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怎样脱离抑郁与恐惧-抑郁症不是闹着玩的吧

怎样脱离抑郁与恐惧

问:对患忧郁症的朋友应该怎样帮助?
妙祥师父:
首先得打开他忧郁的结。现在的忧郁结在哪块儿呢?
就是说他并不缺吃缺穿,就在于没有道德,没有方向,苦闷。因为人都是以金钱为标准。以金钱为标准,就是好的人,时间长了也都会得忧郁症,或有倾向,没法活了。也不是自己吃不上,也不是自己挨冻了,总觉得世上没有意义。
人生活没有感情,没有真情,没有道德,除了钱就是钱。父母跟儿女也是钱,儿女跟父母还是钱。那朋友就不用说了,吃喝是朋友,不吃喝就不是朋友,所以说众生都为了钱。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抑郁症

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负性情绪,事情好多、好烦啊,不开心,我是不是抑郁了?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体会,但其实大多数人都只是有抑郁情绪而已。您要分清,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比如:喜怒哀乐;而抑郁症状,则只存在于抑郁障碍的患者身上。虽然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失能疾病且发病率高,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幸运”经历那场心灵的旅程。不要随便给自己冠以疾病的帽子,这样会使您的心理压力增大,很有可能会发展为真正的抑郁障碍。

到底什么是抑郁障碍,专业的小李大夫叫您识别抑郁与伪抑郁。

1.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

这是抑郁的关键症状,诊断抑郁状态时至少应包括此三种症状中的一个。患者会主观的体验到情绪低,悲伤。患者常常诉说自己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认为自己没有出路,对治疗缺乏信心和决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以往喜欢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上述情况常常伴随发生,互为因果。

抑郁与焦虑常常伴发,而且经常成为抑郁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观的焦虑症状可以伴发躯体症状,如胸闷、心跳加速、尿频、出汗等,有时这些具体症状可以掩饰主观焦虑体验,成为抑郁的临床主诉。

有些患者也会自责自罪,甚至上升到精神病性症状中的罪恶妄想。但这种妄想需要与精神症的妄想相区分,精神症的妄想是原发且荒谬的,而抑郁症则不然。

患者也会出现记忆力和注意力的下降,但这些症状是可以随治疗的流向而缓解的。

抑郁症患者有10%~15%会死于。抑郁症患者的悲观意念会导致观念和行为。

很多患者自述“脑子没有上润滑油一样”这是一种精神运动性迟滞的表现。

大多数患者都是有完整自知力的,并主动求治。

抑郁障碍的患者会出现睡眠紊乱,一般以早醒为多见;食欲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性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无精打采,疲乏无力,且这些症状在晨间加重,晚夜晚减轻。

幸运的是抑郁症是可治的疾病,只要您积极配合医生,全疗程治疗,就一定可以战胜抑郁。

生活在西班牙,暑假回后就一直哭,很难

看完问题后再看各位的答案,发现自己可能理解错问题了,翻回去再看一遍问题,果然理解错了。

错误的理解是“一直在西班牙生活,暑假回后感觉空虚寂寞”

正确的理解是“一直再西班牙生活,暑假回了,再回到西班牙时感觉空虚寂寞”

所以,麻烦答友看清楚问题再回复,否则题主挨骂好冤。

——上面这个答复是我8月24日答复的,到8月25日发现题主把问题改了,现在题主的意思已明确是”回后感觉不好”,所以,想骂的你们继续骂吧。

如何劝说媳妇不要与我妈计较太多

来,教你一个很简单的办法。

让你媳妇教你儿子打你,在家打,当着外人打。

让你媳妇教你儿子打,在家打,当着外人打。

亲身体验下,才有发言权嘛。

劝起媳妇来才理直气壮,你看,他那么小,根本不懂,大家都不要小题大做,不要计较了。

顺便问一下,你小时候打没打过?

打过?打的时候,你父母是什么态度?啥时开始不打的?为什么不打了?

没打过,为啥没打呢?感觉这是你家的传统。

以上问题,想清楚了再回到教你儿子打的问题上来。

小孩子打人是正常现象,可能只是他探索世界的一个方法,或者一次打人没有被制止,他以为打人是被允许的。

不能因为打人是正常现象,就放任自流了。

必须在孩子第一次打人的时候,让他知道打人是错误的,是不被允许的,是会受到惩罚的。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之只要出现苗头就严厉的禁止。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遵守社会的各种规则。

规则之下才有自由,没有规则的自由全部是谎言。

一个婴儿生下来,他是一个自然人,只有动物的本能,也就是吃喝拉撒,饿了哭,拉了也哭。但大人不会认为他是在无理取闹。

试试一个七八岁的小孩饿了哭,拉了也哭,大人会不会上火。

一个十七八的孩子呢?

婴儿只有经过家庭的教育,学校的社会化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其实合格的公民要求是很低的,比如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等。

现在常说,你不教育你的孩子,迟早会让社会来教育,再糟糕点,那就是法律来教育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让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有纰漏,都不会教育出合格的公民。

有点扯远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

你还是别劝说媳妇了,再不制止,悔的是你的孩子,你的家庭。

请问四、五十岁的中年夫妻晚饭后都在干什么

妻子和我不仅是同事,而且又同教一个班级。她教数学,我教语文并兼任班主任,夫唱妇随,风雨兼程三十一年了。在学校我比她忙,在家中她比我累。无论学校和家庭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得不如漆似胶地亦步亦趋地黏和在一起。

晚饭后,我们夫妻干些什么呢?现在归纳一下,给大家分享一下。

晚饭之后,我们一般都有晚自习辅导课。作为班主任,还有安排学生休息、查寝的任务,直至学生进人梦乡,然后才是我们夫妻的自由活动时间。

一天的任务完成后,一般都是身心俱疲、无精打采了。这时回到住室,打开电视机,掏出手机,蜷缩在沙发里尽情地看美剧、刷朋友圈、品茶、聊天休息了。

中年已至,三个孩子犹如出巢的小鸟都振翅高飞了。老大毕业后去医院工作了;博三在读;老三大三在读。这个时间可以在“家庭群”里和他们聊聊天或视频一下,一天的烦恼与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余下的只有子女绕膝的天伦之乐。

不是有人戏说“夫妻最浪漫的时刻是孩子不在家吗!”,那么我天天都符合,每天都有浪漫的地理条件。

又有人言之凿凿地说:“中年夫妻晚上是邻居,各睡各屋,各玩各自的手机,互不打扰”。声明一点,我们夫妻就是夫妻,分床睡从未有过。不管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抑或是滴水成冰的隆冬。都是一个被窝并排放着二个枕头。

妻子与我都是“传统良民”。没有不良娱乐嗜好。麻将不玩,纸牌不打,远离烟酒。没有“麻友”、“牌友”、“烟友”、“酒友”……。自然,不得已我们夫妻就成了朋友。

又因为在同一单位同一班级里混,在对方眼中就是透明人。哪有隐私可言!我想拥有“红颜知己”?你想得美,老婆就在身边;她感拥有的“蓝颜知己”?那也是白日作梦,我也会怒目而视。

所以,现在的我们,既是同事,又是朋友,还是夫妻!

一初中学生有重度抑郁症,家长却坚持让他上

我工作过的一个学校曾经有一个初一的学生患了抑郁症,他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在校寄宿,但整天不说话,也不和同学老师交流,常在本子上乱写乱画一些意识流之类的很莫名其妙的话,还拿小刀、圆规尖在掌心划,小伤不断。这孩子其实很聪明,学习成绩也挺优秀,但是他会把考试卷子上写好的答案一个个给涂黑,导致得到零分。

像这种情况,学校和老师建议家长积极给孩子治疗,可以让孩子休学去看心理医生,家长进行陪伴和调整。

按说,他的家庭条件也不错,应该能负担得起治疗的费用,但是,家长不同意。

家长认为孩子是在故意向家长施加压力;认为孩子是在无理取闹,认为去看病传出去别人就会认为孩子有精神病名声就不好了,认为自己的工作才是做重要的。甚至在我们老师看来,家长的态度都能称得上回避了:因为孩子过星期休息时很希望能和父母一起去游玩,但父母老是找各种理由拒绝,老是在周日下午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

老师也只能摇头叹息,平时尽量多给一些关注,还要时刻为他的安全而担心。但是,家长的角色是老师无法替代的。

还有一部分家长不够重视,认为青春期孩子心思多是正常的,树大自然直,等到长大了就好了。却不知道,能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还是个未知数,孩子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所以,我认为,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充分重视,负起责任,应有科学的认知和态度: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比孩子的学习、比自己的面子更重要。要多和孩子交流,重视孩子的想法,积极寻求治疗,即使自己不懂,也应该多向专业人士请教、学习,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否则,等到问题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酿成事故,悔之晚矣!

原创回答,拒绝抄袭!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交流。

女子把闺蜜推水里是不是闹着玩出事了,大家

凡事都有因果关系,故意还是非故意,不可轻易下结论。假如是故意,必有故意的原因,看两人在生活中是否有过摩擦和纠葛,以及利益。没有查实之前,不能完全否认有闹着玩的可能性。最终结果需要警方的介入,通过取证调查认定,才能还原事情的原尾。不可妄论,以免被的偏差挟持,极端的倾向性,会给社会造成一种不堪的乱象。


疼了一天一夜顺产儿子一枚,有哪些产后护理

恭喜你啊,宝贝好可爱,我家昨天也添丁啦,作为一个高级小儿推拿师,我归纳几点护理经验供你参考。

关于宝妈的护理:

1这个时候的气温开始变热,不要贪凉,洗漱一定要温水,洗好头发及时吹干,最好不要光着脚,穿拖鞋,穿轻便舒适的。产后出汗多,更要注意,这不是你热,是身体虚弱或者体内寒气多等原因造成。

2不吃喝生冷的食物,刚生完宝宝,身体是虚弱状态,虚不受补,先吃些清淡的食物,少吃多餐,刺激性的食物会引起肠胃不适,也会增加身体难闻的体味。

3因为你是顺产,产道或许有轻微撕裂,多喝点温水,保持小便正常排泄,可以用艾草煮水清洗作为护理。

4保持心情愉悦,情绪不好,会影响乳汁分泌。

关于新生宝宝:

1刚出生,吃的少,次数多,最好开始给他定时吃,养成习惯,大人孩子有规律。

2喂好有人拍宝宝后背,建议这么小的孩子不要拍,用手掌从上到下给宝宝撸背,不过,七分饱一般不需要硬性的拍嗝。

3尿不湿不要整天戴着,掌握好宝宝排便规律,可以把尿,有人说孩子不能把屎把尿,个人以为,祖先都这么过来的,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先例,见仁见智吧。

4宝宝生理卫生,每天需要清洗,水温38度为宜,宝宝其实水温可以到39、40度,用毛巾热敷屁屁,防止红屁股。

想大学休学一年,因为抑郁。可是家里不理解

首先,要判断你抑郁的程度

不知道你说的抑郁是自己的感觉,还是经过专业机构的专业诊断得到的结果?

1)如果只是自己的感觉,那么建议不要先贴上抑郁的标签,以防止标签给你带来的负面心理暗示。

2)通常情况下,判断抑郁的症状有:情绪低落,兴趣降低,饮食与作息发生较大的变化(比如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心悸等),意志活动减退,自我评价过低,甚至产生念头等。

以上情况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去寻求专业的帮助,如具备国家专业资质认证的心理诊所,或者有些大型的公立医院开设的心理科室进行咨询。

3)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也可以在此之前,先到学校的心理辅导处进行一些心理疏解。对于一些常见的心理、矛盾,学校里开设的心理服务支持还是可以给到一些帮助和建议的。

其次,分析抑郁的原因,便于对症下药

就像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同样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抑郁。所以,找到抑郁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针对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对于大学生而言,比较常见的抑郁原因有:

1)高中时期积累的压力“报复性反弹”:大部分人从高中进入大学的过程都是充满了艰辛的,且不论学习能力的问题,就高考本身的压力,家长的期待和希望,就足以让人感到心力交瘁。

那个时候拼命压缩的情绪,到了大学里,有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突然失去了原来紧张的节奏,反而会出现情绪上的“报复性反弹”,就像一根弹簧突然失去了上面的重物,变得既不像原来的自己,又找不到新的定位。

这种情况下,释放压力,重新找到适合的节奏就好了,基本上通过咨询就能解决。

2)社交适应性不强:特别是大一新生,由于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后,无法快速融入,甚至感到自卑。

比如:生活条件/地域等与其他同学存在较大落差;或者,作为优等生入学的自己,在进入大学后,发现原来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或者,因为不擅于表达而被同学冷落……等等,诸如此类。

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也正是一个重新认知自己的机会,寻求专业的老师协助,找到自己在大学里的定位,结交新的朋友,通常一段时间以后就能解决了。

3)对未来感到迷茫:特别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听到、看到那些即将离开学校的学长们分享的求职经历,产生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不知道自己将来应该何去何从。

此时,本能的,人都会产生想要回避的念头,以求得内心暂时的稳定,但往往越是回避,越是不安,长时间得不到疏解,就会出现情绪低落、行为退缩、自我评价低等情况。

这种情况出现时,正是需要对自己的职业分析进行思考的时候,不妨寻找更有经验的前辈,或者就业辅导老师的支持,如果仍然无法排解情绪,可以进行专业的咨询。

4)当然,还会有一些其它突发性的事件影响,或长积累积情绪的爆发。

我前几天接访了一位成绩非常优秀的大四学生,已经获得了英国著名商学院的offer,前途看似一片光明,却陷入了中度抑郁,难以自拔。

在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后,找到症结:是因为从小的养育观念,父母很强势,让她不断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与需求。虽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但也从来没有感到过真正的快乐,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几次咨询之后,她释放了很多情绪,开始有能力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一次一次的突破,让她有力量去真实地面对父母。

最后,通过有效的沟通,增进家人的理解

(上面案例的主人公)当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跟父母去沟通,发现父母竟然是可以让步的。

她说:“我从来都觉得,父母一生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因为我很少感受到他们的爱。但这一次,我看到了,他们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对我的关心。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让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实我并不讨厌商科,只是不喜欢这种被的感觉。”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父母是强势的,是很难沟通的,以至于常常忘记了,他们只是用他们认为最好的在爱我们,但他们也有他们的局限性。

所以,不要因为这样的误会而关上沟通的大门。

如果经过专业机构的诊断,建议你休学一年,我想父母是愿意支持你、陪伴你的。

但假如问题还没有严重到这个地步,不妨寻求更好的方案,比如通过几次咨询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付出休学一年的代价了。

父母为子女则为之计深远,深以为然!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