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左洛复的副作用-抑郁药物哪里买

左洛复的副作用

临床试验资料 在左洛复和安慰剂治疗抑郁症的多剂量对照临床研究中,与安慰剂组相比,左洛复副作用有 :

1、胃肠道 :腹痛、便秘、口干、消化不良和恶心。胰腺炎及呕吐。

2、代谢及营养 :厌食。

3、神经系统 :眩晕、嗜睡和震颤。

4、精神 :攻击性反应、激越、焦虑、抑郁症状、欣快、幻觉、女性减退、男性减退、 恶梦及精神病。

5、皮肤及皮下组织 :脱发症、血管性水肿、面部水肿、眼周浮肿、皮肤光敏反应、瘙痒、紫癜、皮疹(罕有脱皮性皮炎,如多形性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表皮坏死溶解)及荨麻疹。

6、 血液与淋巴系统 :中性粒细胞缺乏及血小板缺乏症。异常出血(如鼻衄、胃肠出血或血尿)、潮热及高血压。

其它 :有报告左洛复停药后的症状包括焦虑不安、忧虑、眩晕、头痛、恶心及感觉异常。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利培酮片这个产品怎么样

患者买完药都会问医生效果怎么样,多久能见效等问题。一般的药物都不是吃了就能有效果的。那么,利培酮片怎么样?

利培酮片的主要成份:本产品活性成份:利培酮。化学名称:3-[2-[4-(6-氟-l,2-苯并异噁唑-3-基)-l-哌啶基]乙基]-6,7,8,9,-四氢-2-甲基-4H-吡啶并[1,2-alpha;]嘧啶-4-酮。

利培酮片是一种选择性的单胺能拮抗剂,利培酮片对5HT2受体、D2受体、alpha;1及alpha;2受体和H1受体亲和力高。

利培酮片对其它受体亦有拮抗作用,但较弱。利培酮片对5HT1C,5HT1D和5HT1A有低到中度的亲和力,利培酮片对D1及氟哌啶醇敏感的sigma;受体亲和力弱,利培酮片对M受体或beta;1及beta;2受体没有亲和作用

[不良反应]

1.与服用本品有关的常见不良反应是:失眠、焦虑、激越、头痛、口干。

2.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疲劳、注意力下降、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视物模糊、异常、困难、无力、性淡漠、尿失禁、鼻炎、皮疹以及其他过敏反应。

3.可能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如:肌紧张、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不能和急性张力障碍。通过降低剂量或给予抗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药物可消除。

4.偶尔会出现(性)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或高血压的症状。5.会出现体重增加、水肿和肝酶水平升高的现象。

6.在国外临床研究中,报道了利培酮片治疗具有痴呆相关精神症状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85岁)的脑血管不良事件,如中风、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包括死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

7.具有痴呆相关精神症状的老年患者在使用本品时可能出现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大,需注意。8.偶尔会由于病人烦渴或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SIADH)引发水中毒。

9.会引起血浆中催乳素浓度的增加,其相关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型、失调、闭经。10.偶见迟发性运动障碍、恶性综合征、体温失调以及癫痫发作。

1

1.有轻度中性粒细胞和/或血小板计数下降的个例报道。1

2.偶可引起肝功能异常。

利培酮片的性状:利培酮片为白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呈白色。

利培酮片的功能主治:

1.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和明显的阴性症状。也可减轻与精神症有关的情感症状。

对于急性期治疗有效的患者,在维持期治疗中,维思通可继续发挥其临床疗效。

2.可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其表现为情绪高涨、夸大或易激惹、睡眠要求减少、语速加快、注意力分散或判断力低下(包括紊乱或过激行为)。

利培酮片对中枢系统的5—羟色胺和多巴胺拮抗作用的平衡可以减少发生锥体外系副作用的可能,并将其治疗作用扩展到精神症的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

但病情不同,利培酮片的服用疗程也不同,然而是药就有副作用,任何药品都不适宜长期服用,不良反映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副作用是药物固有的,不可避免的,但是危害不大。而毒性作用危害很大,是可以避免的,长期服用会有毒性作用,所以建议您不要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包括利培酮片。

如今患者朋友们对利培酮片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吧!尽管利培酮片疗效好,副作用少,但如果患者朋友们需要长期服用利培酮片的话,还是需要详细咨询医师,在获得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长期服用。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抑郁伴随焦虑是是什么表现

我们认为:你好:其实在用"焦虑"或者"抑郁"说明某些问题的时候,不一定就是对患者最好的指导。因为从你的特点上来看,属于比较容易将某件事情朝最坏或者是糟糕的方向想的个性。

焦虑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人本身如果过高的自我唤醒,不良的自我暗示,缺乏对医学常识的了解,病态地将生理状态归之于某一些危险因素等等,将自己推到了一种压力明显的状态当中。

刚出道与否,不成为判断一名医师是否合格的指标。我之所以觉得在这里他做得失误,是因为过度在意了测试结果,而在解释测试结果之前,没有先问诊,再确诊。

因为要判断是否是焦虑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一旦长时存在焦虑,必然会伴随着抑郁的某些表现。所以,焦虑与抑郁同存是很普遍的临床现象。

反过一说,人处于长时抑郁当中,也极容易伴发焦虑。但是,用二个词来说明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样处理,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不能说,因为他焦虑了,所以他的表现就是这样。这就相当于:"因为你焦虑,所以你的症状都是焦虑的合理表现再者,既没有解释了你的问题成形的原因是什么,亦没有知道如何去缓解和治疗焦虑。

在考虑是否需要服药的问题上,对于当事者来说,可能因为担忧于自己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容易依从于医生的指导和要求。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惊恐发作曾出现过的话,而且,你亦表现出对生理状态变化和的异常敏感,对医生的依众性必然就很高,在这种过高的依从性之下,你并不会考虑一个治疗方案是不是对自己是合适的,也不会考虑是否服药就是必要的,而是"认真听医生的话,认真吃医生开的药"。

但是,后续问题就来了。药物的使用,一定会再对生理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势必又会扩大你本身的"不良感觉",一旦有一天你获知某药对你造成了什么伤害,或者是某个医师要求你减停药,到时候你又会考虑:"原来前面那个医生是水平有限啊。

"这样一来,你不仅对治疗心存疑虑,亦会慢慢加深自己的担忧,对自己的心理调整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你现在也发现了,你很担忧自己的生理状态。

你把自己的很多行为都朝一个方向去思考"如何健康",其实换一个思路就变成了"如何避免类死亡"。类死亡就是指的不健康,严重的疾病,严重的创伤等等直接与生死相关的某些问题。

这种泛化的特点,在其后会让你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细节,关注自己的状态,关注自己的感受。与其说是有问题影响着你,不如说是你的感觉越加敏感。

我们也清楚,人对自我注意力一旦提高,相当多的躯体变化将会被放大。譬如呼吸这个问题,平时我们并不会留意我们的呼吸是怎么样的节奏,怎么样的特点,但是人一旦关注于自己的呼吸变化,有人会发现自己的呼吸有的时候是不规律的,有的时候肺部不舒服,有的时候想咳嗽,有的时候似乎听到血管跳动等等。

这种注意力的集中,可以让人们发现自己的生理变化。而这种变化,虽然是正常的,却因为在某些时间的表现"异常"而带给不少人极大的压力。

现在的你,转变成对于自己的生理感觉的异常解释。而且,把这种解释导向了疾病产生的问题上。虽然以惊恐发作为首发,后续以担忧疾病的产生为表现,有着焦虑症状的典型表现。

但是,后续问题的产生,源自于惊恐发作之后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医源性暗示以及治疗方案的相对单一和缺失。惊恐发作的时候,确实给当事者带去了强烈的恐惧感,就像你说的"就好象要死了一样",可是"好象就要死"和"死"是二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惊恐发作之后,处理不得当,那么,当事者往往会不停地求助于医疗机构,频繁地担忧自己本身患上某一种疾病,为了避免此疾病带来更大的影响和伤害,不停地寻求医学资料,不停地进行医学检查,以排除自己所担忧的问题。

到了后期,由于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求助于医生的行为可能会下降,但是对药物的使用会提高。因为药物不仅仅产生了一定的药效,也产生了不小的安慰剂效应。

这样一来,最终,有可能因为乱服药而增加机体异常的可能。结果,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本身,你们寻求于医学手段来帮助自己确定,治疗生理疾病是合理的。

不过问题就在于,过度强调了生理状态的异常感受,以疾病倾向来解释此类状态。频繁游走于医疗机构当中,不仅仅加大了治疗费用,也加大了心理压力。

一旦因为某一个医生的另一句不良解释,又会加大你们对自己状态的病态解释的合理性,于是,你们会告诉自己:"啊,看吧,我就说肯定有病,连医生都这样说了。

"服用什么药物,我个人不发表意见。对于前期的治疗,有其可取性。特别是惊恐发作后伴长时特定焦虑,药物的服和对于减轻焦虑所带来的应激压力是可取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服药之后,单纯地依靠于药物调整个人的状态,这显然是有所不足。惊恐和焦虑,再伴发抑郁的话,即使确诊,也必须明确,此问题的形成,不是由于某一类疾病所致的结果,在当事者反馈的信息当中,大量的不良认知及其伴随的心理感受,必然不可能由药物的介入而得到帮助。

你其后提及的那些信息,我考虑为自主过度关注加药物的副作用双重影响,不考虑为病理性病变。再加个人已经通过一些检查排除了疾病的致病因。

而且,明显地感觉到,你在描述你的问题的时候,也强调的不是你得了什么疾病,而是强调了它带给了你多少烦恼。而你其后提到的那些活动,有缓解焦虑的作用。

你提到的上网游戏的时候之所以会缓解,原因在于注意力的关注点转移到另一个行为当中,所以会感觉得到好了一些。关于你提到的治疗的时间长短的问题,也提到了费用的问题。

这二个问题可以归之为一个问题。考虑到你在惊恐发作之后一直在服用药物,那么,可能你再去就诊,依然会采用药物治疗为主。

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它有合理之处,也需要权衡一二。我不认为花钱是我们需要过多考虑的问题,问题应该放在如何治疗上最为合适。

你既已经在服用药物,前期以焦虑为主要表现,那么,在药物介入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系统的心理治疗就显然必然而重要了。一个人既不知道自己的生理状态变化的范围,也不知道自己的解释是否合适,亦不知道如何来化解压力,更不知道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尚不知道自己的适应能力等等情况下,确实对自己的康复有很大的影响。

即使就像你说的"最希望只是你的心理作用",我至少目前看到有很大的程度是心理作用。而治疗的话,问题存在的时间不长,二十一岁,这些因素都提示出治疗预期会非常良好。

从你的特点上来看,治疗时间可能需要三到六个月时间。在药物介入的条件下,再辅助心理治疗,双管齐下,既缓解了焦虑,亦做到整体治防,后期效果会呈乐观。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可以愉快,轻松,健康地享受生活。现在的你,正好在实习当中,马上也将面临工作。我想你也不会希望自己带着这样的状态投入到这些社会生活当中。

你现在提出这样的问题,很有意义。顺便说一句,测试结果,只作为一种治疗参考依据,不作为诊断依据。我们仅能通过测试来说明一个人在某一种问题上的倾向更高,而不是证明你得到了这个分值,你就是这个问题。

在后续治疗当中,你可以向医生询问诊断的原因何在,治疗方案的科学性何在,而不需要仅仅作一个听话的受治者。时间有限,仅做此回答。

希望对你略有帮助,祝你早日康复。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氨磺必利片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你好,氨磺必利片是苯甲胺的取代物,对D2和D3受体有很高的选择性。与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一样,索里昂(氨磺必利片)利治疗精神症比安慰剂和氟哌啶醇更有效,且很少发生EPS。索里昂(氨磺必利片)突出的优点在于其对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有效。它对精神症阴性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氟哌啶醇,而其抗抑郁作用不仅强于氟哌啶醇,也比利培酮的作用更优。索里昂(氨磺必利片)治疗难治性精神症病人可能有很好的疗效。

有什么好的图书可以推荐

因为存在文化“断代”,所以个人的阅读经验是对那些诸如《史记》之类的古典书籍敬而远之的,不是我不尊重,而是深奥而且对自身来说实用性和娱乐性有点差,还是留给那些文史专业人士去研读吧。个人主要还是读《红楼梦》、《西游记》`《三言两拍》等一些接近白话文的古典文学书籍,若是要个人推荐,也是这几本。

若是近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个人以为除了鲁迅`汪曾琪`林清玄等人的短篇外,值得推荐的文学作品还是很多的,比如:(1)毕飞宇的《推拿》,曾获茅盾文学奖。文字精炼,叙事透着幽默风趣,对成语拿捏得恰到好处。(2)陈忠实的《白鹿原》,透着一种历史的沉重感。(3)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写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故事,一种特殊的感觉会萦绕着读者,似曾相识却已远离。他的另一部作品《人生》也挺让人感慨的。(4)张洁的《无字》。(5)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科幻迷的必读!(6)余华的《活着》,如果与乔叶的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先后读来,也许对活着的领悟会更精辟。(7)贾平凹的《山本》,也许人世间有些东西真的是神秘莫测的!(8)正在读麦家的新作《人生海海》,好不容易才从书中找到“人生海海”的释义:“记住,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9)汶川地震让人心惊胆颤,而阿来的新作《云中记》也许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吧。当然还有很多,不可能一一列举了。

国外的文学作品也很多,但我更喜欢积极向上的,所以看过《人间失格》丶《嫌疑人X的献身》等一些心情有些压抑,不建议读此类负面情绪太多的作品。但是《解忧杂货店》、《岛上书店》丶《偷影子的人》丶《追风筝的人》、《摆渡人》三部曲等还是感觉挺好的!如果是青少年呢,个人觉得如《爱的教育》丶《小王子》、《小妇人》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应该读一读!《小王子》里有一句话我挺喜欢的!那就是“一个人只能用心灵才能看到真实的丶本质的东西,光用眼晴是看不见的。”而《小妇人》里有一句话又在提醒读者:“人不能光靠书本过日子。”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各有奥妙!读书不能仅仅限于阅读,还应消化吸收为自己的营养物质,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增砖添瓦!

也许会是个“书”,但是我愿意在孤独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和时光。

安慰剂效应有多严重

指病人虽然获得無效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与反安慰剂效应是的提出,到现在已超过五十年,却仍然很明确的時常出现在实验医疗情境里,而这种效应之所以会存在,就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医病关系中非常重要。因此人性关怀绝不能在医病沟通中缺席,医疗生态应该用心经营一个信任及安心的区块。

多巴胺是什么

多巴胺是什么?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人愉悦,满足,所以有些人为了追求这种愉悦,满足的感觉要去持续接触一些精神活性物质。那么抑郁症的人就一定缺乏多巴胺吗?显然不一定,所以可能补充的不单单是多巴胺这么简单。

抑郁的人都缺少什么?

这是一个纯医学问题,涉及到抑郁症患者的生物学因素。实际上目前公认的与抑郁症有关的神经递质中,最主要的是:多巴胺(DA)、去甲肾(NE)、5-羟色胺(5-HT)。所以,也许你的问题应该修改为抑郁症的人怎么补充多巴胺、去甲肾和5-羟色胺。

我们知道,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大多数人可能听过遗传因素,认可社会心理因素,但对生物因素应该是一头雾水。可说来说去,我们真正能够利用的到目前为止还是生物因素。

说到抑郁症,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药物治疗。而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就是通过人类对生物学因素的了解,才于上世纪60年代发明于世的。你说到补充多巴胺,但并非所有抑郁症患者都缺少多巴胺,单一补充多巴胺不见得会得到我们期待的疗效。

比如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抗抑郁药物实际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它的作用不能说补充5-羟色胺,而是用减少5-羟色胺被重吸收的来增加5-羟色胺的浓度,用来改变抑郁症状。

所以,可能答案已经出现了,补充抑郁症患者可能缺少的神经递质,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用的就是我们的抗抑郁药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会对应不同的神经递质,去补充和升高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改善患者表现突出的抑郁症状。

之前说过的SSRI药物主要作用5-羟色胺,

比较新的双通道SNRI药物同时作用5-羟色胺、去甲肾两个神经递质,

而更新的安非他酮则是主要与多巴胺,去甲肾两个神经递质有相互作用。

所以,想要找回抑郁症患者的快乐和幸福感,需要的不单单是多巴胺,而是补充患者真正需要的神经递质,可以是多巴胺,也可以是5-羟色胺,还可以是去甲肾。补充的途径最好就是抗抑郁药物。

有人说,抗抑郁药实际上是安慰剂,你认为呢

抑郁药根本不是安慰剂,我以前就是睡眠不好才得抑郁症,不相信自己病,一直不好好看,老是靠自己心里去战胜它,结果越来越重,到最后不想活了,没办法到大医院吃了几年的药病情才稳定住,如果当时厉害不靠药物控制只有死路一条,再坚强的意力也战胜不了它。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质性研究|咨询师在抑郁和焦虑治疗中使用正念的经验(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常采用这种什么访谈) 焦虑、抑郁风险增加30以上,疫情或影响人类心理20年(疫情对抑郁症的影响)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