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暴食症导致脾气暴躁怎么办-罪恶感与负罪感

暴食症导致脾气暴躁怎么办

问题分析:暴食症在医学上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被称之为“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是这样被定义的:是指不可控制的多食、暴食。
      暴食症是一种饮食行为障碍的疾病。患者极度怕胖,对自我之评价常受身材及体重变化而影响。经常在深夜、独处或无聊、沮丧和愤怒之情境下,顿时引发暴食行为,无法自制地直到腹胀难受,才可罢休,暴食后虽暂时得到满足,但随之而来的罪恶感、自责及失控之焦虑感又促使其利用不当(如催吐、滥用泻剂、利尿剂、节食或过度剧烈运动)来清除已吃进之食物。
      意见建议:暴食症患者也可以选择即刻植入胃内水球。胃内水球使用胃镜植入胃内,水球的体积大约是400-600毫升,水球刺激胃部神经,产生饱胀感从物理上即刻断绝暴食的可能性,从而避免患者的自责内疚感,改善抑郁症状。

心里暗示罪恶感怎么办

问题描述: 是因为生活在一个老是有小偷偷我们几个宿舍的东西,恰好一天我一个人待宿舍,结果他们一群人回来,有个说他床上的钱不见了,我听见隔壁宿舍人喊钱丢了十块,我好害他们懒我以前丢的钱和物都怀疑身上来,那天我好心虚暗示自己是小偷,好害一个人在宿舍,怕他们怀疑从那起我就有心里暗示,一直暗示自己是小偷好难受,每次出门都暗示自己是小偷非常害怕在人多的地方,

一闲下来就有一种负罪感是怎么回事

一闲下来产生负罪感是因为个人内心的焦虑和压力,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被强调高效率、忙碌工作的价值观影响,一旦没有忙碌的状态,就会感到罪恶感。

为什么有些犯罪分子可以很容易的消除自己的

依据人格健康程度为客观标准,可以把人格 分为正常人格和变态人格。变态人格亦可称为人格障碍,指在不良的先天素质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人格结构的的畸形和偏离。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和人格障碍。研究表明,人格障碍与其它变态人格的主要区别是,人格者萌芽于儿童、青少年时期,与青少年社会化过程有密切联系,早期的生长环境是影响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人格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性格、自控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和形成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以为青少年形成不健全人格提供理论依据。 型人格异常亦称“冷酷性变态人格”,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是变态人格中最易于发生犯罪或违法行为的一种人格障碍,一般从幼年即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习惯。具有倾向的儿童、青少年亦称“问题儿童”或“犯罪倾向儿童”,长大后往往犯罪,型人格者最容易发生破坏社会治安并造成危害结果,而且往往“犯罪成癖”,并常伴有“性人生观”,也不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 表现为性格中存在着大量与社会规范相的思 想观念,极端自私自利,且固执己见,无悔过之心。该类型人在这些特征的支配下,对社会传统文化及现有规范体系怀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极端仇视社会政治制度、法律与道德规范,对周围一切人常常产生攻击行为,愈是社会所支持提倡的,愈是加以排斥拒绝;愈是社会所反对禁止的,便愈加以探求和坚持,从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缺陷,感受不到良心的谴责,对痛苦的反应不强,而且不考虑未来,易实施政治性、经济性、有组织性和暴力性危害行 为。[1]由此可见,型人格异常的犯罪心理痕迹具有性和冷酷性的特点。 一、型人格障碍的心理特点 型人格障碍的特点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一)型人格的认识特点认知能力较好,有良好的智力,但自知能力较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医学上称为“无自知力”,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以病态的自我为中心,具有极端自私的特点,不能适应周围社会环境, 收稿日期:2008-04-02 作者简介:陈利(1961-),女,辽宁丹东人,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侦查系教授,硕士。 其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反复偷窃,反复挑起斗殴违反法律法规,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而多次说谎,应用假名或诈骗他人。 (二)型人格的情感特点 无罪恶感、责任感、焦虑感、内疚感、真实感情、道德观念、恐惧心理、悔改之心、同情心,表现为多次不履行工作或经济义务,在违反法律法规后显得无所谓或作合理化的辩解,对朋友无信义,对他人不忠实,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人格障碍者缺乏情感不仅表现在对这类行为缺乏罪恶感,同时特别缺乏爱的感情,行为缺乏契合的动机,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者的一种驱动力。[2]如性的是人格一个显著特点,他们会无故地抛弃对方,从青少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 (三)型人格的意志特点 人格障碍者自制力差,极端任性,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行为具有冲动性、攻击性和欺诈性,常常会做出幻想性的行为或较严重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难以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鲁莽并且易被激怒,同时伴有攻击行为,在事先很少做计划,不顾他人或自己的安全,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二、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型人格形成的生物因素 型人格障碍形成的生物因素源于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生物病因研究成果。 第一,遗传因素。有关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大量的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地发现:同双生子同发病的比例要高于异双生子;亲生父母的行为与被领养的孩子的行为相关较高。这些结果显示遗传因素对行为有中等程度的影响。 第二,大脑异常因素。科学家们通过对有脑损伤或患脑疾病的儿童和成年人的观察,发现他们变得更加粗暴、过于冲动、易于激动、易于动气,而且常常是的。所以,“大脑异常说”就推断说,大脑损伤、大脑疾病或大脑异常可能是人格变态的内在原因。 第三,神经障碍因素。神经中枢缺陷研究,通过对皮肤导电性的测试来衡量被测者的心理反应。一些研究已经表明,病态人格患者的焦虑基线水平过低,对某些形式的压力的自动反应能力较差,并且他们从压力中自动恢复的速度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遇到危险或危险的威胁时,病态人格患者不会像正常人那样表现出身体上对焦虑的反应,并且不会从过去吸取经验。表明病态人格患者可能存在着神经系统发展的障碍。 (二)型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 心理这一学说主要是有关发生、发展的假设,强调婴儿早期经验在病态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人类新生儿与动物不同,在出生后若干年内必须有母亲照料和抚养。因此,与母亲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最早雏形,对母亲的爱也是其成年后爱别人的原型。这些原型中包含着接受和表达感情的能力和,真正爱的体验、同情和关心别人等,这些都是病态人格所缺乏的;其次,在儿童早期经验中,模仿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儿童从父母或其他家人中模仿一切行为模式,这些早期行为模式继而又受到双亲的奖励或惩罚,从而使模仿到的行为得到巩固。稍长大些,父母的语言、形象使他们逐渐把父母通过奖励而要求的行为,内化成对自身的要求和自我愿意与内在的“良心”。这就是人们的道德观念、良心、自责心理等社会化行为形成的早期基础。[3]这种发展过程表明,儿童早期经验中,母亲的丧失或“剥夺”对后来病态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型人格形成的社会因素 人格障碍形成与所处的不良的社会环境有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不良风气。近年来,“读书无用论”又卷土重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着世界观、价值观还尚未定型的青少年。攀比思想、权力至上、盲目模仿、打牌等社会不良风气对人的污染有加速发展的倾向。这种情况反映到人的行为上,就是崇尚金钱、贪图享乐,在自己的圈子里物色气味相投的“哥们”,形成小团伙,相互影响、互动作用;社会上的行贿、少数公务人员贪赃枉法、生活腐化等等现象在个体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另外,社会亚文化因素也是导致人格形成的社会原因,与犯罪 02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0卷 心理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 第二,社会传播媒介的不良因素。社会上不健康文化传媒如宣传暴力、、凶杀等出版物和音像制品,低级庸俗的电视节目,都是毒害人心灵的精神垃圾。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侵犯、攻击行为是模仿学习的结果,学习是侵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同时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予以消除。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暴力在许多影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上有意无意地上演或报道,新闻报道中过度或者过细地再现犯罪分子的作案经过和具体情节,甚至是宣扬武力和暴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心理上尚不成熟的个人,在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去学习模仿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形成人格。总之,大众传播媒体中的不良内容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人格犯罪的一个因素。 第三,家庭因素。首先,是家庭结构缺陷。家庭结构的缺陷指父母双亡或一方死亡、父母离异、父母分居、父母残疾、父母有精神障碍、继父继母、无儿无女等结构有薄弱环节的家庭。家庭结构牢固、家庭生活和谐美满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而破碎家庭,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体贴、爱护、管理、教育,这一切都给子女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一些子女因此变得孤僻、抑郁、自卑、冷漠,或烦躁不安、任性、仇恨父母,他们对学习、生活、家庭失去了信心,而这种心理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在违法犯罪少年中,生活在缺损家庭的子女形成人格的比例要比普通家庭的大得多。 其次,家庭养育不当。科恩认为,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基调像一种标尺,一端衡量关怀鼓励的养育,另一端衡量冷漠和怨恨,不良的家庭气氛、、对立、冷战状态会挫伤子女的健康心理,不良的气氛造成忧虑、压抑、痛苦迫使其性格变得乖戾多疑、冷酷、冲动,对一切都充满敌意、情绪无常、行为富于挑衅,对人凶狠成为危害社会的心理基础,形成的人格。在家庭的社会化进程中,养育不当的家庭主要有型、溺爱型、放任型的家庭类型,特别在类家庭里的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因耳儒目染,或亲身体验过暴力侵害,心理受损明显,使家庭弥漫着紧张恐惧的气氛,个体意志和行为常受到压抑,因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意志行为倾向,养成仇恨、冷酷、撒谎、逆反等人格特征,直接向社会“施暴”,向弱者“施暴”。 再次,父母的不良行为的影响。行为不轨家庭指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包括发生在家庭内部和施加到社会上的各种违反道德、违法乱纪的行为,都会对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实质性的不良影响,一些父母的不良素质和行为往往在子女面前全无掩饰,尽管不是直接暗示和有意教育,但是对子女的感染在未成年人没有或缺乏判别能力的情况下,后果是难以估计的,如果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就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不良的因素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的愧疚心,是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密切相关的。 三、型人格障碍的预防对策 预防为主是消除心理变态的治本措施,根据上述人格障碍者特点和形成原因,我们应从解决他们身心社会化发展过程的矛盾出发,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控制生物、心理、社会病因,避免或减少诱发人格形成的各种因素,以防患于未然。 首先,创造良好的社会化环境。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因此,人都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同时,社会环境又是人创造的,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又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并对他人产生影响。而且,社会环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个人要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就要不断的社会化,社会文化背景的不良或变化过分强烈,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导致人的心理不平衡,难以适应社会环境,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与客观世界发生,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违规范,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我们应不断改善引发人格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与微观层面的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特别对人具有直接影响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良因素。 其次,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制定学生心理行为筛查制度,对智力、心理状态、行为表现、发育史和家庭环境定期监测,建立 12 第5期陈 利:社会型人格的特点、成因与预防对策 心理行为档案,发现问题学生,及时请专家诊治。对心理发育偏常,早期经历创伤,家庭背景不良等“高危”者,[4],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及时干预治疗,重点防护,从社会宣传的角度开展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对主体自身和主体自身之外的那些与人格形成相关的因素予以控制,培养青少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坦然地接受自我,注意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的感情生活,面对社会现实,使个人的理想、愿望切合社会生活实际,善于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能力,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用坚强的意志力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和建立正常的人格和守法的心理结构。 最后,对已经形成人格障碍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治疗环境,家庭中,家属和监护人要创设和睦温暖的家庭环境,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加强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满足归属与安全的心理需要。必要时应送到康复机构进行临床治疗,辅助采取一定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患者康复后,社会应当给予充分关注。积极参与配合,避免对患者抱有偏见与歧视,采取各种健康促进措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正常生活,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缺陷,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他人友好相处,纠正其偏离的行为模式,使之,逐步康复,形成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