法所得到的资料比较

客观、真实。通过对观察资料的分析,也可提供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为进一步进行

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二)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答

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用口头提问进行的调查叫访谈法;用问卷的

提问,让被调查者回答进行的调查叫问卷法。例如测验、人口普查就是调查。在

进行口头调查的时候,事先要列好提问的问题或提问的提纲;在用问卷进行调查的时候,

要按科学的程序制定好问卷,即问卷要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问题的设计要准确、具体,

而且不能有暗示的作用,不能让被调查的对象难于理解,或者产生歧意,或者暗示出问题

的答案;在选择调查对象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随机的原则,否则调查的结果具有片面性,

不能代表调查的总体。

(三)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某一被试者所做的多方面的深入详细研究,包括他的历史资料、作业成绩、

测验结果,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目的在于发现影响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原因。个案法

又叫个案历史技术,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例如,对超常儿童的跟踪研究就

是运用的个案方法。通过对超常儿童的个案研究,可以了解超常儿童的个性特点,影响他

们创造性发挥的主客观条件等。此外,像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问题儿童所受

到的影响等等也都可以运用个案的方法进行研究。个案法是对一个人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结

果,能否加以扩展,应该慎重分析。

(四)实验法

实验研究的方法就是主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或活动,探

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

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白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叫因变量。

我们所要寻找的就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为了研究的成功,实验者还要控制

除自变量之外的一切能够对被试者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叫做控制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变量。例如,在研究不同的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的时候,记忆的方法是自变量,被

试者的记忆效果是因变量。但是,除了记忆方法之外,记忆的材料、被试者的性别、年龄、

知识经验、个性特点,以及环境条件等等,都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影响。我们的目的是确定

记忆方法的优劣,在研究中我们只能让记忆方法这一个因素起作用,其他条件都要加以控

制,不能让它们影响记忆的成绩。控制的办法很多,主要是要保持这些条件的恒定,让它

们在各种实验条件下所起的作用相等。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也就是在实验中

不该起作用的因素起了作用,那么,就会造成自变量和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引起了被试

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实验就失去了它的效用。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及其功能

图1—1 神经元

时突

日体

轴突

末梢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变量。例如,在研究不同的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的时候,记忆的方法是自变量,被

试者的记忆效果是因变量。但是,除了记忆方法之外,记忆的材料、被试者的性别、年龄、

知识经验、个性特点,以及环境条件等等,都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影响。我们的目的是确定

记忆方法的优劣,在研究中我们只能让记忆方法这一个因素起作用,其他条件都要加以控

制,不能让它们影响记忆的成绩。控制的办法很多,主要是要保持这些条件的恒定,让它

们在各种实验条件下所起的作用相等。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也就是在实验中

不该起作用的因素起了作用,那么,就会造成自变量和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引起了被试

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实验就失去了它的效用。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及其功能

图1—1 神经元

时突

日体

轴突

末梢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所谓接受刺激就是把刺激

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即神经冲动;传递信息就是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神经冲动,

或从感觉器官传至中枢,或从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官;整合信息就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

合。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

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许多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根神经。神经系统就是由遍布全

身的神经组成的。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由脑神经

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经系统。

脑神经有12对,即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

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其中有感觉的,有运动的,也

有兼有感觉、运动机能的混合神经。

脊神经有31对,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中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

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自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

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自经系统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

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经系统的活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

统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

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

的机能平衡。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经系统的活动与情绪有

密切的关系。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图1

(一)脊髓

脊髓由外周神经系统的脊神经胞体和神经纤维构成,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

它能向大脑传送神经冲动,或者把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官;也能完成一些简

单的反射。

(二)脑干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它是脑的最古

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如呼吸、心跳、体温调节等生理活动的主要机构。

延脑紧接脊髓,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但是,从身体两侧来的神经纤维,经延脑

的椎体交叉向对侧传导,使大脑两半球与身体两侧成为对侧传导和对侧支配的状况。此外,

延脑中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图1—2 中枢神经系统

脑桥在延脑之上,小脑之前,是神经纤维上下行的通道,也是联系大脑与小脑,以及

两个小脑半球之间神经纤维的通道。

中脑在脑桥之上,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也是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是许多散在的神经核团和上、下行神经纤维交织构成的一个神经网络结

构,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它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

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三)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之上,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是网状结构最高部位的终端,在控制睡眠和觉醒中起重要作用。此外,丘脑还是

大脑皮质下感觉的较高级中枢,除嗅神经外,其他感觉神经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才能

到达大脑皮层。

下丘脑是调节自经系统活动的直接中枢,对调节内脏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激活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小脑

小脑位于延脑和脑桥的后方

运动的机构。

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

边缘系统是由大脑皮层底部向内翻卷而形成的。它由覆盖在脑干和间脑之上,并延伸

到整个大脑皮层里面的边缘叶,以及连接在边缘叶下边的杏仁核、下丘脑、脑下垂体组成。

它调节着脑干和下丘脑的功能,是支配动物本能行为,调节内脏器官活动,整合情绪体验

的重要机构。边缘系统的海马结构是短时记忆的机构。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 普通心理学 ·11·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其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即大脑皮层;其内部是髓鞘

化了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

从表面来看,大脑有几个裂缝,也有许多沟。把两半球分开的裂缝叫中央裂,大脑和

小脑之间的裂缝叫横裂,大脑左右两侧的裂缝叫外侧裂。沟是由大脑皮层的褶皱形成,褶

皱增大了大脑皮层的面积,在有限的颅腔内可以容纳更多的神经细胞。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部分。外侧裂以上,中

央沟以前是额叶;中央沟之后,枕顶沟之前是顶叶;枕顶沟之后是枕叶;外侧裂之下是颞叶。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大脑大致可分为3个机能区,即皮层感觉区、皮

层运动区和皮层联合区。皮层感觉区又分为视觉区(枕叶后端)、听觉区(颞叶的颞上回)

和躯体感觉区(顶叶的中央后回)。皮层运动区位于额叶的中央前回。皮层联合区并不直接

与感觉过程和运动过程相联系,而是起着联络、综合作用的结构和机能系统,它在大脑皮

层中执行着高级的心理功能。

图1—3是大脑皮层感觉区和运动区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不论感觉和运动,身

体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的代表区域都是倒置的,即脚在上,头在下。而且身体敏感的部位

和灵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比较大;迟钝的、活动少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

占的区域比较小。由于延脑的椎体交叉,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是对侧传导的关系。

图1

大脑皮层感觉区和运动区示意图

·12·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

“单侧化”。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

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

右半球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

能力等占优势。左利手的人,有的和右利手的人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的现象。左右手

的分工形成以后,右利手的人如果左半球受损伤,言语功能便会发生障碍,而且难以在右

半球再建立起言语的中枢。

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受损伤导致了运动性失语症,即患

者虽然发音器官并没有毛病,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患者仍保留了听懂别人说话,以及

写字和阅读的能力。布洛卡的发现已经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为纪念布洛卡的发现,

人们把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叫做布洛卡区。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

(R.SPIy)所做的“割裂脑”实验,即在切断胼胝体(联结左右两个半球的一束横行的神

经纤维),把两个半球开的右利手病人身上做的实验证明,他们在手术前都能用左手和

右手写字和画画,但在手术后,他们只保留了右手会写字,左手会画画的能力;右手不再

会画画,左手不会写字了。因为这时右手只受左半球支配;左手只受右半球支配了,所以

这一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这样的结论,即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

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组成。它受自经系

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

一、垂体腺

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由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成。垂体后叶控制着泌

尿、血压,并影响着分娩和乳汁的分泌。垂体前叶直接影响着生长的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

间,并影响着其他腺体的活动。

二、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肾脏的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个腺体组成。肾上腺髓质分泌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的作用与自经系统中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所引起的现象

类似。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其分泌受垂体腺的调节,对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

绪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章 普通心理学 ·13·

第三单元

巴甫洛大学说简介

巴甫洛夫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

活动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在这里,我们把大家经常使用的巴甫洛夫学说的几

个基本的概念介绍如下:

一、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

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

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还可相互转化。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它由感受器、传人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

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

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例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

收缩等。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五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例如,巴甫洛

夫在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

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也就是说这时狗已经形成了对灯光的条件反

射(见图1—4)。

除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之外,桑代克和斯金纳也对条件反射进行了研究。斯金

纳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放到箱子里,箱子里有个杠杆,按压这个杠杆就会出现一粒食物。开

始,白鼠偶尔跳到杠杆上,压出了一粒食物,它吃了。这样进行多次之后,只要把白鼠放

到箱子里,它就会去按压杠杆,以便获得食物,这时白鼠也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

射是对动物所进行的某种活动或操作的奖励,所以叫做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为

了区别,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两种条件反射之间既有密

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14·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图1—4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险

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

一信号系统,如灯光、铃声所引起的条件反射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

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信统,它是人所独有的。例如对学生来说,电铃坏了,

铃声没响,只要喊一声“下课了”,学生照样会走出课堂,这是词的作用,是属于第二信号

系统的反射活动。在森林里有人看到一条草绳子,以为是蛇,回头就跑,这是第一信号系

统;这个人一边跑一边喊:“蛇、蛇!”后边的人听到前边有人喊蛇,也回头跑起来,这是

词作用的结果,是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活动。

五、动力定型

连续给狗形成几个条件反射:灯光的食物条件反射,铃声的防御条件反射等等。当这

些条件反射都是按照固定的/顷序出现的话,多次训练以后,只要第一个条件反射的刺激灯

光一亮,狗就会流口水,而且吃完食物还没听到第二个条件反射的刺激铃声响,它便会出

现第二个条件反射,即防御性的动作反应,此后,按照固定的顺序,其他的反射活动也会

陆续出现。刺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反应也跟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我们把大脑皮层对刺

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因为有了各种习惯,人常常不用花

费多少精力就可以把很多活动维持下去。例如,我们不需要去想,早晨起床、刷牙、洗脸

等一系列活动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这样,我们可以把精力主要用在需要用心去解决

的新的任务上了。巴甫洛夫还认为,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例如,一个人

有天天睡午觉的习惯,一旦因为特殊原因,这天他没睡成午觉,他整个下午就会觉得不舒

服,不愉快。

感觉及其种类

第一章 普通心理学

第三节 认识过程

第一单元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的每个感觉器官只能反映物体

的一个属性,眼睛看到光线,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滋味,皮肤摸到温

度和光滑的程度,等等。每个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它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

感觉。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

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

性低。

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叫刺激,发生作用的事物叫刺激物。我们经常只用

刺激这个概念,某种场合下它指的是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另一种场合下它又指的是发

生作用的物体,大家很容易分辨得出来。

有的感觉器官可以反映几种刺激,例如眼睛可以看到光线,用手按压眼球也可以引起

光感。但是,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例如眼睛对光最敏感,按压只能引起模

糊的光感而不能清楚地看见物体。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

官的适宜刺激,其他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来说是非适宜刺激。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又称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

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

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

公式表示就是AVl二K。厶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

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

理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

·16·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的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用公式表

达即S:Klo少。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S和R的关系是对数的关系。

三、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例如,从亮的环境到暗的

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对暗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

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对光适应;“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人暴肆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

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痛觉则难于适应,因为痛觉具

有保护性的作用。在各种感觉适应的现象中,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过程

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不过,

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一两分钟即能完成;对暗适应慢,一

般要30---40分钟才能完成。很多工作是在暗环境中进行的,如在X光室内的工作,冲洗胶

卷和相片的工作,都需要较高水平的暗适应。在对暗适应后,只要见到光线暗适应很快就

遭到了破坏,再对暗适应又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保护对暗适应是很重要的。现在发现,

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戴上620纳米以上的红色眼

镜,就能保护对暗适应。

(二)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

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

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如看到白光以后眼睛里仍保留着白光的感觉;与

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如看到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了一个黑色灯泡的形象。

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象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正负后

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

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这是彩色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它的补色。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

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四)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

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

动,这些现象都叫做联觉。

四、视觉,

普通心理学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一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我们把这一段的电磁波叫

光波。比380纳米短的电磁波,如紫外线我们是看不到的;比780纳米长的电磁波,如红

外线,我们也是看不到的。光波在整个电磁波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图1—5)。

┌───────┬──┬─┬───┬──────────┬───┐

│嘉裹广 x射线 │ 紫│ │ │雷s广电视‘笔昙\播 │交流 │

│ │外线│ │红外线│ │ │

│ │ │ │ │ │ 电│

└───────┴──┴─┴───┴──────────┴───┘

图1—5 光波

(二)视觉器官(图1—6)

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界光线从瞳孔通过前房,再通过玻璃到视网膜上。视

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是视细胞层。

工————氮19

图1—6 视觉器官剖面图

11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

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

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不能分辨物

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

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三)颜色视觉

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本来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

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它是一个由黑到白,其间

有各种不同明度的灰组成的系列)。但是,人们常常说的颜色只指彩色。

光波的波长决定颜色的色调,从长波的红到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橙、黄、绿、蓝等

色彩。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

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便越大。

用三棱镜从太阳光中分出来的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它们是最纯的颜色,饱和

度为百分之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大多是通过颜色的混合得来的。颜色混合

有两种,即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它们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混合所得的结果是不同

的。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例如,

色光混合时,红光和蓝绿色光混合得到的是灰,红和蓝绿色光是互补的颜色。黄和蓝光混

合得到的也是灰,黄和蓝也是互补的颜色。红和黄光不是互补色,它们混合的结果得到的

是光谱上处在它们之间的颜色,即橙色。颜料的混合所得到的结果就不同了,例如,黄颜

料和蓝颜料混合得到的是绿而不是灰;红和黄颜料混合得到的是橘红色而不是橙色。

有些人的色觉异常,他们分辨颜色有困难。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

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弱者能分辨颜色,但其感受性差,当波长差别较大时他才能分

辨出是不同的颜色。部分色盲又分为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红绿色盲的人看不见红或绿,

但能看到黄和蓝;黄蓝色盲的人相反,能看到红和绿却看不到黄和蓝。全色盲的人什么颜

色都看不见,他们看世界只能看到明度不同的灰,就像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色觉异常的

人自己觉察不到自己色觉上有缺陷,别人也难以发现。因为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

感,他们能分辨很细微的明度上的差别。虽然他们能和正常人一样说出物体的颜色,但他

看到的是物体的明度,而不是物体的颜色。他向正常人学到了用某种颜色的名称,来称呼

他所看到的那种明度的物体的颜色。这个过程是在儿童成长时期完成的,非常自然,他不

知道,别人也不会发觉。只有用检查色盲的工具(如石原氏色盲检查图表)才可以检查出

色觉的缺陷及其种类。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

自己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她自己能分辨颜色,不是色盲。

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

五、听觉

)听觉的适宜刺激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19

20---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我们把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比

20赫兹小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兹大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

图1—7 听觉器官示意图

圆窗

(二)听觉器官(图1—7)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和内耳组成。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

方。空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官,刺激了科蒂氏器官里的纤毛,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

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引起听觉。

(三)听觉的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

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是由声波的波形决定的。我们平常听到的

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我们不用看

就能辨别这是大提琴的声音,那是二胡的声音,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

六、其他感觉

(一)嗅觉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器官是鼻腔上

膜的嗅细胞,嗅神经的终点在中央后回。

嗅觉是难于分类的一种感觉,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例如果香味、

焦臭味等等。人的嗅觉不如有些动物,德国的一种狼狗的嗅觉灵敏度竟是人的嗅觉的20万

倍。动物的嗅觉之所以这样灵敏,是因为动物要靠嗅觉来寻找食物,分辨哪些东西能吃,

·20·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哪些东西不能吃,而且还要靠嗅觉来辨别是否有它的天敌在这里活动过。适应环境的需要

造就了动物敏锐的嗅觉。

(二)味觉

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器官。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

有味道的物质。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我们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

种味觉混合的结果。

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有关,饥饿时对甜和咸的感受性比较高,对酸和苦的

感受性比较低;吃饱后就相反了,对酸和苦的感受性高了,对甜和咸的感受性却变低了。

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又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如感冒的时候,吃什么

东西都没有味道了,香和味是密不可分的。

(三)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受纳器。

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触

觉、压觉都是被动的触觉;触觉和动觉结合产生触摸觉则是主动的触觉了。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

身体各部分皮肤的生理零度是不同的,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四)平衡觉

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轨管,

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当人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三个半

轨管内的液体的流动以及耳石的运动,都会刺激前庭器官,引起平衡感觉。

平衡器官过于敏感,容易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

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造成的。

(五)运动觉

晕车、

运动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受到

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经过脊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产生运

动感觉。

视知觉、触摸觉、言语动觉的产生,以及身体运动的进行,都需要视觉、触觉和言语

听觉与动觉的结合,以及动觉提供的反馈信息。所以动觉在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

感觉等等。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

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只有某个

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七)痛觉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

而且具有放射的作用。皮肤感觉中的痛是扎的痛还是拧的痛很清楚,定位也很准确;内脏

的痛经常难于说清楚是胀的痛还是拧的痛。阑尾的位置在腹部的右下方,阑尾发炎时开始

患者可能会觉得上腹部痛;心绞痛有时会放射到肩胛骨的位置。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21·

尽管外部和内部的痛有这些区别,但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却是共同的。痛觉的

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

护。所以,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于适应。有人没有痛觉,

这是很危险的。

痛觉的感受性人们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怕疼,有的人不怕疼。这在很大程度

上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有关系。一般来说,不怕疼反而会减少疼痛

带来的痛苦;越怕疼越会觉得疼。

解释痛觉有很多理论,在临床上也有针刺麻醉的实践,说明痛觉对人的重要,也说明

对痛觉研究的迫切。

知觉的定义

第二单元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各种感觉器官协

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

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

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二)选择性。人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

晰,而把其他对象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这种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叫做知

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可以发生变化的,看两可图形就可得到证明(图1—8)。

图1—8两可图形

(三)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

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简称常性。例如,在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尽管他在视

网膜上的映象的大小有了变化,但对他的高矮的知觉却可保持不变。除了大小具有恒常性

·22·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外,颜色、明度、形状也都具有恒常性。

(四)理解性。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

揭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三、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判断远近距离靠的是距离知觉,这种知觉又叫深度知觉。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对象

的重叠(被挡的物体离我们远),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近的物体大且清晰,远的物体小

且模糊),明暗、阴影(根据阳光的照射判断方向),以及运动时形成的视差(在做相对运

动的时候,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快,远的物体则移动得慢)来进行。如果没有这

些条件供我们利用的话,我们是怎么判断远近的呢?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我们判断

远近主要靠的是双眼视差。

所谓双眼视差,是说我们的两只眼睛相距大约70毫米的距离,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同时

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在两个视网膜上的呈像是有差别的,即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

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我们判断远近的主要依据。立体摄影、立体电影都是应用双眼视差的原理制作

出来的,它们都能让人获得鲜明的立体知觉感。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提

供的信息为依据,也可以根据自然界昼夜、四季周期性的变化;还可以根据人体生理、心

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消化系统

的周期变化调节着人的进食行为;体力和精力的充沛与疲乏调节着人的起居。机体生理活

动节律性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着人的活动,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

(三)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物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

能知觉到运动。但是,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

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中现象。电影就是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霓虹灯

给人造成的动感,路牌广告制作中画面的变化也都是应用的似动知觉的原理。

(四)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错觉的种类很多,有线条长

短、线条方向的错觉,有面积大小的错觉,甚至不同感觉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

如形重错觉(大小不等、重量相等的木盒,掂起来觉得小的重,大的轻)、视听错觉(眼睛

看着台上做报告的人,觉得声音是从台上传过来的;低下头来不看报告人时,又觉得声音

是从旁边扩音器里传过来的)等。图1—9是一组线条长短、方向和面积大小的错觉图形。

漾==加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图1—9错觉图形

00留

记忆及记忆过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第三单元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

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

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可将人过去和现在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人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

通过分类比较等的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也通过记忆积累

自己所受到的各种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所以,可以说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

过的事件的记忆)、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又叫语词

—逻辑记忆,即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

动作技能的记忆)。

(三)记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

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

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识记是记忆的

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

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而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对学习记忆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是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以自己作主试和

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证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后人用他的实验数据画

出的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保持曲线(图1—10)。

二、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也可叫表象。

(二)表象的作用

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表象既具有直观形象性,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

见多识广的人,他的表象的内容,也就是他的感性知识会非常丰富。表象又是从感知向思

维过渡的中间环节,因为表象的直观形象性像知觉;表象的概括性又像思维。尽管表象的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25·

图1—10保持曲线

概括程度比思维要低,但它毕竟有了概括性。表象的这种特性使它发挥了从知觉到思维的

桥梁作用。表象还是思维的感性依托,它给形象思维,也就是给想象提供了素材。

三、三个记忆系统

(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做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

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图1—11)。

(二)瞬时记忆

I.什么是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

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图像记忆,把听

觉的瞬时记忆叫声象记忆。

2.瞬时记忆的特点

(1)瞬时记忆是外界刺激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的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

象性。

(2)斯波林用部分报告法的实验证明,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

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容量为9---20比特;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1秒,声象记忆保

持的时间可以超过1秒,但不会长于4秒。

(3)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可将信息转入短时记忆,否则信息便会消失。

(三)短时记忆

1.什么是短时记忆

80 10肋 50 40 30

咖性掌

图1

短时记忆

:笋”产;11

三个记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如果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

或插入其他活动,短时记忆容易受到干扰,发生遗忘。为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

块的方法,即将小的记忆单位组合为大的单位。如将单个的汉字(人)变成双字的词(人

民)来记,记忆的容量便扩大了一倍。

(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

而不是它们的形象。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机械的复述或运用记忆术所做的精细复述),可转入长

时记忆系统。

(四)长时记忆

1.什么是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

2.长时记忆的特点

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数量都是无限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语义编码是用语词对信息进行加工,

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形象编码是以感觉映象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3)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意识不到的。只有当人们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27·

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时,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人们

意识到。 ’

(4)长时记忆的遗忘是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的。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

抑制两种。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

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一、思维

第四单元 思维、言语及想象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早起看到雪,判断出昨天晚上下雪了),甚至是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

的客观事物(如原子核内部的结构)进行反映。还表现在人能对没有发生的事件作出预见

(如天气预报)。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例

如,从众多物体中抽取出它们的数量形成数的概念;把各种树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

括,形成树的概念。等等。 ,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综合是在

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思维

的基本过程,又是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方面。

2.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非

本质的属性和特征的过程;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概

括得出概念。

3.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对事物进行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分类是把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作为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

论的思维过程)。

2.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

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

3.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

维)和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概念的形成

·28·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

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

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

含的范围。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个体越少;概念的内涵越浅,它的外延便越广。

2.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会某个概念的过程。对概念形成的研究,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通

过观察的方法进行,但它需要很长的时间。为缩短研究的进程,便于控制变量,心理学家

设计了人工概念。

3.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例如布鲁纳设计的人工概念包括81

张图片,每张图片上都有图形(方和圆)、图的数量和颜色,以及图形边框的数量等几种不

同的属性。图片上的属性的不同结合可构成各种不同的人工概念,例如“两个绿色的圆形”

等。把所有图片放在被试面前,让被试猜出属于主试心目中想的那个概念。被试在猜测的

过程中,通过分析主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便能逐渐猜到主试心目中想的概念。主试通过

对被试猜测过程的分析,来了解被试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

(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问题解决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

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

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所谓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

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2.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研究,是为了了解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

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并有助于分析创造性思维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

二、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语言又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则是人的心

理活动的过程。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语言只有得到人们的使用才是活的语言。所以,

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叫外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叫内部言语。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离

言语活动是大脑皮质各个部位共同活动的结果,但皮质的不同部位又有相对的机能分

工,参与言语活动的皮质部位主要的有(图1—12):

1.言语运动中枢:位于左半球的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因是法国医生布洛卡于

1860年发现的,又叫布洛卡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表达性失语症,即患者虽然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29·

— 躯体运动中枢中央沟 一..—…,一

— 听觉中枢 昕苋饪直堵甲In

图1—12 言语机能联合区

觉性言语中枢

视觉中枢

发音器官正常,但却发音困难、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

2.言语听觉中枢:位于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1874年由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发

现,也称威尔尼克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接受性失语症,患者的听觉器官尽管

还是正常的,但却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

3.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患者能

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的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患

者其他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的失写症。

三、·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不同于表象,表

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它属于记

忆的范畴;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属于思维的范畴。

(二)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心理学现在能够通过仪器,例如用脑电波的变化或眼动仪

测定的眼动为指标,可以准确地检测人在睡眠中是否正在做梦。研究表明,做梦是一种正

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做梦对人的健康没有危害。

幻觉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30·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分为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和图示,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

幻想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积极的幻想,如理想,对人能起到

鼓舞的作用;没有现实根据,不能实现的幻想是消极的,是空想。

一、意识概述

第四节 意识和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

(一)意识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如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

优美的音乐),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如觉得舒服,感到饥饿、疲劳);既涉及觉

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

的评价。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例如,

人们可以有选择的注意,以适应感觉通道的容量;可以利用过去的经验对现在输入的信息

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解释,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等等。

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因为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而且一

般的意识形态也会转化为其他的形态,如睡眠和梦等。

(二)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如自动化了

的行为就常常不在意识的控制下进行;有时没有注意到某种外界的刺激,但它却对人发生

了影响,也就是既可以有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有对刺激的无意识。

(贺俊杰文库)科普文章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