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氯米帕明的副作用-孩子有强迫症该怎么办

氯米帕明的副作用

氯米帕明为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本品为处方类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常见的副作用有口干、嗜睡等。

孩子咬甲癖是种心理病吗

孩子咬甲癖是种心理病吗

孩子咬甲癖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版本将其归类于其他特定的行为和情感障碍,是常见的心理因素导致的不良习惯性行为,常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和社会交往。

咬甲癖孩子表现为经常出现的、不能自控的用牙齿啃咬指甲的行为,常常导致指甲畸形、手指皮肤感染等,还会由于异常行为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孩子咬甲癖的治疗以纠正咬指甲的不良习惯为主,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消除精神紧张状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以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还可以采用按时疗法,如可在甲部及甲周皮肤上涂擦黄连素等带有苦味的药物,使其畏惧,会逐渐停止咬甲。对于有严重咬甲癖的孩子要注意其有无强迫症倾向,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

本内容由中日友好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王志新审核

我觉得我有强迫症,关个门我也要再三确定关

年少时的我也有过,既使到现在老啦也时常睡觉前感觉门是否关好!回想一下关门的记忆,确认是否关好,是怎样关的门,自己是怎样离开的。记忆里寻找到的那一幕给了我坚定自信心,告诉自己不用去看,不信再回想一下关门的过程,便会安心地睡去。再三察看,只是你没有打开记忆的回想罢了,不会锻练自信心,就显不相信自己的眼晴。记忆回放会使人更如自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记忆力。什么强迫症不强迫症早见鬼去了。笑谈自己的经历,自己从来根本没有想过这是强迫症,再三去察看时只是想到自己多此一举,为什么不去回忆一下自己关门的过程。

缺少自信心,记忆力模糊,在溺爱中永远不成熟的心,依赖心太强,需要在各方面寻找锻炼,给自己独立的机会。

对孩子,你有倾向吗

没有,一个小孩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方法是不行的,家长只有在他的想法和处事方法出现错误时,让小孩自己换位思考一下应该就可以解决了。

人是如何患上强迫症的

一种是社会的压力,一种是心情的原因,不会释放,再着就是没有安全感!所以就会形成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病症还是一种习惯

强迫症是一种病症还是习惯,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强迫症,什么是习惯?

一,习惯是指一个人积久养成的生活。习惯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上。

所以说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习惯包括好习惯和坏习惯。

二,强迫症是指一个人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和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上的存在,为了排除这些痛苦的思维和行为,会导致严重内心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感。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

强迫观念表现在心理活动上,包括强迫回忆、强迫联想、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

强迫行为主要指强迫的意向动作,包括强迫对立行为、强迫性洗涤、强迫动作、强迫计数等。

习惯与强迫症的强迫行为的共同点是都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也就是都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

二者的区别是:

一,习惯是长时间而形成的一种生活,内心没有痛苦和。而强迫症不仅有痛苦和内心,而且伴有焦虑和恐惧。

二,一个人的习惯一般是藏不住的,别人看得见,自己看不见。而强迫症患者对自己的症状十分清楚,因而才深感痛苦和内心。

三,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习惯,也一定有些不好的习惯。但强迫症作为一种病症不是人人都有的。

四,二者形成原因不同。习惯的形成原因是长时间的反复形成的,没有病理基础。

而强迫症的形成原因则包括遗传因素、性格特征因素、精神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这些因素都是有病理基础的。

所以强迫症是一种病症,也就是精神障碍,而习惯则是一种生活。


你知道强迫症多可怕吗

有多可怕,你看完就知道了,强迫症可以细分为很多种,你可以仔细看看

完美强迫症的表现

1、完美强迫症患者经常把活动目标拘泥于自身,偏重于自我内省,对自已躯体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不快、异常疾病等感觉特别注意、关心,并以自我为中心,被自我内省所束缚。

2、完美强迫症患者害怕疾病、病菌等不完美、不健康的因素,甚至发展为一种疑病状态。

3、如果总结完美强迫症症状有哪些,最典型的还是追求完美这一点。患者往往想将自己的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在完成自己的的同时,绝对不能容忍丝毫的心身异常的出现,他们内心会出现一种强迫性求全欲,甚至对自己内在的性格容易出现焦虑、神经过敏等倾向也非常不满。

一旦出现以上几种完美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治疗完美强迫症的方法有很多种,多数的强迫症患者会选择中医疗法清心调神剂或者心理疗法等,建议患者在早期要及早的控制完美强迫症的进一步恶化。

轻度强迫症的表现

1、强迫性回忆:轻度强迫症患者对过去的经历、往事等反复回忆,虽知毫无实际意义,但总是反复回萦于脑中,无法摆脱,因而感到厌烦之极。

2、强迫性怀疑:轻度强迫症患者对已完成的事情总是放心不下,要反复多次检查确实无误后才能放下心来。如怀疑是否关好门窗,准备投寄的信是否已写好地址,煤气是否已关好等等,在怀疑的同时常伴有明显的焦虑。

3、强迫意向:轻度强迫症患者在出现某种正常心理时常出现相反的违背自己的内心意愿,虽然这种相反的意愿十分强烈,但从不会付诸行动。如过马路时,想到冲向正在驶过的汽车等。强迫情绪:患者对某些事物感到厌恶或担心,明知根本无必要却不能克制。例如,担心自己会伤害别人,担心自己会说错话,担心自己受到毒物的污染或细菌的侵袭等。

重度强迫症的表现

1.强迫观念:

(1)强迫怀疑:是对自己刚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加以怀疑。儿童常常怀疑自己将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完成了没有、做错了没有,怀疑自己有没有将上课的书带齐。在chengren则常表现为怀疑出门时门窗是否关好了,虽检查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放心;又如寄信时会怀疑信封地址是否写错、是否贴了邮票。怀疑的同时病人往往伴有焦虑不安,因而促使病人产生反复核查的行为。病人亦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

(2)强迫性对立观念:病人每出现一种观念,立刻又出现跟它完全对立的另一个观念。例如想起“和平”,立即联想到“战争”;看到“拥护……”,立即想到“……”等。对立观念内容多为不好的,若涉及父母、老人、伟人,则感到非常恐惧。

(3)强迫性回忆:病人反复回忆过去做过的事情或看见过的人,回忆考试题目或听过的音乐、故事等。如在回忆过程中被各种因素打断,则该回忆必须从头开始进行,否则内心烦躁,焦虑不安。有的则表现为反复呈现形象性的内容,如脑内经常出现或性行为的形象。少数病人的表象外向投射形成假性幻觉。

(4)强迫性穷思竭虑:病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固定思考某一件事情或某一问题,如“树的叶子为什么会是绿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天空为什么是蓝的”等。病人有时明知这种思考是无意义的,但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思考。

(5)强迫联想:当病人看到或听见某一事物或字句时,就出现与此有关的联想。如见到钞票,立即会想到这张钞票经过多少人之手,会带有多少病菌,会不会传染疾病等等,越想越紧张,而且反复联想,不能控制。在购买东西时也必须戴上手套去付钱,倍感苦恼。

(6)强迫恐惧:此种恐惧与病人的强迫性思维有联系,病人害怕自己会出现对立思维,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在“”期间,每当听到喊“××万岁”等口号时,病人就怕会喊错口号而喊成“××”,因此尽量回避参加公共。虽然病人明知自己不会喊出口号,仍然会有强烈的恐惧感。

(7)强迫性意向:病人反复体验到,想要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动作或行为的强烈内心冲动,病人明知这样做是不可能的,努力控制自己不去做,但却无法摆脱这种内心冲动。例如想拿刀砍自己,抱着小孩站在高处时,会出现想把小孩扔下去的冲动。尽管这种意向十分强烈,但却从不会付诸行动。

强迫症的动作和行为

(1)强迫检查:是病人为了减轻强迫性怀疑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行为。如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儿童上学前反复检查课本、学习用品是否带齐,寄信时反复核查地址是否写错等。

(2)强迫询问:病人常对自己所说话的正确性表示怀疑,反复询问别人自己有没有说错话,有没有做错了。

(3)强迫清洗:是强迫性动作最多见的症状。病人为了消除对受到脏物、毒物或细菌污染的担心,常反复洗手、洗澡或洗衣服。有的病人不仅自己反复清洗,而且要求与他一起生活的人也像他一样清洗。

(4)强迫仪式动作:这是一些重复出现的动作。病初,强迫行为总是简单的,只不过是某些动作,以减轻焦虑和不安,以后原先的动作不足以缓解焦虑,于是就增添了新的内容,逐渐形成了复杂的有固定模式的行为组合。病人在原发性强迫观观念的促使下,可伴发继发性强迫性仪式动作。例如病人出门必须用手摸一下门框,然后才走出门,否则病人就感到强烈的紧张不安。这一动作对消除强迫观念也许具有象征性意义。此外,病人可因仪式动作而行动迟缓,例如反复核查门窗而上班迟到,学生因反复检查书本以致不能按时到课,称为强迫性迟缓。

(5)强迫性计数:病人不可克制地计数,与强迫性联想有关。如每天上班总要点计沿途电线杆数目,或点数路边树木数或楼梯级数,如中间发现漏计或被人打断,则回头重新计数。有人认为这种计数意在控制某些焦虑情绪。

(6)强迫性购买:是一组临床症状群,指一种不能控制的需求感,只能通过购物才能缓解紧张情绪。约有91.7%的人曾试图购物,但无法办到。购物持续时间约1~5小时,购物后松弛满足感占95.8%。这在目前虽尚未被列人强迫症的症状中,但对社会及个人经济和人际关系均带来许多问题。强迫症状的特点

1.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而不是外界强加的。

2.必须至少有一种思想或动作仍在被患者徒劳地加以,即使患者已不再对其他症状加以。

3.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会令患者感到不快(单纯为缓解紧张或焦虑不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愉快),但如果不实施就会产生极大的焦虑。


强迫症是心理疾病吗

感谢您的邀请,单从您的问题表面来看,我只能说强迫症是心理疾病的一种。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我说的这种强迫症指的是精神病学上的概念,与平时我们聊天时说的座都有强迫症倾向并不是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强迫症呢?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个体的日常生活。个体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对于强迫症该如何治疗呢?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下临床上比较有效的两种方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

认知疗法被认为是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及暴露反应预防。思维阻断法是在个体反复出现强迫思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来阻断强迫思维。暴露反应预防则需要专人指导,鼓励个体逐步面对可引起强迫思维的各个情境而不产生强迫行为,比如个体很怕脏必须反复洗手以确保自己不会得病,反过来讲个体越害怕什么就越让他接触什么, 证实他所担心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会发生,强迫症状伴随的焦虑将在多次治疗后缓解直至消退,从而达到控制强迫症状的作用。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森田疗法,"森田疗法"又叫禅疗法、根治的自然疗法,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创立。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强迫症、社交恐怖、广场恐怖、惊恐发作的治疗,另外对广泛性焦虑、疑病等神经症,还有抑郁症等也有疗效。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顺其自然”。

所谓的顺其自然,不是知道自己有强迫症就任其继续发展下去,而是遵守自然规律。比如白天与黑夜交替,我们只能遵守而不能改变,如果你强制改变就会产生强迫等症状。你接受它,遵循它,那么你的紧张、焦虑情绪会很快消散,反之则不然。下面我引用一个强迫症患者通过自救战胜强迫症的经验分享:

不管强迫症如何变化,把心态放平,顺其自然,是治疗强迫症的核心与关键。 强迫症就像弹皮筋,你越是弹它,它就会弹的越疼,你不动它,它倒自己不动了,强迫症也是这样的原理。

另外有一部分强迫症患者有着“追求完美“的观念,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做到十全十美。 可是,这世上存在十全十美吗?答案肯定是不存在。 所以当结果与自己的心理预期出现矛盾时,个体就会很痛苦。

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出现强迫反应,其实,这在好多人身上都会出现的,只不过当事人不在意罢了。比如明明锁了门却想回去看下门到底锁了没,那一般情况下他不是每次都回去看的,或者他根本就不会回去查看。而强迫症患者就是害怕这种思维的出现,于是,越害怕就越出现,越出现就越紧张,并不断把这种意识强化和巩固下来。

那怎么办呢?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即大家都有过这些想法,我和大家一样的。这样一来,就可逐步建立自信心。不要总是试图反抗或想摆脱它,要学会接受它是你的一部分,因为当你反抗的越激烈,它反而会越容易影响你。

所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吧,不要被它占据了你的思绪,将它放置在你心中的一个角落,不要去触碰它,即使有时不小心又触碰了它,也不要担心,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管它是否回到了那个角落,慢慢的你会平息下来。当你在大脑里不受控制的想一些事情的时候,心理上放松,不要用力控制自己去不想,也不要刻意去追着想,允许自己的焦虑、恐惧情绪的出现,然后顺其自然把心放平。刚开始做或许会有点困难,但是一次又一次慢慢的就发现自己就不想了,就轻松了!记住,关键是顺其自然把心放平,我就是这样治愈的。

强迫症就像拍皮球,皮球跳动代表着病态思维。那么,怎样才能使球静止下来,即症状消失呢?答案就是停止拍球,球自然会静止下来,患者只有忽视它的存在,把心放平顺其自然,症状才会慢慢的消失.。为什么很多强迫症患者与其斗争多年,却一直无法战胜它呢?原因就是不能做到“顺其自然把心放平”。学会把心放平顺其自然,一点一点的把心放平,一开始会很痛苦,只要长久做下去,强迫症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还有一点就是强迫症是任何人都有的,有些人轻有些人明显一些. 你应该认真琢磨我给你的这些建议,刚开始做的时候会很痛苦,一般会有3---6个月的调整痛苦期。以上按我说的坚持两三个星期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变化。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创立的“森田疗法",对神经症尤其是强迫症有很好的疗效,你可以在百度里详细的查一下。 我15岁得强迫症,强迫症整整折磨我20几年,我的人生彻底毁了,痛不欲生,就是依靠上面的方法痊愈的,希望能对你能有所帮助有所借鉴。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