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心理治疗是治疗者运用什么来治疗病人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在长期的心理治疗中,罗杰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理论,而关于自我的理论则构成了他的人格理论的核心.
(一) 自我的概念及特点
罗杰斯关于人格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Self-Enhancement)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马斯洛提出的所有需要层次都可归入这一动机中.
罗杰斯认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时地变动的经验世界里.这个个人的经验和内心世界,罗杰斯把其称为“现象场”.罗杰斯认为自我是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现象场的产物.
自我具有四个特点:(1)属于对自己的知觉范围,包括对“我”的特点的知觉,以及与“我”有关的人和事物的知觉的总和;(2)是组织化的稳定结构,对经验虽然具有开放性,但其“概念格式塔”的性质不变;(3)并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意义上的人格结构要素,不是控制行为的主体;(4)作为一种经验的整体模型主要是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一个人可以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许多“机体经验”.例如,一个人可以完整地知觉到他的机体,体验到他所有的知觉,体验到这些知觉与所处环境中其他知觉和整个外部世界的.个体体验的积累决定着个体是否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以及接受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有些机体经验被儿童意识到,这些经验成为现象经验,而没有被儿童意识到的经验则以潜在的形式对自我的发展起着作用.
(二)自我的发展
 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
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自身机体自动评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罗杰斯把这两种体验称为“正向关怀需求”,但儿童这种“正向关怀需求”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而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
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放弃按自身机体评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为保证经验与自我的一致即健康人格的形成,家长和社会就应该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儿童得到“无条件的满足”.例如,母亲通过给予儿童以慈爱,使他们逐渐学会像母亲爱自己一样爱别人,把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作为自己内在的需要和价值行动的准则.也就是父母或其他成人在给予儿童爱时较少注意儿童行为的,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不会显示出价值的条件,自我与经验之间也便不会有不一致,儿童就能发展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the 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按Rogers的看法,每个人心中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他的自我概念,即实际自我;一个是他打算成为的自我,即理想自我.如果两种自我有跟大重合或相当接近,人们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如果两种自我评价间差距过大,心理问题就容易出现.

我害怕和有病的人接触,回来后要洗衣服洗澡

典型的洁癖,强迫症的一种……

他有抑郁症,他说他喜欢我,可我不喜欢他,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题主是怕拒绝他,会让他更加抑郁而发生危险。说明你是个善解人意、体谅对方的好人,可是好人也不能委屈自己啊。

对抑郁者,被拒绝也是一种打击,有加重抑郁的可能,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抑郁是一个人遇到重大的现实和心理困境造成的,失恋有可能导致抑郁,但不是最主要的。因此只要态度和做法适当,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可以了,不必太有顾虑。

爱情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一件顺应内心的事情,所以不要为难自己。对方遇到拒绝也不一定加重抑郁,或者也理解强扭的瓜不甜的道理。如果你担心对方的承受力,就要遵守谢绝对方的一些原则来处理。

1、拒绝对方首先不要过度犹豫。从心理规律来说,人的内心总是充满期待的,如果你犹豫,对方就会充满期待,就会对你感情,而你再拒绝的话,这个创伤就重一些。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就是这个道理,一下子断了念想,痛就痛一下子,如果给对方幻想,痛的时间更长一些。

2、拒绝对方不要贬低对方。生本能心理学认为人是自恋的,所以人人都有自尊心,被拒绝本身就已经伤自尊了,如果再有意无意贬低对方,更令人无法接受。所以,在语言上、行为上、表情上都不要流露,比如指出对方缺点、迟到、轻蔑、说狠话等都不合适。

男同可以通过心理医生给矫正过来吗

基本上没有这种可能!

早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那个时候是我国临床心理咨询刚刚起步的时候,国人大多对恋有着强烈的排斥。

因此,恋本人也受到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所以有很多人自己或由家人陪同来到心理咨询门诊找心理医生求助;

说实话,我查阅了很多国内外资料,尝试使用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采用“厌恶疗法”:

把减肥仪的电极改装成刺激的小电极,甚至让我的亲弟弟来扮演男同(事先给男同打上阿朴,也叫去水,起催吐作用)与来访者做出亲热行为等等,可谓煞费苦心,但均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只有一例,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因在煤矿工作,被其他男同诱惑,与其多次发生性行为,后经心理治疗发生了彻底改变,后娶妻生子。

但他属于“境遇型”,而绝大多数的男同均属于英国心理学家蔼理斯所谓“素质型”,亦即“先天型”,几乎没有改变之可能。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把恋列为“非异常行为”,甚至有的国家还允许他(她)们合法结婚,我认为这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

谢邀回答。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是一回事吗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是一回事吗?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都是医生,只要被称为医生的人,他就应该具备国家认证的医师执业资格,是从国家医学方面承认的从业人员,也就等于他拥有行医和开具处方的执照,所以“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都是医生是一回事,不同的是精神科医生工作的范围一般都是专业性的精神病医院,或其他较大的三甲医院所设立的精神心理科。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康复师如果没有取得国家认证的医师执业资格是不能被称为“医生”的。

另外,平时我们被称为心理学专家的人,如果没有医师执业资格也不能被称为医生,因为心理学行业,韩国的面积是比较广的,而精神病医学,只是医学而不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不过学习心理学专业的,比如学习康复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达到硕士以上毕业的可以参加国家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获取资格认证后就可以被称为医生。现在有一部分心理咨询师、心理康复师、心理治疗师或参加社区心理工作的一些人也具备执业医师的资格,可以被称为医生。

其实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只是称谓上看似有区别,而实际所针对性的职业是一致的,所谓的精神既是心理,心理也既是精神,只不过从学术或者专业性分类角度不同罢了,再比如,在精神病学,比较严重的精神病被称为“精神”,而在心理学对于精神的称谓是“心理崩塌”。精神科医生,主要是从医学的角度来审视病人,而康复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也有部分医学所涵盖的精神病学知识。只不过与精神病学相比,心理学所涵盖的内容更广泛一些,并包括许多不同的专业。你虽然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考取了国家医学医师执业资格,并且通过了认证,进入精神病医院工作,那么你就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如果在其他综合类医院,在精神心理科工作,你既可以成为精神科医生,也可以被称为心理科医生。因此不论是精神科医生还是心理医生,都是医生是一样的。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